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心寧靜去聽道,持而守之。

(2022-07-19 02:42:27) 下一個

 

自古以來,得道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是心心相印。通過不言之教讓對方直接開悟的。這樣的方式非常少。所以很多師傅找徒弟用了一生,可能都沒有找到真正的徒弟。包括莊子也隻有一個弟子叫zhi且,莊子大宗師篇就講到,得道的女偊如何去傳道的。

她(他)傳道給卜梁倚的方式就是持而守之,這個持而守之就是心法,是讓卜梁倚能夠靜下來,隻有先靜下來的時候,才能夠心領神會,才能夠從不言之教中頓悟。包括莊子達生篇,列子去問道關尹。關尹說:“居,予語汝”。這個“居”就是“淵乎其居也”。你的心一定要沉下來,一定要靜下來,我才能給你說道說道。萬法歸心,歸的就是那顆寂寞無為之心,當然這個持而守之,絕不是指的僅僅是就在那打坐,在那內守,傳道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他不會拘泥於任何一種方式的,隻要保持內心的寧靜,那就叫持而守之。

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就對孔子說“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就是我們要心主神明,我們要製心一處。外無正而不行,那麽這個“正”就是天地之正,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天無為地無為,人如果能夠做到無為,那就是正,你就相當於是一個萬能的接口,可以接應一切,莊子把這叫做“無方之傳”。所以真正的靜,並不僅僅指的是我們表麵的身體一動不動,它是指的我們內心的安靜。安其性命之情也,存可也,亡可也。隻要你內心安定,動靜皆自然。包括莊子說的“吉祥止止”第一個“止”,指的是我們內心的平靜,第二個“止”就是指的與世偕行。

當你與世偕行的時候,與萬物同行的時候,你就是靜止的,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不忘動,不違時。在大宗師篇,女偊講完了第一種傳道的方式是心法,接著南伯子葵就問她:那你是怎麽得道的呢?你有師傅教你嗎?女偊說,我沒有師傅,我是無師自通。她告訴南伯子葵,她是通過文字,通過副墨之子而慢慢地悟道的,接著不由自主地就想去“洛誦”,去吟誦它,接著就能夠參悟到文字後麵的深意,再接下來,就可以“循耳目內通,外於心知”。就可以達到心領和神會的境界了。

當心領神會以後,內在的覺知一旦被開啟,女偊也覺得歎為觀止,這叫“於謳”。所以有的人看書,他能夠看得全神貫注、廢寢忘食,甚至是手舞足蹈為之拍案叫絕。這是讀書人的一種境界,任何一門學問,隻要你能沉下心來,你會發現它都是深不可測的,深不見底的,最後完全歸於“無始之始”。完全歸於這種虛無之中。大宗師篇把女偊給卜梁倚傳道的過程以及自己得道的曆程在一起表達,就是要告訴我們,傳道不僅僅是不言之教,也可以通過文字來悟道、來體道。可能有人會疑惑,說好的“不立文字”呢,說好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呢,“教外別傳”我們前麵已經講過了,所謂的“教外別傳”隻是換了一種方式,用另外一種方式把大道弘揚出去而已。

所謂的“不立文字”,我們往往認為不要著書立字,這種理解仍然是背離了它的原意的。所謂的“不立文字”,並不是指的不要留下文字。莊子也說“書不過於語,語有貴焉”。不要拘泥於文字的表麵,那背後的語意才是珍貴的,所謂的不立文字傳道,既可以通過文字去傳道,也可以通過文字之外的方式去傳道,這是不立文字的本意,我們不要誤會了。包括老子說的“行不言之教”。並不是不說話,道不可言,但是並不指的道不可語。

言和語是有區別的。言,是建立在我們的感化認知基礎上的,而語,牙牙學語,就像嬰兒的牙牙學語,那是沒有成見和偏見的,莊子把它叫做“卮言”。卮言日出,何以天倪。卮言,指的是酒後之言。卮言日出,何以天倪。如果你沒有那種成見和偏見而說出的話,那麽句句都是上天的視角在發聲的,是上天的傳聲筒。道家的無為絕不是不作為,而是不拘一格,無所不為。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不立文字,直接開悟;以文載道,也可以無師自通。”

https://www.ixigua.com/7121573607553270308?logTag=a61e54eb742e8ab7ffc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問:什麽是他心通?

答:他心通就是學習五行八卦,然後以原始天尊為參照,從而判定出別人的所有屬性,知道別人會怎麽走,還是不了解可以去看看淚痕劍,卓東來用的就是他心通,他心通隻是普通神通,準確的說叫周天算,普通人都能學會,隻是運用會不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