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16) 秋收起義

(2023-03-20 15:19:39) 下一個

節選十六      秋收起義

 

1927年9月初,中共在湘贛邊界的幾支武裝力量正預備組編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一是共產黨員盧德銘任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因為沒有趕上參加南昌起義而停留在那一帶,預編成第一團;二是安源路礦工人和礦警隊武裝,預編為第二團;三是平江、瀏陽等地的工農義勇隊或農民自衛軍,預編為第三團。

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份,全身心投入到發動秋收起義的準備中。9月6日,湖南省委常委會決定了暴動日期:9日開始破壞鐵路;11日各縣暴動;15日長沙暴動。

但是,長沙中共組織給各支部關於舉行武裝起義的密令,被隸屬於唐生智的長沙衛戍司令部所截獲,長沙當局遂緊急宣布:從9月8日起,“特別戒嚴五日,每日晚十時,即斷絕交通,並於中秋日加緊戒嚴,軍警停止放假,日夜滿街,均放步哨,以防暴動。”

當時,毛澤東親自穿梭於安源、瀏陽和銅鼓等地,組織和實施起義計劃。他在安源安排妥當後,身穿白色的褂子和長褲,裝作煤礦的采購員,由地下交通員陪同趕往銅鼓。不料,走到瀏陽張家坊村時,被民團巡邏查房隊當作共黨嫌疑抓住。民團中沒人認識這個“匪首”,但卻奉命把他押到民團總部去處死。毛澤東試圖賄賂押送的民團放了他。民團隊員收了賄賂,都同意釋放了,可是那個民團隊長卻不答應。因此,他決定尋機逃跑。

到了離民團總部不到200米的地方,民團隊開始鬆懈,毛澤東抓住機會,一下子掙脫出來,望田野裏猛跑。他一邊跑,民團一邊在後麵追。跑到一個高地上,他看到下麵是一個水塘,周圍長了很高的草,就立即鑽了進去。民團隊趕來,圍住水塘周圍,開始搜尋。澤東將大部分軀體浸沒到水裏,一動不動。水草麵積很大,民團隊搜來搜去也找不到,又強迫一些農民幫他們搜尋。好幾次,他們已經非常接近他所在的位置,有一兩次他幾乎用手就可以夠著他們,以至於他自己都認為一定會被再次抓住。些許蒼天不願就此改寫曆史,這些搜尋者還是沒能發現他。直到天近黃昏,民團和農民都放棄了搜尋。

毛澤東大難不死,馬上翻山越嶺,連夜趕路。他的鞋在前麵逃跑時已經跑丟了,導致腳底擦傷很厲害。幸好,一位善良的農民幫助了毛澤東。他看到澤東連夜趕路並光腳受傷,就讓澤東在他家住了一晚。第二天,農民帶澤東到了就近的縣城,使他可以用僅剩的7塊錢買了一雙鞋、一把傘和一些食物。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按原定日期爆發。共產黨組織的鐵路工人破壞了長沙至嶽陽和長沙至株洲的鐵路。同日,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部在修水率第一團宣布起義,在總指揮盧德銘的指揮下,向平江方向推進。9月10日,毛澤東到達銅鼓的第三團團部,宣布起義,並向瀏陽進發。當天晚上,安源工農武裝和礦警隊起義組成第二團,向萍鄉方向前進。各路前進的最終目標都指向省會長沙。

但是。由於當地農民恐怕造反失敗後會遭到殺身大禍,並未像北伐軍到時那麽踴躍行動,因此,幾天之內起義的隊伍並沒有壯大,而本來單薄的兵力又沒有集中,卻在向中心城市長沙進攻。在國軍正規優勢兵力的反攻下,三路起義軍均遭到失利,損失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原有部署,下令各路起義部隊停止進攻,先退到瀏陽文家市集中。這時,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已由原來的5000人銳減到1500餘人,遭到嚴重挫折。

