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大動幹戈 信仰的顛覆(九十四)

(2023-10-12 08:14:36) 下一個

當地時間10月7日清晨7時許,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下屬的卡桑旅(Qassam)在以色列人控製的加沙地帶猶太人定居點附近突然發難。卡桑旅自稱在短時間內就發射了“超過5000枚火箭彈”。以色列全境多地遭襲。隨後,卡桑旅宣布,代號為“阿克薩洪水”的進攻行動正式開始,哈馬斯武裝部隊以戰鬥小組的形式,對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定居點、以色列國防軍哨所和軍事基地等發起猛烈突襲。麵對哈馬斯武裝組織的突擊,以色列國防軍一時間被打得手忙腳亂,應對不暇。

哈馬斯的戰鬥小組衝進了加沙地帶北部的以色列國防軍軍事基地,以軍士兵跑路的時候甚至連一些裝甲車都沒有帶走,全部被卡桑旅繳獲;更令人震驚的還有幾個細節,其一是卡桑旅的突擊隊燒毀了一輛以色列的“梅卡瓦-IV”型主戰坦克,看起來還是帶“戰利品”係統的高端型號。還有消息說“梅卡瓦-IV”被摧毀的不止一輛,簡直令人瞠目結舌不知道以軍到底是怎麽打的。

其二是以色列空軍駐紮在北部的空軍基地在麵臨卡桑旅突擊隊威脅的情況下,緊急轉移戰鬥機。但不知為何,以色列空軍甚至沒有采用緊急起飛的方式轉移這些飛機,而是把這些F-16戰鬥機給放在了平板拖車上開走,與其說是轉移倒不如說是倉皇逃竄。

哈馬斯這次最輝煌的戰果就是俘虜了以色列指揮官尼姆羅德·阿洛尼(Nimrod Aloni)少將,阿洛尼是以色列陸軍少將,軍團級指揮官。以色列沒有上將,中將就是最高軍銜。阿洛尼於2022年8月離開加沙師師長職務,目前擔任“Depth Corps”指揮官,縱深軍團,這是戰略級的特種作戰司令部,其任務是利用以色列特種部隊深入敵方縱深作戰。相當於美軍特戰司令部司令被俘了。

哈馬斯向路透社透露,“哈馬斯給以色列留下了還沒有做好戰鬥準備的印象,哈馬斯在過去幾個月中使用了前所未有的情報策略來誤導以色列,給公眾留下這樣的印象:在準備這次大規模行動時,哈馬斯不願意與以色列發生戰鬥或對抗。

行動當天,哈馬斯消息人士稱,當這一天到來時,行動分為四個部分,並描述了各個部分。

第一個行動是從加沙發射了3000枚火箭彈,同時武裝分子駕駛懸掛式滑翔機飛越邊境。 以色列此前稱首先發射了2500枚火箭彈。

一旦懸掛式滑翔機上的戰鬥機到達地麵,他們首先確保地形的安全,以便精銳突擊隊能夠衝進將加沙與定居點分開的強化電子和水泥牆,該牆是以色列為防止滲透而建造的。武裝分子使用炸藥突破障礙物,然後騎著摩托車疾馳而過。推土機擴大了間隙,更多的戰鬥機開著四輪驅動車進入。

另外一支突擊隊襲擊了以色列軍隊加沙南部的總部,並幹擾了其通訊,導致人員無法給指揮官或彼此打電話。接近哈馬斯的消息人士稱,最後一部分涉及將人質轉移到加沙,這大部分是在襲擊初期完成的。

反觀以色列軍隊,幾代人之後,軍隊已經嚴重退化。如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打了一仗,在兵力、武器明顯占優情況下,卻被痛打一頓。當時以色列出動了好幾萬部隊,大規模入侵黎巴嫩,坦克、裝甲車鐵流滾滾,展開了地麵進攻。

