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KingMaker 信仰的顛覆(七十五)

(2023-02-04 06:19:36) 下一個

原文再續,書接上回。在美國威迫利誘下,德國被迫同意提供“豹2”坦克。結果到目前為止美國與德國的坦克都沒有到達烏克蘭。稍微懂一點軍事的都知道,萬國武器齊集烏克蘭,對烏克蘭的後勤維修是一個災難,根本不現實。如果組成北約聯軍進攻俄羅斯還現實一點。

耐人尋味的是當地時間2月1日,《新蘇黎世報》援引德國外交消息人士的話稱,拜登派遣中情局局長威廉·伯恩斯在1月中旬分別秘密前往莫斯科和基輔,傳達拜登起草的和平計劃。據稱,該計劃包括一項“土地換和平”協議,將允許俄方保留“烏克蘭20%的領土”。報道稱,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拒絕了美國的提議,烏方表示不願放棄任何領土,而俄方則對勝利充滿信心。

2日,美國《新聞周刊》刊文稱,一名中情局官員對《新聞周刊》表示,瑞士媒體的爆料是“完全錯誤的”,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副發言人肖恩·達維特則表示,瑞士媒體的報道並不準確。對於瑞士媒體的爆料,俄羅斯駐聯合國第一副常駐代表德米特裏·波利揚斯基稱,這一消息很有趣,但他拒絕對相關的猜測發表評論。

另外川普接受RSBN訪問的時候表示,普京不想入侵但被迫這樣做。他說他有可以告訴他們的東西,可以在24小時內談判和平,但他不會透露如何談判。他說他可以保證達成和平協議。

猶太人現在從烏克蘭止損,暫時認輸妥協,還可以勉強維持盟主地位。權威雖然受損,但二戰後的餘威還在,五眼聯盟現在開始與中俄印土伊之間展開合縱連橫,互相挖對方牆腳比較合理。剛剛發生的中國無人飛艇因不可抗據因素誤入美國領空可能是這場新競賽的開始。挑戰盟主地位,最好用這種因為不可抗拒因素為理由,如果美國有能力打下氣球,說明美國防空係統沒有問題,挑戰者也保留麵子。現在證明美國沒有能力打下40000-50000公尺高的飛行物,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看後麵五眼聯盟如何出招了。

目前看,挑起戰爭削弱諸侯與挑戰者的傳統手段好像遇到很大困難。話說伊麗莎白一世駕崩後,立她姐姐的兒子卡爾·彼得·烏爾裏希為沙皇。按照父係家譜,彼得是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的侄孫,所以起初彼得一直是準備繼承瑞典王位的。伊麗莎白一世的親姐姐安娜.彼得羅芙娜公主在彼得降生後舉行的慶祝晚會上觀看焰火,但不幸受風得病,不久就不治而逝。彼得11歲的時候,父親病故,這樣彼得的教育完全由叔父阿道夫·腓特烈負責。阿道夫·腓特烈邀請了幾位宮廷教師,負責彼得的文化教育。

盡管彼得是瑞典王位繼承人,但仍受到教師的嚴厲管教,每當行為出軌,他的老師就對他進行體罰,命令他跪在豆子上,而且體罰時間還很長。到了13歲的時候,彼得還隻是略通法文而已。

如此環境造就彼得的性格變得膽小,多疑,而且神經質。彼得喜歡軍事遊戲,最心愛的玩具就是一套木製的士兵木偶。他還喜歡軍服,喜歡觀看軍隊的隊列表演,但是對炮聲卻異常恐懼。據記載,彼得體弱多病,時常說謊,並伴有病態的幻想。

1742年,在伊莉沙白的加冕儀式上,正式宣布彼得為皇儲。彼得被接到俄羅斯以後,洗禮皈依了東正教,改名彼得·費奧多羅維奇。彼得自幼在德國長大,不會說俄語,對俄羅斯文化沒有一點興趣,整天以各類軍事遊戲,觀看軍隊列陣度日。

