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地方叫克裏特,位於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四麵環水,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上,有90座城鎮。”這是荷馬史詩中的詩句,描述的就是希臘第一大島克裏特Crete。四麵八方的人們來這裏,追尋曾經的希臘文明遺跡。
距非洲大陸僅300公裏的克裏特島在希臘最南端,是愛琴海最大島嶼。克裏特島東西長260公裏,南北最寬60公裏最窄12公裏,麵積8236平方公裏,呈長條狀,橫臥於愛琴海與地中海之間,與東邊的小亞細亞以及西邊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呈環狀圍繞著愛琴海。我們飛越愛琴海,落地克裏特島。
如果說希臘是歐洲文明的起源地,那克裏特島(Crete)無疑就是希臘文明的搖籃。克裏特島是希臘的第一大島,很多希臘神話都和克裏特島有關,神話中宙斯的出生地也正是克裏特島,荷馬史詩裏也提到過這座島,就連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提到的亞特蘭蒂斯文明似乎也和克裏特島有關。
克裏特還是最古老的歐洲文明——米諾斯文明米Minoan Civilization 的中心(公元前2850年—)公元前1450年)。 雖然米諾斯文明留下的文字記錄並不多,卻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宮殿、房屋、壁畫和雕塑。這些文明的足跡讓克裏特島成為愛琴海最南麵的明珠,閃耀著文明的光芒。
希臘神話故事中幾乎所有的糾紛與災難都與宙斯有關。傳說宙斯愛上了腓尼基公主歐羅巴,她的名字也是現今歐洲的名字。為躲避宙斯的天後赫拉,宙斯化身為公牛與歐羅巴相見,更是在克裏特島生下了後來的克裏特王米諾斯。所以米諾斯從不使用壯牛向海神波塞冬祭祀,此舉觸怒了海神,於是海神讓米諾斯的王後帕西菲與公牛相愛,生下了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諾陶(Minotaur)。現今的克諾索斯皇宮迷宮,就是為了關押這頭怪物的。
吃人怪獸米諾陶使克裏特人陷於恐怖,當時雅典是克裏特的附屬國,米諾斯命令雅典王每9年送7對童男童女到克裏特島,放入迷宮中喂養米諾陶。 第三次進貢時,雅典王子忒修斯決心為民除害,隨童男童女來到克裏特島,而克裏特公主阿裏阿得涅與忒修斯一見傾心,並贈與他魔劍與線團,使忒修斯殺死了米諾陶,然後隨著他一起逃離了克裏特島。
如此這般的虐戀和傳奇故事,也隻有在希臘神話中才能見到吧。因此大家都認為無論是《伊利亞特》還是《奧德賽》這些詩篇,都僅僅是口口相傳的遠古神話。直到19世紀末,德國人海因裏希·施裏曼(Heinrich Schliemann )發現了傳說中的特洛伊古城遺址,後來又根據《荷馬史詩》發掘邁錫尼遺址。人們才知道《荷馬史詩》是真實記錄古希臘的文獻。
海因?希·謝?曼試圖找到這個米諾斯王宮。1887年,他在克裏特島北岸的克諾索斯(Knossos)上發現了一些陶片和石塊,認為這裏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米諾斯王宮的所在地,但由於當時這片土地上種了1612棵橄欖樹,當地的農民死活不肯出讓土地,1612棵橄欖樹阻擋了謝裏曼發現奇跡的腳步, 但直到1890年去世前並未有新的收獲。
幾年以後英國考古學家亞瑟·埃文斯(Arthur Evans)買下了這塊土地,並於1900年進行挖掘,挖出了一個由1000多間房屋組成的錯綜複雜的建築群,遺址埋藏得出乎意料地淺,幾乎每一鏟子下去都能有收獲,大批的建築、壁畫和工藝品讓埃文斯確信這就是米諾斯迷宮的遺跡。