9月15日,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停止原定的長沙暴動。19日晚,毛澤東在文家市裏仁學校主持前敵委員會會議,有各師、團主要負責人參加,討論工農革命軍今後的行動方向問題。毛澤東對客觀形勢做出判斷,認定當地農民起義並沒有形成巨大聲勢,單靠工農革命軍的現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國民黨軍隊強固設防的長沙。因此,他斷然主張放棄進攻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當時提出這個主張,很可能會落得個“逃跑”的罪名,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餘灑度仍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說這是符合中共中央的主張的,起義部隊中也有不少人抱有這種情緒。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在總指揮盧德銘等支持下通過了毛澤東的主張,“議決退往湘南”。前敵委員會會議結束後,第二天清晨,毛澤東在文家市裏仁學校操場上,向全師指戰員宣布改變行動方向的決定。

毛澤東說:“這次秋收起義我們打了幾個敗仗。這不要緊,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還留有隊伍。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嘛。現在需要好好總結這次起義的經驗。我們分成幾路,力量分散了,但是敵人力量卻很集中。結果我們打了敗仗。秋收起義原來計劃是攻長沙的。長沙好不好呢?長沙好。但是現在那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我們不能去打大城市,去打交通要道了。現在要找個地方休養生息。”

毛澤東稍稍提高了嗓音:“同誌們,革命總是要發展的,總是要勝利的。我們現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可我們這塊小石頭總有一天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因為老百姓在我們這一邊。有了群眾,就有了天下。而我們要得到群眾的擁護,有一個條件,這就是要整頓紀律。對老百姓的東西,一個雞蛋也不能拿,一根禾草也不要動。隻要我們和群眾結合在一起,就會如魚得水,立於不敗之地……”這番通俗易懂的講演,令剛剛受到嚴重挫折的起義軍又士氣大振起來。

特務連黨代表羅榮桓過去久聞毛澤東的大名,可他同大多數官兵一樣,正為部隊缺乏明確的前進方向而焦慮不安。毛澤東的這番講演,是他從來沒見過的一種智慧,讓他記住了一輩子,從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燈塔。

起義軍沿湘贛邊界南下,途中接到江西省委的信件,得知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有一支由中共黨員袁文才所領導的武裝,有幾十支槍。毛澤東早就聽到過這個情況,現在又得到了證實。

9月25日清晨,部隊向蓮花方向前進,因為偵察不力,後衛遭到國軍襲擊,倉促應戰,造成300人槍的損失。總指揮盧德銘為了掩護部隊撤退而英勇犧牲,年僅23歲!毛澤東痛心至極,憤怒斥責偵察不力、指揮錯誤的第三團團長蘇先俊:“還我盧德銘!”當時,毛澤東在軍事上完全依賴於盧的指揮,這一下相當於失去一隻臂膀!

外部局勢依然嚴峻,更危險的是,起義軍內部出現了嚴重問題。首先是擔任師長的餘灑度,原來並不歸湖南省委領導,也沒有把毛澤東真正放在眼裏。原是他上級而又堅決支持前委的總指揮盧德銘對他還有約束作用,盧犧牲後,他對前委領導不尊重的態度便越來越明顯。其次是減員,逃跑變成了公開的事,動搖者竟然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準備往哪兒去?”加上戰鬥死傷和瘧疾流行,部隊戰鬥力越來越差了。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決心徹底整頓起義隊伍。9月29日,部隊翻過山口,來到永新縣三灣村宿營。這裏群山環抱,追敵已被擺脫,又沒有地方反共武裝,比較安全。部隊在村裏住了5天,這是自秋收起義以來第一次得到從容休整的機會。進村的當晚,毛澤東在“泰和祥”雜貨鋪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部隊現狀及其解決的措施,決定對部隊實行整頓和改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這次改編中不乏毛澤東的創造,最有其特色的當屬“把支部建在連上”。他觀察過國民革命軍從蘇軍引進的政治委員製度,就是在團及團以上級設立黨的政治委員,負責執行黨的決議和政策,與同級軍事主官共同管理所屬部隊,並在連級以上設立黨代表,這些黨代表向政治委員負責。他讚同政治委員製度,但認為還不夠,因為這隻能讓黨的政治領導到達各級軍官中,對廣大士兵的政治影響不夠,要加強紀律性和提升戰鬥士氣,必須讓黨的基層組織更貼近士兵,在連隊建立中共黨支部。這是世界軍事領域的首創製度,並成功地沿用至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