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嘉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正文

析夢紅樓 ---- 原筆原意 【未完】

(2021-10-02 04:35:35) 下一個


 

析夢紅樓 ---- 原筆原意

1,原筆原意

紅學研究已經有很多年的曆史了,各路大仙,高人,導師,教授前赴後繼。可是弄來弄去我們想弄明白什麽呢?劉心武老師說的好:就是要弄清作者的原筆原意,看看哪些是作者自己寫的,哪些是他想告訴我們的。我體會研究原筆的目的還是要想知道原意,通過研究原筆達到明白作者的原意。否則咱研究個啥勁呀?照自己的意願寫一本不就完了嗎?


 

2,通過研究原筆達到研究原意,這條路能走的通嗎?也就是說咱們把能找到的紅樓夢版本都找來,用心仔細一個字一個字的文本細讀,逐句分析能達到目的嗎?

來看看香港女作家張愛玲的研究,她曾於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中期 ,在美國加州時,通過研究《紅樓夢》各版本之間的增刪,推論曹雪芹的創作過程和原著樣貌。結果是令人絕望的。

張愛玲確認自己十分了解原著:“我唯一的資格是實在熟讀紅樓夢,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 。但“紅樓夢這樣的大夢,詳(解)起夢來實在有無從著手之感”。


 

張愛玲認為 : 曹雪芹創作《紅樓夢》達二十多年之久,為了省抄工,不見得每次大改就從頭重抄,作者儘量利用手頭現有的抄本。在長期改寫中,早先流傳出去的抄本也亦步亦趨,跟著抽換改稿。所以各本內容新舊不一,不能僅因某處年代而判斷各本的早晚,現在所看到的都可以稱為百衲本,以回為單位,或是兩回為單位,原是一大回;也有幾回連在一起的整大塊早本,早本中又有保留下來的更早的本子。

舉例如下:

鳳姐問黛玉一連串的話,插入“黛玉答道:‘十三歲了。’又問道……”上一回黛玉“年方五歲”,從揚州進京,路上走了八年!


 

俞平伯根據百廿回抄本校正別的脂本,第七十九回有一句抄錯為“好影妙事”,原文是“如影紗事”,紗窗後朦朧的人影與情事。


 

第三十九回賈,母說劉姥姥是鄉屯裏的人,周汝昌發現戚本改屯為村,俗本也都作村裏人,顯然都不懂這名詞。曹雪芹也隻用了這一次,底下劉姥姥一直說我們莊子、我們村莊上。百廿回抄本與其他脂本不同,連唯一的一個鄉屯都沒有,作鄉裏的人,力求通俗。續書卻屢用屯字。劉姥姥三進榮國府,口口聲聲我們屯裏。第一百十九回賈璉見門前停著幾輛屯車,是鄉下來的。

妞妞改姐姐,可能僅是字形相像,手民排錯了,不能引為甲本漢化的證據。

脂本第六回寶玉“遂強襲人同領警幻所訓雲雨之事”,至甲本已改為“遂與襲人同領警幻所訓之事”,入襲人於罪。全抄本前八十回是照程本改脂本,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原續書者是否已經改“強”為“與”。但是因為甲本對襲人始終異常注目,幾乎可以斷定是甲本改的。

第七十回回首“王信夫婦”全抄本訛作“王姓夫婦”,同程本。

第七十三回迎春乳母之媳,庚本作“王柱兒媳婦”,全抄本作“玉柱兒媳婦”,程本同。 全抄本晴雯入夢,“向寶玉哭道”,戚本略同,庚本作“笑向寶玉道”。同回芳官向王夫人“哭辯道”,庚本也作“笑辯道”,似乎沒有人提起過。我覺得這兩個“笑”字都是庚本後改的,回味無窮

第二十七回第五頁寶玉想找黛玉,“又想一想,索性再遲兩天,等他氣歎一歎再去也罷了。”改“等他的氣息一息”,同程本,當與通部塗改同出一手。庚本作“等他的氣消一消。”全抄本原意當是“等他氣退一退”,吳語“退”“歎”同音,寫得太快,誤作“歎”。

全抄本第二十七回鳳姐屢次對小紅稱寶玉為“老二”,也是南京人聲口。庚本均作寶玉。第二十五回鳳姐稱賈環為老三則未改。

甲戌本第六回劉姥姥出場,幾個"姥姥"之後忽然寫作"嫽嫽",此後"姥姥"、"嫽嫽"相間。"嫽嫽"這名詞,隻有庚本、己卯本第三十一至四十回回目頁上有"村嫽嫽是信口開河"句──吳曉鈴藏己酉(一七八九年)殘本同──與庚本第四十一回正文,從第一句起接連三個"劉嫽嫽",然後四次都是"姥姥",又夾著一個"嫽嫽",此後一概是"姥姥"。可見原作"嫽嫽",後改"姥姥",改得不徹底。此外還有全抄本第三十九回內全是"嫽嫽"塗改為"姥姥",中間隻夾著一個"姥姥"。

