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之國際形勢 大蕭條重塑美蘇

(2023-05-08 14:45:43) 下一個

國際形勢    大蕭條重塑美蘇

 

20世紀20年代被美國媒體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美國總統胡佛聲稱,“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可是,到了那個年代的最後兩個月前,“新時代”的旋律突然變調!1929年10月29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二”,紐約證券交易所裏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這是美國曆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隨即,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那些被迫以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出現有組織的抵抗,導致美國滑向內戰的邊緣。

人們開始把怨恨發泄到總統胡佛的身上。城巿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裏衝!”

據 1932年9月的《財富》雜誌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此數接近人口總數的 28%。同年的另一項估計中,約有200萬美國人到處流浪,其中有25萬以上是在16至21歲之間。在任總統、共和黨人赫伯特·胡佛到1932年美國總統選舉時,理所當然地成了一隻“待宰羔羊”。

操刀的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他是1901年至1909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遠房堂弟,可以說家族顯赫。富蘭克林·羅斯福於1903年取得哈佛大學曆史學士,於1904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1908年進入華爾街聲譽卓著的律師事務所,成為主要處理有關公司法事務的律師。1910年,他挾著羅斯福家族的盛名、財富和威望,當選紐約州參議員,很快成為紐約州民主黨的明星。

1913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任命羅斯福為海軍助理部長。在任助理部長期間,羅斯福一直致力於擴大美國海軍規模,並建立了美國海軍預備隊。他既幫助了美國海軍,又培養了自己的軍事領導能力。1920年7月,羅斯福辭去海軍助理部長一職,作為美國副總統候選人,參加1920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敗選。

1921年8月,羅斯福突患疾病並被確症為脊髓灰質炎,導致其腰部以下完全永久性癱瘓。在此後的生命中,羅斯福一直拒絕接受這一事實,進行了大量的治療,並讓別人相信他的身體狀況在變好。他使用金屬支柱來支持臀部和腿部,艱苦地利用旋轉軀體並借助拐杖支撐以作短距離的移動。在私下場合,他使用輪椅;但他在公共場合會格外謹慎,以免被別人看到。在公眾麵前,羅斯福通常由助手或兒子攙扶著筆直站立。

也許是媒體人都被這種超凡的意誌力所征服了,他們從不報導羅斯福已經無法自己站立,所以大多數美國人在羅斯福生前皆不知他有肢體障礙。

1928年,在羅斯福夫人的理解與支持下,羅斯福重返政界,參加紐約州長競選而險勝,並在1930年再次當選州長。

1932年總統競選是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進行的。民主黨內初選戰況激烈,勝出者很有可能贏得之後的總統選舉。羅斯福依靠堅忍和樂觀的態度,終於贏得黨內選舉,獲得民主黨的提名。果不其然,在總統選舉時,時年50歲的羅斯福拿下了除6個州以外的其他所有州,以472比59的選舉人票的絕對優勢,痛宰胡佛,成為第32任美國總統。

盡管為了恢複美國經濟,羅斯福總統還有大量關鍵性的工作要完成,但在美國首屈一指的綜合國力下,他的政治才能、戰略遠見和超凡意誌,將會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芒。

與西方的哀鴻遍野相比,蘇聯卻在高歌猛進,迅速地縮短著與西方工業國之間的差距。首要的原因是西方一直采取對蘇的封鎖政策,反倒令其經濟運行與西方市場相隔絕,根本不受這場大蕭條的拖累。在斯大林主導下,蘇共全麵采用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製,並於1928年起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在國家規模上、按照預先編製的詳細計劃進行建設的開端。

從1928年10月1日至1933年1月1日期間,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在該國曆史上首次出現了拖拉機、飛機製造、汽車、重型機械、機床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初步建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升為70.7%,實現了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

第一個五年計劃剛好趕上了西方的經濟大蕭條,一個蘇聯曆史上百年不遇的機會出現了。這時,歐美的資本、技術和人才,開始轉移到蘇聯尋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也第一次出現向外移民的傾向,先後有10萬美國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申請移居蘇聯。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是以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美國鋼鐵公司的格裏工廠為模型設計的;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引進美國技術設備,雇用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是30年代初由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援建的新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整套建於美國,再拆運至蘇聯的;哈爾科夫拖拉機廠設備是德國和美國製造的,並由美國人擔任建設總工程師。

可以說,巴黎和會上所決定的西方對蘇聯的封鎖政策,被大蕭條的殘酷現實打破了。在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方麵,美國供應蘇聯飛機或飛機附件,並給予技術援助。1931年蘇聯購買的機器設備約占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1932年上升至50%左右。

但是,蘇聯為了加速工業資本積累,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農業和人民日常生活的質量。斯大林決定,利用工業品與農業品之間的剪刀差,人為地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使得部分農民收入在工農業產品交換過程中轉入政府支持發展的工業部門。同時,在計劃上“重”重工業而“輕”輕工業,以利於工業固定資產的積累。結果,導致許多消費品嚴重短缺,糧食供應緊張,一遇天災就鬧饑荒。

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對農業也做了安排,通過小農莊合並成大型“集體農場”以推動現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機械化生產及采用化肥,通過規模經濟,共同享有土地、農產品及生產設備。

然而,隨著大規模的集體化運動席卷全國農村,各地不同程度出現偏差,如片麵追求速度、數量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強迫實行住宅、小牲畜和家禽的公有化,等等。一場暴風雨般的消滅富農階級的運動在全國掀起。凡是被劃為富農的,地方政權機關立即沒收其財產,將他們“掃地出門”。

集體農莊運動的強製性做法和消滅富農的過火行為,引起農民普遍不滿。農民紛紛濫宰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劃為富農。1929年至1930年,全國約有一半以上的馬匹被屠宰,約三分之一的豬、羊被宰掉。有些地方農民甚至用暴力手段對抗工作隊。

1932至1933年,烏克蘭和南俄等產糧區遭受嚴重的幹旱,糧食歉收,而蘇聯政府仍然繼續征糧,造成了烏克蘭大饑荒。蘇聯地方政府隱瞞實情,等到中央知道情況後,深感情況的嚴峻,1933年春末,才調集了35萬噸糧食救援饑荒地區。

盡管代價不菲,第一個五年計劃還是使蘇聯全國的國民收入從1928年到1932年增長了68%,與同期陷入大蕭條的西方主要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全國普及了初等教育,在城市中已經實行了7年製義務教育。城市勞動力增加了1250萬,其中850萬來自村莊。這樣的成就使蘇聯在西方民眾中贏得了一定的好感,對後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產生了一些正麵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