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47) 血祭長城(上)

(2023-06-09 13:49:58) 下一個

節選四十七    血祭長城(上)

 

萬裏長城,這項兩千年前中國古人建造的國土防禦工程,麵對二十世紀的飛機大炮,作用已經大大減小,但中國飛機大炮太少,使其不得不繼續擔當抵抗外軍入侵的防禦工事。同時,作為我們民族的一個象征,長城寄托著中華兒女抵禦外來侵略的不屈精神,注定要激起民族自救的浪潮。

以蔣介石對日本國力和軍隊的了解,他認為如對日本全麵開戰必敗無疑。所以,他以指揮南方剿共為借口,回避指揮北方抗戰的責任,卻將張學良長期放在這個位置上。

話說1933年1月1日下午,駐山海關的日本守備軍突然收繳南關中國警察的槍械,並扣押了南關公安分局局長。晚21時許,日本守備隊中尉兒玉派人,在日本憲兵隊車站分駐所和“滿洲國”國境警察廳門前,各扔了一枚手榴彈,偽造爆炸事件。早就在車站附近等待的日本兵聞聲開槍,形勢大亂。大批日軍從關外開來,一部日軍占領南關並向南門城上的守軍密集射擊,另一隊日軍則在東南城角攀登城牆,同時日軍的鐵甲車開進了車站並向城內開炮。

忍無可忍的東北軍第六二六團官兵受命奮起抵抗,打響了山海關抗戰!麵對兵力和武器占絕對優勢的敵人,守城的中國軍隊抱著必死的決心,幾次奪回失地;城門被攻破,又與日軍展開巷戰。至3日下午,六二六團安德馨營長與該營官兵300餘人,全部壯烈殉國!該團剩餘官兵奉命撤退,山海關陷落。

日軍攻占山海關之時,國際聯盟仍在開會期間,故引起國際極大反響,各國紛紛發表評論譴責。南京政府則繼續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並繼續依賴國際聯盟解決衝突。

山海關抗戰是張學良第一次下令的對日作戰,這回少帥是真想打了。一年多來,他一直背著“兩座大山”,一座是“不抵抗”的賣國罪名,一座是南京政府要他適時跟日本人開戰的指示,壓得他難受透頂。再不打的話,他將陷入罪上加罪、萬劫不複的境地。

可是,作為一名對外戰爭的統帥,張學良卻完全不合格。在“中東路事件”中,他知己不知彼的問題就暴露得很明顯。時至今日,吸毒害得他根本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他不但對日軍了解甚少,就連自己手下部隊也沒有底。他隻知道湯玉麟靠不住,但不知道其部隊差到什麽程度。他自己精力也不行,於是,就把指揮湯玉麟的責任交給了東北副帥張作相。

1933年2月初,張學良下令成立兩個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由他兼任總司令,手下基本上都是原東北軍舊部,包括老將萬福麟。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為張作相,所部既有王以哲等東北軍,也有原晉軍舊部孫殿英第四十一軍和傅作義第五十九軍等,最重要的卻是湯玉麟屬下的駐熱河東北軍。由於湯某對其他部隊采取排斥態度,自己的隊伍占據著熱河最有利的位置和戰備資源,因此,熱河防禦的關鍵還取決於湯軍。為此,張學良任命湯玉麟為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另外,還有東北義勇軍及地方武裝等抵抗力量。

2月21日,熱河戰役爆發。日軍兵分北、東、南三路,分別進攻開魯、朝陽、淩源,最後目標都指向熱河的省會承德。武藤信義於22日下達最後通牒,要求駐熱河的中國軍隊全部撤出。

中方斷然拒絕日方通牒,也分為三路應戰。可是,北路崔興武一天就丟掉了開魯,守軍後退到赤峰的孫殿英處;東路董福亭也連吃敗仗,到2月25日丟掉了朝陽;南路萬福麟部3個旅,在日軍進攻麵前紛紛退卻,很快就丟掉了淩源。這些東北軍在日寇麵前,軍官畏敵,士氣低落,實在不堪保境護國之任。

倒是原屬晉軍的孫殿英部隊,跟日軍認真較量了一下。孫殿英本是個混世魔王。1928年7月,孫率部駐守薊縣和遵化一帶,聽說一山之隔就是清東陵所在地,隨即以軍事演習為名,盜掘乾隆皇帝與慈禧太後的陵墓,收走大批罕世珍寶。一時間國內外輿論大嘩,但孫不惜血本,給民國上下人等行賄,居然壓下了這樁民國最大盜墓案,不了了之。

