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和李政道先生的一麵之緣

(2022-06-16 13:18:17) 下一個

       

                  我和李政道先生的一麵之緣         
                         ---兼記李政道在贛州的高中生涯

                                     

    李政道先生是蜚聲中外的著名科學家、一九五七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因為抗日戰爭,李政道先生的高中生涯卻是在山區小城贛州度過的。
    李政道祖籍是蘇州。姑蘇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文人名士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譬如明代大畫家唐寅,仇英,文衡明,再譬如近代的顧文,周瘦鵑,範煙橋,楊絳,何澤慧,費孝通,不一而足。李家世代書香門第,曾祖父李子義是東吳大學的創始人之一,從曾祖輩開始,就是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教者。
    李政道則是一九二六年底出生在中國最大最洋氣的城市上海,從小聰慧過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也很優越。按理說,像他那樣的家世和天賦,他應該順順當當地在經濟文化發達的江浙滬一帶長大,最後出國留洋,功成名就的。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日本軍隊的野蠻侵華戰爭,讓年少的李政道和無數的中國人一樣,骨肉分離,顛沛流離,曆經艱險,甚至差點喪命;最後,千裏之外的偏遠小城贛州收留了他,讓他得以繼續完成高中學業,為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全麵進攻中國,先在平津一帶製造”七七事變”,緊接著,對中國當時的核心地區江浙滬猛攻; 中國軍隊和人民奮起抗戰,即“八一三淞滬會戰”。然而卻漸漸不支敗走。無數同胞失去了財產乃至生命,無數的家庭開始了流浪。
    李家因為條件好,當時居住在上海租界裏,開始並沒有很受戰爭的影響。李政道依然在上海租界的教會學校裏讀書。然而,一九四一年底,李政道剛剛十五歲的時候,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隨之進占上海租界,上海完全淪陷。據說,那天李政道正在教會學校裏聽課,全副武裝的日軍就闖了進來,粗暴地驅逐了所有的師生。
    不甘做亡國奴,也不甘失學的李政道,就和家人商量,最後決定他和二哥離開上海,到當時尚由中國政府控製的內地去。從此之後,李政道就離開了家庭的溫暖,離開了熟悉的家鄉,踏上了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求學之路。
    李家兄弟先來到了浙江嘉興鄉下,在秀州中學學習。沒過多久,日本軍隊就打過來了,李家兄弟隻能繼續逃難。說起來,李家兄弟確實是很有遠大理想的人物, 不甘平凡。即使在如此艱難的戰爭年代,他們依然守望著心中的夢想 --就是考上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學之一—浙江大學。
    然而,浙江大學當時也是朝不保夕,四處遷移流亡。隨著戰爭的步步緊逼,浙江大學先是從杭州西湖邊遷到了西天目山中,然後又遷到了建德,接著又遷往江西境內,在距離吉安四十多公裏的泰和縣(當時江西省府所在地),得以暫時安頓下來。當時的國民政府,說實在話,還是竭力支持了教育係統的正常運作的。比如,當時就有人主張,一切常規教育都應停止,師生都應征入伍,共赴國難。而國民政府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戰時教育需做平時看”,讓正規教育依舊像和平時代一樣進行,使得書香文脈得以延續流傳下來。
    渴望考上浙江大學的李家兄弟,就這樣追趕著來到了江西這個古老的土地上。江西其實曆史上也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唐宋八大家裏,八個人裏就有三個江西人。故唐代詩人王勃有”物華天寶,地傑人靈” 之說。然而,近代的江西卻因種種原因,變得貧窮落後。李家兄弟來到當時相對穩定安全的山城贛州後,卻發生變故。李政道因得瘧疾,無法繼續走路,留了下來。哥哥就跟著流浪的學校去了廣西。
    沒想到,李政道得的是惡性瘧疾,非常厲害,差點喪命。幸好,熱情淳樸的贛州人民接待照顧好了他。當時,蔣經國先生正好在贛州做行署專員,大力推行“贛南新政”;贛州市麵相對穩定、繁華,頗有些世外桃源之感。對這些蜂擁而入的流亡學生,贛州政府設了不少學生招待所,讓這些人住下來。在招待所裏住了幾個月,李政道身體才漸漸恢複過來。
 
 
                 李政道在贛州的舊址

    秀州中學當時也流落到了贛州。在那裏,秀州中學和其他來自全國各地的十七所中學、以及本地的贛州青年中學,組建成一個“贛縣基督教聯合中學”,即贛州聯中。贛州聯中在抗戰時期培養了大批人才,七百多名畢業生裏,就有一百多位傑出人物。譬如,沈德緒,吳逢清,盛誌廉,沈寶棣,田金浪,周佩洐,等等。 

                       贛州聯中舊址
    李政道本來就在秀州中學讀過書,現在,當然想進入贛州聯中學習了。但贛州聯中是當時最好的中學,不容易進入的。他膽子很大,為了入學,他居然跑到江西省教育廳阮廳長家裏去懇請。據說,當他來到阮廳長家裏,門衛也沒有阻攔,就讓他進去了。這位阮廳長,其實是李政道以後的老師吳大猷夫人的弟弟,也是一個讀書人。看到李政道文質彬彬的樣子,心裏也喜歡,就讓他和其他一些流亡學生進入了贛州聯中學習。就這樣,李政道開始了在贛州的高中生涯。
 