顯然,這樣“識小辯微”的“詳考”是不能幫助發現原筆原意的,就是瞎耽誤工夫。隻能另辟蹊徑。


 

3,構造,原型,描寫。又以構造最能反映願意

在“宏觀紅樓”一文中咱們已經說過了:曹雪芹的寫作分四個部分,最重要的就是架構,他所有的寫作意圖都體現在架構裏,而且在動筆前就已經完成構思,在前八十回裏已經完成,這裏的秘密不因傳抄和版本和斷尾而變化,也就是說所有版本裏的共同的部分裏才包含著作者的意圖,而不應該到枝節裏去尋找答案。

紅樓夢流傳下來的實際上不隻是一個文本,而是一個故事!應該放棄文本的糾纏,直接去研究故事的架構!這個故事才反映了作者的原意。

 

4,主要人物,主要構思,主要架構

我寫有關紅樓夢的文章是有顧問的,其中有兩位是中文係教授。他們在讀了我的文章之後提出:應該全力攻克寶黛釵的關係,如果不能完全剖析寶黛釵就不能叫破解了紅樓夢的秘密。而破解的關鍵依據應該是判詞。不愧是教授,不愧是顧問,一針見血。寶黛釵絕對是主線中的主線,主角中的主角,其構造應該最能代表原意,作者最為用心,最先被作者所確定。也應該最先被我們關注。

去第五回看寶黛的判詞,竟然是合在一起的:隻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我著重看它的架構,看了之後好奇怪呀!為啥這麽重要的人物要兩人合用一段判詞呀?其他人都是一人一段的。


在判詞結尾處,林和雪再次出現:“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凈”! 所以從架構上看,她倆應該有特殊關係,而且這關係貫穿始終,直到故事的結尾 應該一並考慮。這可是所有版本裏都完全一樣的。


當然,首先應該試一試咱們的利器“諧音暗示”因為其他的主要人物名字都有暗示。


先說寶玉,咱們說過:寶二爺,寶兄弟,寶親王,寶皇帝,對應當朝聖上乾隆皇帝。三十六回中,有一段對話寶玉完全是帝王口吻:

寶玉談至濃快時,見他不說了,便笑道:“人誰不死,隻要死的好。那些個須眉濁物,隻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節。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諫,他隻顧邀名,猛拚一死,將來棄君於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拚一死,他隻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於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

襲人道:“忠臣良將,出於不得已他才死。”

寶玉道:“那武將不過仗血氣之勇,疏謀少略,他自己無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汙在心裏,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談亂勸,隻顧他邀忠烈之名,濁氣一湧,即時拚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並不知大義。


接下來就是:林黛玉,薛寶釵,黛玉,寶釵。

且慢,來啦!待遇,寶差!等待遇上一個肥缺美差!


原來在這裏!黛玉寶釵,待遇寶差。一個有停機德,一個有詠絮才,德才兼備,心心念念,耳鬢廝磨。一個姿容絕代,舉止嫻雅,博學多才,人情達練,穩重平和。一個憂愁多思,弱柳扶風,喜愛詩書,正直率真。寶兄弟,寶皇帝你倒是選一個呀!你個呆子!


 

結果呢?結果是陰差陽錯,寶玉一呆到底,沒開竅。兩人都落了空: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凈!


這才是跨越所有版本的故事主幹,原筆原意!

原來我就有些納罕:

謾言紅袖啼痕重,

更有情癡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尋常。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爲淚盡而逝。

好奇怪呀?苦悶悲哀竟然縈繞十年之久,貫穿整個寫作過程!好像超過了一個人十二歲時被抄家的體驗。為啥呢?應該還是因為自己的感受和待遇。要是虛構的故事不需要這樣痛苦,完全可以寫一個好結果呀?這是作家的特權,他可以給自己喜歡的人一個善終,也可以讓自己憎惡的人下地獄。舉手之勞呀!難道曹雪芹是個受虐狂?


 

5,林黛玉 雪芹待遇龍知音

黛釵之間作者好像更喜歡黛玉,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投親,體弱,善詩書,更性情,那就直接讓寶玉喜歡她不就完了嗎?可是不,偏不!為啥呀?

