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20) 湘南暴動

(2023-03-29 14:50:44) 下一個

節選二十  湘南暴動

 

1927年10月間,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餘部剛上井岡山,朱德則帶領南昌起義餘部在贛南一帶才穩定下來。盡管雙方都在江西境內,但卻都還不知道對方的情況。當然,國軍就更不了解這兩支部隊的底細了。

朱德和陳毅在贛南對部隊進行了整頓和改編,組成7個步兵連,1個迫擊炮連,1個重機關槍連,總共9個連,分成3個支隊,對外號稱“國民革命軍第五縱隊”。朱德為縱隊司令,陳毅為縱隊指導員,王爾琢為參謀長。

陳毅主持了對黨、團組織的整頓。當時全隊隻有共產黨員56人,而且分配還極不均衡。經過陳毅的調整,整個部隊的黨員被大幅調動,優化了組織結構。他發現擔任班長的粟裕素質全麵,頭腦清晰,遂破格提拔粟為五連指導員。

雖然部隊的狀況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仍麵臨著許多嚴重困難,特別是給養和彈藥無法解決。朱德從報上意外地看到國軍範石生第十六軍已從廣東韶關移防到湖南郴州、汝城一帶。他考慮再三,同陳毅等人商量後,便寫信給範石生,希望同他合作。

範石生是朱德在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同班同學,曾結拜為兄弟,一起參加了國民革命。後來,範石生任駐粵滇軍第二軍軍長時,曾得罪過在粵軍第一軍任參謀長的蔣介石。等蔣當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後,範自然產生顧慮,擔心蔣隨時會報複。因此,他需要盟友以加強己方的力量,一直同中共保持著統戰關係。

11月21日,雙方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一、同意朱德提出的部隊編製、組織不變,要走隨時可走的原則;二、起義軍改用第十六軍四十六師一四○團的番號,朱德化名王楷,任四十六師副師長兼一四○團團長;三、按一個團的編製,先發一個月的薪餉,並立即發放彈藥和被服。

1927年12月間,朱、陳收到廣東省委指示,要他們這支部隊去支援廣州起義。他們遵令從資興南下,進入粵北,但卻不幸獲悉廣州起義已失敗了。於是,暫時移駐韶關西北30裏的犁鋪頭進行休整和練兵。這段時間,陸續有一些在廣州起義後脫險的人跑過來,他們就收容進來,使隊伍開始擴大。

這時,朱德、陳毅、王爾琢等已經得知,毛澤東領導著一支部隊在井岡山活動。然而朱、陳、王等人並不認識毛澤東,就派出政治部的毛澤覃前去聯係,因為澤覃就是澤東的同胞小弟。12月下旬,何長工受毛澤東的委派來到犁鋪頭,原來何是陳毅在留法時的老同學。何長工的介紹使朱德他們了解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情況。

不料,蔣介石早就在第十六軍中安插了秘密諜報人員,1928年初,諜報員發現了“王楷”及其部隊的真實身份,報告了南京。蔣立即密電範石生,下令他解除起義軍的武裝,逮捕朱德。同時,蔣命令國軍方鼎英部從湖南進入粵北,監視起義軍和範石生的動向。範石生接到蔣介石的密電後,速告朱德,勸他立刻離去,還送來一萬塊錢。後來,朱德對範石生這一段大義相助終身難忘。

鑒於情況萬分緊急,朱德必須立即率部脫離險境。他最初準備按照廣東省委的意見,前去東江同廣州起義的餘部匯合。但部隊剛到達仁化,突然發現方鼎英第十三軍的部隊正沿偵水開往仁化東麵的南雄,切斷了起義軍前往東江的去路。朱德當機立斷地決定,折向湘南,去實現他醞釀已久的湘南起義,因為此時那裏還是國軍正規部隊的真空地帶。

起義縱隊在離開廣東進入湖南之際,吸收了一支在粵北打富濟貧的農民武裝。其頭領名叫胡少海,曾在程潛的第六軍當過營長,是湘南宜章岩泉人。其父兄為宜章富戶,在當地頗有聲望。縱隊同中共宜章縣委取得了聯係,軍事部長陳東日等前來同他們商量,打算舉行早就醞釀的宜章暴動。朱德在會上提出了一個智取宜章城的方案,大家欣然接受。

1928年1月11日,宜章城門打開了,縣裏的頭麵人物都到南門外,迎接胡少海“榮歸故裏”。胡率先遣隊入城後,立即布哨,換下了團防局的哨兵,把宜章城的交通要道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裏。

