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34) 國燾出馬

(2023-05-05 11:31:19) 下一個

節選三十四   國燾出馬

 

在中央蘇區連續三次進行反圍剿戰爭期間,鄂豫皖蘇區也經曆了重要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張國燾走馬上任了。1931年3月,中共中央派張國燾、沈澤民、陳昌浩三位從蘇聯回國的高級幹部下來,擔負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的重任。

張國燾在黨內的資曆極深,是中共的創始人之一,初期僅排在陳獨秀和李大釗之後,負責過全國工人運動,參加領導過“二七大罷工”和“五卅運動”。盡管犯過兩次“機會主義”的錯誤,他仍在在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年輕的沈澤民和陳昌浩均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成員,他們是王明路線的忠實擁護者,同時非常尊重張國燾。

當時鄂豫皖蘇區和紅軍的最高領導人是曾中生,他是中共“六大”的一名代表而非中央委員,而張國燾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所以曾知道張是黨內舉足輕重的人物。因此,曾本指望張像毛澤東那樣滿腹韜略,領導鄂豫皖根據地開創出全新的局麵。

在歡迎張國燾的幹部會議上,曾中生介紹了這裏的紅四軍和正在進行的反圍剿計劃,並坦率地談了目前紅軍和根據地麵臨的種種困難和問題。張國燾憑著進入蘇區一路的見聞,提出了幾個需要立即解決的問題。應該說,張提出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都沒有錯,特別是提出增產早熟農作物的思路確實有利於解救糧荒。

但是,大敵當前,滿腦子都在想著如何打破敵人圍剿的曾中生卻對此大失所望,當著張國燾的麵,他對大家說:“我素來認為國燾同誌雄才大略,一定有辦法取得軍事上的驚人勝利,不料他現在竟注意一些不易解決的次要問題。”

其他人在討論中有傾向於曾中生的,也有傾向於張國燾的。其中,原紅軍師長蔡申熙明確支持張,他指出紅四軍幹部中遊擊習氣甚深,軍領導軟弱無力,師團級幹部中有不少個人英雄主義在作祟,他請求張首先注意紅軍幹部的工作,以糾正他們的遊擊習氣。蔡的發言給張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接著,張國燾發表了一次總結式的重要演說,向與會的全體負責幹部闡明了他的態度和工作方針。他表明自己支持鞏固蘇區和壯大紅軍的方針,但如何實施,除已有決定外,仍須由我們自己去研究並草擬計劃。他自己就抱著一麵工作一麵研究的態度。他還說,江西紅軍在本年一月間消滅張輝瓚師的勝利,雖令人鼓舞,但是蘇維埃和紅軍走向全麵勝利,還有一段漫長的時間。增加自身力量不僅要從量的方麵,而且也要從質的方麵下工夫。我們應當努力爭取戰爭勝利,擴大蘇區和紅軍,一刻也不能放鬆使紅軍成為“王者之師”。我們要淘汰一些地主富農分子,使其完全為中共領導;加強戰鬥力,不亂打土豪,經濟上一點也不亂來,使蘇區成為模範政治區,分好土地,政治清明,官吏廉潔,以自別於國民黨政府那種魚肉人民的作法。要完成這些繁重任務,首先要努力使特委會下的所有組織布爾什維克化。

在這個根據地裏的幹部見過大世麵的並不多,像張國燾這般講演口才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見到,大多數與會者都佩服得很。即使是抱懷疑態度的曾中生,也轉而表示支持,並當即讓出了軍委會主席的職務給張,自己退居軍委會副主席。

在張國燾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有些中層幹部給他很大的幫助。其中一位是高橋分區的蘇維埃政府主席李先念。通過李的介紹,張對當時的蘇區才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同時也對李的精明能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後來張調李任紅四軍某團的團政治委員。

另一位是紅軍三十團團長王樹聲。在前往紅軍主力集結的金家寨的路上,王團長充當了張國燾的向導。王一路向張敘述他在這個區域裏所經曆的事,使後者對這裏的紅軍發展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談到紅軍的上級領導,王樹聲很直率,他覺得曾中生、鄺繼勳、蔡申熙等對於本區的成長,並沒有什麽了不起的貢獻。對於沒有直接領導過他的許繼慎,他知道的不多。他認為,在他們最艱苦的初期,廣東籍的老農民幹部符定一,以其遠見、忠誠、勇敢等品質,對這個區域的遊擊戰,發生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最後還貢獻了自己的生命。而徐向前是紅四軍的大功臣,既是他的長官,也是他的老師。徐向前到來後教會了他們許多軍事知識,並讓徐自己那優越的軍事天才發揮出來,指導他們遊擊和作戰。從此,他們的軍事行動便節節勝利,大隊的人數也迅速增長起來,由幾百發展到一千到二千……蘇區也跟著擴大,其他各地的同誌也聚集到他們這裏來。總之,徐向前才是指引他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人。望著王樹聲敘述時生氣勃勃的神情,令張國燾對尚未謀麵的徐向前肅然起敬。