見到彼得後,伊莉沙白女皇對這個一副病態的外甥非常失望,為他找了最好的老師,可是彼得生性懶惰,對周圍事物很冷淡,而且作風浮誇,愛慕虛榮。就這樣彼得在老師指導下學習了三年,毫無寸進,甚至連俄語也不會。

1745年,彼得迎娶安哈特.采爾勃斯特公國的索菲婭公主為妻。安哈爾特-采爾勃斯特公國是德國中部很小的一個公國,當時人口也不過12000人。索菲婭公主嫁給彼得以後,也皈依了東正教,改名為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

說起來這位索菲婭公主,後來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原來是伊麗莎白一世未婚夫的妹妹約翰娜的女兒,這位王子運氣不佳,染上天花早逝,未能與伊麗莎白完婚。伊麗莎白傷心欲絕,此後終身未嫁,並與未婚夫家族的親戚們來往密切。

彼得被立為皇儲後,僅僅在1742年,莫斯科就收到了50多幅歐洲名門望族待嫁千金的畫像。此時的俄羅斯實力超群、傲視歐洲,已經不是幾十年前處處被人嫌棄的窮鬼。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萊斯托克伯爵也謀劃聯姻,以此推翻俄奧聯盟的代理人,女皇所信賴的大宰相貝斯圖佐夫,進而加強俄普合作。在腓特烈二世的安排下,1742年冬天,約翰娜帶著蘇菲亞來到柏林覲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對蘇菲亞公主感到滿意,認為她可以成為俄羅斯皇儲的妻子,於是請來最好的法國畫師為蘇菲亞公主畫一幅肖像畫,然後把這幅肖像送到聖彼得堡。安哈爾特公爵一家等待足足一年。在這一年裏,聖彼得堡反複研究各種聯姻方案,最終選擇安哈特公國的蘇菲亞·奧古斯特公主。

足足等了一年之後,1744年1月,伊麗莎白女皇來信邀請安哈特公爵夫人喬安娜和蘇菲亞公主前往俄羅斯做客,同時附上一張一萬盧布的支票,作為公爵夫人母女倆人在路上的開銷。雖然信中沒有寫明邀請的目的,但安哈特公爵一家都明白,伊麗莎白女皇選中了蘇菲亞做太子妃。

1744年2月9日,浩浩蕩蕩的雪橇隊伍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終於抵達了廣袤浩瀚、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冬天的莫斯科異常寒冷,興高采烈的約翰娜母女倆心裏卻暖洋洋的,因為她們得到了女皇很高的禮遇,朝廷大臣們的接待無微不至,歡迎的禮炮聲響徹雲霄。

在豪華的克裏姆林宮,約翰娜母女見到了尊貴的伊麗莎白女皇,隻見她麵容美麗,儀態豐滿,頭上插著一根羽毛,身上掛滿了鑽石,渾身上下珠光寶氣。約翰娜麵對這位差點成為嫂嫂的奢華美麗的女皇,緊張得眼花繚亂、手足無措。而她的女兒,15歲的索菲亞表現得十分鎮定,她大大方方地向女皇行了個法式宮廷禮。女皇也很激動,她似乎從約翰娜的臉上看到了愛人的容貌,愛屋及烏,對優雅聰慧的索菲亞也十分喜愛。約翰娜看到女皇傲慢的臉上露出的滿意笑容,不禁長舒了一口氣。

蘇菲亞一來到俄國,就不遺餘力地討好女皇及其寵臣以及俄羅斯人民。她請求伊麗莎白女皇為她找來最好的老師苦學俄語和東正教禮儀。蘇菲亞公主勤奮地學習俄語,甚至在夜深人靜周圍侍從都已經睡下還在抱著書苦讀,赤足在臥室行走保持清醒(盡管她已熟練掌握俄語,但還有些德語的口音)並因此染上肺炎。她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自己來到俄羅斯就迫切地意識到自己必須成為一個俄羅斯人才能戴上皇冠。

