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美國 Moshang USA

獨立快捷的時評和美國生活信息谘詢
個人資料
正文

1.2萬億基建法案透露了哪些背後信息

(2021-11-08 14:19:36) 下一個

周五,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造價1.2萬億的基建法案。其實美國每年都有常規的基建掛鉤的投資,這個法案比以往的常規撥款多5500億美元的預算。

 

這次疫情養肥了國會的膽子,尤其是大政府理念的民主黨花錢的手筆,一個個動輒萬億、幾萬億的法案,這一年多來坐地而起。想想不過12年前,奧巴馬上台通過8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已經是曆史性最大一次預算,當時引發的爭論不絕於耳。但跟如今的花錢法一比,似乎已經不值一提。

 

媒體一開始想用把拜登包裝成羅斯福的宣傳路線,調動美國人對大政府、高預算法案的支持。不過本屆人民不配合,拜登跟他的班子支持率一路向南,實在對不起媒體的悉心輔佐。

 

 

並非跨黨派支持的基建法案

 

對於該基建法案,媒體的標題是“跨黨派(bipartisan)”,其實,周五的投票結果228-206,按各自黨派站隊的跡象明顯。

 

 

 

從8月10日參議院69票支持:30票反對,到昨天的眾議院幾乎各自按照黨派站位,發生了什麽,讓一個法案在這幾個月中更加黨派化?

 

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方麵自然是民主黨從1月份上台以來,民意支持一路下滑;另一個因素就是,本身該基建法案與傳統的基建直接相關的部分隻有區區1100億美元,而民主黨還寄希望用基建法案帶球自己充滿激進左翼意識形態的3.5萬億財政法案,因此遭遇到小政府理念的共和黨越來越鮮明的抵製。

 

當時1.2萬億基建法案在8月份一通過參議院,眾議院議長南希·佩羅西就放話,眾議院不會就此投票,除非把3.5萬億的法案一起過掉。

 

這個3.5萬億的法案,目標是想借用一年一度通過財政法案(Reconciliation Plan)的機會,加塞大量帶著左翼經濟和文化色彩的政策,宣傳說法是立足於扶貧和對抗氣候變化。但是遭遇共和黨的風評,“社會主義法案,大政府福利工程,entitlement bill—意思就是培養習慣性依賴政府的法案”。

 

不僅共和黨一致抵製,就是民主黨內部,也出現起義,雖然隻有一個半參議員說不,一個是西佛吉尼亞州的Joe Manchin,另外亞利桑那州的民主黨參議員Kyrsten Sinema算是半個反對者。

 

 

 

做左派內部反賊日子可不好過,這幾個月,激進的環保分子,其中大多數年輕人,多次對這兩個參議員發起圍追堵截,甚至喊出“We want to live”的口號。這就是當下激進左翼分子的思維方式,一個法案不過,就火箭上升到對方是“殺人”,占領道德製高點的技法爐火純青。這種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非黑即白的腦回路,當然也要拜當下猶如馬克思社會主義政治學院一般的教育大環境所賜。

 

不過這一個半被民主黨極左翼痛罵DINO(democrats in name only,口頭民主黨,假民主黨)的參議員,無論是被堵在電梯、廁所還是路上,倒是堅持了幾個月不讓步。也把財政法案從一開始的3.5萬億,漸漸瘦身,目前基本砍掉了一半預算,在1.8萬億左右上僵持。

 

就在拉鋸戰的過程中,民主黨給自己製造了另一個危機,那就是這幾個月做了不少背離常識的事情,內閣部長們有爭先恐後領差評的趨勢,參考????

 

拜登的支持率到今天,根據USAToday的最新報道隻有38%了。但是在11月2日選舉日之前的這幾個月,民主黨的主流勢力還一直沉浸在“民意在手”的錯覺,帶著激進極左翼跟民主黨的這一個半左派中的“保守派”參議員一直討價還價,這不僅導致該財政法案遲遲商定不下來,被綁架的1.2萬億的基建法案自然也沒有進展。

 

與此同時,共和黨也看穿民主黨醉翁之意不在酒,明白他們的目標更多在於用基建法案做棋子,實則的重點是在闖關左派意識形態的4萬億法案。所以,共和黨防著基建法案的人開始增加,於是就有了該法案從8月份獲得19位共和黨參議員支持,到現在徹底滑向成一個黨爭性法案的現實。

 

11月2日選舉結果一出來,佛吉尼亞州這種10多年的藍州全線造反;連新澤西州這號民主黨誌在必得的深藍根據地,民主黨的二號人物其實也相當於州內二號政治人物,被一個卡車司機給拉下馬;甚至新澤西的民主黨一號人物州長墨菲,都差點栽了。墨菲州長大人最終還是靠著從卑爾根縣(Bergen County),一個民主黨支持者占很大比重的地區的遲來的選票,以極其微弱的優勢勉強取得了勝利。

 

“遲來的選票”將是未來永恒的主題。以後共和黨也得學著點,留個大的縣,如果對方民主黨遲遲不點完選票,那麽共和黨就奉陪,看誰更“遲”好了。非常時期,非常應對吧。

 

