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浮光掠影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 探尋羅馬的昔日榮光

(2023-02-26 05:28:07) 下一個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爾,都是同一座偉大城市的名字。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式樣的建築先後占據著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彰顯其神聖的地位和文化的多樣性。如今這座城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是在所有建築中,沒有哪一個能比這座氣勢恢宏的穹頂大教堂更醒目,它坐落在馬爾馬拉海岸,1500年來閱盡輝煌和滄桑—它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

今天的這座聖索菲大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建造第三座教堂,他集帝國之力,邀請了最有名的建築師,從各地運來了大理石等材料,1萬多名工人夜以繼日,用了近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座偉大的建築。建成後,據傳查士丁尼曾高喊:“所羅門,如今我已超越了你!”

 

在1519年被塞維利亞大教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在近1500年的曆史中,它也一直是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信仰中心。它也曆經滄桑,經曆多少次火災和地震,經曆了基督教早期反偶像崇拜運動的衝擊,見證了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分裂和衝突,遭受過十字軍的瘋狂劫掠,最後奧斯曼人用大炮攻破了君士坦丁堡,也許是覺得這座教堂太漂亮太宏偉了,沒有忍心毀滅它,而是改建了它,把它改造為阿雅索菲亞清真寺,與藍色清真寺一起,成為了伊斯坦布爾的伊斯蘭教最高聖殿。1935年清真寺改為博物館,2020年年又由博物館變回清真寺……

 

聖索菲亞大教堂因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這座教堂不僅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內部空間,也是最早使用完全懸掛式穹頂的教堂之一,被認為是拜占庭建築的縮影,改變了建設的曆史;它甚至保持著世上最大教堂的地位近千年。

 

如果說萬神廟讓羅馬人相信宇宙的和諧完滿,那麽聖索菲亞大教堂則讓基督徒們相信天堂的存在。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希臘語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語名稱為Sanctus Sophia,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正教基督教神學裏的耶酥。

 

對基督徒來說,它是神聖的索菲亞大教堂、聖智大教堂;對穆斯林來說,它是偉大的阿亞索菲亞清真寺、聖智清真寺;而對於所有有幸一睹其雄姿遊客來說,它是一座擁有壯觀穹頂和精美裝飾的偉大奇跡。

 

雖然建築的結構不能改變,在不破壞原來建築整體性的原則下,奧斯曼人建了一座高達73米的宣禮塔,從高度上壓倒了羅馬風格的中心圓頂,這個宣禮塔的顏色和教堂的顏色是一致的紅色。但後來也許是為了鎮住異教,也許是為了彰顯奧斯曼帝國的實力,陸陸續續添加了三座白色宣禮塔,這也是我們看到的四個宣禮塔顏色不一致的原因。

 

為了避開旅遊團,我們一大早來到聖索菲亞教堂,但還是遊人如枳;走進教堂的院子,看到一堆石雕,其中一部來自曆史上第二座聖索菲亞教堂的遺跡,主要是一些石柱和基座。

 

走進教堂,來到前廳,廳中共有9個門通往教堂的中央大廳,其中中間的大門稱為“帝王之門”,帝王大門旁邊還有八扇門,主要是給帝王以外的人走的。

 

帝王之門上方是有一幅9世紀的鑲嵌畫,描繪了基督向拜占庭皇帝賜予祝福的場景。基督兩肩處分別是聖母瑪利亞和大天使加百利,拜占庭皇帝利奧六世跪在他的腳邊,書上寫著[和平與你同在,我是世界之光]。這幅代表基督將永恒的力量賜於拜占庭。

 

邁過帝王之門,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盡管之前已經看過很多圖片,但這裏的情景依然讓我的心髒劇烈顫動了一下,15個世紀的塵埃堆積在這座建築內,人們的呼吸、聲音和氣味都成了建築的一部分。

 

據說,這個氣勢恢弘的巨大穹頂的直徑達到32.6米,距離地麵的高度達到了54.8米相當於20層大樓的高度。在大穹隆頂的底部一圈開有40個窗洞,外麵的光線從窗洞射入,彌散的光與金碧輝煌的裝飾在大教堂的頂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迷幻空間,營造出一種崇高與神聖的氛圍。

 

在大廳裏,無論怎麽拍攝都不足以拍下教堂內部的廣闊空間。雖然從穹頂下垂幾十米的巨大吊燈雖然已經從蠟燭油換成了電力燈泡,但不難想象在千年以望的燈影搖曳之下,在教堂中央宏偉的拱頂之下,在馬賽克鑲嵌的聖像光輝之下,在東正教繁紛複雜的禮拜儀式與令人沉醉的焚香之下,公元10世紀來自基輔的俄羅斯人徹底為大教堂的壯美所折服,最終皈依東正教的景象。

