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14) 龍潭大戰

(2023-03-15 15:07:06) 下一個

節選十四     龍潭大戰

 

汪精衛見共產黨不甘被清除,采取武裝暴動來抵抗,他於是不得不更依靠軍隊。可是,他卻越來越指揮不動唐生智了。汪算計著:如果這時能同南京方麵重歸於好,蔣介石既已下野,自己就可以成為合並以後的唯一領袖;更進一步,有了南京方麵軍事力量的製衡,自己就不必再看唐某人的臉色了。

正當汪精衛決定在廬山舉行黨、政、軍聯席會議的時候,他收到李宗仁從南京發來的自薦電報,說願意代表寧方前來,與漢方商討雙方和解與合並之事。這正中汪的下懷,立即回電歡迎。

1927年8月22日上午,李宗仁乘艦抵達九江,並在下午到達廬山。隨即汪精衛召集開會,聽取李的報告。李談了3個要點:

第一、南京方麵清共實為迫不得已,現在武漢方麵也已分共,雙方最大的隔閡已經消除,寧漢合作繼續完成北伐革命,實乃勢所必然。

第二、武漢方麵對南京方麵誤解最深的,隻是蔣介石同誌,今蔣同誌為促使寧漢合一,已自動辭職下野。在此情況下,武漢方麵應已毫無顧慮之處,所以南京方麵特派本人為代表,前來歡迎諸同誌東下,共商大計。

第三、本人沿途目睹武漢軍隊還在東進,十分憂慮。如今軍閥與我方正在南京上下遊一帶隔江相持,加之蔣總司令下野,那裏已是人心惶惶。武漢軍隊如果仍沿江東下,無異為軍閥張目,勢將引起極大的不安與誤會。因此,我堅決要求武漢軍立即在安慶一帶停止東進,以消除大家的疑慮。

汪精衛首先表態:“德鄰同誌的報告已十分詳盡,所說各點也極合情合理,希望大家研究……”。然後,他把目光轉向唐生智說:“孟瀟兄,你能否考慮把東下的部隊暫時停在安慶呢?”

唐生智抬頭看一下汪精衛,然後把視線轉向李宗仁,竟斬釘截鐵地說:“我的部隊絕不能在安慶停止……至少要開到蕪湖!”全場氣氛驟然緊張,鴉雀無聲。汪精衛被頂得十分尷尬,又無言以對。大家的目光都盯住唐、李二人。

唐強調:“安慶沒有糧食能供給大軍之用,我軍必須到蕪湖!”李說:“就我所知,蕪湖並不產米,隻是個米市而已。真正產米地區是安慶附近各縣及巢湖周圍區域,你應該把軍隊北調,進入巢湖沿岸魚米之鄉,再北上可以截斷津浦路,和我們南北呼應,以解決津浦路上的敵人。”唐麵色極為難看,蠻橫地說:“李同誌說的話不可靠,……我有我的計劃,別人用不著管!”

李宗仁心裏恨這小子翻臉不認人,但其到底非平凡之輩,自解僵局,轉向汪精衛,問道:“汪先生能否派一、二位中央委員和我一道回南京,昭告國人,寧漢之間誤會已冰釋了呢?”汪當即向譚延闓和孫科說:“組安先生和哲生兄,您二人能否和德鄰兄到南京去一趟呢?”

譚延闓對孫科說道:“哲生,還是我兩人與德鄰兄一道去吧!”說罷也就散會了。這次會談把唐生智的軍閥野心公開暴露出來,所有與會的人都已對之產生反感甚至厭惡。

8月23日黃昏,李宗仁、譚延闓和孫科三人帶隨從乘軍艦順江而下。翌日天明時,他們已通過蕪湖江麵,前敵總指揮陳調元乘一船逆江而上前來迎接。不料,兩船突然被北岸疾駛而來一百多艘帆船所包圍,其上均為北軍官兵。兩邊在江中混戰一場,李和陳的船均為動力鐵甲船,速度快火力強,竟對百來艘敵帆船占了上風。老神槍手譚延闓被撓到癢處,親自操槍射擊,彈無虛發,博得李宗仁連聲喝彩。書生出身的孫科平生頭一回遇到真槍真炮的戰鬥,難免恐懼,直縮在角落裏躲避槍彈。

戰了多時,北軍船隊被打得七零八落。不過,一部分帆船已經到達南岸,船上北軍趁機登陸。李宗仁見情況不好,匆匆跟陳調元告別,直奔南京指揮部而去。以他的判斷,敵人不可能隻有這麽小的登陸行動,肯定有大規模的進攻計劃。