蘇菲亞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路德宗教徒,極為反對女兒改宗東正教。盡管如此,俄羅斯正教會還是在1744年6月28日為蘇菲亞施洗禮,授予她新的教名葉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與父名阿列克謝耶芙娜(Алексеевна;意為“阿列克謝之女”)。6月29日,皇儲彼得與葉卡捷琳娜訂婚。葉卡捷琳娜在回憶錄中寫到,自己一來到俄羅斯,就染上嚴重的胸膜炎,幾乎致命。她將自己的幸存歸功於定期的放血療法,一天之內甚至多達四次。當葉卡捷琳娜病重之時,母親喬安娜曾想請路德宗牧師來為她行臨終聖事。但葉卡捷琳娜說:“我不要路德宗牧師,為我找東正教修士。”這件事很快就流傳開來,俄羅斯宮廷上下對葉卡捷琳娜的好感倍增。

兩人最終於1745年8月21日於聖彼得堡成婚。當時彼得已受封荷爾斯泰因大公,而葉卡捷琳娜也因此成為大公夫人。

俄劇《葉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三世與葉卡捷琳娜

彼得與葉卡捷琳娜的關係一開始就很冷淡。葉卡捷琳娜的文化修養遠在彼得之上,舉止得體,而彼得的智力水平似乎仍停留在幼年時代,喜歡玩軍事遊戲,士兵木偶整日不離手,而且對女人絲毫不感興趣。兩人婚後9年,才生下了兒子,取名保羅。據說這個保羅也是伊麗莎白安排侍衛與葉卡捷琳娜生的。

保羅一降生,就被伊莉沙白女皇下令抱走,由專人負責照料皇孫,而且彼得夫婦隻能每個星期探望保羅一次。彼得從未關心過兒子的情況,每個星期探望一次,對他來講已是很多。後來彼得同妻子的關係更加冷淡,甚至公開包養情婦。

1759年,葉卡捷琳娜懷上了第二個孩子安娜,但孩子四個月就夭折了。由於當時盛傳葉卡捷琳娜行為放蕩,彼得並不相信自己是孩子的生父,當葉卡捷琳娜反駁其指控的時候,彼得還詛咒妻子“下地獄去”!

葉卡捷琳娜隨後大多時間都待在自己的臥室中,以此躲避彼得粗魯的家暴。葉卡捷琳娜在這段日子裏百無聊賴,隻能以讀書為消遣。起初她開始漫無目的地讀小說,後來無意中讀到了伏爾泰的作品,自此開始對政治哲學類書籍感興趣。葉卡捷琳娜找來了厚厚的十卷本德國史,堅持每八天必須讀完一卷,又通讀了四卷本哲學史,還有大量的俄文書籍。一段時間以後,葉卡捷琳娜具備的知識深度,竟然讓她讀懂了孟德斯鳩艱深的《論法的精神》一書。

葉卡捷琳娜在回憶錄中以樂觀而果決的態度寫道:“我時常告訴自己,幸福或是悲痛都取決於內心。如果遇見不幸,那就鼓起勇氣去超越。即便眼前都是慘淡,人也可以快樂勇敢。

彼得雖然成為俄羅斯皇儲,但對俄羅斯的文化傳統不感興趣,從來不遵守東正教教規,甚至在各類宗教儀式上也表現得有失莊重。他的內心還是信仰德國的路德宗,經常公開說東正教的壞話。在叔叔阿道夫·腓特烈成為瑞典國王後,彼得抱怨說:"把我拖到這個令人詛咒的俄羅斯,我簡直就是被逮捕一樣;如果當初給我自由,現在我不就坐在文明國家的君主位子上了麽"。

在七年戰爭期間,盡管俄羅斯和普魯士是敵對國家,彼得仍公開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表示支持,毫不隱瞞腓特烈二世就是他的崇拜偶像,並多次向腓特烈二世提供軍事情報。伊莉沙白女皇對外甥的出格舉動很清楚,但一次又一次地原諒了彼得,隻因為彼得是伊莉沙白心愛而又早逝的姐姐的孩子。但是俄羅斯宮廷內外對這位皇儲毫無好感,彼得在貴族中間也沒有什麽威信。

