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14 美麗與森然/上—薩爾茨堡 海外篇之十四

(2023-10-18 13:44:56) 下一個

從莫紮特的出生地,到《音樂之聲/愛樂之城》的美麗園林,薩爾茨堡Salzburg 是音樂飛揚的山城。

  

上次說過,帕紹和薩爾茨堡是兩個非常令我困惑的城市,薩爾茨堡是在德奧邊界的奧地利一邊。

山城與鹽堡

薩爾茨堡地處阿爾卑斯山北麓,是奧地利北部薩爾斯州的首府,也是奧地利的第四大城市,人口有15萬。她與德國巴伐利亞州相鄰,從名字到市容都有些“德國化”。往東150公裏就是慕尼黑,往西300公裏才是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據說,薩爾茨堡是奧地利曆史最悠久的城市,曾被稱作“北方的羅馬”,中世紀的薩爾茨堡公國,版圖有四分之三個奧地利那麽大。薩爾茨堡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名單,被譽為全世界美麗的城市。

在薩爾茨堡城的北麵有雄渾壯美的阿爾卑斯山,薩爾茨堡河穿城而過,把城市分成新、舊兩區;城的市區麵積不大,但綠樹成蔭,是歐洲綠化最好的中心城區。城內有修道院、各種園林、噴泉,加上曆史久遠的教堂……。這座鬱鬱蔥蔥的小城,咋一看還有點像中國西南省份的城市。

“薩爾茨堡”的拉丁語是Salis Burgium,意思是“鹽堡”;這是因附近的鹽礦和城堡而得名,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755年。在古代,鹽是最重要的民生物資。這裏和內陸城市雷根斯堡、帕薩相似,鹽是其經濟命脈, 河流是其運輸渠道。這座“鹽堡”有便利的商業中轉碼頭,當年薩爾茨堡的大主教,壟斷著鹽的銷售轉運,鹽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米拉貝爾宮與音樂之聲

我們在周日到了薩爾茨堡。這裏還遵守著基督教習慣,在主日(安息日)商店都不營業。那天的天氣一直陰沉沉的,還下了一場不小的雨。

我們先參觀了米拉貝爾宮和花園。米拉貝爾宮殿花園和薩爾茨堡大教堂都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是17世紀初的大主教沃爾夫·迪特裏希建造的。薩爾茨堡大教堂在曆史上曾經八次被燒毀,直到17世紀初,大主教沃爾夫·迪特裏希(Prince-Archbishop Wolf Dietrich)為打造城市的新麵貌,重修大教堂;讓其成為阿爾卑斯山北麓的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

 

在1606年,大主教還聘請了當時最著名的建築師埃爾拉赫(Fischer von Erlach),設計修建了美麗的宮殿花園,用他情人的名字命名為“阿爾滕奧宮”。這個巴洛克風格的花園,集雕塑、噴泉、花園、迷宮於一體,如同一個浪漫的童話世界。大主教和情人在這裏享受著奢華的二人世界,養育了十五名兒女。

沃爾夫·迪特裏希主教也是一位政治強人,他為了和巴伐利亞爭奪鹽和關稅,發動了戰爭,攻占了對方的城市,也被對方占據了薩爾茨堡。

他的繼任者新主教馬爾庫斯·西蒂庫斯(Markus Sittikus von Hohenems,1574 1619);為了抹去這段不光彩的曆史,把這個宮殿花園改名為“Mirabell Palac米拉貝爾宮”。“米拉貝爾“是意大利女子的名字,意思是“驚人的美麗”。

參觀米拉貝爾宮的時候,不由得想起在此拍攝的電影《音樂之聲 Song of Music》中的許多場景。質樸的修女教師瑪麗亞,可愛的七個孩子。我輕聲哼起“Do Re Mi”的調子,可惜同行的美國人和本地導遊都沒有反應。很奇特的是,突然聽到遠處、在更高一層的花園中,有一群遊客唱起了這首歌,是一群女生,邊唱邊舞,然後手拉著手下了階梯,步入花園中。