果然,孫傳芳在此不過是虛晃一槍,軍師蔣百裏替他謀劃了一個大規模偷渡作戰方案。8月25日夜至26日拂曉,乘江麵大霧彌漫,孫指揮8個師加6個混成旅,共約7萬多人,在南京下遊到鎮江之間數百裏的長江上,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偷渡。第一批登陸成功後,迅速攻占了龍潭與棲霞山一帶的陣地,截斷了滬寧鐵路。

當時形勢是這樣的:孫軍在滬寧線中的龍潭一帶突破,接著向兩翼擴展,向西威逼南京,向東迫近鎮江。北伐軍在龍潭以東全部都是第一軍部隊,本來聽從坐鎮南京的何應欽指揮,但因通訊被孫軍截斷,無法聽令。在龍潭以西是第一軍的一部、李宗仁的第七軍和第十九軍。

北伐軍暗有天助,恰逢白崇禧為籌集軍費前往上海,在返回南京途中,白得知孫軍南渡,立即停止前進,在無錫下車,用車站的電話來發號施令,指揮第一軍在東邊的部隊,向龍潭反攻。隨著各師部隊不斷趕來投入,東邊的形勢漸有起色。

在龍潭以西的北伐軍負責的防線更寬。從西往東,南京上遊由第十九軍負責,烏龍山炮台由第七軍負責,棲霞山一帶由第一軍負責。但蔣介石在下野之前,曾示意第一軍的部下要保存實力,造成該軍指望著李宗仁部上陣,輕易就將棲霞山丟掉了。

李宗仁令夏威第七軍兩次攻克棲霞山,都轉交還第一軍防守,還都被第一軍丟了。第七軍也傷亡數千人。到8月28日,棲霞山竟然第三次被孫軍攻占。李對第一軍真是“恨鐵不成鋼”!

當日,不僅西線的棲霞山丟失,東線的陣地也一度失守,南京聞風震動。政府機關、黨部、報館紛紛將招牌取下,各人收拾行李,準備逃難,城內一片混亂,人心惶惶。

李宗仁嚴令夏威督率所部,當夜再度向棲霞山出擊,限期奪回,自己驅車前往第一路軍總指揮部找何應欽(何自兼第一軍軍長),卻發現何的總指揮部正在收拾行李,準備離開。

何一見李,臉上即現出忸怩的樣子,說道:“德公這樣早,我原打算就到你那裏去辭行,我要出城收容部隊。”李說:“現在戰局這樣緊急,收容部隊,應由師長負責,何須總指揮親自出馬?況且你行李都捆綁好了,集合巷裏,這不是準備出發開拔了嗎?”

何說:“你看,我的軍隊不能打了,我怎麽辦呢?總司令下野之後,軍心渙散,他們不打,我有什麽辦法?”李說:“首都存亡所係,你不能一走了事!”何說:“德鄰兄,我的軍隊打不得了呀!你看棲霞山兩得兩失,還都是你的軍隊奪回來的!”

李真急眼了,聲色俱厲:“敬公,你真要走,我可對你不客氣了!”何頓時被他的架勢唬住了,連忙道:“你要我不走,我不走就是了。你要我怎麽辦?”

李說:“我們生要生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你絕不能離開南京!在這緊要關頭,你一走,必然影響民心軍心,南京就守不住了。”停了一停,他又痛心道:“第一軍變成這樣,你們怎麽對得起總理的在天之靈?”

最後這句話如雷霆一般,轟得何應欽一下呆住了!他定了片刻,轉身向副官大叫:“不走了,不走了!叫他們搬回來!”

這下何應欽恢複了昔日的威風。他先派員持軍委會命令趕到南京城外,嚴令製止部隊的卻退。隨後,他以第一路總指揮的名義通令第一軍,即刻準備反攻,本總指揮將親赴前線指揮。頓時軍心大定。城內各機關聽聞,也暫停遷移,此前秩序開始恢複。

8月29日,國民政府軍委會決定了全線反攻的計劃:第七軍和第十九軍共4個師,自棲霞山向東進攻,沿鐵路及江邊前進;何應欽親自指揮第一軍的3個師,自東陽鎮向龍潭進發;白崇禧指揮第一軍另外3個師,從東向西攻擊。三路大軍會攻龍潭。

此時,孫軍北靠長江,西、南、東三麵都有山嶺和險隘,憑險據守。孫傳芳坐鎮龍潭水泥廠,親自督戰。孫軍官兵俱帶數日幹糧,己方船隻在部隊渡河後,悉數開往北岸,擺開了背水一戰的架勢。

8月30日早晨,北伐軍三路發起全線進攻,孫軍也全線逆襲。龍潭周圍數十裏地,炮火蔽天,血肉橫飛。曆經7個晝夜的血戰,北伐軍終於全線擊敗強敵,贏得了空前的龍潭大戰,一舉扭轉了自徐州失陷以來的被動局麵。南京的首都基業也從此奠定。

孫傳芳丟下部隊,敗逃到江北,其勢力從此走向沒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