 

在空曠大廳的中央抬頭仰望,在眾多拱門、穹隅、扶壁和半圓形小穹頂的拱衛下,一個巨大的圓形穹頂高高在上,似乎可以直達天庭。

 

教堂內部有140根巨大石柱,由於是從帝國不同地方運來的,因此石料色彩不一,柱頭是精細的科林斯式樣,但每個柱頭都各有不同。

 

教堂大圓頂的四角,分別有一幅六翼熾天使像。熾天使是神最親近的驛使,可以直接和神溝通。由於伊斯蘭禁止偶像崇拜,這四幅畫像也被用石膏遮住了臉,直到二十世紀修複大教堂時熾天使的麵部才得重現。穹頂周圍有作為教堂的圖騰—魚;穹頂的內圈有伊斯蘭圖案,這些都交織在一個空間。

 

整個教堂大廳掛滿了六瓣花形的清真寺風格吊燈。吊燈華美卻不累贅,燈光明亮,其暖光與整個大廳的金色內牆交相輝映,同時給這樣一個巨大封閉空間增添了神秘色彩。

 

教堂主祭壇上方有教堂內現存最古老的鑲嵌畫[聖母子像],它完成於公元876年,是拜占庭聖像破壞運動結束後的第一幅鑲嵌畫,現在用白布遮掩(因2年前由博物館改回清真寺)。

 

大廳的牆壁上有8塊巨型圓盤,圖案為奧斯曼著名書法家用金色的書法寫著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和四大哈裏發的名字。

 

當目光再移到下方,祭壇上是伊斯蘭教的壁龕,代表伊斯蘭聖地麥加的方向。

 

在二樓回廊中可以看到基督教的精美馬賽克鑲嵌畫。在拜占庭時期,教堂的牆壁上繪製了很多和基督教有關的精美壁畫,不過後來改為清真寺時,這些壁畫不符合伊斯蘭教的教義,為了抹去基督教的印記,被用厚厚的石灰蓋住,畫上了伊斯蘭的圖案。在改為博物館後人們揭開石灰石後發現了當年的壁畫,有些壁畫保存尚好,色彩鮮豔。

 

在出口的門楣上也有一幅馬賽克鑲嵌畫。為了不讓人們錯過,特地在對麵的門上安裝了一麵大鏡子,提示人們:身後有奇觀。

 

這是一幅著名馬賽克鑲嵌畫,畫麵中央是聖母懷抱著耶酥基督,畫麵左右各有一位皇帝謙恭地向聖母子進獻禮物。其中,右側的是羅馬君士坦丁大帝,他獻上君士坦丁堡的城市模型,在厚實的基座上可見蜿蜓的城牆與城內標誌性建築群;左側的帝王是拜占庭的查士丁尼大帝,他則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獻給聖母子。

 

走出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個傳奇而又命運多舛的教堂,在過去的千年歲月中被迫多次轉換身份,希望世界和平,這樣的建築奇跡能夠完好保存下去……

 

聖索菲亞大教堂對麵就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通常被稱為藍色清真寺,土耳其有好幾座清真寺以顏色稱呼的清真寺,都是接照裝飾瓷磚的顏色命名的。

 

藍色清真寺從結構上看,明顯借鑒了聖索菲亞教堂的穹頂模式,1617年完工的藍色清真寺,被譽為幾近完美的古典建築,然而一件高仿作品,竟然就建在原件的正對麵。如果沒有四周的六座宣禮塔,那麽它就會被成一座東正教教堂,這也是巴爾幹半島上信仰東正教的各國的建築方式,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所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我們經過的時候,正是穆斯林禱告時間,我們無緣進去參觀。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之間,有很大一塊空間是綠草花園和噴泉水池;藍色清真寺就建在東羅馬大皇宮原址,它的左側是羅馬競技場,和一座地下宮殿,對麵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教堂的一側是地下水宮,這基本上就是一個完美的皇宮廣場格局。

 

公元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大帝主持了盛大的新都落成慶典,並進行了持續40天的慶祝活動。君士坦丁的後繼者們又陸續在新都內踵事增華。新都分為14個區,正如奧古斯都把羅馬分為14個區;拜占庭古城內的7個高地則被君士坦丁用來比附羅馬城的7座山丘。

