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很美

評論時事,發表觀點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當今世界的大格局以及中國的曆史,現實及未來定位

(2024-04-05 23:45:55) 下一個

首先拋出筆者認為當今世界的二個基本定律:

第一條,美國是世界經濟的引擎

第二條,美國是國際秩序的定海神針

這可以說是判斷一切國際合作與爭端,分析世界經濟問題的天條。在可見的未來,這個鐵律不會有大的改變。無論哪個國家,凡是順應這個天條行事的,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反之,就會出亂子。現在回頭想,鄧小平當年的一個重要領悟,“凡是和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起來了。“換來了中國這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其曆史意義,在今天看來仍然不過時,反而更加從反麵佐證了這個天條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運,哪怕是大如今天的中國,違法了天條必然會受到曆史的懲罰。

為什麽這樣講?有人會說,你把這麽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用這麽簡單的二句話概括了,是否有點過於武斷?過於簡單化了?

非也。由於篇幅的關係,這裏著重論述第一條。關於第二條美國對維護世界秩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少所有人都承認美國是世界警察,無論是讚揚還是詆毀美國的作用。

什麽叫引擎?我們簡單地理解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即便是不增長,起碼也要維持現有的經濟規模不出現大規模衰退,因為人人都盼著年年收入增加,日子越過越好。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非常骨感,僅僅是這麽簡單的一個願望,實現起來超乎想象的困難。尤其是當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個相對比較高的水平,增長乏力的時候。假如你是做服裝生意的,今年銷售100萬,明年爭取達到120萬,客戶在哪裏?市場在哪裏?錢從哪來?

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分析。比如說,在中國有一個開飯館的,老板希望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那麽問題來了,他的增長點在哪裏?好像並不難,希望食客越來越多,最好菜單還不斷漲價。漲價不利於競爭,先排除,隻剩下流量的增加,也就是食客越來越多。

流量增加也不難,這是現實世界中每天發生的事,有的餐廳就是比其它的生意更火爆。但問題又來了,假如一個地段有五家餐廳,火爆餐廳的流量是來自其餘四家餐廳的流失呢?還是街坊們餐飲消費越來越高,或者它從地段以外吸引的純增量?大概率是擠垮了其它的餐廳。

有沒有一種情況,所有的餐廳都同時火爆,即第一家餐廳火爆,其餘四家也同時生意興隆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在社會的總財富不斷增加的前提下,人們的總體消費水平提高了,天天下館子,而且都在點高檔菜品,餐飲業整體就比較好做。

改革開放40年,其實中國經曆的正是這樣一個經濟蒸蒸日上的繁榮過程。

在過去的幾十年,好像幹啥都賺錢,隨便開個飯館,不管開在市中心,或者開在工廠邊,肯定賺錢。但現在情況變了,賺錢變得很難了,飯館開在哪裏都不賺錢,連浦東機場都門可羅雀,飯館肯定要關門。

假如有人告訴你,餐館不賺錢,是因為跟美國的關係搞砸了,你信嗎?即便是你願意相信,但總免不了心生疑竇,中美關係這麽宏觀的問題,它是如何觸及像一個麵館,特別是一個小縣城餐館這樣微觀層麵的呢?

這裏提出本文的一個重要觀點,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的“錢”,歸根結底來自美國。特別是每當你想明年比今年的年景更好,必須靠美國這架經濟引擎的拉動。簡單來講,隻要美國有錢,全世界都能賺錢。反之,假如美國陷入經濟衰退,其它國家也就沒錢了。

這個結論是否太武斷了?過於粗糙了?不是。世界經濟的增量,無一例外的來自於美國。沒有美國經濟的強力支撐,世界經濟連維持現狀都費勁。

何以如此?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明確一個基本概念:一切的經濟增長都來自於創新,而且隻有創新才能拉動經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的動力能夠拉動經濟。起碼,印鈔不能拉動經濟,政府鼓勵人民消費更不能拉動經濟。

道理非常簡單,站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刻,人的消費欲望及能力都是固定的,明天或明年不可能有任何的增長,無論是你的飯量或荷包都不支持年年增長。比如,你今天每頓吃一碗飯,不可能明天吃二碗,第二年吃八碗。假如沒有創新,一個成年人大概率長期會維持每頓飯二碗米飯的飯量,這就是他的消費能力。全世界的GDP永遠會維持在今天的水平,不會有任何增長。

有人會說了,你胡扯,在我的生活中,吃飯是次要的,手機才是我生活中最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經濟增長動力來自電子產業。那麽好,假如是這樣,會產生二個問題:

首先,手機是誰創造的?