1762年年初,伊莉沙白女皇病逝,彼得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七位皇帝,史稱彼得三世。但是由於彼得按照母係來自俄羅斯羅曼諾夫家族,按照父係卻是來自德國荷爾施泰因.戈托普家族,所以他的這一支被稱作羅曼諾夫.荷爾施泰因-戈托普家族,屬於歐洲著名的奧爾登堡王朝。後來彼得三世的後裔依然留在了俄羅斯帝國皇帝位子上,所以自此俄羅斯帝國的羅曼諾夫王朝的正式名稱變為羅曼諾夫 - 荷爾施泰因 - 戈托普王朝。

由於彼得三世登基,王朝屬於奧爾登堡家族,俄羅斯皇室和歐洲的許多皇室成為親戚。至今英國王室和挪威王室在血統上仍屬於奧爾登堡家族,盡管英國王室的正式稱呼是溫莎王朝,但從父係家譜來看,英國查爾斯王子確實是奧爾登堡家族的繼承人。

彼得三世在皇帝的位子上一共坐了半年,但在這半年裏簽署了大量法令。彼得三世的功過是非至今毀譽參半,大多數人以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流傳下來的正史為依據,認為彼得三世是個神經質的怪人,智力水平發展一直停留在孩童時代;身為一國之君,但對周圍的一切,包括他統治下的俄羅斯非常冷淡,漠不關心,乃至大肆出賣國家利益。另一些人認為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彼得三世固然出賣了俄羅斯國家利益,但並非昏庸不堪,而且這段正史是在葉卡捷琳娜時代編纂,而葉卡捷琳娜可以說是彼得三世不共戴天的仇人,焉知其中沒有隱情。

在彼得三世統治的半年時間裏,進一步推行了大量改革措施。根據彼得三世簽署的法令,解散了秘密刑偵衙門,沒收了教會的土地,建立國家銀行,扶助工商業發展,解除外貿禁令,停止了對舊禮儀派教徒的迫害。根據彼得三世簽署的《貴族自由宣言》,俄羅斯貴族不必像彼得大帝時代那樣終身服役,或者像安娜女皇時代那樣必須服役25年,如今貴族完全不必服役,獲得了空前特權。其中一條就是任何一個貴族都可以隨時出國,可以隨意處置其名下的封地。可以說,彼得三世時代的俄羅斯貴族所獲得的自由,是一個封建製的君主製國家裏的極限。

彼得三世最為人詬病的一個決定就是放棄在七年戰爭中的所有勝利果實,單獨與普魯士媾和。作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彼得三世的選擇本屬情理之中,但他的讓步幅度之大實屬意料之外。為了進行和平談判,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向俄羅斯派出了一位名叫亨利·馮·格利茨的特使。彼得三世向來對普魯士的軍事和政治製度視為圭臬,所以對這位和談特使的意見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差一點就委托人家替他來製定俄羅斯的對外政策了。

俄羅斯和普魯士簽訂的合約規定,俄羅斯歸還整個東普魯士以及七年戰爭期間占領的所有土地,俄羅斯退出戰爭並轉而與普魯士結盟,對付奧地利。條約一出,整個俄羅斯為之震動和迷茫之中,這個愚蠢而荒唐的決策,讓彼得失去了軍隊的支持。

彼得大帝有如此奇怪的舉動與當時俄羅斯共濟會內部分瑞典傳統的共濟會與玫瑰十字會兩個派係有關。從起源上講,瑞典係統的共濟會組織是聖殿騎士共濟會組織的一支,也就是耶穌會派係。至於18世紀下半期俄國的瑞典係統共濟會,則它繼承了聖殿騎土係統共濟會的外部形象,包括漂亮的服裝、豪華的典禮儀式等,吸收了聖約翰係統共濟會的一些思想和玫瑰十字會的神秘主義(包括神智學煉金術等)。總體上來說,瑞典係統共濟會表現出的是一種明顯的權威特性,會員要對自己的首領保持一種特別的忠誠,新分會要對老資格的分會無條件服從,盡管它並不承認會員們在等級、財產和職務上的差別。