曹雪芹本人並沒有親曆康熙南巡的盛事,他出生在康熙晚年,此時曹家盛況已過,因為多次接駕和應付各路貴族,曹家在經濟上出現巨大虧空,危機四伏。

盡管如此,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還是享受了一段錦衣玉食、富貴風流的公子哥生活 ,日子過得心滿意足。

童年的曹雪芹很淘氣,厭惡八股文,不喜讀四書五經,反感科舉考試、仕途經濟。雖有曹頫嚴加管教,請了家庭教師,但因祖母李氏溺愛,每每護著小曹雪芹。

曹家祖上雖是武官出身,之後的曹家子孫卻均是文才出眾,可謂家學淵深。這一點與紅樓夢書中的賈府情況,並不一致。

曹寅深厚的文化教養和廣泛的文化活動,營造了曹家的文化藝術氛圍。當時的曹家呈現出空前的繁榮。

曹雪芹自幼生活在這樣一個富麗的文學美術環境之中,博覽群書,尤愛讀詩賦、戲文、小說之類的文學書籍,其他諸如戲曲、美食、養生、醫藥、茶道、織造等百科文化知識和技藝莫不旁搜雜取。 雍正末期,曹雪芹已經長大,他代替曹頫料理家務接待賓朋。曹家興旺時,與很多貴族家族有千絲萬縷的聯係,甚至還有姻親。

曹雪芹本人從未見到過聖上,成年之後他一心等待的就是有朝一日遇到皇上,他自認為以自己的才情樣貌一定能再得青睞,重度輝煌。

 

6,薛寶釵,冰玉保差朝信任

曹雪芹在12歲時被抄家,回到北京,他在北京有兩個最要好的社會關係,一個是比他大7歲的表哥福彭。另一個呢?是比他小7歲的愛新覺羅弘曉、


 

這弘曉是雍正十三弟怡親王胤祥的第七子。 清雍正八年, 第一代怡親王胤祥薨。,雍正皇帝諭令:“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於是,年僅八歲的弘曉遂承襲怡親王封號,成為第二代怡親王。 住進了圓明園的交輝園。乾隆四年(1739)17歲,管理藩院事務。乾隆五年,18歲,任正白旗漢軍都統,兩年後因他的哥哥卷入“弘暫逆案”,失信失寵於乾隆皇帝,後被因懈怠公務依次解職。在家賦閑四十年直到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諡曰僖。


 

弘曉(1722年5月23日-1778年5月12日),號冰玉主人,又號冰玉道人,怡賢親王胤祥第七子,生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自幼聰明好學,能文,能詩,善書,尤喜通俗小說,著有《明善堂詩集》、《八旗藝文編目》等。


 

分析發現薛寶釵的原型就是弘曉,薛寶釵就是寶差,保差,學保差的諧音暗示。分析如下:


 

首先,寶黛釵的關係裏,金玉良緣更加名正言順,更正統,穩固。想想寶釵的金鎖上寫的:不離不棄,芳齡永繼 這個對應於雍正聖旨: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

 

她姓薛,暗伏判詞裏的雪,服用冷香丸。而弘曉的號為:冰玉主人,又號冰玉道人。

 

她來自比林家更高貴的薛家,隻有母親薛姨媽,弘曉是世襲皇親,父親就是雍正帝最親近的鐵杆十三弟。情同手足。在整個清朝曆史上,沒有哪個皇帝和自己兄弟的關係,能超過雍正和胤祥的關係了。胤祥對雍正帝忠心耿耿,全力輔佐皇帝治理國家。雍正帝對胤祥也是屢屢破格恩賞,幾乎是能把皇帝賞賜給臣子的任何東西,都賞賜給了胤祥,其中就包括了被視為極高榮譽的“鐵帽子王”。 他八歲喪父,隨母親長大。


 

身為名家世宦之女的寶釵,自小讀書識字,亦“雜學旁收”,她對文學、藝術、曆史、醫學以至諸子百家、佛學經典,都有廣泛的涉獵和淵博的知識。 弘曉自幼聰明好學,能文,能詩,善書,尤喜通俗小說,

 

寶釵照顧弱者的感受。她出色的管理方法“無為而治”把大觀園治理得井井有條;她出錢出物為史湘雲設東擺螃蟹宴,解決了湘雲貧寒、勢單卻要請客的困難;她照顧命運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負;她暗中幫助家境貧寒的岫煙,一針一線地為她著想;連猜忌她的林黛玉她都用心教導,使黛玉都不禁對她“心下暗服”。 而弘曉的父親曾收到皇兄雍正賜予的禦題“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匾額。 這裏作者把父子兩代的優點集於寶釵一身。