真主黨那邊也就老式反坦克導彈,還有些地雷,但他們發揮地形優勢,和以色列軍搞遊擊戰,打幾下就跑。結果是以軍傷亡慘重,光坦克就被擊毀擊傷55輛。真主黨別看武器差,傷亡居然和它差不多。

2014年7月,以色列入侵加沙,想消滅哈馬斯。本來計劃利用空襲令哈馬斯失去反抗能力,結果哈馬斯火箭不斷,好像不受影響,最後揮軍進入加沙,在加沙城裏,遇到了哈馬斯的巷戰,和哈馬斯武裝人員一起,在塵土飛揚的土堆裏打著滾,別看武器精良,最後還打不過人家。

打了8天後,讓以色列全國震驚的事發生了:哈馬斯挖了個地道,鑽過了隔離牆,繞到以軍背後,偷襲了以軍訓練基地,擊斃5名士官,之後撤退。然後到8月4日,以軍熬不下去了,主動提出停火,然後撤退。當時的以色列總理,就是內塔尼亞胡。

哈馬斯做出如此大事來,怎麽會想不到以色列會轟炸加沙、屠城殺戮?因為他們相信以色列國防軍就算進入30萬人,打得過加沙230萬人嗎?撐得起30萬預備役的長期動員嗎?以色列國防軍轟炸加沙,扛得住一個月的千夫所指嗎?就算扛得住,撐得起一個月的航彈消耗嗎?就算撐得起,擺得平各種反以武裝在別的地方搞事嗎?

以色列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其縱深隻有100來公裏,幾百萬人口,工業並不發達,四麵樹敵,他們沒有太多的彈藥庫存,根本扛不住大規模轟炸的高強度,空軍機場也無法頂住火箭彈,在一周內轟炸就會大大減弱。而且這次哈馬斯偷襲,令到以色列特種部隊傷亡慘重,高級軍官接連被哈馬斯斃命!對於以色列國防軍這種以預備役為核心的軍隊來說,軍官是骨幹力量。軍官大量死亡對於基層士兵戰鬥力的打擊是致命的。

黎巴嫩的真主黨證實發射9枚導彈。先打加代的以色列雷達,再打導彈,非常專業。真主黨和哈馬斯一南一北,戰略配合打得不錯,遊擊戰遍地開花,火箭蹭蹭刷。以色列國防軍現在隻能轟炸加沙,這反而暴露他們的殘忍,引發世人的憤怒,對以色列一點好處都沒有。以色列國防軍真的沒有別的辦法,即便是開進加沙屠城,那也隻是無能的對平民的報複,會引發巨大的自身損失和世界的輿論嘩然。除了戰爭的經濟損失難以承受,尤其是長期戰爭,以色列國家太小,難以承受。

此外石油是在中東王爺與俄羅斯手中,僅霍爾木茲海峽就承載著全球20%以上的石油運輸。隻要事態擴大化,伊朗甚至不需要直接幫助加沙,就能卡斷整個西方經濟的命脈。而俄羅斯已經在表麵上退出西方石油市場。西方現在其實危在旦夕。更別提真主黨和哈馬斯一直在搗亂,為了報複,以色列國防軍還要不斷屠殺,這個惡性影響,會讓外資撤離。以色列國防軍其實真的是沒辦法,有辦法他們也想打得表麵上人道一點,畢竟時代不一樣了,現在屠城那可是千夫所指。哈馬斯這次也是有備而來,已經炸毀了以色列兩個電廠,以色列對加沙斷電斷水,哈馬斯也可以給以色列斷電斷水。這對以色列的經濟打擊會多麽嚴重就不言而喻了。

哈馬斯這次偷襲,就是把加沙變成給以色列的誘餌,以色列是給美國的誘餌。鉤子就是這麽直。還必須得咬。美國有石油,但是石油不隻是自己用,支撐美國的不是美國石油,支撐美國的是石油美元,這與中東穆斯林國家密不可分。如同以色列是美國心口最柔軟的一塊,巴勒斯坦也是中東穆斯林國家心口最柔軟的一塊。一旦石油被切斷,美元就會消亡。

