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江山社稷 信仰的顛覆(八十)

(2023-03-11 16:57:51) 下一個

伊朗沙特在中國斡旋並主持下的和解,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曠日持久的敘利亞,也門戰爭將看到實現和平的曙光,也意味著將有效平息中東地區的混亂。遜尼派,什葉派之間的尖銳對立也看到了緩解的希望。這是震動世界的大事件,也是對中東問題製造者美國以及以色列的沉重打擊。

讀過沙漠迷蹤 信仰的顛覆(四十七)的都知道沙特信奉的瓦哈比教派是英國MI6建立的,沙特也是大英帝國扶持下建立起來的政權。不過當你擁有自己的地盤的時候,保護甚至強大自己的國家是人的本能反應。現在美國已經喪失負起維護中東秩序的能力。再這樣發展下去,與巴勒斯坦沒有任何關係的可薩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會能否在中東繼續存在都成疑問。

沙特皇室為了維護祖宗留下的江山而與中俄伊結盟,離棄美國。相反俄國從彼得大帝到葉卡捷琳娜二世竟然沒有這觀念,隻求自己痛快。後來葉卡捷琳娜二世之所以痛下決心取締共濟會,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第一,俄國共濟會是有複雜哲學係統和思想意識形態的政治團體。共濟會分會在接收新會員人會時總要提到一句話,即共濟會章程上規定的“你的祖國是整個世界,而非生養你的那個小角落”提醒成員必須忘記自己的國家民族,實現世界大一統為目標。

社會上也流傳著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共濟會密謀的說法,使葉卡琳娜二世對莫斯科玫瑰十字會提高了警惕,這是她禁止共濟會的直接原因。正是在這一時期,“共濟會”、“馬丁派神秘教徒”和“伏爾泰主義者”在俄國獲得了負麵的、侮蔑人的形象。根據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大臣羅斯托普欽提供的情報,諾維科夫的被捕還與莫斯科玫瑰十字會的一封信件落人政府之手有關。另外,1792年3月16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在斯德哥爾摩的一次假麵舞會上被暗殺,大家都相信是共濟會幹的。此後不久,實際權力又真是轉移到了瑞典共濟會最高領袖之手。這件事大大刺激了葉卡捷琳娜二世,成為她最終決定在俄國禁止共濟會的導火索。

這一時期在彼得堡還流傳著另外一個消息,據說有法國間諜進入了俄國,其目的是刺殺葉卡捷琳娜二世。無論這一消息真還是假,俄國著名曆史學家米留科夫寫道:“4月13日當天警察在彼得堡到處尋找那個名為巴西維爾的法國人,令女皇最終痛下決心,命令普羅佐羅夫斯基逮捕諾維科夫。”

第二,葉卡捷琳娜二世可以長期忍受不為她理解的俄國共濟會的各種儀式,比如他們的誓言、人會儀式、煉金術、卡巴拉等。但共濟會員的任何社會活動,尤其是他們的出版活動,卻是她不願看到的。1786年的禁令雖使以玫瑰十字會為代表的敵對派力量有所削弱,但仍保留下來了很大的勢力。因此,為徹底摧毀敵對派力量,葉卡捷琳娜二世逮捕了諾維科夫。

葉卡捷琳娜二世來認為諾維科夫絕非一個簡單的書商和出版家,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違反她禁止銷售非宗教印刷廠印刷的宗教道德文學書籍的諭令,而是一個可怕的共濟會領袖。葉卡捷琳娜二世最想從諾維科夫處得知俄國共濟會章程是否允許與敵對國家保持聯係。那些馬丁派神秘教徒為何同普魯士的沃爾納聯係?普魯士與俄國進行戰爭,而作為一個擁有眾多傑出人物的組織,俄國共濟會為什麽要與普魯士的一個部長通信並從他那裏得到指示?在涉及皇儲問題上,沃爾納的指示在哪些方麵起了作用?不過,諾維科夫最終也沒有回答這些問題。