其次,你買手機的錢是哪裏來的?

            回答第一個問題,手機是美國創造的。無論是早年的模擬信號手機(Motorola),還是今天的智能手機,無一例外的是源自美國。手機的問世,表麵上看是一個技術問題,背後其實是強大的企業創新能力以及龐大的資金支持,沒有美國完善的風險投資機製,即便是你有天才的Idea,它也很難產業化,商業化。有人會說了,不對,中國有華為!沒錯,所謂創造,是0到1的突破,從1到100的發展,那都是增量,況且即便是增量,也是美國的企業實力最雄厚,華為隻是很小的一部分。美國的六大市值超萬億美元的公司,加起來近十萬億美元,什麽概念?德國加日本的GDP!!!

            討論第二個問題,有人說了,錢是我掙的。沒錯,要麽你是工資收入,要麽你是企業家,你的增量收入來自於社會財富的總量和增量。但是,創造這個總量的第一動力必須來自美國,而不可能來自中國。這個推理很簡單。如今中國政府在努力拉動居民消費,說明了什麽?背後有二個問題,第一,原來中國經濟的增長不是靠內需拉動的,起碼僅僅靠內需還不夠,否則不存在突然要刺激消費的前提。第二,國內消費不可能拉動中國經濟。假如消費能夠拉動經濟的話,用不著政府去刺激,“有肉不吃豆腐”,自古以來的生理消費誘惑,還用你政府去刺激嗎?所謂刺激消費,前提是百姓有錢不肯花,你確定百姓有錢?你確定他們即便有幾個餘錢,花錢沒有顧慮?

再用一個極端推理,比較容易理解。回到文革時代,那時候人們同樣勤勞勇敢,同樣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為什麽日子總是苦哈哈呢?簡單回答,沒有美元,也掙不到美元。中國當時還是那片天,腳下還是那塊地,苦於沒有錢,為什麽?因為沒有被一個強勁動力的火車頭牽引,這就叫引擎。假如1976年後中國延續文革的做法,吃飯沒有問題,但想過好日子,沒門。今天的朝鮮就是活例子。中國所有的錢,都來自於外向型經濟,即外貿,即美元。

今天的美國,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主要有這“三板斧”:

政府敢印鈔,

百姓愛消費,

有足夠的高端產業,到全世界去把買買買花掉的與超發的美元不對稱回收。

這三條,形成一個完整的,完美的,也是完善的閉合循環,缺一不可。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假如美聯儲不印鈔,老百姓就沒有錢,老百姓不消費,中國就不會有訂單,中國沒有訂單,老百姓就沒有錢,美國的蘋果手機也賣不動,美國的產品賣不動,經濟就會更差。

這個鏈條的順序能不能換一下呢?比如說,中國人民先買蘋果手機,美國賺到了錢,美國人再去消費?不可能,因為中國人買手機的錢是出口服裝賺到的。

那中國可不可以先發明一個產品,領先世界,拉動經濟呢?更不可能!下麵這個假設,恐怕連小粉紅也認為不可能,比如中國發明一個橘子手機,賺了很多錢,然後給美國下單,讓美國人做鞋子,出口中國。

            所以,美國的作用是發動“第一桶金”,靠印鈔去讓全世界去生產數量巨大的低端產品,然後,用少量的高端產品銷往持有美元的國家,實現外匯平衡。當然,美國也並非胡亂印鈔。

說到這裏,美國經濟增長的天花板在哪裏?是否隻要美國人無節製地買買買,世界經濟便可以漲漲漲呢?當然不是!美國人的購買力受到一個因素的製約,即美國的創新能力。美國人每年可以向世界購買多少衣服,取決於它能夠創造多少像蘋果手機那樣的新玩意兒,而且必須是高附加值的,其作用是把美國人買服裝支出的美元用出口的新玩兒換回來,實現貿易平衡。隻要美國一天沒有創新能力,以前買服裝的美元不能回收,第二年就不能再買服裝了,否則長期大量的外貿逆差會讓美元貶值,美國就買不動了。

