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22) 東北之悲

(2023-04-05 14:44:13) 下一個

節選二十二     東北之悲

 

由於張作霖未答應日本提出在中國東北享有的種種特權,因此日方非常不滿。關東軍司令部見張既不能阻擋北伐軍,又妨礙日本吞並東北的野心,遂下決心除掉張。然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拒絕批準關東軍對東北軍進行繳械,他不是害怕中國人,而是擔心俄國人會有所反應。東北的情況與山東不同,蘇俄在那裏有巨大的直接利益,並與東北接壤,而日本還沒有做好再次同蘇俄直接開戰的準備。

於是,關東軍司令官村岡長太郎竟決定自行策劃謀殺張作霖,借此打亂東北軍的指揮係統,使東北陷入混亂,以便趁亂占領。就在張大帥準備退回東北時,關東軍也正在加緊策劃“皇姑屯行動”絕密計劃。

此行動由關東軍司令部高級參謀河本大作負責,他得到張作霖將乘火車返奉的計劃後,就將炸列車地點選在了京奉線的皇姑屯車站,因為這裏是日方控製的南滿鐵路與中方控製的京奉鐵路的交叉點。在離車站不遠處,有一個三洞橋,南滿鐵路在上麵,京奉路在下麵。由於橋上是由日軍警戒的,便於他們作炸車的各種準備,因此就選在這裏作為施爆的地點。一切準備就緒後,日軍還特地將兩名中國乞丐先行殺死於橋下,將他們偽裝成所謂“南方的便衣隊員”,在作案後被炸死的樣子,以轉嫁罪責,掩人耳目。

張作霖不是沒有想到,日本人可能會製造事端,以阻撓他撤回東北的計劃。但是,他自恃手中掌握著30萬奉軍,相信兩三萬關東軍不敢對他來硬的。

1928年6月4日淩晨5點30分左右,當張作霖乘坐的火車行駛至三洞橋時,預先埋設的炸藥在此引爆,使上方橋梁的鋼板下塌,將張的專列車廂壓碎。

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當場死亡。張作霖被甩出車外受重傷,眾人急救回帥府,但還是在9時30分傷重去世。張大帥臨死前聽手下說是日本人幹的,喊了一聲“打!”並要人叫張學良回來,要他“以國家為重”。

“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在奉天的軍政大員毫不懷疑地認定是日本人下的毒手,因為火車是走到日本南滿鐵路橋下遭到巨型炸彈炸的,除日本人外別人想幹也幹不了。為了保證不讓敵人的陰謀得逞,他們對外佯稱張作霖僅受輕傷,使用了很多瞞天過海的障眼法來欺騙敵人。同時,他們秘密商定:嚴密封鎖張大帥過世的消息;立即通知在京的張學良迅速返回奉天;發布戒嚴令,委任齊恩銘為省城戒嚴司令。

日本駐奉天領事館極力想探聽大元帥的傷勢,但並未發現破綻。他們此時如此謹小慎微,原因是其本國內意見不同。關東軍不聽內閣的意見擅自行動,外交官卻要向內閣負責,所以還不能跟關東軍一樣蠻橫。而關東軍見東北未亂,本國又不支持,遂未敢輕啟戰端。

正在北京指揮奉軍撤退的張學良當天就聽到了專列被炸的消息,不啻於晴天霹靂,淚如雨下!不過,他已是經過大風浪的男子漢,國恨家仇在身,他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不能亂了方寸,讓日本人有機可乘。在安排好了撤退的各項事宜之後,他化妝成普通士兵,極端秘密地返回,於1928年6月18日才到達奉天。

作為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風流倜讜,揮金如土,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卻招引得無數女人投懷送抱,而他在玩弄女性方麵也全無羞恥之心。但是,他從來不想隻做一個“花花公子”,其性格深處卻有一股英雄俠義之氣。

張學良本來投其父所好而為,父親的事業就是自己的事業,讓他去打哪個軍閥他就去打哪個軍閥,讓他打北伐軍他就去打北伐軍。直到有一天,他被一個老人悲慘的命運所震驚,開始醒悟了。

那是張學良率部與武漢北伐軍在河南決戰期間,他的司令部就設在一列火車專列上,停靠在隴海線的一個站台。學良忽見一個乞討的老人,餓得趴在地上,扔給他錢都不要,就要吃的。學良他們從車上把饅頭扔給他,老人抓起沾滿塵土的饅頭,擦都不擦,就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了。學良看他太可憐了,不由問道:“你怎麽這樣?家裏沒人了嗎?沒有兒女嗎?”老人告訴他,軍隊在這裏連年打仗,兒子們都給抓去當兵了,生死不明;其他的都逃跑了,剩下了我們這老得不能走的,連飯也吃不上了。

學良聽著,眼淚都掉下來了。這個“軍閥二代”第一次想到:我們這是在幹什麽呀?這是對百姓作孽啊!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他,後天他再打我;然後打過的又和好,和好過的再開打。這樣打下去有什麽意思呢?為什麽要打內戰呢?!