第三,18世紀80年代,俄國共濟會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問題。統治階級中最為優秀的人物紛紛與共濟會建立起了聯係,共濟會利用他們擴大自己的影響。上周文章談到的傑爾查文在樞密院中的遭遇就證明了俄國共濟會在沙皇政府官員中的影響力。出身工礦主家庭、擁有百萬資產的波霍佳申在將自己的絕大部分財產捐獻給共濟會的出版、慈善事業後,自己卻陷於了貧困之中。受俄國共濟會影響,經曆類似於傑爾查文和波霍佳申的還有特魯別茨基公爵,謝波捷夫和普列謝耶夫等。上述兩個事例說明,在18世紀下半葉,一方麵俄國共濟會在沙皇政府內部擁有了眾多的會員;另一方麵也表明,俄國共濟會還與一些比較富裕的工礦主建立了聯係,並因此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些有影響力的會員和共濟會可資利用的資金結合在一起,讓葉卡捷琳娜二世感到一種潛在的威脅。

在俄國共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產生了一種新的等級體係,一種新的目標和利益觀。相對於18世紀下半期的沙皇政府,俄國共濟會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在其內部建立了一種以自由、平等、兄弟關係相處和選舉等一係列新的製度。相對於沙皇政府的專製,俄國共濟會內部建立的這種製度與後來俄國先進知識分子、改革家所要追求建立的那種國家製度更為相近。

第四,俄國共濟會與皇儲保羅的聯盟使葉卡捷琳娜二世感覺到了威脅。俄國共濟會作試圖將保羅吸收進自己的組織,使葉卡捷琳娜二世認識到,如果保羅企圖奪去她的權力的話,莫斯科“玫瑰十字會”會員一定會支持保羅。在這個意義上,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有必要對俄國共濟會加以禁止。

另外,俄國玫瑰十字會同柏林玫瑰十字會之間存在密切的聯係,而在柏林,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 1786 - 1797)登上普魯士王位後,柏林玫瑰十字會員的一些領袖,包括捷金和沃爾納等實際上控製了政權。這一情況不能不讓葉卡捷琳娜二世考慮到,俄國玫瑰十字會員也希望通過皇儲保羅達到這一目的。不同的是普魯士的共濟會“兄弟們”已經得到了政權,而俄國玫瑰十字會員還僅僅是為此做著準備。她甚至還知道,莫斯科一些隸屬於柏林玫瑰十字會管轄的玫瑰十字會員正試圖吸引皇儲入會。

綜上所述,俄國共濟會在18世紀首先衝擊的是俄國的政治係統。俄國共濟會建立了一種基於地位平等的民主製度雛形,從而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專製製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彼得一世開始的俄國西方化進程相一致,也與葉卡捷琳娜二世“開明專製”時期進入俄國的各種啟蒙思潮相一致,俄國共濟會推進了俄國公民社會觀念的產生,進而為俄國政治體係的變遷打下了基礎。

18世紀的俄國共濟會衝擊的不僅僅是俄國的政治係統,它帶來的還有哲學,進而政治思想的潛在變化。首先,俄國共濟會精神探索方麵的自由傳統在19世紀得到了延續;其次,俄國共濟會中孕育的許多所謂先進思想在19世紀得到了進一步發揮。正如俄國學者別爾嘉耶夫所言,“盡管在俄國共濟會內部沒有出現獨特的哲學思想,但是,共濟會培養並喚起了30年代哲學思想的複興”。

此刻葉卡捷琳娜二世終於認識到共濟會是代表猶太人推翻所有君主國家,成為中央集權政府。無論出於國家還是個人的利益,葉卡捷琳娜二世都必須徹底鏟除這個秘密社團。

彼得大帝與葉卡捷琳娜二世也算讀不少書的人,結果彼得大帝自己爽一把後,把江山讓給妓女出生的皇後葉卡捷琳娜一世,而葉卡捷琳娜二世更是與共濟會一起大力推廣猶太共濟會思想哲學,都把自己變成為猶太人打天下的工具。這些都不可能發生在任何中國皇帝身上,簡直不可思議。當時沙俄國運還處於上升時期,我們比較一下國運處於衰落的滿清女主慈禧太後。

慈禧首先需要麵對的是一個通過軍事構造了一個全球貿易網絡的大英帝國。大航海是歐洲標誌性的事件,在此之前,歐洲作為一個逆差地區需要向印度、中國分別進口香料、茶葉、瓷器和絲綢等各種商品,作為貿易中介的阿拉伯、塞爾柱和奧斯曼隻認黃金,貴金屬的流失讓歐洲陷入持續性的通縮,威尼斯、熱那亞等從事東地中海貿易的意大利各個城市共和國繁榮興旺,他們就像後來大英帝國體係下的香港、新加坡一樣,製度優越性聽聽就好了。