埃文斯的發現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他把歐洲文明的起源提早了足足一千年。廢墟和文物明白無誤地證實了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克裏特島就已經孕育出了一種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文明,當時的人們能夠熟練地製作青銅器和陶器,也有著自己的語言、信仰和藝術,埃文斯用米諾斯王的名字把它命名為“米諾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
克諾索斯王宮(Palace of Knossos )不僅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宮中有眾多的庫房、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征收稅款的機關,估計高峰期人口多達十萬人。
新王宮時期最後落成的王宮是一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築群,麵積達2.2萬平方米,宮內廳堂房間總數在1500間以上,樓層密接,梯道走廊曲折複雜,廳堂錯落,天井眾多,布置不求對稱,出奇製巧,外人難覓其究竟,因此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譽之為“迷宮”。這是王宮複原圖。
我們從伊拉克利翁市區驅車10分鍾左右便到達了遺址前。
遺址入口處樹立著埃文斯雕像。埃文斯1851年出生,從考古學家的父親那裏繼承了對考古學的熱情,他曾經長期擔任牛津大學阿什莫爾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的館長(1884-1908年),1911年,他因為對考古學的突出貢獻受封為爵士。
克諾索斯王宮依山而建,一座規模巨大的多層平頂式建築,當然眼前的隻剩一片廢墟。
宮殿遺址中發現的一個巨大深井。
宮殿的東麵樓房約有四五層高,裏麵包含寢宮、客廳、學校和一些手工作坊。這座宮殿更像是一個五髒俱全的大社區,足不出戶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在這座宮殿的西北方向建立了一個能夠同時容納幾百人觀看演出的露天劇場。
米諾斯城由石子鋪成的路連接,石子是用銅鋸切成。道路還修建有排水係統,上層貴族還可享受用粘土製成的下水道設施及衝水馬桶等。
倉庫裏發掘出來的大陶罐。
北柱廊 (North Pillar Hall)。
宮殿豪華氣派,柱子雄偉壯觀 ,3000多年前的建築讓人驚歎不已!埃文斯花了了35年時間,自己出資對皇宮進行挖掘和重建,經過他重建的圓柱大多都漆成了深紅色和黑色。
女王套房和王座大廳。北側二層有壁畫房間,繪有《跳牛圖》,《青鳥》等壁畫。原壁畫現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百合花王子和待酒者。原壁畫現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參觀完宮殿廢墟,開車返回伊拉克利翁市區,參觀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Heraklion Archeological Museum )。以克裏特島為發祥地的米諾斯文明遺產幾乎全都收藏在這裏,米諾斯宮殿被修複的壁畫也收藏在此,展品相當精彩。注意了,雅典考古博物館裏沒有這些寶貝。
米諾斯文明最重要的藝術遺存是米諾斯陶器、宮殿建築與壁畫、金製品、寶石以及印章等。
米諾斯早期的陶瓷製品以線狀的螺旋、三角、曲線、十字、魚骨紋等為特征。到了中期,自然主義的設計,如魚、烏賊、鳥和百合的圖案則變得普遍。而在晚期,花和動物依然是主要特征,但增強了其變化性。
克裏特在古王宮時期生產的一種被稱為卡馬雷斯(Kamares pottery )的彩陶,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彩美的彩陶。簡約優雅的造型、薄如蛋殼的容器、大膽的渦輪裝飾、象征人物或動物的抽象線條…呈現出比現代設計風格更為時尚的美感。
別具特色的陶器,大概也是祭祀的用品,如同酒杯的美麗外形,外麵和底部鑲著大朵的百合花,極為精美。
海洋風格也是米諾斯陶器中獨特的一種,對章魚、海星、貝殼、海綿、珊瑚、岩石和海藻進行了詳細、自然的描繪。
