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唐德剛:袁世凱因一念之差,摔下鋼索而粉身碎骨

(2022-09-18 22:18:14) 下一個

好看的曆史敘述背後,還必須是力透紙背的曆史哲思,才能成為不朽的史作。在史學界,唐德剛先生的文風獨一無二,文筆數一數二。半文半白,亦莊亦諧,妙趣橫生。

圖片

 

袁世凱留下的爛攤子

文|唐德剛

民國時代最上層的政客,差不多都是天堂地獄之間的邊緣人。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是個波濤翻滾的轉型期。前型(有兩千年曆史的帝國製度)已毀;後型(今後兩千年的民主製度)未奠。他們一般都是忽前忽後,不知所適地在兩型之間走鋼索橋。

上有光明燦爛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堂;下有怪石嵯峨、陰森險惡的萬丈深淵,一步踏錯,或一念之差,便會墜入穀底,而粉身碎骨。他們自己遺臭萬年不打緊,索橋被他們弄斷,全民族也隨之滑坡,屍填溝壑,彼岸無期。

再翻翻曆史,回頭看看袁世凱:袁氏在民國二年(1913),鎮壓了二次革命,削平了國民黨的三藩之後,是何等聲勢?乘此聲勢,他就應該虛懷若穀,好好地為國為民,做點善事。但是他不此之圖,卻要起邪心,做皇帝。結果就因一念之差,摔下鋼索而粉身碎骨。

朋友,試問老袁為何失敗,而失敗得那麽慘?他是被風流小將蔡鍔打垮了?非也。朋友,袁世凱就因一念之差,而為全民所棄也。悲夫!

 

圖片

 

是誰搞垮了袁世凱

我們要知道,袁世凱在稱帝之前,中華民國原是個統一的國家啊。中央政府也是個可以駕馭全國的政府啊。袁大總統在一般黎民百姓和知識分子之間的聲望,是遠在孫前總統之上,至少不在當時的中山之下。連蔡鍔將軍當時對所謂“黨人”也頗感不耐。

筆者在《袁氏當國》中就提過,二次革命期間,蔡鍔(時為雲南都督)就曾發過擁護中央、痛詆李烈鈞造反的通電。當時又有誰能夠逆料,三年之後,蔡李二人又聯袂率領護國一、二兩軍,北伐討袁。這又是誰之過呢?千不是,萬不是的是,袁世凱在一念之差中,上了兒子的圈套,要做起皇帝來。

這一失足,他自己遺臭萬年不打緊,卻使我們的國家民族,幾乎也被拖到萬劫不複的絕境。這純粹是個曆史上的“偶然”嘛。

袁世凱之想做皇帝,原是一念之差搞出來的嘛,是啥鳥“曆史的必然”呢?丘吉爾在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痛定思痛,就曾在他的二次大戰回憶錄裏麵,舉出過好些例證,來說明“偶然”怎樣改變了曆史的方向。

 

圖片

 

袁的爛攤子變軍閥溫床

袁世凱在身敗名裂、憂憤暴卒之後,他身後留下的爛攤子,無人能夠收拾,其後遺症至今未了,我民族可就跟著吃苦了。

袁所留下的後遺症便是全國皆兵,軍閥橫行,民無噍類了。在最糟的晚清七十年,並沒有什麽軍閥嘛。何以袁氏一死,便弄得軍閥遍地呢?這就是轉型期的悲劇了。轉型期中,新興的製度還沒有建立(至少要兩百年的時光,庶幾有望),而舊的製度則可毀之於一旦。在新舊交替的真空期,就民無噍類矣。

筆者不學,亦不幸而有幸,就生在這麽個轉型中期。幼年所受的,也就是這麽個不中不西、不新不舊的轉型教育。青年期治史也是個不新不舊的初生之犢,對所見所聞的感染,如軍閥橫行、國共黨爭,也寫了些大膽的假設之文。認為當權者除舊太過,布新不足。

今日重寫《袁氏當國》,每憶及青年期所作亦未必全無道理,有時甚至自慚老來思路反不若青少年期之銳敏。所恨少年之作,曆經國難家難,十九皆毀,近偶自昔年報刊中,發現若幹舊作,試重讀之,自覺尚不無可用之處。

今自五十六年前之《中央日報》,檢出一篇青年期舊作,便自覺其頗能解釋袁世凱所留下的爛攤子,何以終於變成了民國時代軍閥的溫床,其禍至今未已?無他,除舊太過,而布新未足也。乃將舊篇自殘報中複印一份,複刊之為拙篇之“附錄”,以乞教於方家也。

 

1998年12月18日於北美洲

原載於台北《傳記文學》第七十四卷第一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