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迷倒相親節目女嘉賓,高智商變態殺手殘害130名妙齡女,智魅執狂

(2023-04-10 18:08:21) 下一個

一頭不羈的長發,一臉和善迷人的笑容,簡簡單單的西裝外套和牛仔褲,輕鬆自然的舉止流露出儒雅氣質。

這是1978年出現在當時美國?熱門電視節目《約會遊戲》裏的一名男嘉賓。

 

除了外表儒雅倜儻,談吐不凡,他還堪稱聰明絕頂,智商高達135,近乎天才的水平,曾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高材生。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樣樣精通,當時節目主持人介紹他是個成功的攝影師。13歲時就開始在暗房裏鼓搗他的這個愛好了。攝影間隙,他還喜歡跳傘或騎摩托車。

此人就是美國?臭名昭著?的?連環?變態?殺手?羅德尼·阿爾卡拉。

他的才華和魅力不僅深受美國版《非誠勿擾》的女嘉賓的青睞,而且也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印象深刻。

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這位驚豔四座的男嘉賓,其幕後的黑暗卻足以讓人戰栗——他是一名連環變態殺手,曾殘忍殺害了130名女性。

 

但節目組卻完全沒有對他進行過背景調查。阿爾卡拉因殺害至少兩名女性,曾經坐牢?。出獄後,還被登記為性犯罪者。

在節目的“三選一“環節中,他被女嘉賓謝麗爾·布拉德肖選中。

但謝天謝地,謝麗爾並沒有繼續交往的興致,她的第六感告訴她,阿爾卡拉“令人毛骨悚然”。

坐在阿爾卡拉旁邊的另一位男嘉賓曾形容阿爾卡拉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人”,有著“奇怪的意見”。

結果,節目結束後,阿爾卡拉沒有得到謝麗爾的芳心。如果不是謝麗爾的第六感提醒她,恐怕她就會像阿爾卡拉之前殘害的其他姑娘?一樣,成為他的?刀下冤魂。

 

阿爾卡拉殺人的手段非常殘忍變態,他並不一刀?斃命?,而是慢慢折磨這些姑娘們——先勒住她們的脖子直到失去知覺,然後等到她們蘇醒後?再勒,有時會重複這個過程幾次,直到最後她們窒息而死。

 

阿爾卡拉1943年出生於美國中部的德克薩斯州。

在他八歲那年,隨著父母移居墨西哥。但後來父親的不辭而別讓年幼的阿爾卡拉和他的姐妹們受盡生活的煎熬,最終隻有?跟母親一起搬回美國,住在洛杉磯郊區,靠著母親一人卑微的薪水艱難度日?。

少年時期的他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性格——孤僻、自我封閉、絲毫不顧及周圍的溫情和關愛。

1960年,他加入美國陸軍成為一名文員,但仍舊無法融入集體,深受神經官能症的困擾。

後來,醫院的診斷結果顯示他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這意味著他不再能夠為國效力。

1964年,阿爾卡拉出院後退伍,從此踏入另一段人生旅程。

一切,如同他的性格一般,異常坎坷。

 

自詡擁有“天才級”智慧的阿爾卡拉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後,化名為“約翰·伯格”,進入紐約大學繼續深造。

在此,他遇見了羅曼·波蘭斯基,一位公認的導演大師。

如今,波蘭斯基是被美國法院起訴通緝的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一直不敢踏上美國的土地。

可在過去,波蘭斯基曾是阿爾卡拉的老師,指引他?深入電影世界的引路人。

波蘭斯基曾執導《苔絲》

警方估計,阿爾卡拉曾涉嫌殺害130人之多,而這個數字隻是個初步估計。

即便到了今天,還有許多失蹤姑娘的家屬等待著親人?的下落。

阿爾卡拉最初的惡?行?是從1968年的好萊塢開始的。

當時,曾有一位男子,碰巧路過阿爾卡拉居住的公寓,無意間目睹了阿爾卡拉正把一名叫塔莉的8歲女孩引向公寓電梯?。

感覺異樣的他毫不猶豫地報了警。

當地警察趕到後,在阿爾卡拉的公寓裏找到了被強奸毆打,已經奄奄一息的塔莉,但這時阿爾卡拉已經逃之夭夭了。

阿爾卡拉鏡頭下的女孩,潛在的受害者

阿爾卡拉逃到東海岸的紐約,並改名為"約翰·伯格",進入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深造。

