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羅小說集 The Beggar Maid 收錄了十個短篇。如副標題所述,Stories of Flo & Rose,講述了繼母芙洛 (Flo) 和女兒柔絲 (Rose) 的一生。雖然是小說,但是人物和故事有很強的自傳色彩。比如,Friend of My Youth 裏的 Flora 跟繼母芙洛 (Flo) 同名,連幹活的利索勁都像。Dear Life 裏,門羅父親跟芙洛雜貨鋪門口的老頭們一樣,都有在鑄造廠得的肺病,所謂 “the foundry disease”. 門羅寫過家裏如何加蓋洗手間,如何裝修一樓客廳,跟芙洛攢錢裝洗手間的細節也對得上。門羅和柔絲都是靠獎學金上的大學。兩人的第一任丈夫都在百貨連鎖店工作。
以同名短篇小說 The Beggar Maid 為界,十個故事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四篇記錄了柔絲童年和少女時期的成長經曆。後六篇講她上大學,嫁人,離婚,以及一連串短暫的婚外情故事。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柔絲的童年,那就是 “窮”。貧窮,愚昧,殘忍,冷酷,低俗,勢利。。。。四十年代的加拿大,西漢萊迪 (West Hanratty) 小鎮偏遠貧窮。小學校的廁所四處透風,屎尿遍地。半瞎的老師 Mr. Burns 拄著拐杖,顫顫巍巍走進蹲坑,小孩子趴在後牆,從牆洞裏偷看。柔絲認為她看到了老先生屁股和陰囊。除了這些,她還看到了廁所門口的暴力。哥哥強暴智障的妹妹芬尼 (Franny McGill)。男孩子調笑起哄,女孩子咯咯笑,沒人製止,也沒人去叫老師。老師根本不管。鎮上有流言,說老屠戶奸汙了自己小兒麻痹的女兒,女兒還懷孕了。鎮上的幾個二流子,半夜裏把老頭拉出家門,在雪地上用馬鞭狠狠抽打他,血流了一地。老頭子掙紮著爬到門前,沒人給他開門。兒子躲起來了,女兒也不給開,後來在法庭說當時怕冷氣進門。老頭兩天後死了。
觸目驚心的肮髒和冷酷,很自然就聯想起弗蘭克 麥克科特 (Frank McCourt) 的 Angela’s Ashes 裏的愛爾蘭貧民窟生活。弗蘭克家門口正對著公廁,整個巷子的馬桶都倒在那裏, “stink to heavens!” 遠遠看到有人拎著馬桶來了,連最小的弟弟都會趕快往家跑,一路大叫 “快關門!” 弗蘭克的舅舅是瘸子加智障。他嬰兒時被酒醉的父親逗著玩,頭朝下摔在地上。這個遭遇,跟小說裏女孩芬尼的悲劇何其相似 —— 她也是嬰兒時被酒醉的父親摔到牆上,摔得頭臉變形,長成一個呼吸困難,臉色蒼白的小個子,人人厭棄。
繼母芙洛的身世也慘。她十二歲喪母,生父把她送人。養父母虐待她,不但沒日沒夜地幹農活,連學也不給上。為了一點小事,養母一巴掌打得她飛起,頭撞在櫥櫃上流血不止。因為怕人議論,也沒請醫生。傷口居然慢慢好了,但頭皮上留了一道疤痕。她十四歲逃出去,瞞了年齡在手套廠做女工。後來到多倫多火車站酒吧做服務員,再回鄉嫁給柔絲的父親。開了一個雜貨鋪,勉強維持生計。但婚後十年左右,丈夫就病發去世,留下幼子和柔絲給芙洛。
芙洛愛八卦,很多鄉人舊事都是她講的。芙洛愛幹淨,比如明知養父母請她回去玩是騙她幹活,但她還是每次都去,每次都認真幹活,因為實在看不下去那邋遢勁。 (“there would be bits of mold growing in them, clots of fuzzy rotten fruit on the borrow.” p. 46) 芙洛愛柔絲。小柔絲在學校被男生推了一把,芙洛跑到學校去跟老師論理 —— 這在當時是聞所未聞的。