就在中方三路皆敗退的情況下,2月27日,孫殿英率屬下的一〇七旅趕到赤峰,這是北路日軍南下承德的必經重鎮。28日,孫軍對日軍展開阻擊戰,相持達七天七夜。後退往猴頭溝門,繼續與敵作戰十餘日,最終戰敗而西撤察哈爾。

前方還在抗戰,後方的湯玉麟就已經驚慌失措,用從北平、天津征集的大批汽車,並扣留前方軍用載重汽車240餘輛,裝載私產和鴉片等運往天津租界。3月4日清晨,湯玉麟還未見日軍蹤影,便放棄承德逃往豐寧。當日中午,日軍川原旅團一個僅有128人的騎兵隊,兵不血刃就占領了熱河省會承德。中國軍隊撤至半截塔、豐寧地區,張作相的第二集團軍司令部也早就南移到了古北口。

至此,張學良鼓噪一時的熱河抗戰,僅僅十來天就徹底失敗,熱河淪陷。全國輿論沸騰,一致譴責張學良,要求懲辦湯玉麟。3月7日,張學良宣布引咎辭職。

原來,在“九一八”之後,東北軍失去了東北的根基,同時產生了一個局外人並不注意的大問題:當時國民政府軍令部規定,陣亡軍人的撫恤金,都必須回本鄉本土去領。東北軍的將士們不斷問張學良:你跟蔣先生是這樣的關係,我們是跟你來的,我們現在怎麽辦?無家可歸,無處可去,打死了家屬也不能回東北去領撫恤金,這事兒不講理了吧?

張學良因自己丟了東北,再去向中央爭這事就覺得理不直氣不壯,於是就一直拖著。然而,這次兵敗如山倒,真真切切告訴他:東北軍怕死了,再不能打仗了!所以他猛然醒悟:東北和東北軍都不再能給他帶來成就和榮耀,反而成了他巨大的包袱。他發現自己真的開始討厭統帥東北軍這個差事了。

得到張學良的辭職電報,蔣介石如釋重負地舒了一口氣。對於張學良過去在抗日問題上的膽怯,他太理解了,因為他同樣膽怯。熱河丟了,在國內輿論看來,進一步表明蔣和張在對日政策上的失敗,使蔣壓力更大。張此時主動辭職,正好就成了替蔣攬過。

於是,蔣介石來到保定與張學良相見。之後,宋子文與張學良商談了善後問題,擬將東北軍編組為4個軍,由於學忠、萬福麟、何柱國、王以哲4個人分別統率,北平軍分會由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任代理委員長。

此時,長城作為日本既定的戰略目標,日軍誌在必奪。其進攻的重點指向古北口,因為古北口是由承德到北平最近的要道關口,自古為京都東北麵鎖鑰重地。來犯者為關東軍主力第八師團的第十六旅團,共1萬餘精銳。

從3月6日開始,王以哲率其所部東北軍第一○七師,在古北口外幾十公裏的陣地上,頑強阻擊了日軍第八師團第十六旅團3天多。到3月9日,第一○七師損失過大,終於不支,敗退進古北口。

原駐徐州的關麟征第二十五師是最先到達前線的中央軍部隊,該師於3月9日晚抵古北口接防,即以杜聿明旅占領古北口南城東西兩側高地,張耀明旅集結在黃道甸附近。後續將抵達前線的中央軍還有黃傑第二師和劉戡第八十三師。

關麟征要原駐防古北口的東北軍第一一二師在第一線陣地防守。這個東北軍的師長是東北元老張作相之子張廷樞,他對關麟征堅持讓本師頂在一線非常不滿,認為關部在充當本部的“督戰隊”,因此埋下了臨陣脫逃的種子。

從3月10日開始,關東軍第八師團第十六旅團向第一一二師陣地發起總攻。堅持到11日下午,守軍損失慘重,已丟失了大部分陣地。這時,一一二師不僅放棄了組織反擊,竟在未與友軍聯絡的情況下撤出餘下的陣地,越過友軍向北平方向跑了!日軍迅速占領古北口關口,長城一線陣地全麵失守。

關麟征親自帶本師反攻,企圖奪回製高點。激戰中,關師長帶頭衝鋒時被手榴彈炸傷多處,無法繼續指揮部隊,隻能後送急救,由杜聿明代理二十五師師長一職。日軍稍作調整後,即全線居高臨下向古北口山下的二十五師發動總攻。中國官兵憑借古北口關城奮力抵抗,連續擊退日軍三次進攻,堅持到3月12日下午3點,終於不支,退守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門陣地。

欲知更多的戰局詳情,且待下期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