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野豬路德(上)-- 宗教暗背景 雲聊係列— 曆史篇

(2023-10-31 14:04:38) 下一個

這個星期二,2023年10月31日,是 “改教運動”507年紀念日。在16世紀的重大事件中,“改教”是排在前三位的曆史事件(在教會史中排在第一位)。

 改教的發起者馬丁路德,被教皇稱為“闖進花園的野豬”。但是天主教裏麵那些真心愛主的信徒和領導層,也深刻檢討了自身的弊病,後來做出不少改善。

曆史背景

在500多年前,今天的德意誌聯邦國家還不存在,在行政領地方麵,中歐一帶有許多小公國,各自為政。在宗教方麵,卻有著大一統的天主教係統,以教皇為最高領袖(穿白衣),下設多個層級的主教:紅衣主教穿紅衣,大主教穿紫衣。

如果再往回倒一千多年,在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基督教立為國教。這之後,政治與宗教合一,教會擁有了不少世俗的權利,漸漸變得與世俗同流合汙。而普通信徒並沒有權利直接讀聖經和獨立思考,隻能聽神職人員解釋聖經。教廷同時還具備了法律執行權,可以逼迫、定罪那些聽從教廷的信徒。 

 到了馬丁路德生活的16世紀,教皇的開支龐大,羅馬帝國的周邊區域已經資源匱乏,要想繼續維持神職人員奢華的生活和籌集修建大教堂的經費,必須向信徒收取更多款項。“贖罪卷”就是其中之一。

在天主教體係下,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Nov. 10, 1483-Feb.18, 1567)隻是一個偏遠地區的底層神職人員。以今天中國的情況對比,好像一個地市級黨校的教師。他怎麽會有膽量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羅馬當局(中央權力)發起挑戰,而且撼動了天主教教皇維持了1000多年的權威呢?

在16世紀的重大事件中,宗教改革是排在前三位的曆史事件。曆史學者說: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是歐洲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曆史事件之一。1529年路德創立基督教信義宗(Lutheran,也被稱為路德宗), 是教會的五大主流宗派之一。

中世紀之後,歐洲的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開啟了西方文明的進程。黑格爾認為:文藝複興是近代“黎明的曙光”,而宗教改革是“曙光後繼起的太陽”;羅素認為:宗教改革打碎了大一統的教皇體係,也使近代的國家和民主得到了建立和發展。

國家與宗教  

馬丁·路德時期的德意誌,尚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是由許多諸侯和采邑領地組成的中歐一片地區。其經濟和文明水平遠低於西南方歐洲國家。經濟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諸侯割據。

在十六世紀初,德意誌境內有七大選帝侯,十幾個大諸侯,200多個小諸侯,還有數以千計的獨立帝國騎士。

而一個地區的大主教,有著宗教和行政雙重的權力,還握有巨量財富。隻要看看今天歐洲各城市富麗堂皇的大教堂,就絕非一個普通貴族的財富力所能及的。除了現實世界的權柄財富,他們還自稱主宰百姓來生的命運。百姓無論身份貴賤,其靈魂能否上天堂,決定權也在他們手中。人的信仰本是出自人的自由意誌,但在當時,百姓的世俗生活和靈魂救贖都要仰仗教會,王室和權貴也要仰其鼻息。

神職人員本該是神的仆人,為人做事必須有仆人的心態。而當年的天主教廷,卻自命為神在人間的獨家代理;倘若真是神的代理人,理當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像早期教會的傳道人那樣,甘願貧窮、保持貞潔、凡事順服耶穌;可路德時代的羅馬教廷,已經偏離聖經甚遠。

教廷的腐敗

此時的羅馬教廷,有絕對權力來壓製信徒和百姓,卻不願按照聖經來製約自己。 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有人總結羅馬教廷三方麵的腐敗:

一是出賣聖位。從大主教、地區主教到神父等等,都可以用錢買到。有人拿錢買到較高聖位以後,再靠出賣轄區內的低級聖位,撈回自己買聖位所花的錢。教廷還通過出售聖物來搜刮民財,什麽耶穌生前睡過的稻草,什麽古代聖徒用過的驢韁繩之類,到了後來數不勝數。賣贖罪卷也是其中一項大額收入。

二是蓄妾。按照羅馬教廷的規定,神職人員不可結婚。在中世紀許多神職人員表麵不結婚,背地裏卻蓄妾,包養情婦,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我前麵那篇講薩爾茨堡的文字,就說過,薩爾茨堡的大主教不但有情人,有十五個子女,還修建了華麗的宮廷花園。

