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37) 江橋抗戰

(2023-05-17 14:44:56) 下一個

節選三十七    江橋抗戰

 

再說關東軍暫時被日本政府束縛了前進的鐵蹄,司令官本莊繁極不甘心,那一整套吞並滿洲的計劃豈能付之東流?!可是,他也明白為什麽日本政府對待黑龍江與遼寧、吉林有那麽大的區別。因為吉林省會長春是蘇方控製的中東鐵路與日方控製的南滿鐵路的分界點,因此,越過長春北進意味著闖入蘇聯的勢力範圍,有戰爭挑釁的嫌疑。

於是,關東軍陰謀利用中國代理人來進攻黑龍江。本莊繁放出關東軍鷹犬特務,在日本駐東北各地領事人員的配合下,攜帶著金錢和封官許諾,對散在東北的中國軍政官員進行誘降活動。很快,東北騎兵第三十二師師長張海鵬被誘降。1931年10月1日,張海鵬宣布獨立,自命為邊防保安總司令,利用日軍提供的槍支、彈藥和現金等擴充軍隊,準備進攻黑龍江省。

張學良很快得到了消息,急電黑省,特委任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長馬占山為代理黑龍江省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黑龍江省副司令官,謝珂為軍事副總指揮兼參謀長,督率黑省軍民穩定局勢,保衛家園。不過,此時少帥仍然不願對日軍作戰,他給黑省的指示是:“如張逆海鵬進軍圖黑,應予以討伐,但對於日軍務須避免直接衝突。”

10月16日拂曉,張部偽軍向嫩江橋發起攻擊。謝珂率部在嫩江江橋北岸阻擊敵人,致使偽旅長徐景隆觸地雷身亡。守軍乘機反攻,偽軍大亂而被擊潰。為防止敵偽再次來犯,守軍將嫩江橋炸斷三孔。

10月20日,馬占山在齊齊哈爾宣誓就職,布告安民,整頓社會秩序,致電前線將士奮力阻敵,以盡守土之責。他於22日發表對日抵抗宣言,“凡侵入我境者,誓決以死戰”。麵對內部的勸降派,他怒斥道:“馬某出身綠林,位重未閣,亦何惜一死呢……外人入侵,你不抗擊,何謂國人?戰亦亡,不戰亦亡,與其不戰而亡,何如誓死一拚已盡天職!”

眼見馬占山抗日之心不可屈服,而張海鵬根本不是馬占山的對手,關東軍不得不考慮親自上陣了。從10月25日至27日,日方先通過駐黑省領事,後通過關東軍司令部,不斷命令黑省修複嫩江橋,限期為一周。這種不可一世的占領者狂態,當然被馬占山拒絕。

此時,蘇聯立場已經鬆動,日本大本營馬上允許關東軍自行其事。本莊繁以馬占山拒絕修複江橋為借口,準備開戰。命令以第二師團一部組成嫩江支隊,共約4000餘日軍,並任命濱本喜三郎大佐為支隊長。嫩江支隊主力從長春和吉林出發,向前線集結。

馬占山調來了1個步兵旅,2個騎兵旅,3個步兵團,1個炮團,連同原有的警衛部隊等,共約1萬6千兵力,分別部署在嫩江橋以北的大興、湯池、三間房、昴昴溪、富拉爾基一帶,組成三道防線,以加強江橋至省府防務。

1931年11月4日,江橋阻擊戰正式打響。日軍步兵500餘人先突入江橋左翼陣地,繼之以主力向江橋正麵大興線主陣地猛攻,企圖中間突破,一舉占領。中國守軍奮起還擊,死戰不退。日軍不支遂撤向江岸,遭到預伏在蘆葦中的中國軍隊截擊。戰到20時,日軍敗退。

11月5日,日軍重新組織進攻,日偽軍共8000餘人在大炮和飛機掩護下,日軍從中路、偽軍從左右兩路渡江。當船到江心時,中國軍隊猛烈還擊,日偽軍雖傷亡很大仍然強渡。10時,日軍占領江岸第一線陣地,守軍分撤至左右兩翼陣地,日軍繼而向第二道防線大興陣地猛攻,遭到守軍頑強抗擊。

中午時分,馬占山趕到前線,指揮吳德霖團和徐寶珍團從正麵反攻,急調騎兵第一旅薩布力團從兩翼包抄日軍。從15時血戰到日暮,在中國軍隊步兵及騎兵實行包圍式反攻下,日軍蒙受極大損失,不得不向後撤退。最後,守軍奪回被占之陣地。此戰,日軍死亡167人,傷600餘人,偽軍陣亡700餘人。