這就是美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引擎作用。簡單來講,隻要美國發明了一個新產品,中國縣城的一個餐館的生意就會火爆,前提是中國不跟美國鬧翻。

反觀中國,是否有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呢?顯然沒有。中國製造,前提是有人買,拿什麽買?肯定是拿美元。假如美國的經濟不好,它就沒錢去增加訂單。同時,假如中國去用低價衝擊一個西方的高附加值產業,比如汽車,飛機,電子什麽的,把這個行業搞垮,西方就沒有錢去采購中國的服裝了。中國是不可能靠內銷去拯救服裝產業的,因為,中國出口汽車是靠低價競爭,到頭來自己也沒有掙到錢,人們就沒有錢去消費中國生產的服裝。

            眾所周知,美國的強大主要依靠以下,且不僅限於以下幾個因素:

            國家體製極其穩定,科學合理,且相互製衡;

            強大的教育及科技實力;

            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體係;

            強大的高端支柱產業,

無與倫比的軍事實力,

其它國家,哪怕是占其中的一二條,就算是世界強國了,可惜,中國一條也不沾邊。

就以上標準而言,中國,無論其製造能力有多強,產業鏈多麽完善,最多也隻能擠進二線國家,回頭來看,中國甚至從來也沒有擠進二線國家,雖然GDP總量排名第二。

其它不講,單說中國的作為製造大國的發展模式,其命運隻能是為一線服務,因為你沒有自動力,你的所有產品必須有銷路,做過生意的人都知道,沒有銷路的產品就是垃圾,最後隻能是Closeout。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永遠不可能超過美國,就像一匹駿馬,無論它奔跑有多快,後腿不可能超過前腿,屁股不可能超過腦袋。美國是腦袋,而且不可替代。美國為中國經濟提供了二個必要條件,第一,產品創新,第二,國民消費。創新是馬的頭,消費是馬的前腿。沒有美國的創新,中國沒有新產品可以加工,同時,中國出口產品的天花板是美國的消費。假如美國需要一億雙鞋,中國隻能出口一億雙,假如你生產三億雙,剩下的那二億雙鞋賣給誰?

所以,中國超越美國永遠是一個偽命題!

有人說了,跟美國關係搞砸了,我們向歐洲出口。這更行不通。要知道,歐洲的經濟也依賴美國。回想一下,近40年來,有哪些新興產業是歐洲人創造的?就等於說,假如沒有美國,中國單單靠與歐洲做生意,中國今天的發展水平大概相當於1980年代。中國不可能有GDP每年二位數的增長,增長一個百分點已經不錯了。

就體量而言,失去了美國市場,中國龐大的生產能力根本吃不飽,其它國家市場的總和加起來也不如美國,況且,你去分散地開拓一些零散市場,經濟上極其不劃算。

有人又說了,不要總是拿高科技說事,中國國民通過多多購買服裝,多下館子拉動經濟總可以吧?這個推論又掉入了前麵的死循環。回到原點,中國人本來是沒有錢下館子的,假如沒有外貿訂單的話,中國人比任何人都會省錢。美國是靠高科技去回收釋放出去的天量美元。

假如以上分析是對的,那麽今天中國麵臨的困境原因就不難分析了。除了習近平瞎搞之外,整個中國對國際局勢的誤判更是重要的原因,在中國起飛以後,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把“補差高速”誤以為是經濟的後發“優勢”了。

麵對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任何一個國家,隻要抓住機遇,具備基本的發展要素,得到紅利後,初期都會出現迅速增長,這種增長筆者稱之為“補差”高速,而非“原動力”,由於補差,發展會顯得格外快,這種快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天花板在那裏,你發展越快,撞到屋頂的時間也越快,一旦你快到連美國也無力支撐了,你的速度就會掉下來。假如你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會一瀉千裏。人們反而會更痛苦,甚至比原來沒錢更痛不欲生,沒錢等於0,而高速發展時突然失速,一定會讓大批人負債,你的資產會是負數,比0還慘,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會跳樓。