剛剛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兩個機場,以色列目的很明顯就是想擴大規模,迫使美國不得不親自下場。同時伊朗軍隊裝備被大規模運往阿瓦士和該國西南部。

這就是給美國海軍的墳墓,這場戰爭將真正摧毀美國。

一名高級安全官員告訴以色列第14頻道:最近發生的事件改變了遊戲規則。巴勒斯坦的抵抗運動按照預先製定的計劃並通過與抵抗核心聯合行動室的充分協調進行工作。抵抗運動的特種部隊有準確的情報,甚至可能隨時知道軍事基地內部的實時動向。這些說明抵抗運動不僅有自己多年來建立的占領區人力情報網,甚至可能有某些大國的衛星偵查、保密通信、戰略規劃和戰術指導。

毫無疑問,隻靠哈馬斯,策劃和執行這種行動是不可能的。哈馬斯可能連保密都做不到,而這一次的保密簡直天衣無縫。誰最擅長保密呢?有擅長策劃和執行此類精密特戰行動的大國希望地緣政治危機的重大升級,哈馬斯可能隻是一個工具。

這次偷襲的背後就是大國之間的爭霸,真正目標是美國航母。目前美軍計劃第二個航母戰鬥群去以色列附近的海域。但真主黨的導彈是有能力打擊航母,不一定要擊沉它們,但肯定會造成傷害。航母群有很多防禦係統來保護,一顆兩顆導彈很難被擊中,但超飽和攻擊,那肯定會被擊中。譬如哈馬斯的第一波火箭攻擊就打了5000發,把鐵穹都幹冒煙自燃了。所以打擊美軍航母戰鬥群,在軍事上是完全可行的。這會是標誌性的曆史事件。

拜登和內塔尼亞胡還活在20年前,雖然拜登參加了俄烏戰爭,算是直接參加了一場現代化戰爭,但是依舊沒有明白過來現在的戰爭和20年前有本質不同。航母是各路反美反以武裝派別最誘人的目標,可以說是他們心中王冠上的寶石。無人機、反艦導彈、無人艇甚至遠程火箭彈的普及,都讓航母變得無比脆弱。估計以色列國防軍很快就會遭受與烏克蘭武裝部隊類似的情況,無人機群會摧毀以色列的基礎設施

此外敘利亞也向以色列發射炮彈。如果敘利亞重新奪回戈蘭高地,那麽美軍還可以不介入嗎?可以肯定美國在俄烏戰爭的失利,導致中東第二戰場的開辟,而則一切都是為了複活絲綢之路。

說起來伊斯蘭的先知穆罕穆德的傳教得到猶太人全力支持。著名猶太曆史學家海因裏希.格雷茨(Heinrich Graetz)的十一卷本巨著:《猶太人曆史》(The History of the Jews),堪稱德國猶太史編纂的最高結晶,也是整個十九世紀出現的影響最大的猶太史,為猶太人曆史的必讀經典之作。

據第三卷中的第三章“穆罕穆德與猶太人”的部分內容,阿拉伯人穆罕穆德很早便聽說過猶太教的道理,他妻子的表舅也皈依了猶太教,穆罕穆德得到了啟發,按照其一神論模型,圍繞自己創造了具有阿拉伯特色的一神教:“伊斯蘭"。

穆罕穆德在自己本城麥加受到排擠,因為他激烈的批判該城的多神崇拜。最終,穆罕穆德逃至麥地那城,因麥地那有許多猶太人,城中的人們更熟悉他的教導,更傾向接受他。穆罕穆德起初極力討好猶太人,稱自己與他們信的是同一個神,猶太人也希望通過穆罕穆德的一神論讓自己的信仰在阿拉伯半島崛起,因此猶太人與穆罕穆德有一段的共生關係,也有猶太人成為穆罕穆德的忠實追隨者,幫助他傳播伊斯蘭,甚至穆罕穆德的秘書都是猶太人。