如果說11月4日的戰鬥日軍有點小看東北軍,11月5日則是日軍動了真格的戰鬥,結果竟然失敗。這一戰況不僅震驚了關東軍,也震驚了日本國內,而中國國內大聲叫好。關東軍司令本莊繁惱怒異常,星夜調兵增援,使前線兵力超過1萬人。

11月6日,在8架日機和50多門重炮、野炮的狂轟濫炸下,江橋陣地被打成一片火海。守軍衛隊團在步兵第四、第五團的支援下頑強抵抗,傷亡很大。馬占山親赴第一線,鼓舞士氣,並派出騎兵一旅為左翼,步兵二旅兩個團為右翼向日軍側翼發起反擊,激戰4個小時,將日偽軍擊退。

然而,兵力充足的日偽軍又增派大批主力進行強攻。中國軍隊拚命衝殺,白刃格鬥,喊殺之聲震天動地,幾次奪回失去的陣地,但因連日苦戰,傷亡很大,又無援軍,彈藥告罄,工事被毀修築不及,遂放棄大興主陣地,於當晚撤至三間房一帶。此戰中國軍隊傷亡1800餘人;日軍嫩江支隊也被打廢,高波騎兵隊傷亡殆盡,還被擊落一架日機。

此時,關東軍司令本莊繁感到兵力吃緊。目前他的戰線已經擴大到了全東北,如果不是從朝鮮調來的混成第三十九旅團加上張海鵬和其他漢奸投降帶來的一兩萬偽軍,他幾乎沒有機動兵力了。現在,由於日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傷亡很大,他已經命令第二師團主力和混成第三十九旅團向剛占領的大興集結,後方實際處於空虛狀態,如果張學良趁機從錦州反攻,戰局不堪設想!於是,本莊繁於11月9日向日本陸軍總部提出,速增派1個師團的兵力,得到了批準。原因在於,即使內閣不同意擴大戰事,但也絕不允許關東軍戰敗,那將是日本帝國的恥辱。

馬占山則不僅感到兵力的不足,而且還麵臨彈藥不繼的困難。他屢次向散在吉林的東北軍求援,並向在北平的張學良請求進一步的指示,但都石沉大海。沒有外援,隻能靠自己了。11月7日晚,馬主持召開軍事會議,重新設置三道防線。經過補充後,兵力仍然能維持1萬5千人,然而老兵減少新兵增多,彈藥有限,戰鬥力已不及先前。

11月18日,日軍終於以巨大的傷亡代價攻下了黑省防線的主陣地——三間房。馬占山在部隊傷亡慘重、彈盡糧絕、乞援無望的情況下,於當日18時15分下令各部撤出陣地。

11月19日,日軍攻占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馬占山率部沿齊克路撤往克山、拜泉、海倫一帶集結。江橋之戰至此結束,中國軍隊1萬6千人傷亡至僅剩不足2千人有戰鬥力,日軍被斃2千餘人。

江橋抗戰,馬占山率領僅占東北國軍十分之一的兵力,打響了回擊日寇大規模進攻我國的第一仗。在張學良“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下,在國民政府坐等國際聯盟判決的氣氛中,顯得如此高昂、英勇和悲壯,得到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聲援。

11月25日,見到日軍掉頭南下,直指錦州,南京政府大叫不好,急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提議。南京政府的表態對張學良來說簡直成了救命稻草,他急不可待地直接與北平日本公使館參事就此事進行具體交涉。張學良放棄抵抗還要麵子,但日方連麵子也不給。日軍不答應任何妥協條件,堅持東北軍必須全數撤出錦州。

國難當頭,蔣介石一再呼籲國民黨要精誠團結,講寬容,肯退讓,是黨的唯一出路。蔣派人士也向廣州反蔣集團喊話,提出停戰議和,共赴國難,但宗旨還是不離統一在蔣介石的領導下。

可是,國民黨內的矛盾仍然無解,竟先後在南京、廣州、上海分頭開了三個“四大”!蔣介石終於想通了,如果自己不下野,國內的局麵無法收拾,應付民族危機也無從談起。於是,他再次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調兵遣將,把親信安插到要害地區和部門,並處決掉第三黨領袖鄧演達。然後,蔣於12月15日發表了標榜自己的辭職通電。

沒有了蔣介石這個後台,張學良幹脆不理國民政府的急電命令,一意孤行,將所部後撤。致使1932年1月3日,日軍不血刃占領錦州。

從此,東三省除了作為中東鐵路總部所在的哈爾濱仍由蘇聯控製,其他廣大地區基本上都處於日寇的鐵蹄之下。但是,未及撤出的少數中國軍人、警察及民眾組成各種抗日武裝,在白山黑水之間開始遊擊抗敵,為中華民族在東北保留了不屈不饒的抵抗火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