 
                       贛州聯中部分師生
    贛州聯中處於贛州城內鬱孤台下。宋代詩人辛棄疾詞雲,”鬱孤台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 山深聞鷓鴣” ;校園麵積不大,卻名師精英會萃,如顧惠人,蔡智傳,俞滄浪,甘承道,等等。在這裏,李政道終於在曆經千辛萬苦,顛沛流離之後,得到了一個難得的相對穩定的學習機會。他是如饑似渴地學習著,閱讀著,思考著。
 
              顧惠人校長

    每天,李政道都刻苦地學習著。白天,除了在學校上課之外,他和幾個同學常常去一家茶館讀書。他們買上一杯茶,找個靠窗的位置坐下,就聚精會神地讀起帶來的書籍來。店老板開始有些不高興,但後來看他們彬彬有禮,想到這些學生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就開始同情起他們來,讓他們在茶館安靜地坐著讀書。到了晚上,李政道就點起油燈,在油燈昏暗的燈光下繼續攻讀書本。
    當時,贛州設了一個圖書館,裏麵有很多自然科學書籍,其中,就有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套"大學叢書"。李政道發現了這套書,很認真地讀完了。他這才懂得了牛頓三大定律,歐姆定律,從而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物理,就像是一隻五彩繽紛的美麗的蝴蝶,飛進了李政道年少的心靈世界裏。從此,在他心裏生根發芽,直到長成一顆參天大樹。李政道的人生之路,也因此破繭化蝶,有了本質的變化。
    贛州聯中是不包夥食的。而當時家裏已經不能給李政道任何物質上的幫助了。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李政道在贛州的一家茶館打工。當時,贛州是中國東南抗戰的大後方,很多政府部門、軍工廠都遷移到了贛南。日本人對此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然而,贛州群山環抱,地勢險要,日軍一時無法攻入,就經常派飛機來轟炸。後來,基本上是每天都會來轟炸了。每當空襲警報響起,茶館裏的人都要躲到城牆外的防空洞裏,茶館一片狼藉。李政道卻總是一個人留下來,幫著茶館老板照看、打掃。條件是,他可以吃別人留在茶館剩下的食物。做學問的人,一舨做事都比較認真。李政道每次都把茶館打掃得幹幹淨淨,老板對他很滿意。就這樣,靠著在茶館打工,李政道解決了吃飯問題。
    李政道的數學物理天賦,在贛州聯中就得以展現出來。有一段時間,聯中低年級數學物理沒有教課老師,由於李政道的數理成績突出,學校居然破例讓他兼任低年級數理老師。一個高中生,就這樣教起初中生來了, 而且教得相當不錯。這也稱得上是一個美談了。

 
 
                   李政道在贛州聯中

    就這樣,李政道在贛州度過了他的高中生涯。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小城贛州,他得到了淳樸善良的贛州人民的關心愛護,得到了贛州聯中師生的一致賞識和擁戴--他雖然年級小,才十六歲, 但最後卻被推選為學校的學生會主席。經過在贛州聯中一年半多的學習,李政道內心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他已經對物理有了相當深的了解和領悟,有了極其強烈的興趣,決心要沿著物理之路走下去。
    一九四三年,傳來了浙江大學在貴州招生的消息。李政道就離開了贛州,經廣東、廣西,來到貴州,以優異的成績被浙江大學電機係錄取,後又轉入西南聯大,最後來到美國留學,成為了一位物理大師。
    五十年後,李政道先生來到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做講座。我當時正好在玉泉路上的研究生院讀書,目睹了李政道先生的風采,覺得他很有智慧,反應奇快,非常儒雅聰慧。會後,做為學生代表之一,還有幸拜會了李先生。當我告訴他我是贛州人,問他是否還記得贛州時,李先生居然有些激動起來,說,還記得贛州的浮橋,贛州的那個小茶館,還有日軍對贛州的轟炸。但印象最深的,卻是贛州圖書館影響了他人生的那套“大學叢書”。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李政道先生十五歲就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到處流亡,風餐露宿,擔驚受怕; 曆經千辛萬苦,顛沛流離,最後終於來到了相對穩定安全的古城贛州,在贛州聯中度過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高中生涯。在這段時間裏,他獨立生活,獨立思考,刻苦學習,奮發圖強,對人生有了比以前深刻的多的領悟,並對物理產生了由衷的興趣。從而,奠定了他以後的成功之路。這也算得上是一段奇特的中華民族教育史,一段堪稱佳話的傳奇了。後人不可不知察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三江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elta2020' 的評論 : 這是真實故事。我也是聽長輩說起,然後又查了一些資料。
delta2020 回複 悄悄話 你這是小說,還是真實故事?

如果是真實故事,你是怎麽知道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