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33) 三次圍剿

(2023-05-03 14:43:02) 下一個

節選三十三    三次圍剿

 

蔣介石得到何應欽的第二次圍剿大軍慘被橫掃的消息,悲憤交加!他知道,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權力,都來自於軍權,而軍權的鞏固靠的是軍事上的勝利,如今兩次圍剿共軍均致慘敗,安能坐視!1931年6月6日,蔣發表《為剿匪告全國將士書》,宣布即日將親赴江西指揮作戰。

隨後,蔣介石在南昌自任圍剿軍總司令,同時邀請德國、日本、英國等軍事強國的顧問隨軍策劃。蔣認為,前兩次圍剿的失利,主要原因是參加圍剿的部隊均為非嫡係部隊,所以圍剿不力。這次,他決定增調陳誠等部5個嫡係師共10萬人,擔任圍剿主力。再加上第二次圍剿後留在中央蘇區周圍的非嫡係部隊等,共計30萬人。以30萬裝備精良的大軍消滅3萬裝備很差的紅軍,蔣以為是極有把握的事情。於是,他對部下訓令說:“限三月之內肅清江西共軍,如不成功則成仁;如不獲勝,自刎首級”。

蔣初次直接跟朱毛交手,麵對此戰略戰術完全不同於過去所見的對手,采用什麽戰略戰術以致勝,著實費了一番研究。其日記顯示,一開始他想用“詐”,隨後又想“先將其老巢擊破”,但最後,還是決定將主攻擊點放在其所判斷的紅軍主力所在方向。蔣在日記中道:“深思熟慮,終覺戰略未妥,於心不安者,而今則貫通斷行必無疏漏矣。”

而在紅軍這邊,1931年6月初,毛澤東為首的總前委判斷,圍剿軍受到了比第一次反圍剿更嚴重的打擊,加上國民黨內部的矛盾愈演愈烈,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發動新的圍剿。由此推想,紅軍在下一次圍剿到來之前,應該有3個月左右的休整時期。於是,他們將紅一方麵軍主力分成幾部分,在閩西和閩西北一帶發動群眾,擴大根據地,征集資財,為下次反圍剿做基礎準備。

但是,僅僅到了7月1日,蔣介石就下達了新的進攻命令。其中,何應欽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7個師的兵力,向贛閩邊境猛撲,尋找紅軍主力決戰;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7個師的兵力,向蘇區中心的贛南根據地進攻,實行進剿然後清剿。總的戰略意圖,欲通過兩路鉗擊將紅軍一舉圍殲。

這次圍剿軍來得出乎意料的快,但毛澤東、朱德仍舊沉著鎮靜地應付。他們知道此次反圍剿比前兩次更困難了,明白硬打是不行的,於是決定按照“誘敵深入”的方針,回師贛南,誘敵深入到興國、雩都、寧都、瑞金預定的作戰地區,相機轉入反攻,以打破第三次圍剿。

7月10日前後,朱毛指揮各部紅軍,行程千裏,向蘇區中心區集中。至7月28日,紅一方麵軍主力在興國縣城西北的高興圩地區得以集中。

不過,紅軍此次千裏回師,目標大,路程遠,很難不被國軍發現,加之蔣介石動用空軍偵察,更增加了對紅軍大部隊行動的瞭解。於是,圍剿軍左右兩翼向著紅軍所集中的興國附近地區夾擊而來。

7月31日,朱毛判斷富田方麵國軍力量薄弱,指揮紅軍主力由興國縣高興圩地區向富田開進,試圖繞至敵背,猛搗其後路,使敵軍動搖震恐,趁勢打開缺口,重演第二次反圍剿由西向東橫掃的一幕。

紅軍出動當天,國軍方麵又偵得了動靜。蔣介石於是部署了陳誠等4個嫡係師和第十九路軍2個師,準備全力夾擊,畢其功於一役。他在日記中寫道:“如能如計,則贛南赤匪或能於此一網打盡也。”

然而,毛澤東、朱德遠非等閑之輩,當察覺富田一帶國軍已有嚴密防範時,紅軍立即改變計劃,忍耐折回,於8月4日回到高興圩地區。此時,容許紅軍集中的地盤僅剩此一個圩場及其附近地區幾十平方裏而已,紅一方麵軍已處在北、東、南三麵受敵和西臨贛江的危險境地。隻是,圍剿軍尚未發現紅軍。

隱蔽集中一天後,朱毛決計向東突圍。為了躲避國軍飛機的偵察,紅軍利用夜色,在興國、崇賢兩地國軍防線之間相隔僅20公裏的空隙地帶連夜穿越,銜枚疾走,於8月6日抵達敵防線外的蓮塘地區,猶如虎口脫兔!

