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解惑:入道九種妙境

(2022-11-12 03:45:47) 下一個

我們上兩講講到了入靜的9種妙境。內境有四種,外景有四種,,然後還有一種無內無外之境,分別是:應物而喜,離物而喜,第三步達到了“至樂”,是一種純粹精神上的快樂,精神上的滿足。第四種就是物我兩忘,這是對於我們自身而言的,那反應在外物上麵就是坐忘之道。從“坐了忘”然後到“忘了坐”,是一種靜極而動。


莊子借用顏回和孔子的對話來表達。回忘仁義也。回忘仁義,指的就是“無何有之鄉”,突然感覺外在沒有什麽障礙了,可以做到天地任我行。坐忘的第二步:“回忘禮樂也”,由粗到細,在任何一個空間,任何一個平台都覺得是廣漠之野,都覺得是遊刃有餘的,第三步是“隳hui肢體,黜chu聰明,離形去智”,這時候根本不需要去思考什麽。躊躇可以興事,方寸地也好比是海闊天空。


到了坐忘的第四層是“同與大通”這時候可以做到隨念分別,不夭斤斧,物無害者,他頭腦中不會有什麽雜念,但是他一旦接收到任何的念頭,都可以讓它原路返回。
第九層的妙境,就是孔子對顏回說的“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常”就是“法”,已經達到了法無定法的境界。這是與大宗師同遊,其實這個過程就是道家所說的“正一、全真”的方向,向一靠近,向真的東西靠近,從我們的肉身凡胎到真身靠近的一個過程。凡人到聖人到神人到至人,然後到大宗師,這是一個正向精進的過程。


比如說,列子跟隨他的老師壺子學習以來,都是按照這種次地花開的順序一步一步來實修的。一開始隻學到了道之文,而沒有學到道之質,見到季鹹也為之心醉,後來壺子給他展示了“地文,天壤、太衝、莫勝、未始,出於吾宗”這四種入靜之道以後。列子未始學而歸。列子本類是從心齋第一步“因物而喜”修煉的,但是經過他的老師的點撥點化,他直接進入了“躊躇以興事,彷徨乎無為其側”回到家就是幫著他的妻子燒火做飯。


“未始學而歸”並不是他什麽都沒有學到,而是他不再需要學習前麵的那些步驟和程序了,後來列子也修成了正果。有的人吃過很多大苦,受過很多磨難,其實這樣的任至少他也躍遷了心齋的第一層次。如果給他換一個環境,到哪裏他都會和原來的環境作為比較,覺得這都不是事,都不是煩惱,即便遇到一點小困難,他也不會放在心上,那麽應對外物就是“廣漠之野”天地原來如此廣闊。隻要心靜下來,在哪裏都能夠把事情做好。


還有《大宗師》篇講到女禹。南伯子葵問他(她)能不能學道。女禹說你不可以,因為你沒有精誠之心。大宗師篇一開始強調的是四個字“以德為循”這個“德”是一種天性,是一種身心合一的精誠。有了精誠之心,才能夠進入心齋的第一步。卜梁倚就是“不兩,一”。他能夠做到專注,能夠做到精誠,所以他可以來悟道,可以正向精進。而女禹同時也說了一句話“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


所謂的聖人之才就是這種精誠之心,是登堂入室的秘鑰,是打開入道大門的鑰匙。卜梁倚有這顆精誠之心,但是他並沒有正向精進的方法。女禹說“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並不是說女禹本身沒有那種精誠之心,而是他(她)的慧根比較足,他(她)像皇帝一樣生而神靈,對大道的追求,對大道的這種信念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他(她)說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直接就進入了很高的層次。


因此這入道的9種妙境是因人而異的,但是一般而言,離不開我們那顆精誠之心,隻要你有這顆精誠之心,一定可以日日精進。莊子講到心齋的時候說“禹舜之所紐,而況散焉乎”。大禹和舜都要從這個精誠之心開始,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抄錄視頻全文2022年11月11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