可是猶太人與穆斯林的矛盾逐步升級,猶太人也對穆罕穆德的生活作風以及教導產生了強烈的質疑,拒絕承認他是神派來的先知,並且對他進行各種譏諷。穆罕穆德的追隨者也施壓,希望他與猶太人劃清界線,因為他們作為阿拉伯人也無法適應猶太人的宗教和飲食律法。

最後,穆罕穆德感到自己的唯一選擇就是徹底和猶太人決裂。於是決定公布一段很長的經文,也就是今天《古蘭經》中的《黃牛章》,此篇對猶太人展開了猛烈的抨擊。他還改變了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命令不再朝向耶路撒冷,而是朝向位於麥加的克爾白神廟,也就是今天的“天房”所在地。穆罕穆德更呼籲把猶太人視為異教徒。

猶太人也開始公開猛烈地批判穆罕穆德,公元624-627年間,穆罕穆德將兩個猶太部落逐出了麥地那。另外第三個猶太部落的所有男人都被處決了,他們的女人和孩子們都被奴役。

在穆罕穆德去世後的數十年,阿拉伯人的軍事征服取得了令人驚歎的成功。使得穆斯林對猶太人不再是競爭者,而是勝利者,他們不僅占領了猶太人在中東的所有地盤,穆斯林的阿拉伯帝國很快便從西班牙橫跨至阿富汗。

商業在阿拉伯帝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達不僅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業碼頭。此外,巴士拉、安條克、開羅、亞曆山大、凱魯萬、撒馬爾罕等城市也都是東西方中介貿易的重要商埠。

早在伊斯蘭教創立時期,穆罕默德就認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實奴仆”,並斷定忠實的穆斯林商人在複生日將“居於安拉寶座的蔭影之下”。《古蘭經》也明確規定鼓勵和保護商業是所有穆斯林必備的義務和道德。隨著帝國的形成,商業貴族也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

其實早在伊斯蘭教誕生前,當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開通之後,阿拉伯半島以其連接亞非兩洲,地當交通要衝的位置大獲其利。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波斯之間的長期對抗使阿拉伯人意外地發現了一條新的生財之道,經由阿拉伯半島西部連接 “肥沃新月”和也門的商道迅速發展起來。循著 “絲綢之路”從東方運來的貨物用船渡過阿拉伯海之後,通常在也門卸貨後改走陸路,由阿拉伯人的駱駝隊沿著半島西岸向北行,這樣的駝隊一般由2000峰駱駝組成,每頭駱駝馱載著400磅重的絲綢、香料、象牙、香藥、貴重金屬。在陸路的北端,分為三條支路:一條到埃及,一條到敘利亞,一條到美索不達米亞。到敘利亞去的支路,可以直達地中海沿岸港口再登船海運歐洲各地。反之,來自歐洲的貨物大多也由阿拉伯人通過陸路運到也門,再從此處裝船運往波斯。位於南北商隊往來要道上的(穆罕默德先知的誕生地)麥加很快也從 “一個沒有莊稼的山穀”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城市。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發財,商路帶來的滾滾財富引來了強鄰垂涎。525年,在拜占庭的慫恿和支持下,埃塞俄比亞出兵7萬,跨紅海征服也門。570年,薩珊波斯的軍隊又趕走了埃塞俄比亞人,在也門確定了自己的統治權。天災與人禍不期而遇,大約570年或575年,在灌溉農業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馬裏卜大壩廢毀,原因可能是暴雨或地震, “從此,美麗的花園就隻能生長苦果”,5萬人被迫離開家園。