通過金家寨的探訪,張國燾對紅四軍的高級軍官們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他已經見過軍政治委員餘篤三,對其能力並無好感。行伍出身的軍長曠繼勳對於下級軍官所應有的經驗很豐富,但作為一個軍事最高指揮者,談到戰略問題創見甚少,則不免是個缺點。當時,軍參謀長徐向前正帶領紅軍二十八團在鄂豫邊與圍剿軍周旋,因此張沒有見到他。第十師師長劉英,給張的印象是一個標準的革命軍人。隻有第十一師師長許繼慎,讓張國燾格外生氣。

許繼慎的意見可歸納為三點:第一,許不滿沈澤民,認為這個蘇區是紅軍打出來的,金家寨一帶的黨和蘇維埃的負責人,都是紅軍提拔出來的後進,沈不先和紅軍幹部接頭,企圖以黨統軍,而且對地委委員又采取打擊態度,這是不應該的。第二,許不滿曠繼勳的領導,認為後來的曠缺乏能力,以至軍隊的領導重心,落在幾個師長身上。第三,過去曾中生處理這個區域內的軍事和政治,都先征求幾個師長的同意,師長之中又以許繼慎為最能幹,因此,以曠領導軍事的局麵,必須有所改進。許一向敬重張首長的領導,但也希望張尊重許的意見。

張國燾對許繼慎提出了嚴肅的批評。許見張並不支持他,開始轉變態度,表示接受張的指示,內心卻很不服氣。

當時國軍對鄂豫皖蘇區正進行的第二次圍剿,實際上“雷聲大、雨點小”,專走大路,對著兩邊山頭放放槍、開開炮就算了事,等於在根據地搞了一次“武裝遊行”。紅軍與圍剿軍小規模作戰到5月底,就勝利結束了這次反圍剿。

敵情解除後,張國燾才會晤了聞名已久的徐向前。徐在黃埔第一期的時候,並不是一個露鋒芒的人物,而且當時未加入共產黨,張作為中共方麵的領導人,並沒有對徐留下印象。這次他們深談數次,張發覺徐確實具備做這個蘇區遊擊戰爭領導者的條件。他認為徐的軍事見解切合實際,遊擊戰的經驗豐富,指揮作戰極負責任,對下屬則嚴謹謙和,不失大將風度。徐對黨和蘇維埃極為尊重,並且私生活很嚴肅,沒有軍閥惡習。同張討論政策和實際工作的問題的時候,徐不像許繼慎那樣任意批評其他領導的不當。

1931年6月下旬,鄂豫皖蘇區黨員代表大會召開了。在沈澤民的挑頭下,許繼慎成為鬥爭的對象。曾中生和餘篤三,也受到鬥爭狂潮的波及,他們被指責沒有及時糾正許繼慎的錯誤,難逃縱容之責。張國燾自始至終控製著局麵,不僅嚴厲批評了許繼慎和曾中生,而且親自出來結束這一場鬥爭。正是這次大會的召開,使原來的紅軍和蘇區幹部感受了張國燾這批新領導的威嚴。

在此基礎上,張國燾才拿出中央的決定,撤銷鄂豫皖特委,組成中央分局,並成立鄂豫皖省委。張國燾任軍委會主席,蔡申熙任參謀長,陳昌浩任政治部主任,沈澤民為省委書記。紅四軍軍長改由徐向前出任,此舉可以說順應了廣大官兵的意願,上下對此極為興奮。

曾中生從全麵領導降級為紅四軍政治委員,曠繼勳和餘篤三也被降級使用。曾立過大功的許繼慎仍留任第十一師師長。

到7月中旬,張國燾在鄂豫皖根據地的領導布局基本完成。他回頭看看這幾個月的成效,不禁對進入這個“山高皇帝遠”的蘇區感到幸運。不再需要看共產國際代表和王明一夥的臉色,自己在這裏獨攬黨政軍大權,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