在君士坦丁堡東端的扇形地塊上,君士坦丁大帝建起華麗的大皇宮,大皇宮是都城的中心,由此向西的主要街道—雷吉亞和麥西大道形成都城的東西軸線。大道的南側是大競技場(現為蘇丹艾哈邁德廣場),沿著麥西大道繼續向西,就是圓形的君士坦丁廣場(今塞伯利塔斯廣場),君士坦丁廣場的西側是方形的狄奧多西廣場(今巴耶濟德廣場),為多條重要的羅馬軍事大道的匯合點;繼續往西,是費拉德爾斐亞廣場,繼續向西南延伸,最終抵達阿卡迪廣場和黃金城門。新羅馬魄力如此,但也難逃曆史的宿命,永恒之城的夢想終成幻影,讓世人扼腕歎息!……

 

君士坦丁紀念柱(Column of Constantine )就是君士坦丁堡眾多的廣場和紀念柱遺留下來的為數不多古跡。它位於君士坦丁廣場(今稱為Cenberlitas廣場)的中央,一如其先輩愷撒、奧古斯都、圖拉真在羅馬留下屬於各自的廣場紀念碑,這座廣場也是君士坦丁大帝在新羅馬的個人紀念碑。廣場周邊是大量公共建築群形成的政治、商業活動中心,最高大宏偉的建築是帝國議會和元老院。

 

廣場中心佇立著高聳入雲的君士坦丁紀念柱,一如羅馬圖拉真記功柱。這根班岩石柱高達50米(超過37米的圖拉真紀念柱), 直徑3.2米,頂部是君士坦丁的銅像,手中舉著象征統治世界的地球,上麵安裝神聖的十字架並且刻著銘文“上帝,我將這座城市獻給你”。

 

1106年的大風吹倒了雕像和上部的三段。幾年後,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在頂部安放了十字架,取代原來的雕像;1204年,洗劫該城的第四次十字軍取走了上麵的青銅。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奧斯曼人取下十字架。1779年的地震和大火摧毀了紀念柱周圍的街區,留下黑色燒焦的痕跡,因而得名被燒之柱。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進行了修複,原來的平台現在位於地麵以下2.5米。

 

關於君士坦丁紀念柱有許多傳說,其中一個傳說是石柱下麵埋藏了來自聖城耶路撒冷耶酥陵墓的聖物;第二個是拜占庭人相信,就算敵人攻入了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廣場,在聖物加持的君士坦丁大帝紀念柱前,會有天使手執利劍,從天而降,將他們驅散—當然,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證明了第二個傳說終究隻是傳說。

 

今天的第三站是狄奧多西城牆(Walls of Theodosius)。君士坦丁堡自330年起成為羅馬帝國的都城,作為中世紀羅馬人的聖地和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屹立不倒保證了帝國的香火一直延續到1453年的奧斯曼人的征服。而作為君士坦丁堡賴以屹立不倒的法寶—君士坦丁堡城牆,特別是狄奧多西時代建立的城牆,成為了守護君士坦丁堡安然無恙的“金鍾罩”。

 

君士坦丁堡先後建過三道城牆,第一座就是位於老城區的塞維魯城牆,修建於公元193年左右; 第二座是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修建新都時,在原塞維魯城牆以西2.8公裏處修建,從而大大擴展了城市規模;第三座則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也是伊斯坦布爾曆史區域(Historic Areas of Istanbul,世界文化遺產) 的最西端,公元408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君士坦丁城牆以西1.5公裏處,重新構築了遠比過去強大厚實的新城牆—狄奧多西城牆。城牆由南麵的馬爾馬拉海延伸至北麵金角灣的布雷契耐(Blachernae),最後與布雷契耐城牆相連,總長度6.44公裏。

 

由於中世紀仍處在冷兵器時代,傳統的攻城武器並不能真正損傷到城牆的主體。在君士坦丁堡的曆史上除了1453年最後的失陷,狄奧多西城牆無一例外讓城外的敵人一籌莫展,最終進城的武裝幾乎都是通過裏應外合偷襲成功的,狄奧多西城牆是中世紀獨一無二的“銅牆鐵壁”。

 

城市輕軌帶著我們穿過了古城牆,下車後徒步走到城牆邊,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四周相對荒涼。

 

我們到達的是狄奧多西城牆的中段,沿著城牆一直向北,一段長長的下坡路,就是當年的卡斯河穀,那裏曾經有城門矗立,而如今這裏已成公路幹道。

 

今天的狄奧多西城牆,最外側的壕溝已被草坪填平,但是內外兩重城牆和平台仍依稀可見……

 

古城牆邊上,城牆殘缺不堪,荒草遍地,城牆斷裂處顯示著不同時代的建築材料的不同……

 