更加釜底抽薪的是,波斯人占領也門時期將歐亞間的商道從紅海轉移到波斯灣。隨著商路的斷絕,以商業為主幹的阿拉伯社會的經濟平衡不複存在。在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原本在商路沿線的城市縮小或消失了,遊牧生活取代了商業和農業。許多靠過境貿易生活的部落平民,愈加貧困。馱夫、搬運夫和以保護商隊為業的人,無以為生。絕望的貝都因人開始以彼此劫掠度日,就像民謠所說的那樣, “我們以劫掠為職業,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倘若無人可供我們劫掠,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阿拉伯半島陷入混亂;掠奪土地與血親複仇所造成長期災難性的後果,已經達到了極限。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與征服戰爭的結束,絲綢之路重又變得暢通無阻。哈裏發朝廷在商路上為客商設置了宿舍和驛站,開掘了水井,設立換馬站,在倭馬亞王朝(661-750)時期,商路上的驛站已達到1000個。一時間,無數商隊湧向東方, “絲綢之路”響徹駝鈴聲。

帝國最著名的驛道即是橫貫中亞的呼羅珊(Khorāsān)大道( “絲綢之路”的中段),它向東經布哈拉、撒馬爾罕,直至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的奧什,更自奧什東南行,過特列克山隘至我國新疆的喀什,循 “絲綢之路”至大唐帝國的京城長安。20世紀6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窯頭村的一座晚唐墓葬中,出土了三枚阿拉伯金幣,其年代分別為公元702、718和746年,便是阿拉伯半島與中國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往來的實物證據。

當時,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工藝品已經成為阿拉伯商人經商致富的財源象征。誰能到中國經商,誰將會成為巨富。流行在西亞的一本書《印度浪跡記》裏記述一個猶太商人以極少的資金在883-884年去東方經商,公元913年回到阿曼後已成巨富,他擁有大批中國絲綢和瓷器。他將一件精致的中國青瓷壺獻給了阿曼城的統治者,從而獲得很高的社會地位。此類 “中國夢”,在當時幾乎是所有阿拉伯商人的夢想。

通過絲綢之路與中國的貿易也帶動了阿拉伯帝國內的一批重要的工商業城市手工業的繁榮。巴格達的製紙業、絲織業和陶瓷製造業;大馬士革的金線繡緞和各類絲綢;亞曆山大的絲織業,無論原料、工藝,甚至工匠基本上都來自中國。在怛羅斯戰役(751)後被擄往阿拉伯帝國的杜環在他的《經行記》裏記載,他親眼看見一些唐朝工匠在當地工作,例如京兆(長安)人樊淑、劉泚為 “漢匠起作畫者”,河東(今山西西南部)人樂陵、呂禮為 “織絡者”。

從商業的角度講,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對絲路沿線特別對西方產生極大衝擊。而香料屬於攜帶方便但價值又很高的商品,運費低廉而回報豐厚,故而成為絲綢之路貿易中,西方得以實現平衡的重要砝碼。阿拉伯半島正是香料的產地。據古希臘學者希羅多德的記載, “整個的阿拉比亞,都放出極佳美的芬芳”,那個地方是乳香、沒藥、肉桂、桂皮等唯一的產地。

乳香又名熏陸香,是一種著名的香料(產自於阿拉伯半島南部也門地區的樹脂)。在唐朝,乳香一方麵與其他香料一樣以焚香的形式來使用;《雲仙雜記》裏記載,曹務光在鬥盆裏焚燒了十斤乳香,用以顯示 “錢財易得佛難求”。可見乳香之貴重。另一方麵,乳香的藥用價值被更充分地發掘出來, “熏陸香”成為中藥的上品,唐代藺道人的《理傷續斷方》更把乳香作為治療骨科的 “最貴”藥材。

繁榮的絲路貿易甚至已經影響到阿拉伯統治者的政治決策。公元762年,哈裏發曼蘇爾選擇巴格達這個底格裏斯河西岸的小村鎮作為帝國的新首都,他的理由就是,“這個東倚底格裏斯河、西濱幼發拉底河的島嶼真是天下商業薈萃之地”。這個決定很快就被證明是明智的。