薄伽丘的《十日談》,揭露了神職人員道腐敗狀況。 在十三和十四世紀,由於百年英法戰爭和歐洲“黑死病”的流行,大量的男性公民死去,許多女性為了生存隻好進到修道院,於是修道院中男女關係混亂。流行的說法是,在教堂修道院的院子裏,到處可以挖到嬰兒的屍骨。

馬丁·路德到羅馬城覲見教皇時,看到羅馬教廷的驕奢淫逸,城內妓女多如牛毛,深深感到失望和憤怒。

三是出售贖罪券斂財,褻瀆信仰。1514年,阿爾貝特(Albert, archbishop of Mainz) 用錢買到了梅因地區大主教的職位,為賺回自己的花費,他,以修建聖彼得大教堂的名義在轄區內,向平信徒發行贖罪券。

於是出售贖罪券就成為一個主要的斂財手段。所謂的“贖罪券”,是利用信徒想要除罪的心態,欺騙和無償索取錢財。

贖罪券可以幫助某些人聚斂財富,然後去購買土地、蓋莊園,納妾,過著奢靡生活。在中世紀後期,教會已經控製了歐洲三分之二的土地。

羅馬教廷雖然還在唱著拯救靈魂的高調,但他們的專製、貪婪、腐敗和虛偽,已經讓他們漸漸失去民心。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挺身而出!

路德的背景經曆

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出生在一個德國小鎮,小學中學都在教會學校讀書。他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名礦工,努力想栽培馬丁路德成為一名律師。這和今天中國貧苦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完全一樣。

在進入修道院之前,路德遇到過好幾次生命危險:

在得到學士學位之後,他生了一場大病,幾乎喪命。他說“我快要死了”,一位屬靈的老人鼓勵他“壯膽吧!你的病不至於死,神還要用你來安慰多人。因神把十字架放在祂所愛的人身上。

在1503年的複活節,他回鄉探望親人,照著當時風俗,身佩利劍。卻因路上不慎,利劍墜落,割斷他一根大動脈,血流不止。按照天主教的傳統,他大聲喊著:“馬利亞救我!”醫生為他包裹傷口,晚上傷口卻崩裂,他在昏迷醒來時又呼求馬利亞救助。但這次危機讓他知道,他應該仰望救主耶穌基督,而不是馬利亞。

在1505年7月2日,已經得到碩士學位的路德,在去探望父母的路途中,突然天色陰暗,一道巨大閃電劈下,他被雷電擊倒,以為必死無疑。這時他清楚地聽見了神的呼召,就立誓說,神若拯救他脫離危險得平安,他就撇下一切事奉神。

當年8月17日,路德放棄學法律而進入著名的奧古斯丁修道院(Augustinian),1507年被按立為神父,同時也在1508年被威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berg)教書。

修院的痛苦與平安

進入了修道院的路德,遠離紅塵,自律、虔誠,每天淩晨2:30起床禱告,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仍然做不到聖潔。這讓他心裏充滿對罪的恐懼。

他說:“我嚴格遵守院中的規則,用齋戒、守夜、禱告和酷寒等痛苦折磨自己。我形消骨立、恐怕會苦修至死。…可是每當試探來臨,我千方百計克製私欲,並不斷認罪,卻全無功效。於是我萬念俱灰、十分痛苦。”

這時候,圖書館中的一本書吸引了他,就是拉丁文的《聖經》。他過去隻聽到過一些福音書和新約書信的片段,以為那就是全部神的話語了。現在他看到完整的聖經,心被照亮,也感受到了平安。

1509年,路德讀到《羅馬書》第1章17節,先知哈巴穀說“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因信稱義”的經文,深深打動了他。原來,義人的生命,是信心的禮物,並不是靠苦修掙來的。

路德在修道院表現出色,1510年他代表當地的七個修院,去羅馬覲見教皇。他懷著“朝聖”的心情,以為羅馬是虔誠和聖潔的中心。可是他卻看到教廷的建築富麗堂皇,修士穿著華貴的絲綢衣服,吃著精美的飲食;與百姓居陋室,吃粗食的生活,有天壤之別。

這種鮮明對比,讓路德不禁發問:“教會和教皇,豈不當禁食這些東西嗎?”他的直言不諱又讓他幾乎被人暗殺封口。從歐洲回來,他大病一場,生命垂危。在萬念俱灰之時,“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再次照亮他的心。

1512年路德取得了神學博士學位,被威丁堡大學聘為聖經研究教授。有一天,在禱告中耳邊又想起“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經文,這是神給他的改教呼召,是他人生的轉折點。聖靈的呼召像火在他心中漸漸燃燒。他知道單挑宗教首領的艱難和危險,但他心裏揣著一團火(神的命令),必須站出來,承擔使命。

路德挑戰天主教體製,是從一張反對贖罪卷的大字報開始的。我下次再細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