小鎮每年有幾次慶祝活動,遊行。智障的米爾頓跑前跑後,混在遊行隊伍裏,趕也趕不走。小鎮居民見慣不怪。米爾頓跟兩個雙胞胎姨媽過活。海迪姨媽 (Hattie) 是柔絲的高中老師。高中畢業時,全班同學被請到家裏看幻燈,吃點心。家做點心很美味。幻燈片是麥迪姨媽 (Mattie) 到中國傳教時拍的。片中滿眼黃色:黃的山,黃的天,黃皮膚的人,還有黃包車和遮陽傘。路上,人臉上,和寺廟牆上有黑色裂紋。當時正值中美朝鮮戰爭,但是海迪姨媽沒有提起。她說,“The Chinese are heathens…That’s why they have beggars.” (p. 201)
麥迪姨媽很嚴厲,但她是個好老師。柔絲的小學老師則一副高高掛起的作派,冷漠到無情。大孩子欺淩小的,還有男孩子的下流動作,她不聞不問。(“She was not in any way enthusiastic, imaginative, sympathetic”. p.31) 她自顧不暇,丈夫病倒了,人到中年再出來求職是萬不得已。
書名 The Beggar Maid 來自書中一個短篇。研究生派屈克 (Patrick) 愛上了女大學生柔絲,他自比為十六世紀傳說中拜倒在乞討女腳下的非洲王子 Cophetua,柔絲則是那個坐在王座上的貧女。十八世紀英國畫家有一幅同名畫 The Beggar Maid,年輕的女子手足無措,有一雙害羞的潔白的雙腳。(“with her shy white feet”. p.80) 柔絲並不愛派屈克,但是,因為年輕和虛榮心,嫁給了他。派屈克出身富庶,性格教條固執,大到買房子,小到家裏的裝飾和柔絲的零用錢,都是他說了算。柔絲後來出軌,離婚收場。
派屈克和柔絲戀愛那一段,讓我想起張愛玲的《十八春》。相識結緣,都是男子見義勇為的騎士作法打動了芳心。派屈克安撫在圖書館裏被人偷襲摸腿的柔絲,沈世鈞去田野裏找回前一天曼楨掉的紅手套。派屈克和沈世鈞都是富商之家,木訥的性格也像。柔絲去派屈克家過複活節,跟顧曼楨去南京沈家一樣,都被家裏的女人打量著,鄙視著。柔絲有一個故作鎮靜的繼母,曼楨有一個當過舞女的姐姐。如果不是被人破壞,不知沈顧二人婚後會是什麽樣?舉案齊眉,還是相看兩厭?
離婚後,柔絲接二連三跟有婦之夫有混亂的婚外戀。後半部的幾篇小說寫的都是她一個單身女人對性愛的追求和失望。不知為什麽,這種 “浪漫”讓我想起離婚後的蘇青。
The Beggar Maid 故事原型裏的男主叫 Cophetua,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 Cophetua complex,特指不平等的兩性關係中,又迷戀又嫌棄的擰巴心理。(“a person who can only sexually desire partners to whom he feels superior”). 張愛玲父親跟情人愛老三的關係也有這個嫌疑。張父迷戀她的肉體,但又看不起她。結果是各種鬧劇:他追著給她打嗎啡針;她用痰盂砸破了他的頭。
十個短篇,一天看兩篇,看完剛好一個星期。一有時間就坐下來看,簡直跟追劇一樣牽掛:)這本小說是 1977年出版的,但是可以看出門羅的文風已經非常成熟。文筆是真的好,但故事也真的是讓人抑鬱。尤其是中年的柔絲回鄉安頓日漸失智的芙洛入養老院經曆,看得人心情蕭索,就像此刻窗外的冬天一樣陰沉。(網圖)
問好 xiaxi,祝周末愉快!
有段日子沒見了,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