在這個階段,歐洲多次被阿拉伯、奧斯曼威脅,阿拉伯甚至占領了西班牙,而奧斯曼對歐洲從海洋、陸地兩個方向產生威脅,這一切都是因為阿拉伯、奧斯曼憑貿易更為富裕,實力更為強大,他們就像如今的中東產油國一樣。阿拉伯人對於東南亞產生的影響遠早於歐洲列強,因為他們早就開始在東南亞采買商品,這就是李光耀所說的,東南亞的穆斯林是因商業而來。歐洲認識到中東貿易樞紐的重要性,發動了十次十字軍東征,以聖戰的名義發動戰爭搶奪終告失敗,最終歐洲通過大航海突破內卷,獲得了長達五百年的優勢地位。

首先是西班牙、葡萄牙發起的大航海,西班牙發現了美洲的金銀,而葡萄牙則發現了繞過中東從非洲好望角抵達亞洲的直航貿易路線。西班牙也幸運地被兩位有為的君主查理五世、腓力二世統治,他們利用美洲的金銀發動戰爭,將歐洲拉出了通貨緊縮。西班牙就像是歐洲的央行,不斷的印鈔,恰好此時,又能利用亞洲的直航貿易路線進口商品,經濟進入了螺旋式上升的通道,還順帶幫助明朝建立了銀本位。

大航海的成功幫助歐洲突破了貨幣、商品的雙重枷鎖,也讓歐洲各國從窮國之間的內戰變成了貿易路線的爭奪,變成了英國、荷蘭、法國取代西班牙、葡萄牙而發生的連續不斷的戰爭。剛開始時,大英帝國還隻能做海盜,搶劫西班牙的寶船。猶太人控製的英國也不怕丟人,頒發海盜執照,搶劫西班牙寶船,與英國王室分成。後來英國通過三次英荷戰爭擊敗海上強國荷蘭,又在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令英國成為全球海路貿易的掌門。歐洲連續不斷的戰爭迫使英國、法國、荷蘭、普魯士不斷改進投資軍事技術,以求在戰爭中獲得優勢,如果能在戰爭中獲勝,則軍事技術的投入就變得微不足道,畢竟雄霸全球貿易路線是暴利。在全球第一個工業棉紡織工業出現之前,通過商業利潤回收投資的機製並不存在,個人愛好並不能帶來整體技術的進步。

英國在1763年七年戰爭後確立全球貿易霸權,並通過印度的棉布、非洲的奴隸、美洲的蔗糖構建了一個全球貿易市場,沒有大英帝國的海軍,沒有連續不斷的戰爭,沒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這個有史以來最大的全球市場體係根本不存在。因為有了英國構建的全球市場,英國從印度偷來的棉紡織技術不斷的改進,美國南部的種植園不斷的提供棉花,任何一次技術改進都能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獲得豐厚的回報。這種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的模式,在人類曆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但我們不能看到這種結果就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戰爭殖民塑造了全球市場。

戰爭不僅塑造了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全球市場,還驅動了以國家名義對軍事技術的投資,在我們更為熟悉的一戰、二戰和冷戰,戰爭或者為戰爭所進行的準備都推動了技術進步,因為科研活動是僅次於戰爭的昂貴行為,需要實實在在的金錢投入,並不是簡單的思想解放、啟蒙運動可以解釋的。1776年具有商業潛質的瓦特蒸汽機也用到威爾金森於1774年發明的鏜床,原本用於加工高質量的炮管,這可是英國的國之重器。這是典型的軍民融合,就像移動通訊、互聯網的誕生過程。簡單說,我們不能把推動科技進步的驅動因素給美化了,似乎思想解放、啟蒙運動自然就驅動了科技進步,很符合文人的想象,但在西方的曆史中找不到依據。

加上1683年英國成立消費稅委員會以及1694年的成立的英格蘭銀行奠定了英國未來的財經金融框架,通過對不斷擴大的全球貿易征稅,投入到軍事實力當中,再獲取更大的稅基,並以此為基礎發行國債,給自己的國家實力加杠杆。英國憑借主權信用接入低息借款,告別私人銀行家的高利貸,同時,累計的高額債務又迫使英國不斷的擴大稅基以及進行財政改革,讓英國熬過了與法國的七年戰爭以及拿破侖戰爭,可以說,戰爭重塑了英國的財政製度。