在很短時間內,766年方才建成的巴格達就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天賜花園”,“它的規模最龐大,它的建築最莊嚴,它的河流最充盈,它的空氣最純淨”……暢通的絲綢之路使得這座阿拉伯帝國的首都繁榮富庶。巴格達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城裏甚至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以滿足人們對於中國商品的狂熱追求;有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有從中亞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和織造品;有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和毛皮;有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和金粉……無怪乎時人驚呼這個阿拉伯帝國的財富中心和國際大都會是“一個舉世無匹的城市”。

文化傳統、地理位置、商人的社會地位和商業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國出現了與當時東西方封建文明不盡相同的工商業繁榮局麵。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從事以中介貿易為主的商業活動。阿拉伯商人的活動範圍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亞到南亞印度,再到西南歐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歐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有。

當時,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也聚居著大批穆斯林商人。這些阿拉伯商人成為了中國回族的族源之一。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和馬來羣島的香料、礦物、染料、蔗糖,中亞的寶石,東非的象牙、金砂,北歐和羅斯的蜂蜜、黃蠟、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經營的商品。

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促進了亞歐非三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世紀印度洋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阿拉伯人對地中海東部的征服,打破了羅馬時代以來地中海商貿圈,導致西歐依賴的東方商道被切斷,間接導致了歐洲西部經濟文化的衰落,而與拜占庭不斷的海上爭鋒又使作為第三方的意大利商人得到了發展。

當年的絲綢之路,能夠支撐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安史之亂,令絲綢之路逐漸堵塞,是阿拉伯帝國崩潰的主要原因。奧斯曼帝國封鎖歐洲絲綢之路的貿易,直接導致西班牙,葡萄牙鋌而走險,探索新大陸,奠定了目前以海上貿易為主的世界貿易秩序。絲綢之路的複活,可以令中東重新富裕繁榮,分享絲綢之路帶來的無盡財富。而中東也的確容不下猶太人的以色列。

中俄主導下的絲綢之路即將複活,阿拉伯人怎麽可以容忍猶太人在自己的地盤立足。全球貿易係統才是無價之寶,不知多少英雄為此折腰。當然拿破侖也不例外。

話說拿破侖發現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根本無心徹底砍斷與英國的貿易往來,最後隻有孤注一擲,進軍俄國。1812年6月初,拿破侖調集了包括一些歐洲國家在內的68萬大軍,準備入侵俄國。一線部隊約45萬,擁有火炮940門。拿破侖的意圖是,經過一、兩次決戰,力爭在短時期內把俄軍殲滅,至少將其擊潰,盡快占領俄國首都莫斯科,迫使俄國投降。麵對法軍東進之勢,亞曆山大一世也積極備戰,沿西部邊界地區構築大量工事,擴充兵員,到戰前總兵力達43萬,其中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力22萬,火炮800餘門。俄軍由沙皇統一指揮,計劃在法軍進攻時,依托堡壘進行抵抗,一部分兵力轉至法軍側翼和後方襲擾,力圖將法軍拖垮。

6月24日,法國三路大軍渡過涅曼河進入俄國境內,並向俄國縱深急速挺進,連下數城,於7月8日占領明斯克。俄軍由於戰爭初期準備不充分,在強大的法軍壓力下,無法按原計劃進行防禦作戰,為了避免被分割包圍,隻好後撤。此時法軍進攻莫斯科的意圖已經顯露,沙皇決定將俄軍指揮權交陸軍大臣巴克萊,自己返回彼得堡。8月1日,俄軍兩大集團在斯摩棱斯克會合,而此時俄軍大約後退了600公裏。按巴克萊的想法,俄軍應繼續向腹地退卻,以便進一步收縮兵力,拉長法軍的戰線,以空間換取時間,創造有利戰機再進行決戰。他的主張遭到一部分高級將領的反對,遂決定在斯摩棱斯克城進行防禦作戰。8月l6日,法軍進攻斯摩棱斯克,俄軍在進行了頑強抵抗後,於1 8日撤出戰鬥。俄軍奉巴克萊命令,焚毀斯摩棱斯克城,並在後撤的每一個地方實行堅壁清野,不給法軍留下任何給養。