在校期間,他表現得溫文爾雅、好學不倦,加之天賦異稟,他的學業蒸蒸日上。同時,他還受到著名導演波蘭斯基的賞識和指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會在電影事業上一飛衝天。

假如命運慷慨一些,遣走阿爾卡拉的定數,像他這樣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借助一表人才的外型,聰慧冷酷的思維以及永遠想贏的進取心,也能在社會中高歌猛進,成為人生贏家。

然而,那些反社會人格者內心還潛藏著一種任意踐踏生靈的血腥欲望,這種欲望一旦被點燃,會像野火燎原,最終在害人手段上狂躁升級,變成駭人聽聞的變態殺手。

很多反社會人格者變態殺人犯從小就有殘害動物的經曆,阿爾卡拉也不例外。

 

著名學者瑪莎·斯托特在自己的著作《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中,從多個反社會人格者的案例中發掘出一個異常顯著的人物形象,被她冠以“冰人”的名號——

年少時的“冰人”,家境優渥,時常因為乏味而四處搗亂。

在家中庭院後的一片池塘旁,他常常折磨著池塘中的青蛙。他先是用剪刀直接戳中青蛙,然而火燒,電烤,針刺,想盡各種招數折磨青蛙。

他則充滿喜悅地注視著青蛙那渾濁呆滯的雙眸,隨著命根斷裂,青蛙漸漸不再動彈。

最終,“冰人”會將這些青蛙屍體擲進池塘,惡毒地嘲諷著死去的青蛙:“你這隻可悲的怪獸,讓我如此嫌惡!”

 

這便是反社會人格者特有的做法,麵對他人痛苦時,他們無動於衷,無法感同身受。

阿爾卡拉鏡頭下的女孩,潛在的受害者

1979年6月20日,一個明媚的一天,紅潤的晚霞渲染著遠方的海岸。

12歲的羅賓·薩姆索照常去往離家不遠的海灘,準備上芭蕾課。誰知,時間匆匆流逝,當夜幕降臨時,家人依然沒有等到薩姆索歸來?,筋疲力盡的家人絕望地給老師打電話詢問,方才得知:薩姆索壓根兒?就?沒?上課?。

12天後,她的屍體在洛杉磯附近的山溝裏被發現,肢體已經開始腐爛殆盡,散發著陣陣惡臭,令人心寒。

與薩姆索年齡相仿的好朋友接受警方調查時,畏懼之餘略帶恐慌地道出,曾?看到一個陌生男子,在海灘邊詢問她們是否願意讓他拍照。

隨後,警方緊跟線索,對比犯罪嫌疑人阿卡拉過去拍攝少女的案底進行排查,終於在阿爾卡拉租用的儲物櫃中尋獲了薩姆索的耳環,這最終成為將阿卡拉繩之以法的關鍵證詞。

1980年,阿爾卡拉因謀殺薩姆索而被判處死刑,然而這並非?這起謀殺案的終點。

 

隨後,加州最高法院推翻了對他的定罪,認為在審判期間,法官讓陪審團先聽取了阿爾卡拉的其他強奸綁架案件,這種行為會對陪審團的判決產生影響。

雖然這樣的理由十分奇葩,卻讓這個變態殺人犯得以苟活了四十年之久。

1986年,他第二次被定罪,並再次被判處死刑,但隨即被上訴法院駁回重審。據稱,警方探員在取證時,對發現薩姆索屍體的公園護林員有暗示的嫌疑。

美國加州對變態殺人犯判刑的這個效率,堪稱司法界的恥辱了。

 