第二天,朱德、陳毅、王爾琢帶著縱隊主力,以國軍第十六軍一四〇團的番號開進宜章城。當晚,就在歡迎他們的宴會上,全城所有的頭麵人物和民團長官都被扣留了。縣政府、警察局、團防局的人員和武器很快被起義軍所俘虜和收繳。

1月13日,他們在宜章北門廣場召開數千人的大會,宣布暴動並成立工農革命軍。朱德擔任第一師師長,陳毅擔任師黨代表,王爾琢擔任師參謀長。與此同時,建立了宜章蘇維埃政府和農軍獨立團, 拉開了整個湘南起義的序幕。

正在圍剿張發奎部的李濟深聽聞此報,急電駐廣東樂昌的獨立第三師師長許克祥:“即日進剿,不得有誤。”此時的許克祥擁有6個團的兵力,得令之後,他帶著全師人馬,從樂昌日夜兼程,北上進剿起義軍。

一聽說雙手沾滿了湖南工農鮮血的許克祥要來,起義軍的情緒立即高漲,戰士們的口號是:“活捉許克祥,為‘馬日事變’死難烈士報仇!”朱德則冷靜分析,認為敵眾我寡,而且對方武器裝備精良,後方實力雄厚,有不少優勢。遂決定我方避實就虛,主動撤退,誘敵深入,尋找有利戰機。

許克祥占領宜章城後,判斷起義軍撤出是力弱懼殲,便下令追擊。他擺出一條長蛇陣,頭在岩泉圩,尾在坪石鎮,中間是長長的蛇身,明顯輕視起義軍的實力,以搜尋並保障供應線為目的。

1月30日,朱德判斷戰機已經成熟。於是,他和陳毅率領精銳主力出擊,直搗岩泉圩;同時,胡少海和譚新奉令帶領另一路人馬,迂回敵後,阻擊增援之敵。

義軍如猛虎出山,一個衝鋒就把敵人打垮了。朱德立刻向全體傳令:乘勝追擊,不給許克祥有喘息的機會!義軍匯成一路,集中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向敵人猛追。許軍潰兵向後狂逃,亂了後續部隊的軍心和陣腳,未戰先敗,幾個團竟成“多米諾骨牌”,一路潰敗到樂昌去了。

坪石大捷,是潮汕失敗之後朱德改變作戰方法,首次獲得重大勝利,並開創了以少勝多的戰例。工農革命軍以主力1團不足2千人,卻大勝許克祥6個團,俘虜1千餘人,繳獲步槍2千餘支,還有重機槍、迫擊炮、山炮和各種彈藥裝備,以及幾十挑子銀元。

義軍大捷的消息轟動了整個湘南。農民群眾在當地中共組織的領導下,紛紛揭竿而起,武裝鬥爭的烈火迅速燎原,先後在宜章、郴州、永興、資興、耒陽、安仁、桂東7個縣成立了蘇維埃政府。

局勢比較反複的是耒陽縣。麵對國軍的反撲,第七連連長林彪遇亂不慌,機智勇敢,率領本連和農軍三戰三捷,為全軍打退敵人屢立奇功。朱德對林彪刮目相看,在幹部會議上當場提拔他為二營營長。此時的林彪隻有20周歲,這匹“千裏馬”,有幸遇上了朱德這位“伯樂”!

湘南暴動的規模、聲勢和成果都很有分量,使得國共分裂後處於低沉狀態的工農群眾又興奮起來,革命軍的力量得到大發展,並且獲得了一批幹部人才,黃克誠、蕭克、鄧華、楊得誌、唐天際等共和國開國將軍,就是在這次暴動中帶領當地農民起義軍加入這支隊伍的。

然而,樹大招風。1928年3月中旬,湘粵兩省的國軍開始集結7個師的兵力,準備撲向湘南,全殲起義軍。4月上旬,朱德、陳毅、王爾琢等審時度勢,率領起義軍向井岡山方向轉移,準備去會合毛澤東的部隊。

這邊毛澤東得到消息後,於4月中旬率領部隊前去接應。24日,朱德、毛澤東的兩雙大手第一次握在了一起。毛澤東說:“這次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竟沒有整倒你們!”朱德說:“我們轉移得快,也全靠你們的掩護。”

會師後,他們決定將兩部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由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教導大隊隊長,王爾琢任參謀長。後來,按中共中央規定,這支部隊改稱紅軍第四軍,取消師級編製,直轄4個團。

這支軍隊從此以“朱毛紅軍”著稱於世。朱毛共同發明了遊擊戰術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套口訣不但幫助了在深山僻壤裏的這支紅軍,後來竟成了幫助全球各色遊擊隊的舉世名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