高大的城牆默默地注視著色雷斯平原,在這高大的帝都城牆下曾幾何時,匈奴人、哥特人、保加利亞人、阿拉伯人和同宗兄弟十字軍騎士都曾像潮水般湧來又退去,城裏的基督徒都認為是帝國神秘的希臘火和環城巡遊的聖母保佑了他們,直到公元1453年。

 

佇立在高大的城牆邊,我們的耳邊仿佛又想起了奧斯曼人進攻的號角和真主偉大的叫喊聲,旌旗招展地衝向城牆,城上的基督徒守軍心懷恐懼,但信仰十分堅定,打退堂鼓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直到城外壕溝都被屍首填滿,直到1453年5月29日帝都終於城破……

 

 

站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向對岸的新城區望去,層層疊疊的房屋依山而建,一座高塔直插天際,它就是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之一,也是著名的地標—加拉太塔(Galatea Tower)。這座塔共有9層,高度其實隻有66.9米,但因其周邊沒有什麽高興樓,又坐落在一座山丘的頂部,在新城區極為打眼,也是俯瞰老城區的最佳製高點。

 

從元公6世紀以來就聳立於此,最初是一座木製燈塔,用著指引航船入港。中世紀時期熱那亞人稱其為“基督塔”,為了鞏固自己在君士坦丁堡的勢力,熱那亞人以西歐先進的攻城守城技術,在原來木塔的基礎上重建起高50米,城牆壁厚達2米的巨大要塞,並且配備弩炮、投石機、希臘火放射器等,還在加上拉太區上攔江的巨大鎖鏈以阻攔船隻衝入金角灣,因此它的還有個別稱“熱亞那堡壘”。

 

13世紀,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威尼斯登陸艦衝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拜占庭軍隊潰敗逃往金角灣,躲到了控製攔江鐵索的加拉太塔裏,要塞被法蘭克騎士們攻陷並將其焚毀。

 

十字軍撤去後,熱那亞人在君士坦丁堡重獲勢力,於1348年重修了加拉太塔,此次建起的新塔更多高更威武更望固,高達66.9米 ,城牆厚3.75米,內徑8.95米,底部直徑16.45米,地基深達16米。塔身是厚重的石材建築,隻在頂部柱廊有窗洞,並且配備有大炮作為防禦。可以說,加拉太塔是保護君士坦丁堡的戰略要地。

 

在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防禦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僅餘君堡孤城一座的拜占庭帝國之所以能夠在奧斯曼大軍勢不可擋的圍攻下、在超過1比10的懸殊人數劣勢下依然堅持5個月之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加拉塔對對岸連接的攔海鐵索阻撓了奧斯曼帝國海軍深入金角灣腹地使其不能形成水陸夾攻之勢。

 

最後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采用陸上行舟的方式,繞道加拉塔背後修建了一座人工坡道,將80般艘戰船在一夜之間從東岸的雙柱港送到了西岸的泉源穀—就是今天的卡西姆帕沙(Kasimpasa)碼頭,才真正解除了拜占庭海軍的威脅。

 

如今,這座高67米高的9層石塔,已成為伊斯坦布爾地標性建築。塔樓一層內部有攻防戰的浮雕,來到觀景台,歐洲區、亞洲區、新城區與老城區、城市、港灣的一切盡收眼底,可以360度全景觀看伊斯坦布爾、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景色,也是俯瞰舊城區的絕佳之地。

 

一眼望去,對岸就是君士坦丁堡,這個角度,正好是當年攔海鐵索伸岀去的方向,可以想像570年前,居高臨下、扼守灣口的加拉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當年橫跨金角灣兩岸的鐵索已經被今天的加拉塔大橋所取代,藍色的海水配上黃色的牆體和紅色的房頂,外加有些複古的色調,讓人瞬間仿佛置身於20世紀關於伊斯坦布爾的電影場景之中……

 

這個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左手邊是直通黑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右手邊伸出的陸地就是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老城), 右手近側的航道是金角灣,遠端的航道則通往馬爾馬拉海,再往前經過加利波利半島穿過達達尼爾海峽,就進入愛琴海,最終到達地中海。

 

隻有登上這座塔,才能最好領略到這座城市的魅力,它無愧於其“萬城之城”的稱謂。

 

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依山而建的一棟棟別墅,一條條承載著老城歲月更迭的街道,紅色的屋頂,綠樹掩映的生機盎然…

 

放眼望去,密林般的宣禮塔直插天際,金角灣恢複了昔日的平靜,依稀可見昔日被巨型重炮轟開的老城牆上盤旋著漁鷗和鴿子,加拉太橋上車水馬龍,這是座被施了魔法的城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