2003年,當司法機關準備第三次起訴時,這次,已經掌握確鑿證據的檢方誌在必得:他們利用科技之力采集了阿爾卡拉的DNA,證明其與洛杉磯兩處惡行現場遺留的精液、耳環上留下的DNA薩姆索無一不符。

 

此外,更有警方深入調查,發現阿爾卡拉的DNA還與另外四宗女性慘遭謀殺案中的證據相契合。

就這樣,五項指控合並到一起,2006 年,加州最高法院做出了有利於檢方的終審定論,2009 年阿爾卡拉再次受審。

在第三次審判時?,阿爾卡拉並沒有雇傭任何一名律師,而是選擇自辯。

 

法庭上,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向陪審員講述薩姆索被綁架時,他正身處一個草莓農場,忙於摘草莓的故事。

這位智商高達135的殺人犯在審判期間,屢次耍弄受害者家屬和證人的話語,甚至扮演律師和證人,自問自答五個多小時,並詢問受害者家屬與飾品有關的故事,讓他們再次體味失去親人的苦痛。

他甚至告訴陪審團,如果他們通過投票判處他死刑,就會變成有嗜血欲望的候補殺人犯。

 

他把法庭當成了自己的主場,逼迫一名受害者的母親承認,當初攜帶一把手槍進入法庭,就是想把他一槍爆頭。而這位倔強的母親因沒有否認而以殺人未遂的罪名鋃鐺入獄。

這是傳統反社會人格者的典型症狀,就是要掌握著別人的命運;而他們心底的信念都是扭曲的,卻總是自認為是對的。

他們罔顧自己內心的迷茫,卻總想著教訓別人,讓別人清醒過來而非自己。

在法庭上,阿爾卡拉還放了一首歌,歌中描繪了一個病人對精神病醫生說想要“殺人”的內心話,希望這首歌能讓陪審團頓悟。

然而,在審判的最後階段,曾被阿爾卡拉折磨得奄奄一息但卻僥幸活了下來的塔莉出乎意料地出現在證人席上。

 

麵對那個差點奪去她生命的阿爾卡拉,她再次重溫了那令她窒息的回憶。

那種變態的場麵,震驚法庭上的所有人。

2010年3月,阿爾卡拉第三次被判處死刑。但是,由於加州暫緩了死刑,他得以在牢房中苟活。

直到2021年7月,已經年逾七旬的阿爾卡拉在獄中病亡。

 

這應該算是美國司法的恥辱吧。

或許,在我們周圍,悄無聲息地隱藏著一些反社會人格者。

據調查,每25個人裏就有一個是這樣的人,這樣的比例似乎高得出乎意料。

不過,幸好他們中絕大部分都不是凶手,至少不會親手殺人。

這些人從不為情感所羈絆,他們聰明狡猾,會玩弄人心,性格變幻莫測,但從不焦慮,擅長偽裝。

 

他們在處理問題時總是從容冷靜、頭腦清晰、條理分明。雖然他們非常清楚社會規範,卻毫不在意。實際上,他們所追求的,隻是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目標則可不擇手段。

或許你可以靜下心來,思量一下自己和你周圍的人:那些將孩子視為工具的母親,那些將愛人引向深淵的情聖,那些惡意打擊無助病人的醫生,那些將你的財產洗劫一空後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商業夥伴,那些利用你,卻在一切得到後矢口否認的“益友”們。

 

這些人,或許就是擁有反社會人格者。

也許,你可能認為這些反社會人格者應該很清楚自己是這類人吧?

實則不然,反之,他們自以為是善人。

而你,唯一可行的救贖就是遠離他們,跟他們保持距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haohao88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司法的弊端之一,就是保護活人,包括殺人犯的權益,而忽視受害者。殺人代價太低,許多州沒有死刑,殺人犯由納稅人供養終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