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揚帆向遠方(上) --天主教/耶穌會-- 曆史篇

(2023-11-28 16:40:26) 下一個

現任的教宗方濟各,樸素親民,個性爽直,他亦是耶穌會的成員……

宗教改革促進了天主教自身的改革更新。今天主流基督教派,已經與天主教會恢複了兄弟教會關係。這個過程很漫長,我隻選重要的、與中國有關的說。

查理五世強促整頓

改教運動的衝擊波,不但衝破了羅馬教廷一統天下的局麵,也帶動了天主教內部的反省與改革。前麵提到過:羅馬帝國皇帝 查理五世(Charles V, 1500-1558),強力反對宗教改革,維護“天主教帝國”的道統。1521年,查理五世邀請改教者路德去沃木斯(Diet of Worms),在帝國會議陳述觀點。路德當眾宣告,除非能用聖經來證明他的錯誤,否則絕不妥協。於是教廷發布了一個敕令,宣布路德是異端和罪犯,勒令路德三日出境,三周內返鄉。這之後路德在城堡中發表了許多文字,與教廷正式分道揚鑣。

在1527年,查理五世派兵進攻和洗劫了羅馬城,原因是教宗克免七世,參與了佛朗索瓦的反查理五世同盟。

許多人將此次進攻,看成是神對羅馬教廷仰與道德腐敗的懲罰,查理五世在對付新教的同時,也強烈敦促天主教內部的整頓。

查理五世南征北戰多年,在1552年因戰事失敗,與新教的貴族簽訂了“奧格斯堡合約”,承認了新教的合法地位。

特蘭托會議

新教的發展興旺,讓天主教內部也開始反省自身的腐敗問題。當時的“整改”分內外兩麵,對內是要更建立更嚴格的規範,更注重神職人員的道德操守;對外則是要施行更有力的對策,來對抗宗教改革的大潮流。這場天主教的自我改革運動,被稱為“反改教運動/Counter Redormation)。目的是重塑天主教的神學和信仰權威、也革除內在積存的弊端,更新天主教係統的內部。

特蘭托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隸屬查理五世的統治範圍。曆時十八年的特蘭托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是一個標誌性的會議。http://zgggz.com/A/xiawujiangdao1/2018-09-24/426.html

從1545年到1563年,會議曆時十八年,分三個時間段召開。其目的,一方麵是對抗高漲的宗教改革浪潮,申明信仰、重建天主教會的壟斷地位;同時也針對教會的弊端,重整紀律條綱;對聖職人員進行更係統嚴格的培訓教育。

各地主教和高階神職人員聚集在特蘭托,討論了一係列宗教教義和教會改革問題,將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1225 -1274)的神學思想確立為正統;也規範遵守更嚴格的道德準則。

這次舉足輕重的會議通過的主要決議有:宣布所有新教徒為異端,教皇是教會的最高權威,教徒必須嚴格遭受教會的一切規條,還開列了“禁書目錄”,禁止教徒閱讀非正統資料;同時廣泛開發教育資源,在大學和神學院,加強正規的教育培訓,造就更多合格的神職人員。

耶穌會(Societas Iesu)--培訓

特蘭托會議之後,天主教的男修會“耶穌會 Societas Iesu”,漸漸成了天主教維新改革的生力軍。 “耶穌會”是由西班牙貴族依納爵.羅耀拉(Ignacio de Loyola,1491/10/23-1556/7/31)創建的。

在1540年,“耶穌會”被教宗保羅三世認可為天主教屬下的正式修會。

羅耀拉認為:教會的衰敗,根本原因在於神職人員的腐敗,要革新就必須從自身開始。於是開始了一場 “反宗教改革”的道德和靈性複興運動。“耶穌會”做了兩方麵的大事,一是在教育培訓方麵,二是在海外宣教方麵。

教育培訓方麵:“耶穌會”在1551年創立了羅馬學院(Collegio Romano),這是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不但培育神職人員,也旨在提高全社會的教育水平。 “耶穌會”參照軍隊的軍紀,製定嚴格會規,建立起有紀律、有知識、有品格,對主忠心的培訓係統。

“耶穌會”對神職人員的培訓會長達十幾年,初入會的兩年是“初學培育(noviceship)”階段,團體生活嚴格刻板;參與者必修三十天的屬神操練課,也接受禱告、學習發願等體驗。

