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善變的是人心,可以不變的仍然是人心。我們最終追求的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不變的。我們表麵看起來在追求不動產,在追求固定資產,其實他背後都是在追求一個不變的東西而已。莊子“齊物論”的“齊”,指的是“不變為齊”。那麽才是不變的?《齊物論》篇,南郭子綦對他的弟子顏成子遊進行開示,其中有兩句話特別關鍵,也特別傳神。第一句是“子獨不聞之翏翏乎?第二句是”子獨不見之調調之刀刀乎?“。
“翏翏乎”是接近寂靜無聲的;“刀刀乎”接近於不動不變,接近於無形的,我們要去聽那別人聽不到的聲音,要去看那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去聽天地間宇宙間最細微的聲音,在夜闌人靜的時候,我們靜下心來,來聆聽大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聲音,平時聽不到的聲音,而這種聲音是特別的入心,仿佛來自遙遠的宇宙,仿佛來自千裏之外,這種聲音越聽,人的心是越來越寧靜的,他和我們聽到的外在的嘈雜的聲音完全不同。
那什麽叫做“調調之刀刀乎”呢?南郭子綦在講大自然的聲音的時候,一口氣列了10種聲音,有高有低,有粗有細,有尖有廣,有清有濁,最後兩個聲音是“前者唱於,隨者唱禺yu。當風”是唯無作“。風還沒有到來之前,大木百圍以及枝枝葉葉,就會發出那種輕微的嘩啦啦的聲響,是一種輕揚向上歡快的聲音。當風過去以後,又仿佛人在喃喃低語的聲音,這就是翏翏之音,這就是”調調刀刀“之形,越是靠近這種寂靜無為的,越是能夠給人以美感,越是能夠給人以能量。
《德充符》篇德王駘,立不教,坐不議,而天下求道者趨之若騖wu,常季也感覺很困惑,去問他的老師孔子,為什麽一條腿的王駘,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號召力和影響力呢,孔子說是因為他的心比較靜,常記說心靜隻能說他修心修得好,何為最之哉?為什麽人們都願意追隨他,願意跟隨他呢?孔子接下來用了鬆柏和堯舜做了比喻。鬆柏能夠像大地一樣無為,所以它做到了冬夏青青,堯舜做到了與自然同行,所以他能夠為萬物之首,天無為地無為,萬物皆從無為殖,都是取無為之道。
有的人可能認為,這麽會可以說天是無為的呢,天也有春夏秋冬,也有風雷雨電,怎麽能說它是無為呢,這種困惑就是你把無為當作了不作為,你把無為當作了絕對的靜止。莊子所說的”止“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我們看似不動不變的東西,還有一個與萬物同行,也叫做“止”。日月之行是天道的綱紀,日月之行就是天道之行,是我們看到萬物變化的標杆和標尺,日出於東方,入與西極,萬物莫不比方,萬物都是按照日月之行來安排自己的生長收藏的。日月並行與大地相對的這種寧靜,這叫做“兩不為”。天動地靜,天清地濁,一動一靜,化生萬物。
心定則身定。內心安定的人就是身體有了主宰,有了主宰,身體自然能夠協調一致,這是神性和自性的完美結合,這樣的人他是有光芒的,這樣的光芒不是我們感受到的這種光線,這種光芒是直接能夠喚醒人的靈魂的,他可以“齊物”,他可以化碟化物,他也可以像大鵬一樣以心化身,以心化海。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莊子:善變的是人心,可以不變的仍然是人心;以心化身,以心化物。”
https://www.ixigua.com/7130457996760777224?logTag=6df5527268a1b8df337c
莊子追風,追出了莊子逍遙遊,
大鵬鳥追風,追出了南冥之逍遙衝天之飛。
老子追風,追出了宇宙的運化本質之相。
想想沒有風的日子,一定是不能呼吸的日子。
每個人都在生命中追著風,隻是像郭先生說得那樣:隻是日用不知而已。
被動的追風和主動的追風,自是不同。有什麽不同呢。
被動追風的不知道風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主動追風的自會知道風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一靜隻要動起來,就會起風。就像陰陽之合,從此一動一靜的自動循環,有了一種生生不息的:變也是它,不變也是它。至於變與不變,隻有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