全美各地還有很多振奮共和黨氣勢,打擊民主黨氣焰的競選結果。

 

這讓民主黨緊張了,挽救黨,挽救拜主席的時刻到了!於是馬上開始改調子。

 

先是大選日次日,拜登大轉彎,突然否認支持給非法移民個人補償45萬美元、總造價$10億的計劃。一個對比參考,美國賠償為國捐軀軍隊烈士的費用,也不過是$10萬(也有說法是$40萬)一人。

 

緊接著3天後,11月5號眾議院通過了基建法案,顯然也是民主黨挽留民心的一個大手筆。

 

可見這些政客心裏門兒清,不是他們不知道有哪些事情需要幹,而是需要選民施加壓力,越有緊迫感,他們才會更多地去思考怎麽幹活才靠譜。能促成政客緊迫感的鞭子,就是選民手中的那張選票和捐款資格,一定要珍惜。這相當於你對自己的家園最大的ownership的股份,不關心政治就是不claim這個送到手上的權力,很可惜的。

 

 

1.2萬億的基建法案的重點

 

那麽通過的1.2萬億的基建法案有哪些要點?

 

首先這個法案真正與傳統意義上的修路架橋直接相關聯的部分,隻有1100多萬美元的投資。這一點就是共和黨建製派都非常不滿意,因為他們理念上,堅持控製聯邦政府的規模和開支,同時支持個體和私營企業。所以《華爾街日報》這種GOP建製派平台,也發文點名批評那個13個投了讚同票的共和黨眾議員,說他們等於在幫助民主黨解圍燃眉之急,讓左派實現了一次政治上的危機公關

 

 

 

媒體都是有自己的理念和立場的,尤其是當下,WSJ的觀點立足於警惕政府規模擴大和權力膨脹的角度。他們的具體理由包括:

該法案中數百億會投資在國營寬帶補貼上,這將衝擊私營企業投資(private investment)。與GOP傳統上支持私營企業自由競爭而不是政府來統一籌劃相衝突;

同時,美國鐵路(Amtrak)獲得了660億美元的救助資金,這筆錢足夠在東北地區建設一條高鐵了。但由於工會和地方政治爭鬥,幾乎可以肯定實現不了。換句話說又是花大價錢肥了政府官僚的腰包;

此外有大約160億美元將用於國家鐵路網絡建設,這屬於不必要的浪費;

該法案也給了“綠色新政”一大筆首付。交通部將撥款75億美元用於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站。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獲得215億美元建一個清潔能源新示範辦公室。以前政府資助過類似的加州一家叫Solyndra的太陽能電池板的能源公司,最後就以破產告終。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這種部門成為一個為政治利益服務的企業福利項目,無法發揮市場競爭實現最佳投資回報的可能性不低;

該法案不包括對個人的加稅,此前也有討論將汽油稅與通脹指標掛鉤,不過也沒有加到法案中去。但是對42種化學品、礦物和金屬元素征收140億美元的新超級基金消費稅,這些最後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國會預算辦公室(Th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的評估是,該法案將在10年內增加2560億美元的聯邦赤字,並把2021年的聯邦政府合同基準預算再增加1960億美元。這當然就是聯邦政府規模擴大的一個征兆了,等於政府能管到的人更加多。就拿這次疫苗強製舉例,與聯邦政府有合同的公司都會被波及。

 

可以明顯看到,GOP曆來防備政府借著送福利溫暖的項目,培養一群從搖籃到墳墓依賴政府的人,這樣等於拿納稅人的錢養民主黨的票倉。不過這種從培養自強自立出發的理念,往往會被左派攻擊為GOP不關心窮人和弱勢群體。所以美國能保持足夠數量的中間選民很重要,這是共和製健康運作的潤滑劑,他們做裁判來判斷這個扶貧和福利的度該劃線在什麽位置。所幸,上周的選舉結果表明,搖擺選民還在。

 

這次投讚同票的13位共和黨眾議員,和之前的19位參議員,基本都是在搖擺選區,和搖擺州。他們的想法是,投了一個“跨黨派”的法案,這樣民主黨之後的4萬億大手筆法案就會破產。但是共和黨鐵盤不這麽看。覺得他們這是在給民主黨送子彈,幫助民主黨化解了燃眉之急。

 

投讚同票的13個GOP眾議員
 

 

而且這次民主黨有6票反對這個法案,不過他們反對的理由恰恰相反,是嫌棄法案不夠激進,所以投反對票的都是極左翼AOC那類型的議員。

 

這也是共和黨議長遭到批評的原因,說他都沒能力團結GOP眾議員一致投票反對,如果沒有那13票GOP的讚同,球就會被踢給民主黨,他們需要去解決極左翼與民主黨中左之間的內部矛盾。

 

所以政治上的這種博弈,也是充滿趣味的事情。就像兵法打戰一樣,有一定的懸念。而政客辦事的拖延與快進,有他們的目的性,作為選民得多多看明白這些招法,就知道如何讓政客為自己服務而不是反過去主動獻上膝蓋。

 

Contact/聯係方式:

陌上YouTube

陌上美國電報頻道

Twitter @MoshangUs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