張學良把這些想法向父親說過,但父親僅僅讓他休息幾天,沒有回答過他。現在,父親突然就離世了,嚴峻的現實是,內有一班“老臣”不服他,外受南京政府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壓力,旁有日本人虎視眈眈,他往下該怎麽撐起這個事業呢?這是張學良人生當中第一次麵臨這麽重大的考驗。

實際上,要名正言順地繼承張作霖的首領地位,對年僅27歲的張學良來說還是超出了他的掌控能力。所幸這些年來他的作為和人氣已經積累到了足夠的威望,再加上中國人傳統的封建世襲意識,經過老督辦張作相的讓賢以及內部的一番較勁,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還是選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以楊宇霆和常萌槐為代表的一班“老臣”搶班奪權的圖謀沒有得逞。

新登帥位的張學良表現得沉著冷靜,有序不紊。他首先撫慰三軍,穩定軍心;然後果斷派遣代表入關,接洽服從國民政府;最後,才發表了大元帥張作霖的死訊,說他因傷重搶救無效,已於1928年6月21日子刻逝世,將為他設奠公祭。

張作霖被炸死的消息傳出,輿論嘩然,國人對日本國的謀殺暴行感到憤慨,對張氏之死表示同情,如上海一家報紙以醒目大字對此作了報道,同時指出:“皇姑屯一彈,身雖慘死,心跡則大白於天下。”鮮明地肯定了張作霖的反日愛國立場。

7月11日至13日,國民革命軍4個集團軍的總司令與一批國民黨中央委員在北平小湯山舉行北伐善後會議。會議之前,張學良派來3位代表,接洽東北易幟及歸順中央的問題。蔣介石隨即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3位總司令交換意見。

馮、閻二人均認為東北已失領導中心,士氣渙散,故力主乘機進兵,一舉削平奉係,以除後患。李則主張:全國統一大勢已定,張作霖已死,張學良斷不敢做負隅頑抗之舉,和平接受中央領導將為必然的後果;再者,此次日人謀殺張作霖,其處心積慮侵略東北的計劃已如箭在弦上,我們如出兵東北,日軍加以阻撓,而濟南慘案的血跡未幹,出兵東北更應特別慎重。

蔣介石猶豫再三後,終於拿定主意,於7月10日接見了奉方代表,表示:隻要東北易幟,宣布服從三民主義,張學良仍將是東北三省的全權領袖。同時,答應派代表赴奉天同張學良直接談判。

張學良決心和平易幟出於三個考慮。其一是戰爭不能再打下去了,再打下去不僅東北軍要被打光,最後這塊地盤也保不住。其二是他過去就對領導國民革命的孫中山總理有敬仰之情,北伐代表了孫總理的意誌,服從國民政府不僅不是錯誤,而且可以看作是革命的行為。而最重要的考慮,還是日本國的侵略意圖,暗殺他父親已經暴露出東洋人的計劃正在實施,單靠東三省的力量難以抗衡,為了不讓父親的鮮血白流,為了東北父老鄉親和他們的子弟兵,為了整個國家的利益,必須聯合國民政府的力量才行。

得到蔣介石的回複後,張學良原已決定7月21日換旗,但是日本政府通過密探獲悉此事,立即派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和關東軍司令頻繁訪問張學良,向他說明田中內閣對東北局勢的政見,要他不要易幟,否則,“日本政府具有決心反對東三省對南方妥協,即所謂幹涉內政亦在所不辭。”

張學良雖向對方表示要以東三省的民意為決定,但還是暫停了換旗的步伐。這麽重要和秘密的計劃卻被日本人先發現並阻止了,使他感到必有內奸。這以後,為促使換旗這一大政方針早日實現,他開展了一係列整肅內部等活動。對於來自於日方的壓力,則采取各種不同的策略與之周旋,靜待時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滿洲是滿清失其鹿,中,日,俄共逐之。日本當時力量最強,蘇俄其次,中國最次。中國的優勢是人口和被滿清直接征服殖民過。張作霖曾經希望晚清王爺以上有有膽識的退守滿洲,在他的擁戴操控下獨立。以對抗北洋的大一統繼承名份。但是滿清和北洋都太窩囊。以後張作霖就生出了爭奪中原之心,又想在日俄之間玩平衡,於是擱置了獨立。但總體來說張還是傾向於事實獨立,所以更傾向於事實控製的日本。

張學良紈絝子弟,不知道現實的厲害,自高自大。於是在有心人的煽動下,總想反抗家長。這些有心人就是在滿洲爭奪中處於下風的蘇聯,國民黨,滿洲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郭鬆齡反奉,其實是張學良反父。背後的主要推手就是蘇俄。如果不是日軍介入,張作霖就完了。而反過來,蘇軍無力直接介入。而此後三年,張作霖遭暗殺。日軍完全不必要這麽做。尤其是明知道張學良比張作霖更反骨。以至於張學良幹掉楊宇霆之後,又三年日軍不得不九一八。很明顯,蘇聯先敗後勝。而當時馮玉祥國民黨也基本是蘇聯的分支勢力。

日本在一戰中攜消滅德國太平洋艦隊的戰功,強行讓滿洲獨立,是會得到自顧不暇的歐洲列強的認可的。但是日本錯過了這個機會。否則後麵未必會有中日戰爭,美日戰爭,而很可能是蘇日戰爭。二戰末期,如果國民黨不貪滿洲,承認蘇聯的事實占領。中國共產黨會和希臘共產黨一樣的下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