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近平用典,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2022-02-27 03:45:27) 下一個

《習近平用典》第二輯節選丨治理篇

 

來源:中國軍網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責任編輯:馬嘉隆
2018-07-27 10:48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攜手消除貧困 促進共同發展——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對扶貧問題高度重視。20世紀60年代末,年輕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陝北一個小村莊當農民,一幹就是7年。那時,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給他留下了 刻骨銘心的記憶。多年來,習近平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他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他曾說,在扶貧上,“我花的精力最多”。

放眼全球,消除貧困依然是當今世界麵臨的最大挑戰。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倡議,國際社會要致力於合作共贏,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多 福祉,因此提出要“著力加快全球減貧進程”。中國不是“口頭派”而是“行動派”,不是“空想家”而是“實幹家”。從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到增加對最 不發達國家投資;從免除一些國家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到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減貧、農業合作等項目支持,充分體現了中國這句古語——“仁義忠信,樂善不 倦”。

原典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孟子•告子上》

釋義

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了“天爵”“人爵”兩個概念。“天爵”,指上天賜予的優秀品質;“人爵”,指社會爵位。孟子認為仁、義、忠、信,不知疲倦地樂行善事,這些美好的品德是天賜的爵位,而公、卿、大夫,是人授的爵位。

孟子以“古人”“今人”對比:古人修習德行,做到仁義忠信,社會爵位就隨之而來;今人修習德行,隻是為了追逐社會爵位,一旦得到便拋棄德行。孟子認為,這種做法真是糊塗得很,結果一定是失去社會爵位。

孟子的天爵論對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格修養和精神追求影響很大。柳宗元在《天爵論》中進一步發揮道:“仁義忠信,先儒名以為天爵,未之盡也。夫天之貴 斯人也,則付剛健、純粹於其躬,倬為至靈,大者聖神,其次賢能,所謂貴也。”他認為孟子以仁義忠信為天爵,有未盡之處,主張補之以天道“剛健”“純粹”, 從而豐富了孟子天爵思想的內涵和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