完成靈性和身體的磨練之後,還要公開發“聽命三願”:絕意、絕色、絕財,貞潔;旨在恢複古教會神仆的清貧、貞潔與服從的品質。

進深的教育培訓,還要三到五年:更深入地研究神學、聖經、古典文學、哲學、法學、曆史、會憲、醫學及自然科學知識;在語言方麵要求也很高,要熟練掌握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等古典文字,也同時能運用意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拉丁語係文字,與社會各階層交流。

完成這些教育與培訓之後,要在教廷指定的職務上工作兩、三年,通常是在中學任教,在學術訓練之後更認識社會、了解普通人的生存狀況;然後又是為期四年的神學專業研究階段,這種漫長而嚴謹的全方位教育係統訓練,不但是要建立起可以抗衡新教的神學隊伍,也反映出當時人文主義思潮對社會和教會的影響。這之後才可以參加嚴格的考試,通過者正式成為“耶穌會”成員。想成為神父,還有更嚴格的要求。

耶穌會—實踐

到16世紀末,耶穌會已在歐洲開辦逾百間大學和高中。在17世紀,不但培訓自身的人才,也免費培養了許多社會上的年青人。他們多數思想保守,知識麵寬且深,有良好的神學、文化素養。這些精英人才,不但在宗教界聲名遠揚,也活躍在西方的政界和知識界,比如著名的學者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  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等人都是出自耶穌會。現任教宗方濟各,亦是耶穌會的會士。比起其他教宗的排場和威嚴,方濟各更樸素也更親民。

 “耶穌會”對藝術教育也很注重,比如畫家米開朗基羅也是耶穌會員。

“耶穌會”也很注重對兒童的教育;在慈善事業、救助貧困人群等方麵也有許多善工。

在海外宣教方麵,  隨著航海、地理大發現,“耶穌會”敏銳地感受到海外宣教的使命, 很快派出許多宣教士去到亞、非、拉美各地宣教。在亞洲宣教,包括了中國,印度、印尼、日本,朝鮮、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他們本來已經掌握很多種語言,去亞洲宣教還要加上學習東方言。

宣教中國

 “耶穌會”宣教自十六世紀後期(明朝)開始,前後長達四百多年。比新教的馬禮遜(1807年來華)早了二百多年。直到1950年,最後一批耶穌會士被驅逐出中國。前後有913名耶穌會宣教士在中國傳教,占他們海外宣教士總數(4650人)的五分之一。他們在中國設有五個教區,建有五百多座教堂。

北京著名的西什庫教堂,正是耶穌會的教堂,目前做為參觀景點開放。

還有兩所著名大學是“耶穌會”創辦的:1903年上海的“震旦大學”,和1922年的“天津工商學院”。

在進入中國之前,“耶穌會”先做了認真的研究;在十七世紀的後期,他們是最了解中國文化的宣教團體。他們了解到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天主教把教宗視為上帝的代言人,中國卻把皇帝當作“天子”;因此向中國百姓傳教,必須先得到皇帝的接納認可,自上而下地傳播。

耶穌會教士通常會以學者和科學家的身份,用皇帝有興趣的事物為敲門磚,被皇帝“恩準”後,進入中國。在中國人的眼中,他們的第一身份是學者,然後才是信上帝的“洋教士”,在信仰方麵,不少中國知識界人士,認為中國學者敬天,西方的學者信上帝,可以殊途同歸,恢複“古風正道”;所以有“漢儒”與“西儒”之稱。

 “耶穌會”宣教士的勇氣、信心、能力與個人品質,都非常令人佩服。不過也有遺憾,他們沒能清晰地把“獨一真神”和十字架真理在中國傳揚開。因他們對中國“敬拜祖先”傳統的容忍,在1773年7月教廷解散了耶穌會,到此時他們已有472位宣教士在華傳教了190年。

後來教廷又在1814年恢複了耶穌會,大批宣教士重返中國,在上海、江蘇、安徽等地建立了許多教堂,直到1950年被徹底逐出中國。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天主教自身的更新,終於被新教認可。馬丁路德改教四百多年之後,在1999年10月31日,天主教與信義會簽署了《關於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明確認可“救恩來自耶穌的救贖,不靠自身功勞”的信條。今天主流基督教派,已經與天主教會恢複了兄弟教會關係。

下一篇,我會專門介紹兩位著名的耶穌會來華宣教士利瑪竇和南懷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