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白與呐喊

沒人看時,就算獨白;有人來訪,便成呐喊
正文

八月自駕遊隨筆之一:山野間的“到此一遊”

(2022-08-15 13:23:29) 下一個

夏日旅遊,無非上山下海。八月初攜婦將雛作美東山地八日自駕遊:從華盛頓出發,經天際車道(Skyline Drive),藍嶺花園車道(Blue Ridge Parkway),直到大煙山(Great Smokey Moutains)。這線路走過的人很多,大概無須寫旅行介紹,還是記錄旅行間的一些感想吧。是為序。

 

隨筆之一:山野間的“到此一遊”

 

大煙山(Great Smokey Moutains)國家公園內的Cades Cove,或許因為我來的不是時候,沒見太多的野生動物,在我看來是頗為浪得虛名的所在:平常的風景,靠先民的”古跡”來幫襯;但那些19世紀後期的所謂古跡,即便在曆史短暫的美利堅,也不算太拿得出手。失望之餘,卻突然被一塊警示木牌吸引。

 

這塊木牌,是提醒遊客不要到處留下“Bob Was There”這樣的題記。所謂“Bob Was There”,就是中國常見的“某某到此一遊“。因為這塊木牌的提醒,我猛然想起這一路上山野間確實見了許多這樣的題記或塗鴉,且大體可分三類:一是“Bob Was There”的原始型,標準的某某到此一遊;二是寫上兩個名字,中間加個愛心♥,所謂”某某愛某某“;第三是某“畫家“的係列產品,在藍嶺花園車道的多處觀景台的石道上出現,我稱之為”男性生殖器係列”。

這三大類到處一遊當然都不值一題,但如果和中國式的“到此一遊”做一比較,還略有興味。兩者的一大不同,是美式題記基本隻放名, 不放姓,或放個姓名縮寫;而中式題記,則往往連名帶姓。這究竟是因為中國人習慣於連名帶姓的稱呼,而美國人不慣於此,還是美國人稍有些羞恥心,怕連名帶姓暴露身份,那就不得而知了。當然,這種不同隻是皮毛;到此一遊的精髓:人過留名,與山野共千秋的夢幻,大概是中美相通的。

但也不是所有的“到此一遊”都不值一題。藍嶺花園車道邊上著名的天然之橋(Natural Bridge), 是高寬各達幾十米的石拱門,而下有小溪流過。所以稱其為橋恰如其份,令人驚歎鬼斧神工。兩百多年前的某一天,華盛頓經過此地,大概也有同樣的感慨,於是在橋下離地麵十來米高的石壁上,留下了他的到此一遊:“G.W.”。

 

國父親筆,當然必須仰視,於是我和一眾遊人一樣,伸直脖頸向上望,找尋這若有若無的“到此一遊”。做完仰脖運動,我不免自嘲淺薄,也感歎所謂絕對平等是多麽的虛幻。即便是“到此一遊”的題記,也有高低貴賤,也非生而平等。

 

不過,國父的題記雖然高貴,其高貴僅在題記之人,不在題記本身, 算不得“到此一遊”的精品。真正的精品級的“到此一遊”,還隻在故國的名山。故國古代的文化人多智慧,以詩文為載體,以書法為雕飾,將“到此一遊”發展為文化現象;所謂山不在高,有名人“到此一遊”則靈。遇上大名人以好詩文好書法所留下的“到此一遊”,在我是在中國旅遊的最美體驗之一。

 

美則美矣,但對這些“到此一遊”是否真的由大名人留下是不必太當真的,畢竟旅遊點虛虛實實的東西太多,假作真時真亦假。即便天然之橋(Natural Bridge)上的“G.W.”,也是天曉得真偽。不過美國人還算老實,橋邊的說明也隻說這相傳是國父遺跡,真實性存疑。 中國的題記,年代更久,作偽的可能也就更大些。

 

但也有些“到此一遊”是絕對不會作偽,甚至腦子裏閃過一絲可能作偽的懷疑都是有罪的。這就要說到我最近聽來的“到此一遊”的極品。據中國媒體報道,某原始森林內發現石壁,上書“中國共產黨萬歲”,而數位專家院士集體考證,確認是十萬年前天然形成,絕無人工雕琢可能。

 

年代如此悠久,意義如此重要,可信度又如此之高,這不算“到此一遊”的極品,還有誰與爭雄?想到這裏,便早已身在美帝,心歸故國了。

 

2022年八月15日 (突然記起77年前的今日,日本投降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竹風_如火 回複 悄悄話 心歸故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