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倫敦國家美術館攻略

(2021-06-05 14:07:03) 下一個

倫敦國家美術館的觀賞要點,包括荷蘭畫派、歐洲晚期中世紀與文藝複興和西班牙文藝複興。英國畫派的特納和康斯泰勃的代表作也不少,但據說Tate更多。

坐落於Sainsburry新樓的歐洲晚期中世紀與文藝複興(1250-1500)匯集了大批史上神作,達芬奇、拉斐爾、揚·範·艾克、丟勒、梅姆林....撲麵而來,目不暇接。

宗教場麵自然居多,人物題材更為感動,無論是主事者的悲憫,還是信仰者的虔誠,都把安寧與舒緩傳遞給了觀者,不由得人再煩躁和恐懼。這不但是藝術的感染力,也是信仰的心理機製。

西歐涼爽濕潤的天氣,沒有雨熱同期的自給自足,多多少少依賴商業,近的各種集市,遠的沿海甚至遠洋貿易。各路諸侯憑著戰功,分得一塊地,在路上立卡,在河上設關,收上一分稅,就建起一座邦國了,保境安民之下,百姓也樂得一份安居樂業的田園生活。

利益之爭,時常引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打打殺殺,維京、蒙古、突厥也不遠千裏慕名劫掠,一旦鼠疫、天花裹挾而來,更是無處可逃。教會因此挺身而出,不但紓困救災,還提供了心理避難所。久而久之在信仰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道德規範及政治形態,管理者的悲憫與被管理者的虔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不是很熟悉呢?但卻結結實實地適應了那個一千多年裏的田園生活。

然而,貿易帶動生產,生產倒逼發明,隨著知識的積累,機器出現以後,資本迅速變得比土地更重要。產品多元化、交易自由化,協商、妥協,逐步解構了舊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形態,還有道德體係。

偉大的亞當斯密順藤摸瓜,找到了“個體自私引致社會進步”的認知,這個共識著實令人安慰了好幾百年;凱恩斯這個狡猾的劍橋生,撿回了國家因子,又安定人心幾十年。

事到如今,又到了一個修正時期嗎,還是更進一步的體係重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