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貨幣供應量對大清興衰的影響

(2023-01-07 15:36:56) 下一個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在那裏(主要是拉丁美洲)發現了大量的銀礦和少量的金礦。一時間西班牙率先致富,富從何來(即錢從何來)?從地下挖唄。

西班牙人(包括後來的其他歐洲人)用拉丁美洲的白銀換取明清的物產(絲綢、茶葉、瓷器等),他們隻管挖錢、明清苦民隻管勞作,種茶、采茶、繅絲,歡天喜地地收銀子。因為白銀在明清的購買力高,全球白銀總量的近一半流入明朝,帶來明朝中晚期的江南大繁榮。國際貿易對當時的明、清而言是順差。明、清時期銅錢、白銀並用,到了清國以白銀為主,官方稅賦、軍餉等都靠白銀,民間大宗買賣也多靠白銀。而大清自己的銀礦很少,幾乎不出產白銀。日本類似,它剛開始產銀多,後來枯竭,就不敢再挖自家銀子。要想有錢、得到更多的錢(也就是白銀),就要出賣本國物產給西方。

1808年拿破侖入侵西班牙,西班牙王室下野,導致拉丁美洲西屬殖民地趁機鬧獨立,爆發戰亂,如墨西哥、玻利維亞、阿根廷等地。使得白銀礦業停工,全球白銀數量(即貨幣供應量)大減。歐洲各國都少了白銀,包括英國也缺錢了。由於歐洲大陸同時陷入戰亂,再加上沒有新增白銀,民眾不敢消費,絲綢、茶葉、瓷器等奢侈品需求量大減,歐洲人不買了。這樣流出大清的白銀迅速超過流入,僅此一個原因就會重創大清生活、經濟,大清沒銀子了,也就是沒錢了。當然大清並不知曉這是拿破侖戰爭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應該說是老鷹效應),估計大清都不明白白銀從何而來。

全球貨幣供應量大減(通貨緊縮)導致了清國社會動亂(如發生在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再加上1840、1856兩次鴉片戰爭,清國國力衰竭。

隨著拉美動蕩結束,1860年白銀生產恢複到了1810年之前的水平,後又持續增長了三十年。其間,白銀逐漸重回大清。拿破侖失敗後歐洲也恢複穩定,富人也敢消費喝茶了,大清的茶葉、絲綢、瓷器需求增加,出口又猛增,大清此時是巨額貿易順差。其間誕生了胡雪岩的故事(在他之前,也就是鴉片戰爭前和剛結束時,有世界首富、壟斷商人伍秉鑒)。連美國人也要茶,剛回國的容閎還倒賣茶葉發了一筆。

另兩隻意想不到的大蝴蝶出現在了美國西部和英屬澳洲。

學者們認為是牛頓最早提出了把黃金當錢的設想。也就是說~錢就是黃金,黃金就是錢,其他任何東西都不是錢,紙幣(英鎊等)隻是黃金的兌換券而已,用學術術語這叫做“金本位”。牛頓自己也煉過黃金(不是大煉鋼鐵),他試圖把賤金屬變成金子。牛頓的一生1/3用來煉金、1/3研究神學、1/3才用於自然科學。1816年英國正式實行金本位,隨後歐洲各國都逐漸實行了金本位,白銀不僅產量多了,而且,它不是錢了。金本位刺激了人們找金子的積極性,大家不用幹活了,找到錢(金子)就行,不少人還記得卓別林的電影《淘金記》。

1848年美國加州農民在聖弗朗西斯科附近的灌溉水渠裏發現了錢——金沙,因為金子定義為錢。現在有了金沙,當然可以提煉出金子,那附近肯定還有更多的金子囉?人們還需要種莊稼嗎?本地人先悶聲發大財了一陣子,聞訊的外地人又蜂擁而至這片荒涼的土地,包括大清的珠江三角洲人,他們把拗口的聖弗朗西斯科叫成“金山”,遠渡重洋去淘金。很快,三年後,1851英國的墨爾本(現澳大利亞墨爾本)也發現了金礦。有說法是科學家在探索澳洲時已經發現金礦資源,但當地總督壓著不公開,讓新移民養羊過日子。美國加州一發現金礦,澳洲人都跑去了,本來澳洲人就少,這下更沒剩幾個了,澳洲的總督隻好公開了金礦分布地,以吸引移民回流。這時華人也要去墨爾本淘金。為防止糊裏糊塗跑反了方向,就把南半球的金礦叫成“新金山”,原來的那座金山(估計剩下的金子不多了)前加了個“舊”字,舊金山名字一直被華人沿用至今。這段時期,全球黃金產量大增,多了4倍,也就是說全球貨幣供應量猛增了4倍。歐洲白銀更加過剩、更不稀罕,他們把過剩的白銀傾銷到還把白銀當做錢的亞洲地區,如大清、印度等地,瘋狂地換取各種物品,白銀花花流入大清,大清又重新有錢了,富裕無比。

全球貨幣發行量大增,是大清“同光中興”的重要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