現代德國共濟會最早的會所出現在1737年12月6日。普魯士的王儲,後來國王腓特烈二世曾在1738年8月14日夜間出現在會所裏,並於1739年接管了總導師的職位。在最初的幾年裏,也產生了幾所新的會所,有些現在仍然存在。在共濟會宗教寬容和兄弟間平等的宗旨下,會所不僅僅隻是為共濟會兄弟提供了一個空間,也成為宣傳啟蒙運動思想的場所。

與很多其他國家不同,德國的共濟會有女性參與。萊辛、歌德和席勒是三位開創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道路的領袖,他們與共濟會也存在密切關係。1771年10月14日萊辛在漢堡加入共濟會玫瑰會所(德語: Zuden drei Rosen),並成為導師。他的《共濟會員對話錄》(德語: Ernst und Falk, Gesprache fur Freimaurer)被認為是共濟會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他也是最早倡議接納猶太人加入共濟會的發起者,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底層猶太人不具有公民權,也不被共濟會接納。他的好友普魯士猶太哲學家摩西個門德爾鬆(Moses Mendelssohn)發起了的猶太啟蒙運動哈斯卡拉(Haskalah),開啟了歐洲猶太社會開放和世俗化進程。

歌德共濟會藏手禮

歐洲猶太人尤其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開始學習當地民族的語言,接受當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進入歐洲上流社會。日爾曼文明史上一些最耀眼的明星都是這一運動的產物,海涅、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等哈斯卡拉運動培養了強大的猶太世俗勢力,揭開了歐洲猶太民族政治運動的序幕。歌德於1780年6月23日在魏瑪加入安娜.阿瑪麗亞玫瑰會所(德語:Anna Amalia zu den drei Rosen)。會所名字來自當時在魏瑪執政的女伯爵。阿瑪麗亞會所與當地貴族創建了良好關係,魏瑪公爵奧古斯杜和普魯士將軍費迪南伯爵(Herzog Ferdinandvon Braunschweig)也是會所成員。

共濟會在歌德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他的思想和作品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最早加入共濟會很可能是受到萊辛的影響。歌德著名的遺言“再多些光!”(Mehr Licht,常被認為反映了共濟會和啟蒙運動的光明崇拜。1913年成立的Wolfstieg協會旨在促進共濟會的科學研究。

彼得三世從來都不隱瞞自己真正信仰的是路德宗,而共濟會的玫瑰十字派背後是德國的路德宗,彼得三世也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瘋狂崇拜者和追隨者,彼得三世無疑屬於共濟會玫瑰十字派係。他曾將很多共濟會員召集到奧拉寧鮑姆,他的私人秘書沃爾科夫是共濟會員。1762年頒布的《禦賜全俄羅斯貴族特權和優惠詔書》和取消秘密辦公廳的命令即由沃爾科夫擬定。不過,彼得三世的怪僻性格並沒有使共濟會員特別是瑞典傳統共濟會派係感到滿意,他也對眾多的貴族表示不滿。於是一些貴族在1762年6月28日發動了政變,擁戴與他不睦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二世為皇。

關於這場政變同共濟會的關係,由於資料缺乏已經很難做出翔實的考證,但有很多共濟會員參加了這次政變卻是個不爭的事實,政變的組織者後來成為保羅皇儲帝師的潘寧是共濟會員,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近臣奧爾洛夫也是共濟會員。

奧爾洛夫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情人,近衛軍團的軍官。奧爾洛夫本人沒什麽文化,但身材魁梧,英俊高大,而且無論騎馬作戰,還是打牌喝酒,跳舞打架,都是一把好手,因此奧爾洛夫很受聖彼得堡上流社會女性的崇拜。這一切自然不會逃過葉卡捷琳娜的眼睛,她對奧爾洛夫稍加暗示,奧爾洛夫就開始了對葉卡捷琳娜的熱切追求,經常做出近乎瘋狂的舉動,向葉卡捷琳娜示愛。