米諾斯人不僅造有精致的陶具器皿,還製造了大型陶具—棺材和澡盆。浴盆裏麵還畫著遊魚,外麵有把手。
克諾索斯宮殿中出土了很多壁畫碎片,專家還原了壁畫,在博物館二樓展出。這些壁畫描繪大自然的景色、日常生活和體育運動,以及宗教祭祀禮儀等場景。經過3000多年後,碎片色澤依然鮮豔奪目。
戴百合花冠的王子。整幅壁畫高達2.2米,畫中是一個帶著百合花和孔雀羽毛的男子,脖子上也戴著一串百合花串項鏈,他正以一種極其優美的姿態走進一片百合花叢中。
藍色男孩(Blue Boy)。
待者。
長著翅膀的獅鸚。
海豚。
牛頭。
著名的藍色貴婦畫像,現已經成為米諾斯文明的代言。這張畫其實原碎片很少,是由埃文斯聘請的畫家創作出來的,至於原始的圖畫是什麽樣子已經不得而知。
王座廳壁畫的複原畫。
在克諾索斯的一個小宮殿發現的牛頭酒壺是米諾斯石雕藝術的傑作。這隻牛頭酒壺用做祭祀的器皿。酒從牛脖子上的一個孔倒入,從鼻孔中倒出來,是個相當特別的奠酒器皿。同樣的牛頭酒壺在邁錫尼遺址中也發現過一個。
在克諾索斯宮殿中出土的獅頭容器,酒從鼻孔流出。
造型別致的容酒器皿。
在米諾斯人的信仰中,女神是絕對的主角,一般化身成蛇、鳥或其他動物形象,保護家庭、豐收和死後的世界。在所有米諾斯的儀式雕像中,持蛇女神(Snake Goddess)是最特別的,她是大地之母的象征,手抓的蛇因生殖力特強,有欣欣向榮的繁殖意義,而這位持蛇女神也顯示出米諾斯女子的時尚,頭上頂著 獅子 形的神獸,裸露胸部、束細腰、七層長褶裙的打扮。
這是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斐斯托斯圓盤(Phaistos Disc),是一塊由黏土燒製成的圓盤。這個圓盤是1908年被意大利考古學家裴涅爾從克諾索斯宮南麵的另一座米諾斯宮——費斯托斯宮廢墟地下室裏找到的。
費斯托斯圓盤製作精巧,圓盤直徑約15厘米,厚約1厘米,圓盤的兩麵都刻有象形文字,共241個,這些符號表示人物、動物、身體器官以及各種物體。至今圓盤上的文字還是個謎題,因為它既不是線形文字B,也不是線形文字A,也有可能上麵記載的是某種古代天文曆法。
著名的壁畫《跳牛圖》(Bull leaper ),這幅畫應該表現了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與祭祀牛神有關。畫中黃牛向前猛衝,牛前少年全力按住牛角,牛後少年腳跟離地雙手揚起,紅裝少女借力飛向空中,翻騰後穩穩倒立在牛背上。好傳神的壁畫!
另外的一個跳牛者(Ivory Bull Leaper), 其姿勢與上麵那幅畫中的紅衣少女的姿勢差不多,雖然下麵的牛沒有了,也許這是當年米諾斯王國非常普及的一項運動。
聖特裏亞石棺(Hagia Triada Sarcophagus ),石棺的四周均繪有石膏壁畫,描繪葬禮相關的場景。
純金的首飾也是出土物中的精品,這個金飾“雙蜂運蜜歸巢”,兩隻蜜蜂相對環抱一個球體,造型及其複雜特殊,也許隻有現代工藝才能做出來。
愛琴海錢幣。
博物館裏還有一個木製的米諾斯王宮複原圖,可以看出當年整個王宮的規模有多大,而且建築結構非常繁複,真如迷宮一般。
在公元前1470年,以距克裏特島70英裏的聖托尼裏島為中心,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山爆發,大地震引發海嘯席卷克裏特島,宮殿被淹沒,城市被摧毀,艦隊被打沉,生靈遭塗炭……就這樣,輝煌的米諾斯文明毀滅了,這個曆史悠久、強盛一時的海上霸國消失在蔚藍色的愛琴海中,但是它所創造的文明並沒有終結。在這片被神話和諸神守護的海域裏,在暮色蒼茫中,生活在愛琴海的古希臘人又逐漸地發展起燦爛的邁錫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
如果時間允許,不妨去西部的幹尼亞及和南部的馬塔拉海灘走走,祝你們旅途愉快!等你們的分享。
我們九月份去這裏度假,要呆10天時間,到時一定去參觀一下
沒有去考古博物館是個大遺憾,從你的分享看到,那裏展示的,才是這個遺址的珍寶,展現了米諾斯文明的古樸和輝煌。謝謝你,在這裏彌補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