《音樂之聲》女主角的原型,是一位薩爾茨堡的修女,名為瑪麗亞·馮·特拉普(由Julie Andrews 朱莉·安德魯斯飾演)。修道院派瑪麗亞去一個貴族家庭照料七個失去母親的孩子,她與孩子們的父親、特拉普男爵,從開始有矛盾衝突到後來相愛並結婚;還組成了家庭合唱隊,巡回演出和參演“薩爾茨堡音樂節”。

在納粹占領時期,他們在修道院中躲過德國納粹的搜捕,勝利出逃。1965年此片在薩爾茨堡和附近的山區拍攝,後來得到10項奧斯卡提名,獲得五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這部片子也是最早進入中國(80年代初)的好萊塢大片。此片改編自舞台劇,影片中有26首樂曲,時長80多分鍾。其中《雪絨花》曾在國內非常流行。

莫紮特 & 音樂人

奧地利是音樂之鄉,出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1756年1月27日,偉大的音樂家莫紮特,就出生在薩爾茨堡老城的“糧食胡同/格特雷德街”9號。這條街如今是城中最著名的步行老街。這座狹窄的米黃色六層樓房,上層有莫紮特的頭像浮雕。自1917年起就做為莫紮特紀念館對外開放。

莫紮特的父親雷歐皮特·莫紮特,是薩爾茨堡皇家室內樂隊的音樂家,莫紮特是他的第七個孩子。他們在1747年租下了這棟樓的第3層。莫紮特一生的年歲是36年,有一半的時間在薩爾茨堡度過。薩爾茨堡城中還有莫紮特音樂學院、莫紮特廣場和莫紮特紀念銅像。

除了有莫紮特故居,貝多芬、海頓等著名音樂家,也曾在薩爾茨堡居住,並創作了大量不朽的作品。著名指揮家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4/5-1989/7/16)也在此出生,後來是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指揮,並且在1967年在薩爾茨堡,創辦了複活節音樂會。在卡拉揚廣場,大師卡拉揚的塑像豎立在正中。1979年,中國對世界剛打開大門,卡拉揚就率柏林愛樂樂團到北京,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造成極大的轟動。

自1920年起,薩爾茨堡每年都舉行音樂節。薩爾茨堡也擁有眾多的劇院、音樂廳、電影院和博物館等,是一座美麗而有文化的古城。

烤鴨餐、大教堂與美墓

參觀了莫紮特故居之後,我們在老城的小巷中穿行。天開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導遊把大家都聚在門廊下躲雨,匆匆講述雨幕中的景觀和曆史。

又去看了薩爾茨堡大教堂、聖伯多祿修道院,據說這是德語區內的第一座修道院。還有本篤會的女修道院,她是全世界現存曆史最悠久的女修道院,也是《音樂之聲》女主角瑪麗亞修行的地方。當年的修道院真的很會選址,離紅塵不遠,但又是絕對安靜幽美的地段。

然後就帶我們進入富麗堂皇的城堡大廳,在那裏為我們準備好了鴨肉午餐。

鴨肉味道很美,配菜和餐具也很精致。在餐桌上有機會和同船的遊客聊天,原來他們一大組人都是來自東部的波士頓、芝加哥和底特律等地,大家交換了谘詢。聊天時,才知道他們中的有些人已經是第三、第四次參加多瑙河的遊輪旅程了。

午餐之後天放晴了,要塞城堡山腳下還有一片美麗的墓園,叫聖彼得墓園,

那是我見過的最美墓園。綠樹、玫瑰花和雕塑構築了精美的園林。墓地背靠著高聳的黑色懸崖,讓我想起馬丁路德作詞的那首著名聖詩《上主是我千古保障》。

再一問,才知道懸崖上的要塞是古代薩爾茨堡的防衛屏障。留到下次再說吧。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維基百科中薩爾茨堡的曆史: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90%A8%E5%B0%94%E8%8C%A8%E5%A0%A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