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36) 九一八!(下)

(2023-05-15 14:36:08) 下一個

節選三十六    九一八!(下)

 

9月19日淩晨,長期憂慮東北局勢的張季鸞預感可能要出大事,馬上打電話給在北平的《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要他設法采訪在北平協和醫院療養的張學良。上午10時,胡政之來到協和醫院,采訪了張學良。張親口證實:他已下令,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日方發言謂我軍破毀滿鐵路軌,絕對無有其事。昨晚(即18日)十許,日兵突以三百人扒入我營,開槍相擊。日兵既入北大營,每間(隔)五分十分鍾,即由附屬地開炮,直對北大營及兵工廠等處轟擊。此采訪當天見報後,全國大嘩,群情激奮!

在中國東海的另一邊,以日本軍部為代表的軍國主義同以日本內閣為代表的國家利益主義發生了矛盾。從本質上來說,兩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都想要實現日本帝國稱霸遠東乃至世界的野心,但在指導方針上卻大不相同。

對於本年4月上任的日本首相若規禮次郎來說,首先麵對的是從本國到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因此,若規內閣力圖首先穩定國內的政經局勢,扭轉經濟頹勢,以工業化來大力發展帝國國防,然後再徹底解決滿蒙懸案,最終實現帝國霸業。去年4月,若規禮次郎曾作為日本首席全權代表,在倫敦裁軍條約上簽字,並自認為是外交勝利。因此,他對外相幣原喜重郎推行的“協調外交”給予大力支持,以提高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

以陸相南次郎大將為首的日本軍部,根本看不起若規內閣這種穩妥漸進的國防方針。南次郎於9月19日清晨7時召集軍部要員緊急開會,確認“以此衝突為解決滿蒙問題的理由,不但要確保日本在滿洲的權益,而且還要以此對整個東北實施軍事占領”的陸軍方針。

當日10時,日本內閣緊急會議在東京首相官邸召開。有備而來的陸相南次郎,向與會者一口咬定,關東軍這次行動,確係是針對中國軍隊的暴戾而被迫采取的自衛行動。在慷慨的發言中,南次郎提出“關東軍行動適時,應予支援”的議案。

外相幣原早就對關東軍蔑視日本外交人員極為憤慨,在會上列舉所掌握的事實,證明完全是關東軍積極策劃了這次事件。他認為,這種未經內閣許可的擅自妄為,如不懲戒,勢必惡化日中關係,降低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的威望,也有損皇軍的威名。另外,他還指責了軍部的間接縱容之過。由於幣原所列舉的事實如此清楚,包括一個參謀少佐竟敢出刀威脅日本駐東北領事,多數內閣成員都對關東軍的膽大妄為深感震驚,會場氣氛轉為對軍部不利。

在軍方失去支持的情況下,內閣會議確定了“不擴大事態”的處理方針。然而,膽大的參謀本部故意扭曲內閣會議的精神,在當天發給關東軍的電報裏全然肯定和讚賞。這樣,關東軍更加有恃無恐,繼續擴大侵略戰果。自9月18日至9月23日,遼寧、吉林兩省全部被日軍占領。

“九一八事變”當夜,蔣介石正在去江西南昌的軍艦上,聞此驚變,頓時感到了幾年來從未有過的失敗!在9月19日的日記中,他發泄道:“昨晚倭寇無故攻擊我沈陽兵工廠,並占領我營房。刻接報已占領沈陽與長春,並有占領牛莊消息。是其欲乘粵逆叛之時,內部分裂,而侵略東省矣!內亂不止,叛逆毫無悔禍之心,國民亦無愛國之心,社會無組織,政府不健全,如此民族,以理論,決無存在於今日世界之道,而況天災匪禍相逼而來之時乎!”罵遍別人,再以諸葛亮那樣的高尚者自居:“餘所恃者,惟一片愛國心。此時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耳。”

1931年9月21日,蔣介石回到南京,把這幾天的思考總結成了新的方針:“團結內部,統一中國,抵禦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喚醒國民,還我東省。”當日即召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緊急會議,商討對日方略。會議在外交、軍事、政治、民眾四個方麵都做出了安排。