俄軍節節退卻,引起了軍隊官兵和社會各界的普遍不滿,高級將領也互相傾軋,指責的焦點集中在巴克萊身上,要求撤換他的聲音越來越高。迫於形勢,沙皇不得不重新啟用已經退役的67歲老將庫圖佐夫擔任俄軍總司令。8月29日,庫圖佐夫到達前線。此刻他非常清楚,巴克萊的決策是對的,目前的俄軍不具備戰勝法軍的實力,隻有繼續後撤,積蓄力量,進行持久戰,才能拖垮法軍,取得最後的勝利。

庫圖佐夫所接手的這支軍隊,由於連續後撤,始終處於法軍的追擊中,兵員銳減,糧秣不足。隻能靠劫掠度日,士氣受到嚴重的影響。雖然法軍相當一部分被分散駐防各地,使一線作戰兵力在數量上與俄軍大體相當,但他們士氣旺盛,久經征戰,戰鬥力很強,其統帥拿破侖具有極高的軍事指揮藝術和才能。因此,對庫圖佐夫來說,在處理危局的決策中,必須小心謹慎,避免過早與法國人決戰,保存俄軍的有生力量。他深知,戰爭的結局取決於俄國人民和軍隊的意誌,取決於俄國所擁有的戰爭潛力。因為他早就預見到,法軍不可能在一個離開本土幾千公裏、而且充滿敵意的大國進行持久作戰,俄羅斯所具有的廣闊戰略縱深,人口的巨大潛力,以及冬季嚴寒等惡劣的自然條件,使俄國可以通過持久作戰大量消耗敵人而改變力量對比。為此,他一上任就確定了在較長的時間和較廣闊的區域內消耗法軍的戰略決策,而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積蓄力量,為最後奪取勝利創造條件。

但他也知道,人民和軍隊都希望他采取堅決行動,阻止法國人向內地長驅直入,不經一戰就放棄大片國土,特別是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是絕對交待不過去的,而且巴克萊的前車之鑒,也使他必須打一仗。於是庫圖佐夫出任總司令後的第一項決策就是加強戰略預備隊的建設。他寫信給陸軍部,分析正在與優勢法軍作戰的俄國軍隊極其不足,要求組建預備隊,提出這是扭轉戰爭進程的關鍵。正是由於俄軍後備兵員的不斷補充,改變了與法軍的力量對比,在戰略反攻階段有充足的兵力在各個地區給法軍以沉重打擊。

經過補充後的俄軍有12萬,火炮640門。庫圖佐夫決定在距莫斯科120公裏的博羅季諾村迎擊法軍。為此,他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修築了防禦工事,計劃依托博羅季諾的有利地形使法軍在戰場上無法機動,不得不正麵進攻,以積極防禦的手段盡量殺傷敵人。

法軍自進入俄國後,一路長驅直入,漫長的交通線和補給基地需要分兵駐守,使用於莫斯科方向的兵力此時僅有13.5萬,火炮587門。但拿破侖依然希望以一次總決戰來消滅俄軍。9月7日,俄法兩軍在博羅季諾進行了一場自戰爭爆發以來最大的交戰。法軍由於無法從兩翼包圍俄軍,隻有采取正麵突擊,在比較狹窄的地段上向餓軍防線猛烈攻擊。兩軍在陣地前梧反複爭奪,戰鬥異常激烈,俄軍在經過一天的拚死抵抗後,利用夜色的掩護放棄了博羅季諾陣地,使拿破侖消滅俄軍的企圖未能實現。此戰,法軍付出了5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俄軍也損失了4.4萬人。博羅季諾交戰消耗了法軍的力量,為俄軍以後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拿破侖後來曾回憶:莫斯科城下的一戰(指博羅季諾之戰),法軍表現了最大的勇氣,卻獲得了最小的勝利。隨後,庫圖佐夫又主動放棄了莫斯科,將俄軍撤至莫斯科西南的塔魯丁諾村。9月14日,法軍先頭部隊進入莫斯科。