不存在所謂中國模式,隻有補差,沒有模式。逮住機會,很多國家都有高速增長期,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包括今天的越南,印度,印尼。所有這些高速,最後都會跌下來,無一例外。中國的認知誤區,就是把補差高速的“現象“作為”線性“,沿著過去的路徑畫了一個延長線。大錯特錯!今天中國好比是一架飛機,飛到半空,突然燃料不足了。有墜機的極大風險。

中國曾經自豪地稱自己是世界經濟的引擎,那是自嗨。從來也不是。這個判斷,僅僅用中國官方媒體的一個用詞便可找到答案。比如,中國經常說“卡脖子”,這句話本身就暴露了中國從來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創新,假如中國有創新,應該是中國卡美國的脖子。沒有創新,你就不可能當引擎。而且,所謂“卡脖子”,指的是美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努力,殊不知,這種保護實質上是保護了中國的經濟。這裏推理一下,美國保護技術,就是在保護“拿一架飛機換一億件襯衫“的不對稱實力,這種實力恰恰是確保美國能夠給中國下單一億件襯衫的基礎,假如美國不去保護它,美國就沒有去支付一億件襯衫的資金,中國就不能得到訂單,中國的工廠就會關門,工人就會失業。道理就是這麽簡單,可惜國人的思維總是違背常理。

在現實中,這種不對稱實力不能反轉,二種情況均不可能,第一種,讓美國的一架飛機賤賣,那美國就沒有錢去訂購一億件襯衫,降到一半,中國的工廠就隻能生產五千萬件,一半的服裝廠會倒閉。第二種,中國生產一架飛機,換美國工人一億件襯衫,賣給中國,更不可能,因為中國尚不具備生產一架飛機(也可以理解為高端芯片)的資金與技術。

順便提一下,今天中國盲目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將來會有多麽慘。汽車是歐美的傳統產業,你大量山寨,把它搞垮了,歐美沒有不對稱產業去回收外匯了,他們就沒有錢了,他們沒有錢,你就沒有錢了。中國的電動汽車最後一定是一地雞毛。中國的大飛機項目也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西方一定會從技術與市場二個角度去掐死你。

今天的中國,拿任何一個單一產品來分析,比如,汽車,比如服裝,比如新能源,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是以內銷市場為動力的。有人說了,餐飲業可以立足於國內市場吧?是的,但是,餐飲業屬於經濟的尾端,經濟發展的副產品,也就是有錢了多吃,沒錢了少吃,它從來也不是經濟的引擎。

經過觀察,筆者還發現,不僅後發國家的經濟不可能超越美國,就連收入水平也不能高於美國,比如台灣,台積電那麽牛叉,台灣人的平均收入隻有美國的三分之一,日本,韓國人的收入也不及美國,為什麽?因為美國的工資必須高過世界其它地區,否則美國人買不起你這個國家生產的商品,你這個國家的外貿就完蛋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必須做好長期低收入的思想準備,中國人的收入不可能太高,甚至接近美國人都不行,因為你的產品是為了讓美國人買得起。

有人說美國本身也是問題一大堆,一點也不比中國少。是的,美國並不完美,有些缺點比中國更嚴重,但,本文的觀點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自哪裏?毫無疑問是美國,是那個並不像它的中文名字那樣“美“的國家。

今後中國的最佳選擇,更是一個理智路線,隻能跟在美國後麵,甘做馬後退,永遠不冒充前腿,更不能去當“馬首‘。當年鄧小平提出“決不當頭”的國策,絕非處於謙虛,而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思考。決不當頭有二層含義,一個是在他的概念中,中國不太可能會超越美國,第二層概念是,即便是GDP超越了美國,也不當頭。可惜呀,他老人家去世沒幾年,諄諄教導全都拋到九霄雲外了。“實力已經不允許我們謙虛了”,這種頭腦發昏的錯覺,其結果必然是“誤判已經不允許中國再發展了”。

經濟學家總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本文試圖把一個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史實: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鄧小平以中國副總理的身份訪美,陪同出訪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美國研究所所長李慎之在飛機上問鄧小平:“我們為什麽要這麽重視同美國的關係?”鄧小平回答說:“回頭看看這幾十年來,凡是和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起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遊海兒 回複 悄悄話 這篇為啥不能上首頁,奇怪
Idado 回複 悄悄話 牛。非常獨特的角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