第二天,蔣介石在南京國民黨黨員大會上發表《國存與存,國亡與亡》的演說:“我國民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此刻暫且含忍,絕非屈服。如至國際信義條約一律無效,和平絕望,到忍耐無可忍耐,且不應該忍之最後地步,則中央已有最後的決心與最後之準備,屆時必領導全國人民,寧為玉碎,以四萬萬人之力量,保衛我民族生存和國家人格。”

9月22日,國際聯盟電請中日兩國各遵承諾,撤兵保僑,並由英、法、德、意、西等國代表繼續處理本案。

在中國東北有特殊利益的北方鄰國蘇聯,對宿敵日本在這一地區的舉動非常敏感。“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第二天,蘇聯副外交人民委員(相當於外交部副部長)加拉罕緊急召見日本駐蘇聯大使廣田弘毅,表示蘇聯政府對事變嚴重不安,希望廣田盡快轉告日本政府。9月22日,又由外交人民委員(相當於外交部部長)李維諾夫召見廣田弘毅,對事變的進一步擴大表示深切關注和極大憂慮。9月25日,蘇聯《真理報》、《消息報》發表分別社論,指出蘇聯公眾明白南滿在進行戰爭,而他們不能忽略這一事實:發生的事變正在直接靠近蘇聯的地方發展擴大。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毛澤東、朱德、賀龍、彭德懷等中共軍事領導人於9月25日聯名發表文告指出:“現在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已經占據了滿洲最重要的一切城市,用槍炮炸彈屠殺著滿洲勞苦的工農群眾與兵士,把滿洲已經完全看作是他們的殖民地了。”表明堅決主張抗日的態度。但是,以王明為代表的中共中央根本不能正確地估量全國局勢中出現的這種重大變動,而主動調整自己的政策,卻把日本侵占我國東北看作是“反蘇戰爭的導火線”,脫離實際地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並且也看不到中國社會各階層中日益高漲的抗日要求,而仍然把國民黨視為“最危險的敵人”,主張以主要力量對它進行打擊。

日本政府並不那麽在乎國聯,但不得不認真對待蘇聯的態度,畢竟對方的實力絕不是兩萬關東軍可以對抗的,從戰略上講,兩麵作戰也極不可取。9月22日,日軍參謀總長電令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不得出兵長春以北地區,進攻哈爾濱前必須得到內閣的決定。同日,日本內閣做出決定,即使哈爾濱方麵告急,也不得采取出兵的方式保護哈爾濱地區日本僑民。9月24日,日軍參謀總長再次電令本莊繁,即便情況發生緊急變化,也不得向哈爾濱方麵前進。

於是,東北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遼寧和吉林兩省後,突然進入了恐懼籠罩下的表麵平靜。

不料,接下來竟出現了英國出賣中國的情況!此時的大英帝國已日漸衰落,難以保護其在華利益;而蘇聯的國力卻蒸蒸日上,並且在中國的利益正迅速增長。英國內閣判斷,這個趨勢如果不能製止,英方的利益將被蘇聯的利益所取代。而日本在東北的侵略行動,剛好對蘇聯是一個牽製,間接保護了英國的在華利益。

於是,在10月11日,英國駐華公使拜見中國外交部長,勸中國政府不要堅持以日本撤兵為交涉之條件。蔣介石深感駭異,對之極為失望。17日,蔣與各國公使談話,表示對日抵抗和不簽喪權辱國條約之決心。19日,他再見各國公使,囑其電告出席日內瓦國際聯盟會議的本國代表及其政府:倘若國聯維護公理失敗,則東方與中國之前途不可預料,請其切實注意。

10月23日,法國外長白裏安向國聯提出了一個決議草案,限日軍在11月16日以前從滿洲完全撤兵。24日國聯表決,13票讚成,僅日本1票反對。然而,日本不服從這個決議。國聯再討論製裁時,英國卻不讚成製裁,使得前麵那個決議成了一紙空文。中國無法收回失去的國土,僅僅獲得了道義和輿論的勝利。

英國的態度引起了蘇聯的警覺,蘇方認為英政府企圖讓蘇聯與日本在遠東相鬥,英方可坐收漁翁之利。於是,蘇聯從事件爆發開始的強硬態度,迅速轉為不幹涉態度,以避免日本將蘇方當作敵人。

顯然,這對日本的侵略是一種縱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