法軍在湧入莫斯科後,發現它已經是一座空城。16日夜,莫斯科城燃燒了一場大火,三天後才熄滅,使這座古城隻剩下一片斷瓦殘垣,法軍大部分糧草和許多裝備也都毀在火中。隨後,拿破侖多次向沙皇提議媾和,但被亞曆山大拒絕。與此同時,法國的侵略行徑激起了俄國人民的反抗,他們自動組織起來,開展了襲擾法軍的遊擊活動,截奪車輛,破壞交通,使各地法軍惶惶不可終日,人員和物資的損失不斷增加。庫圖佐夫也利用這段時間,避開法軍的攻擊,休整部隊,補充減員的兵力,並抽調一部分正規軍加強敵後的遊擊戰,為組織反攻積極做準備。在短期內庫圖佐夫使自己掌握的兵力達到12萬,而拿破侖指揮的法軍僅剩9萬,人員和物資得不到補充,求戰不得,求和不成,困守空城,處境日益困難。

10月19日,拿破侖被迫做出撒出莫斯科的決定。他原想揮師南下,取道未經戰爭破壞的卡盧加地區,但庫圖佐夫早在此集結重兵,切斷了法軍進入俄國南部地區的通道,法軍數次交戰失利,被迫從已被戰爭毀壞殆盡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在法軍後撤的同時,庫圖佐夫組織俄軍轉入反攻,使法軍不斷遭受打擊,一路潰敗,損失慘重。直到11月29日,法軍殘部渡過別列津納河,才擺脫了被俄軍圍殲的危險。12月5日,法軍退到維爾諾,拿破侖把指揮權交給了繆拉元帥,自己隻帶了幾個將領和侍從,乘坐雪橇悄悄離開俄國,返回巴黎。當法軍再次渡過涅曼河逃出俄國境內時,僅剩3萬人。在遠征俄羅斯的戰役中,法軍先後進入俄國有60餘萬人,除了10萬被俘外,全都戰死、病死、凍死、餓死。拿破侖這個曾使歐洲聞風喪膽的常勝將軍,在可怕的俄羅斯的冬天一敗塗地。此戰法軍精銳損失殆盡,元氣難以恢複。

在整個戰爭期間,庫圖佐夫做出最艱難的決策是不戰而放棄莫斯科。他深知,俄羅斯人和軍隊都把他作為俄羅斯的救星,期望他在莫斯科城下指揮他們與敵人決一死戰,保衛首都。而且莫斯科的居民已經拿起了武器,軍隊中也流傳一句話:寧願戰死在莫斯科,也決不把它交給敵人。這事關俄羅斯的榮辱。但庫圖佐夫也清醒地認識到,以目前的這支軍隊,難以抵擋強大的敵人,一旦把它拚光,拿什麽來拯救祖國和人民呢?作為最高統帥,他必須擺脫感情的羈絆,站在國家與民族的高度,不能隻看到莫斯科,而應看到整個俄國,不能隻看到莫斯科郊外的陣地,而應看到決定戰爭命運的整個戰場。庫圖佐夫頂住來自各方麵的壓力,毅然決定放棄莫斯科。曆史證明,1812年俄法戰爭的轉折點是從放棄莫斯科開始的。

在我們繼續亞曆山大一世故事前,我們先回顧目前統治世界的海洋貿易係統的誕生,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