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說:萬丈高樓平地起

(2022-10-01 04:35:10) 下一個

人這一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與自己和解。首先和自己和解了,我們才能把身體調到最舒適的狀態,這時候你做什麽事情都是正確的。記住這是一條準則,隻要你身心自在了,去做什麽事情都能夠做好,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且久者,天下無之,隻有和自己首先達成了和解,才能夠兜住氣,收住神,才能夠一鼓作氣,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立之本原,知通於神,我們的心就是一切的本原,我們的心就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莊子《大宗師》噢連續講了三個寓言故事,這三個寓言故事寓意也分享地深遠,深刻。第一個講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這四個人,這四個人有共同的理念,結為了好朋友,他們的共同的理念是什麽呢?認為一切都是有天地這個大父母在安排好的。勞我以生,軼我以老,息我以死,從頭至尾,都是由天地這個大父母安排好的,這種觀點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它是一種宿命論。

第二個寓言故事代表的是第二層境界,是有所提升的。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這三個人,相結為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要登天遊霧,撓挑無極,雖然沒有突破天地這個大概念,但是他們已經有了這種俯瞰人間的胸懷,他們三個人是以死為反,向死而生的,認為人死了以後才能夠解脫,才能夠超脫。

第三個寓言講的是孟孫才。孟孫才,其母死,中心不戚,人哭亦哭。別人哭他也哭,但是他心中沒有任何的傷悲,因為夢孫氏已經突破了天地這個大時空的限製,而且突破了自己的心,心無其心,無內無外。沒有所謂的現實和虛幻,沒有所謂的夢想和理想的區別,更沒有生與死的區別。這時候人的夢想。夢與想是統一的。欲望和直覺是統一的,也沒有物質和意識的區別,這時候他可以做到心隨境轉,也可以做到境隨心轉,這是莊子要表達的最高的境界。至人的境界。

這三種境界在莊子眼裏沒有孰是孰非,它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一二三本身沒有誰對誰錯。第一層,不管他們宿命也好,還是向死而生也好其實首先就是和自己達成了一種和解,重在一個過程,隻有首先和自己達成了和解,然後在過程中體驗那種生命的升華,這時候就是一個聚氣的過程,收神的過程,氣聚集起來了,神收回來了,自然就會明達,才能夠漸入佳境,才有可能達到這種心無其心,無內無外的至高境界。

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無己。神人他是以神禦物,功不在外,他可以做到一念即達,心想事成的。聖人無名,得道的聖人不會注重身外之物,一切都是近取於身,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我本身就是一個寶藏,我本身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整人主張做好自己,神人主張以心禦物,而至人無己,至人是無內無外的,是沒有所謂心和物之間的區別的,他既可以做到心隨境轉,也可以做到境隨心轉。

得道至人達到最高的境界,它是陰陽合一,雌雄合體的,是無內無外、心無其心的。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離不開與自己和解,離不開調適自我的這個過程。

抄錄郭偉聖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0月1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