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玩兩個健身丸是為了什麽

(2022-01-29 02:36:42) 下一個

孔子來到了楚國,楚王非常高興,然後給他擺了一個盛大的筵席來招待孔子。楚王讓身處宰相的孫叔敖做為主持禮儀的人來親自招待孔子,然後讓隱士熊宜僚親自給孔子倒酒,可見楚王是多麽開心,覺得孔子能夠來到楚國,那是多麽榮幸的一件事情,於是邀請孔子能夠發表一番言論,能夠講一講聖人之言,能夠講一講什麽是道?

孔子說:丘也聞不言而言也,未之嚐言。我今天會嚐試來說一說這種境界,於是,孔子以現場的孫叔敖和熊宜僚為例。熊宜僚弄丸兩家之和解。在楚國白公勝作亂的時侯,白公勝想讓熊宜僚給自己站隊,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可是熊宜僚麵不改色心不跳,一言不發,隻顧去玩手裏的兩個健身丸。類似於今天的健身球。最後白公勝也拿熊宜僚無可奈何,這叫熊宜僚弄丸兩家之和解。

接著孔子又說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ying人投兵。孫叔敖當做令尹的時侯,也引起了這些皇親國戚的激烈反對,甚至想興兵作亂,而孫叔敖修胸中之誠,搖著羽毛扇,該吃吃該睡睡,隻是去調和自己的內心,不會搭理他們,後來這些皇親國戚在一起互掐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隻有孫叔敖才能平衡各方麵的力量。這叫: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ying人投兵。

孔子舉完這兩個例子說: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也。你說的話,你發表的言論一定是用你內心的覺知而不是你的理性思維,而不是你的頭腦,這叫:知之乎不知。至也!這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舉完孫叔敖和熊宜僚的這個例子,以後說:丘願有喙hui三尺,就是說我寧願我孔子長著嘴巴,卻像他們一樣能夠不說話而解決問題。孔子講這一番話雖然沒有直接去言道,但是句句都是道,句句都合於天理。這種發自內心的覺知,發自內心真誠的語言,莊子把他叫“化聲”,區別於我們用理性思維產生出的各種語言體係。

這種“化聲”,莊子在《寓言》篇又把它叫做“卮言”。卮zhi言日出,和以天倪ni。這種“卮言”隻要你發自內心的真誠,是一種自然的流動,他就是合於天理的。故曰:言無言。莊子還專門解釋了什麽叫做:言無言?

終身言,未嚐言;終身不言,未嚐不言。有的人雖然一輩子都在說,但是他內心沒有任何的成見,沒有任何的偏私,而有的人雖然一輩子都在咬緊牙關,什麽都刻意的不去說,但是內心的成見滿滿,這樣的人即便不說,卻等於他無處不在指責別人,因為它的內心裏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那麽我們什麽樣的語言,什麽樣的言論才是“化聲”才是“卮言”呢?才是合於天道合於天理的呢?

莊子說:且有真人,後有真知。隻有找到這個真,你才能夠合於道,才能夠合於天理。那我們可能又會追問下去什麽叫做真?莊子《漁父》篇,孔子就這樣問漁父的:何謂真?漁父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人就是要達到這種精誠,那接著我們又會問什麽叫做精誠?精就是純粹,誠就是不違背自己的身心。

莊子在《刻意》篇是這樣進一步闡述的,我們能夠體悟這句話可能就會理解了,什麽叫做真,什麽叫做真誠,如何回歸這種“化聲”?莊子說: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這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如果想達到這種“化聲”的境界,想回歸真人或者接近真人這種境界,我們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點:純而不雜也。你能知道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假的,把假的從真的裏麵給它剔除掉,這叫做“素”。這種“素”要求是我們專注於自我,回到那個忘我的無我的狀態。那什麽叫做“純”呢?不虧其神也!我所說的話不感覺是在耗神的,不感覺是在耗氣的,沒有那種消耗自我的感覺,這就是漁父說的: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如果你說出的話,你的語言是來自於內心的覺知,它一定會和你的身體發生同頻共振的。首先你會處於一種非常愉悅自然的狀態,這叫:不虧其神也。能做到這兩點(純而不雜也和不虧其神也),莊子說“謂之真人”,這樣的人才叫做真人,你說出的話才叫做“化聲”,才叫做“卮言”。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當你開口說話時,必須比沉默更有能量,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https://www.ixigua.com/7056282990527119886?logTag=158e79c6aa65839f7b7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