隨後的5天裏,紅軍於蓮塘殲滅上官雲相部一個旅,在良村殲滅郝夢齡師一部,又在黃陂殲滅毛炳文師兩個團。三戰三捷,戰場形勢為之突變。

蔣介石連連得到敗訊,心情大壞!雖然跟圍剿軍龐大的兵力相比,這三場戰鬥總計損失並不算很大,但是,他在日記中的語調已經大變:“剿匪之難,甚於大戰,彼利用地形熟識,與民眾協從,故避實擊虛隨其所欲,而我官兵則來往追逐疲於奔命。” 顯然,蔣的圍剿信心已嚴重動搖,考慮今後的計劃為:“如欲剿滅赤匪,決非一朝一夕之故,必集中兵力,構築據點,開闊道路,發展交通,使匪無所藏窩,而官兵行動自如,乃可製其死命也。”

對於毛澤東和朱德來說,眼見得形勢依舊敵眾我寡,並且強敵就在自己周圍,絲毫體會不到蔣介石的沮喪和動搖,仍然在集中精力對付紅軍所麵臨的危險。他們從繳獲的敵軍文件斷定,國軍已將主力掉頭東來,企圖圍殲紅軍主力於黃陂地區。於是下達緊急命令:停止追敵,迅速打掃戰場,當夜撤出黃陂,向君埠以東君嶺腦地區隱蔽集中,休整待機。

果然,圍剿軍部隊很快從四麵八方向黃陂、君埠地區開來,從東、南、北三麵對紅軍主力形成了密集的大包圍。隻不過,這是個沒有見到目標的、盲目的包圍。

朱德、毛澤東從繳獲的文件中知道蔣介石、何應欽害怕紅軍北攻臨川,於是命令紅十二軍偽裝紅軍主力向東北佯動,並指示他們要白天行軍,大造聲勢,故意暴露在敵軍飛機麵前,使國軍誤認為紅軍主力真的要北攻臨川,從而被吸引向東北方向調動。

8月15日夜,在紅十二軍佯動的掩護下,朱毛率領紅軍主力悄悄地由君埠地區向西急進,迎著正由西向東開進的敵軍,從中穿插。兩萬多紅軍官兵從兩部敵軍之間僅有10公裏的夾縫中,借著星光,沿著崎嶇的山間小道,蜿蜒西進。已經45歲的朱德總司令親自走在隊伍的前頭,始終手拿著指南針,指揮前進的方向。經過一夜急行軍,終於跳出敵軍的包圍圈,到達興國東北部的白石、楓邊地區,隱蔽在深山密林中,一邊休整,一邊靜觀敵軍動向。

紅十二軍則緊緊地牽住敵軍主力,專走險路。他們攜帶的是輕武器,又善於走山路,行動起來非常靈活。國軍不僅不善於走山路,而且還攜帶了許多重武器,行動十分不便,被拖了半個月,弄得饑疲不堪,士氣沮喪。

直到8月底,蔣介石、何應欽才發現又中了紅軍的調虎離山計,急令圍剿軍主力掉頭向西,再到興國北部地區尋找紅軍主力決戰。朱毛為了繼續調動敵軍西進,使之更加疲勞,以尋找更佳戰機,率紅軍主力再向西轉移到興國、贛縣、泰和、萬安之間的山區,隱蔽集結。等國軍主力回頭開到興國北部時,又撲了個空。

如果按照圍剿軍的現實窘況,蔣介石和其部下實在是不想再耗下去了,及時收兵為上策。然而,第三次圍剿前誓言旦旦,現在如何向全國交代呢?蔣氏還不至於自刎首級,但確實想到了下野。正在他騎虎難下的時刻,兩廣反蔣陣營卻解救了他。

“廣州國民政府”見蔣介石以剿共為借口,拖了3個月還沒有一點政治上的讓步,認定若不興兵討伐,他還會繼續拖下去。於是在9月1日,大舉進兵湖南。當蔣得訊時,他在日記中的反應竟是:“據報兩廣逆軍果已於上月杪集中攻湘,聞之憂樂交集”。意外獲得下虎之台階,故“樂”在其中也!

9月4日,南昌行營發布命令:“所有剿匪各軍,除以一部就地監視匪軍外,其餘分別轉進,主力向吉水、吉安、泰和、贛州集結,準備待命。”這個大規模收縮兵力的命令,開啟了圍剿軍全麵的戰略卻退。

得知敵軍全麵撤退的消息後,朱毛下令部隊開展反擊。紅軍在黃土拗殲滅蔣鼎文師一個旅;在高興圩跟蔡廷鍇第十九路軍打了一場硬仗,不分勝負;最後在東固以南全殲韓德勤師和蔣鼎文師一部。

至9月15日,紅一方麵軍曆時兩個半月,六戰五勝,終於獲得第三次反圍剿最後的勝利。累計殲敵17個團,斃傷俘國軍3萬餘人,繳獲槍械14800支。第三軍軍長黃公略在此戰中不幸犧牲,為紅軍最大的損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