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解惑:逐水而居、逐道而生

(2022-09-19 02:58:55) 下一個

莊子《逍遙遊》講到大鵬起飛,飛了三次,到第三次才成功。第二篇《齊物論》又分別講了人籟、天籟、地籟,講了三籟。到了第三篇《養生主》又講了庖丁三年之後才能夠目無全牛,其中都蘊含著一個神秘的數字“三”,我們俗話也說事不過三,當我們做一件事情,他必然要經曆過這樣三個階段。第一個第二個階段都是在調整,第三次才能夠有所得,有所成。前兩次是我們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到了第三次才歸於一,然後才能夠慢慢地歸於了道,也就是說前三次是3、2、1的過程,慢慢的才能歸零,才能歸於道。

歸零以後還會有三個階段,歸零以後的123它是一種突飛猛進,孔子晚年得道以後,顏回就說:夫子步亦步,趨亦趨,及夫子奔逸絕塵,回瞠若後也。以前亦步亦趨的時候,我還能跟得上,現在你的變化太快了,我隻能望洋興歎。瞠目結舌了。得道之人最後他的變化是非常快的,幾乎是一天一個變化,甚至可以用一日千裏來形容。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無論什麽樣的事情發展是有七個步驟的,前麵是三二一,後麵是0到一到二到三,我們經常說從0到1是最難的,其實是從1到0才是最難的,前麵我們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地總結經驗的時候,不斷地在總結教訓的時候才是最難的,後麵隻要你不急於求成,不急功近利,都可以自然地生長,一帆風順地生長下去,這七個步驟他是相輔相成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

莊子的第七篇是《應帝王》,講了混沌大帝在七天之內被鑿開了七竅,七日後而死,所以這七個步驟是不可以急於求成的,急於求成就是自尋死路。莊子《山木》篇孔子連續三次出場。第一次是講他“圍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夥食,七天沒有吃飯了,這時候德高望重的老者太公任來看望他,然後太公任就給他講了“意怠”,這種不死之鳥。意怠,是“引援而飛,迫肋而棲”,這裏麵就在隱喻不要逞能,不要去強求。甘井先竭,直木先伐,你越逞能越會遭來各種各樣的打擊,從3到2到1,還是讓我們歸於“道”的。一切都是天道的賦予,不是你自己的能力。

第二次出場是他去問道於子桑戶。孔子說:“我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我為什麽犯如此數患呢?”都說事不過三,為什麽我老是栽跟頭呢,子桑戶用“林回棄幣,負赤字而趨”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他,你不可以刻意地去追逐外在的名利,當你去追逐外在利益的時候,一定會產生那種機巧之心,機巧生於心中,則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能載也。這樣大道是不可承載你的,你仍然不是依道而行。

在《山木》篇孔子第三次出場,是他對顏回說的一段話,用了燕子在做比喻,燕子之所以能夠襲諸人間,能夠以人家的屋簷作為社稷,就是因為它不貪,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即便人家糧倉滿滿,不是它的,它也絕不會去取。孔子第三次出場就是在告訴我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這個過程,你仍然不可以有這種貪多貪快的這種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它是一個不斷的量變過程,會越來越快。

莊子把它叫做“若驟若馳”,有時候看起來是停止的,其實他仍然是在飛速的飛快的成長的,可是我們越是快的時候,越是貪圖更快更強更高,完了,那就是在開倒車。最後栽了個大跟頭。還不知道為什麽栽跟頭。凡事隻要樂在其中,不可能讓你貧困潦倒的,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動物都是逐水而居的,人是逐道而生的。君子憂道不憂貧,隻要你能夠樂在其中,不管你是得道之前要活減法,還是你得道之後活加法,那都是一種享受的過程。都是可以自得其樂,樂在其中的。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9月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