反觀慈禧接手的滿清朝廷,剛結束英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還需要鎮壓太平天國。一個依靠農業低稅國家,財政上已經捉襟見肘。觀察第二次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對陣,也可見清軍的頹廢。當年清兵入關,依靠的是李自成進攻北京和滿蒙騎兵打敗了擁有火器的明軍。當時的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多為明朝的流民和逃犯組成),還是有很強的戰鬥力的。

在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騎兵使用的是150斤拉力的強弓,到了皇太極時代,滿蒙騎兵可以使用120斤強弓,就是到了康熙乾隆時代也可以使用90斤拉力硬弓。而到了鹹豐年間,很多接近內地的盟旗已經以耕地為主,而這次征調的蒙古騎兵實際上都是各個王公手下的農牧民,根本不是脫產的正規軍,這些蒙古人和馬都沒有受過訓練,乘馬上了戰場甚至會因為巨大的爆炸聲而受驚。

同樣,由於蒙古草原長期的和平和喇嘛教的傳播,普通蒙古人的騎射本領已經急劇下降,多數牧民隻能使用拉力為20-30斤的弱弓,既沒有射程,也沒有穿透力,更加沒有射速。

另一部分“精鋭”則改用火槍,但欠缺訓練,使得他們馬上肉搏的能力也退化到驚人的程度,因此,當他們麵對印度錫克騎兵時,除了憑借優異的馬術逃跑之外,完全沒有可稱道之處。說白了,清軍的火槍隊,隻是“看起來很美”,由於缺乏正規的訓練,上了戰場基本就是花架子,沒法和對方的正規軍相抗衡。

在八裏橋之戰,清軍慘敗。3萬清軍騎兵傷亡過半。當8月12日的戰鬥結束後,方圓幾公裏的戰場上,到處都是清軍騎兵的屍體,軍官們指著地上強壯的屍體說,他們隻是缺乏正當的操練。

可見無論軍隊實力還是財政能力,大清已經遠遠落後於大英帝國。其實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和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清軍武器裝備的落後。後來甚至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但是清政府還是盲目的以天朝自居,也為了遵守祖訓,限製科技火器在中國發展,害怕少數以冷兵器騎射為優勢的滿人再難於統治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因此除了鎮壓國內起義之外,根本沒用重視去縮小和世界軍事強國的差距。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開天津為商埠;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借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裏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兩次鴉片戰爭俄國總共獲得150多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三個法國的麵積,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

滿清在大英帝國幫助下,終於鎮壓太平天國,同時也造成地方督撫坐大,大清變成全球最“開放”的地方。5%不到的關稅,還有門戶開放政策,任何一個列強得到的特權,其他列強自動獲得。海關由英國人打理,海關稅收銀子存洋人銀行,基礎設施鐵路基本靠向洋人借款,作為戰敗國的多個條約賠款同時賠付,全國各地都是租界,國土上還駐紮著外國軍隊,內河近海全是列強的軍艦,工業品全帶一個“洋”字,更別說軍事裝備了。列強除了軍事侵略,還有傳教士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文化侵略,列強放縱他們挑起矛盾以索取更多特權。

在慈禧苦苦支撐之下,熬到光緒親政。慈禧明白國勢頹唐,弊病叢生,祖宗傳下來的許多成法不能適應劇變的局麵,因此戊戌年變法之初,她並不加以製止,隻是後來她天天聽到滿蒙親貴的哭訴,說皇帝偏袒漢人,一腳踢開了他們,懇求她出麵保護,她心裏對皇帝的作為有了反感而暗中做了布置。

一是任命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統率包括袁世凱新建陸軍在內的北洋三軍。二是命親信刑部尚書崇禮兼署步軍統領,執掌京師警衛大權。三是任命親信剛毅管理健銳營,命懷塔布管理八旗官兵、包衣三旗官兵及鳥槍營事務,並更換了一些要害部門的都統。這幾項措施的結果是剝奪了光緒皇帝的軍權。之後,慈禧太後又規定,凡補授的文武一品和滿漢侍郎,新任命的各省將軍、都統、督撫、提督等官員必須向她謝恩和陛見。這個規定實際上是奪去了光緒皇帝對大臣的任免權。

後來更聽說光緒與康有為,李提摩太等密謀出賣祖宗江山,與英美日共治,遂連夜趕回紫禁城,將自己一手培育大的皇帝關進了瀛台,把譚嗣同等六人斬殺於菜市口刑場,將大清王朝的權力再次收回到自己的手中。

