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個三國時的話題,袁紹是個什麽樣的人?他為什麽沒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呢?小時候看三國演義一直覺得袁紹挺笨的,那麽大的家業,那麽多的謀士,結果他“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生生斷送了中原河山拱手給了曹操。所以他在我心中就豎了個草包形象,遠比不上雄才大略,長袖善舞的曹操和頑強隱忍,越挫越勇的劉備。
可是長大些再讀三國開始學會提問題,袁紹真的如此草包嗎?就拿挾天子令諸侯這事兒來說,他當時離逃亡的獻帝最近,他的謀士沮授立刻就提出了這個大命題,拿到天子就拿到了在天下的執政合法性,天下氏族人心必將歸附,
那些諸侯如有不從,一頂造反的帽子順理成章壓下來,就算武力暫時弄不死你,輿論上也讓你先塌半邊台,須知天下百姓可不認這個那個的草頭王,大家還以漢朝子民自居,認的正統還是漢天子。所以說大漢朝廷就是再落魄,那也是有400年統治的厚重基礎的,這杆大旗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這麽順理成章的好事,沒想到袁紹竟然拒絕了,僅僅是擔心獻帝來了可能會影響他的權威。這還不叫鼠目寸光嗎?可見曹操評他“幹大事而惜身”真是太對了。
但是如果我們這時候走近當時的曆史環境,代入袁紹的身份處境,可能會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一個能夠誅宦官,討董卓,割據中原的梟雄怎會是個笨蛋!他拒絕迎獻帝正是通盤推演後做出的最有利於己的判斷。
第一條正像上麵說的那樣,獻帝來了,他就成了權臣,怎麽平衡這個君臣關係?前有董卓後有曹操,這個挾天子也不是那麽好挾的,董卓就是個失敗的例子,弄到天下諸侯並起討伐,最後不但被殺,還把名聲搞得臭臭的。
再說後來的曹操,他不是也一直被人罵作“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嗎?劉備討他打的就是這杆旗啊!所以說不能光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袁紹的這層顧慮是有道理的,這是個利弊問題,他扒拉扒拉算盤就得不劃算沒毛病。
第二條,曹操迎獻帝在身份上還有個加持的功能,因為他出身宦官門下嘛,真正的世家大族看不上他,天下名士怎麽投奔他呀,一說是跟曹操幹的,啊,就是那個“贅閹遺醜”的人呀,真是臉上無光。有了獻帝加持就不一樣了,腰杆立刻挺直,哥們是效忠漢家天子的,正統的公務員,所以這個好處對曹操來說是大大的。
但是袁紹就不一樣了,人家可是出身輝煌門庭,袁家四世三公,老爹就是大司空,自己又曾是聯軍首領,反董卓的頭號大英雄,現在更是天下最大的軍閥,儼儼然要成為下一屆的天下共主,這個身份還不夠有號召力嗎?還需要漢天子再來加持嗎?
天下士紳腦子稍微靈活點,都知道要把寶押到未來君主身上,所以他真沒必要給自己搞這個麻煩,省的日後落人口舌,說他謀權篡位,倒不如讓曹操拿去,他再來個討逆護駕,人心輿論都在自己這邊。
第三條,獻帝來了也確實有可能影響他內部團結,這時的獻帝已經不是董卓當年扶起的小兒了,他也長大了,必然不會甘心做個傀儡任人擺布,他占著帝位擁有天然的執政合法權,到時候鼓動一下人心,難保有些勢力真的倒向他,那才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後來的荀彧和曹操的關係也證實了這一點是可以發生的。
所以這三條推演下來,袁紹不肯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合情合理了,至於這個決定的對錯,其實就是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上看也很難講,雖說曹操是成功了,可若是換作袁紹來做沒準他敗得更快也未可知。
這麽想來,忽然發現從前被我們嘲笑過的古人其實大多很冤枉,如果他們泉下有知,也許會反過來笑上我們一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