奧爾洛夫

奧爾洛夫雖然官階不高,但在軍中有廣泛的人脈。奧爾洛夫一共有五個兄弟,他排行第二,另外四個兄弟也在軍中服役,奧氏兄弟團在軍界非常有分量。更關鍵的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聽說二弟成了皇後的男人,其他四個兄弟都自動站在了皇後一邊。伊麗莎白女皇的寵臣朱可洛夫也向葉卡捷琳娜投來青睞的眼神。精明的葉卡捷琳娜一眼就看透了他的心思,但她需要他,於是笑納了他。奧氏兄弟團還幫葉卡捷琳娜網羅親信、招募黨羽,越來越多的軍官發誓效忠皇後。朱可洛夫私底下也聯絡了一批支持皇後的貴族。

在軍隊與貴族集團的幫助下,葉卡捷琳娜二世奪得了皇位。俄國共濟會作為一個吸收了大量貴族階層人士參加的組織,自然也與這件事發生了聯係,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葉卡捷琳娜二世執政初期對共濟會員們的友善態度。她宣布實行的“開明專製”使共濟會員們感到興奮,一些共濟會員積極參加了1765年成立的“自由經濟聯合會”、1767年成立的新法典委員會等組織。1762年,潘寧甚至向葉卡捷琳娜二世建議成立一個“皇帝委員會”,從而部分限製沙皇的專製權力。

曆史學家韋爾納茨基就認為:“彼得一世時期,與那些西方的軍事裝備和軍隊服裝一起被引進俄國軍隊的還有西方軍官們之間同誌般友好的聯盟形式。俄國共濟會的早期萌芽很可能產生於海軍,因為俄國海軍的建立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並受到西方的影響。”雖然不是彼得大帝的本意,但可悲的是彼得大帝親手讓俄羅斯軍隊變成共濟會軍隊。

共濟會擁有軍隊與貴族,在彼得大帝身後,已經成為真正的造王者(KingMaker)。歐洲七年戰爭正如歐洲中世紀中後期以後的所有戰爭一樣,都是共濟會國家之間的戰爭。在他們樂此不疲爭霸遊戲之中,慢慢丟失了王權,二戰之後歐洲更成為猶太人的行省。而俄羅斯在法國大革命以後一直成為歐洲王權的捍衛者,也成為很多保守右翼口中的保守力量,“歐洲憲兵”,其實俄羅斯隻是擔心唇亡齒寒而已。

對人民而言,能否做到輕徭薄賦,藏富於民,比信什麽神更重要。共濟會國家又怎麽會施行仁政?彼得大帝之後,出於對領土無限的欲望,對人民橫征暴斂,而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也是同樣如此。在腓特烈二世的晚年,雖然內政與經濟都因為他的勤奮治理而蒸蒸日上,但人民卻失去對國王的愛戴。人民雖然畏懼這位戰場英雄,卻背地裏嘲笑他是個“終日磨麥”的老頭,腓特烈二世甚至連賣藝討生活的街頭藝人也征稅,人民承受極端的沈重稅負而苦悶不已。重稅讓腓特烈二世保有強大的16萬人的常備軍,同時也使他大失民心。一位英國大使曾經對腓特烈晚年的新稅製評論說:“新的抽稅方法不隻抽走人民的金錢,實際上更抽走人民對國王的感情”。

腓特烈大帝視察東波美拉尼亞新斯德丁的農村

這些大帝連我們滿清也不如,滿清再不堪,也是推行低稅率。當然彼得大帝這些君主比猶太人優勝在於不會認為人口過多,需要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多餘人口,手段包括散播病毒鼠疫,饑荒與戰爭等等。或者最終是統治者的信仰決定他們是否願意推行仁政。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