為了斷絕英美日各國共管大清的夢想,慈禧打算廢除光緒帝,於是立端王載漪之子溥雋為大阿哥,以便取而代之。但各國公使都不入宮祝賀,當時大清能打的軍隊均在漢人督撫手中,漢人督撫已經與洋務運動緊密相連,他們一定不支持與洋人翻臉。

據李提摩太的自傳《親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維新變法前已經與張之洞交流過大清與外國共管的方案,他當時給張之洞的方案是:

⑴在一定年限之內,給予某一外國處理中國對外關係的絕對權力;

⑵這個外國政府必須在中國實施各種形式的改革;

⑶由該國的代表控製中國的鐵路、礦山、工業等各個部門;

⑷中國皇帝應同過去一樣,授予外國代表各種官職爵位;

⑸期限結束之時,外國政府把屬於中國的一切資產和負債轉交中國政府。

張之洞的答複是他不主張將中國變成某個國家的暫時的保護國,但讚成在不超過10年的某個時期內,以某個國家結成互惠互利的盟友關係,為此可以給予某些商業上的優惠條件,如增開通商口岸,修築鐵路、開采礦山和引進工業的收益權等,但必須采取措施避免其它國家的忌妒。

可見晚清的洋務大臣都已經通過李提摩太與洋人結成同盟,而這些督撫通過李提摩太背後的共濟會能夠得到貸款,軍火,科技的援助甚至外國政府的實質支持。共濟會比正式的外交渠道更有效。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雷家聖指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戊戌變法期間到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麵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就事件密奏慈禧太後:“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楊崇伊的激烈言論,促使慈禧太後在9月19日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上書光緒:“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上書言道:“渠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

雷家聖認為,這是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等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所以慈禧太後驚覺事態嚴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雷家聖亦認為“合邦”為外國的陰謀,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即曾與日本人聯係,要與日本人聯合召開“兩國合邦大會議”。

戊戌變法開始後,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建議中、美、英、日四國“合邦”,藉以對抗俄國,他指出,這在當時是完全不切實際的。但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李提摩太卻向康有為提出這種建議,動機令人懷疑。康有為更向光緒建議要向李提摩太與伊藤博文“商酌辦法”,則控製權將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計劃,可以說是一個外交的騙局,利用康有為等人對國際常識不足的弱點,誘騙康有為等人與光緒將交出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給外國人,任由外國操控宰割。

這是鴉片戰爭後,中國第一次麵臨被列強肢解的風險。中國與俄國一樣,都是大國,隻要存在,就是猶太金融帝國的威脅。

滿清是外族政權,康熙也有“窒塞民智”一說,康熙學過算學和天學。不過,他的目的不是倡導科學,相反是為了堵塞現代科學在漢民族中的傳播和發展。在清初,還有“南王(錫闡)北薛(鳳祚)”等精通數學、天文的漢族人材,那是明朝學界的殘留,後來絕跡了。康熙也知道天文望遠鏡,北京的故宮中就有上百架望遠鏡,多為康乾“盛世”所收藏。但是康熙防備望遠鏡的擴散,整個清朝發表星表都是沒有望遠鏡的實測數據為根據的,那還能不落後?康熙是怕儀器一經拿出宮外,就會有漢人複製、改進,滿族統治集團就不能壟斷了。

滿清以一個人數稀少的落後野蠻民族統治中國,非常自卑。為了防漢製漢,千方百計地遏製中國自己的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導致康熙以後中國科學技術迅速落後於西方,大大的延誤了中國社會走上工業化進程的時間。滿清並非沒有提升中國科學技術的機會,而是他們擔心科學技術在中國的普及以後,少數以冷兵器騎射為優勢的滿人再難於統治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

雖然如此,滿清還是做到尊孔崇儒,科舉考試是選拔儒生,故此皇帝都有江山社稷的觀念。慈禧雖然讀書不多,一樣以保護祖宗留下的江山為己任,隻要一息尚存,一定奮力戰鬥。好像彼得大帝自己爽一把後,連江山都換姓;葉卡捷琳娜二世主動引入其他思想信仰這些舉動,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愚蠢行為。

葉卡捷琳娜二世醒悟太晚,已經接近統治末期,反而她一直提防兒子,皇儲保羅一世看到問題的本質。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