薛寶釵有個不靠譜愛惹禍的哥哥薛蟠(潘安),弘曉有兩個個謀反的哥哥讓他一生受累。薛寶釵在海棠詩社別號蘅蕪君 諧音就是“恒無君”暗合弘曉與國君失信的命運。

弘曉作為皇叔之子,在乾隆四年17歲時就被委以重任,但兩年之後就被免職終生未能再被錄用。表麵上的原因是弘曉辦公不盡心。實際上應該是乾隆四年宮中曾發生未遂政變,主要的參與者就是包括了弘曉的哥哥弘昌,弘晈。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乾隆皇帝決定收網,以結黨營私罪名將這一謀逆團夥一網打盡。宗人府議奏:“莊親王允祿與弘皙、弘昇、弘昌、弘晈等,結黨營私,往來詭秘。請將莊親王允祿及弘皙、弘昇俱革去王爵,永遠圈禁;弘昌革去貝勒,弘普革去貝子,寧和革去公爵,弘晈革去王爵。”


 

17歲的弘曉雖未參加政變,但從永不錄用的結局看來,一定是失信於乾隆皇帝。所以他和曹雪芹同病相憐,惺惺相惜,唯一不同的是他生活富有,錦衣玉食。


 

他的問題是一生失去了寶差,沒有學會保住自己的差事。

 

曹雪芹顯然和他同病相憐,有誌難發,主仆嗟歎,心有靈犀,甚至可能得到弘曉的資助。把兩家的故事一並寫進了紅樓夢。賈寶玉在大觀園裏的住處叫啥呀?怡紅(弘)院,門上的牌匾上是怡紅快綠,紅應該是弘曉,綠嗎當然是雪芹。


 

所以寶黛釵三人就是暗合乾隆,弘曉和曹雪芹。曹雪芹壓根就沒有見過乾隆,所以主題是:黛玉(待遇),弘曉的問題是失去了寶貴的差事,寶釵。人生主題加諧音暗示。紅樓夢寫的是弘曉雪芹的富而難貴,學而難尊的病態人生。

8,大觀園,萬春園,交輝園,綺春園,圓明園

再往下,大觀園在什麽地方呀?為啥找不到呀?

怡親王弘曉的住所是圓明園內交輝園。康熙年間,此園是福臨的次子--裕親王福全(1653--1703)的賜園萼輝園,修建的時間約在康熙二十六年。雍正即位後,擴建了圓明園。雍正又將圓明園東南部的萼輝園賜給十三弟允祥,並改名交輝園。雍正三年,允祥搬進了交輝園。年幼的弘曉也住進了此園。

雍正八年秋,允祥死後三個月後有次地震,使交輝園損壞嚴重。弘曉九歲襲封了怡親王,成為了此園的新主人,但未常住。乾隆元年(1736)夏,弘曉寫下《憶交輝園》詩:“憶昔名園歡賞時,春花夏木色多奇。不知當日乘涼處,綠草猶能長碧池。”

乾隆二年,乃是15歲的弘曉最春風得意的時刻,經常代理朝政。他在《奉旨內廷行走乾淸門侍直恭紀》詩中說:“鴛鷺班齊承詔旨,禦香偏染侍臣衣”。此年開始,他投巨資重修了交輝園。

乾隆三年,改建完畢後,弘曉全家又搬進了大觀園。好日子沒過多久,弘曉的兩個哥哥弘昌與弘晈卷入了乾隆四年的“弘皙逆案”,乾隆帝為了穩住弘曉,於乾隆五年賜弘曉“明善堂”“忠孝為藩”兩副匾額。

乾隆七年,弘曆解除了弘曉管理理藩院的職務。乾隆八年又解除了弘曉的都統之職。

乾隆九年(1744),在政壇上已無出路的怡親王弘曉開始寫作《紅樓夢》,便

以交輝園(大觀園)為小說人物的活動背景。


弘曉對於交輝園,有著無比深厚的情感。即使他退出交輝園後,他也經常去園中遊玩。

乾隆二十九(1764)年之後,交輝園全歸傅恒所有。


乾隆三十四(1769)年,交輝園被弘曆收回並入圓明園,後來此園改名為綺春

園。乾隆之後,此園又改名為萬春園。

交輝園(後改名萬春園)位於圓明園和長春園以南,麵積大約八百多畝,略小於長春園,由竹園、含暉園、西爽村、以及春和苑的北半部組成。交輝園的構成比較特別,它是由若幹小園合並而成,分建於不同時期,因此全園並不像長春園那樣有一個統一的總體布局,大體說來,綺春園是一個小型的水景園集錦。  綺春園幾何中心地帶,有幾處別致的小園,分別是展詩應律、春澤園、生冬室、臥雲軒、四宜書屋等建築群,這幾處小園,由蜿蜒水道的分隔開來,相互掩映,相互藏露,後世評者大多對這裏的布局推崇有加,認為這裏的風景猶如中國詩畫般雋永,富有韻味。這和書中大觀園的結構特點完全一樣。

 另外,交輝園的南部還有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建築群——正覺寺。正覺寺是一座喇嘛廟,廟宇本身有獨立對外的南門,它的後門則與交輝園內部相貫通。是不是讓人想起大觀園中的櫳翠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