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開槍 信仰的顛覆(三十六)

(2022-04-24 02:15:58) 下一個

原文再續,書接上回。話說甘地從英國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業務。不過律師業務毫無起色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曆程。

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種族歧視的鬥爭的道路,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

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裏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The Black Act),這個法令強製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1913年9月,他參加一場抗議不按照基督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

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盡管飽受白人歧視,甘地卻決定組織印度誌願軍,保衛大不列顛。甘地解釋是:如今印度人的處境,全靠英國人的態度,如果想要在南非或印度更好地生活下去,就必須效忠大英帝國。

當然更重要的,可能還因為甘地本人一直是“精英 ”。他留學英國,英國的憲法、生活方式,甚至國歌,都已經進入他的血液。他在自傳中寫過:“我知道英國人統治的缺點,但是總體上我可以接受。當時我認為,對於被統治的人來說,英國人的統治有好處。“當然更重要的是如前文所述,他在英國已經加入大英帝國支持的神智學社,他一直是大英帝國培訓的精英。

甘地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擔任擔架手,1899-1900年

甘地參加了布爾戰爭,隨戰地救護隊服役。盡管在戰爭中繼續遭受歧視,比如不準上前線之類,但甘地沒有任何怨言。1906 年,南非爆發祖魯戰爭,這是英國人征服土著的戰爭。他又穿好大英軍服,準備再上戰場。如果不是因為胸膜炎,他定會為主子再立新功。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坐三等車遊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別的祖國。一年以後,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鬥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學說。他支持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對英國人每一個重要利益,甘地都是支持。

1917年,為了爭取印度人對英國人參加一戰的支持,印度事務大臣自由黨的愛德溫,蒙塔古(Edwin Montagu)宣布英國政府將在印度逐步實行“自治”體製與最終建立“責任政府”。印度可以沿襲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白人殖民地已經勾畫出的道路。這意味著有利於受英式教育的精英。

作為建設自治政府的第一步,英國人設計出一個精巧的憲政構架,稱為兩頭政治,即將政府的職能一分為二。位於寬闊的花園城市新德裏的中央政府,在新架構下仍然完全處於英國人的控製之下,但在省一級,有些部門如農業、教育等的職能以及負責征稅部門,都轉移給對省立法會議負責的印度籍部長。新的省級立法機構的選民群體也擴大了,如今選民包含了1/10 的成年男性居民。英國省督則繼續控製著關鍵的“保留”部門,比如法律與秩序等仍然在英國人的掌控之下。槍杆子與刀把子還是在英國人手中。

加達爾兵變後,英國人心浮動。其實自從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後,英國在印度的官員們就惶惶不可終日,總害怕當地人造反。這些官員們相互提醒道,表麵上無辜的當地人其實最可疑。戴爾將軍相信正有一個顛覆英國統治的陰謀,之後他在英國被讚揚為預先製止了一場恐怖襲擊。

在此氣氛之下,1919年2月6日,英印立法會議通過《羅拉特法案》。該法案規定警察可逮捕官方懷疑的犯罪分子,不經公開審訊,可以長期監禁。印度人民群起反對。

除了1915年的加達爾兵變以及拉合爾陰謀案導致英國人的恐懼外,有關為土耳其哈裏發而戰的旁遮普人青年的謠言,隨後是有關俄國內戰中紅軍的謠言,在英國軍隊圈子裏流傳甚廣。俄國十月革命也對印度人產生了影響。1919年第三次英阿戰爭爆發,甘地在印度號召人民起來抗議《羅拉特法案》獲得了空前熱烈的響應,開始了一連串騷亂和抗議。旁遮普的形勢迅速惡化,鐵路、電報、通信係統中斷。

在阿姆利則,超過15000人聚集到劄連瓦拉園。據說英國旁遮普省督邁克爾·奧德懷爾相信了這是要為5月造反而密謀的跡象,5月是英國軍隊暑期撤往山區的時間。事後根據英屬印度當局的阿姆利則屠殺以及其前後的反應推測,都表明這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為響應旁遮普省政府鎮壓這一所謂“密謀”而實施的協調一致的計劃。

1919年4月10日,在阿姆利則副警察長住處爆發抗議示威。示威要求釋放兩名知名的印度獨立運動領袖薩蒂亞·帕爾(Satya Pal)、賽義夫丁·克其魯,他們此前被政府逮捕並被關押在一處秘密地點。他們是甘地領導的真理堅固(即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支持者。政府派出軍事警戒隊向人群開槍,殺害若幹示威者,引發了一連串暴力事件。同日晚些時候,若幹銀行及其他政府建築,包括市政廳、火車站在內,都遭到襲擊和縱火焚燒。暴力持續並升級,最終有至少5名歐洲人死亡,包括政府雇員和平民。當天軍隊向示威人群展開報複性射擊,8到20人被軍隊打死。

1919年4月11日,英國傳教士瑪塞拉·舍伍德(Marcella Sherwood)小姐擔心她的學生們的安全,乃關閉學校,將大約600名在該校學習的印度兒童送回家。當在一條狹窄的街道內騎車通過時,這位小姐被一個暴民抓住,暴民拉著她的頭發把她拖到地上,撕扯衣服並踢打。一些當地印度人從這個暴民手中救了她,其中一個是她的學生的父親。隨後他們把她送到戈賓加爾堡的安全之處。

在4月19日看望舍伍德小姐之後,英屬印度的地方指揮官戴爾將軍簽署命令,強迫每個印度人在通過那條街道時都要用雙手和雙膝爬行。戴爾將軍隨後向一位英國視察員解釋說:“一些印度人在他們的神前臉朝大地爬行。我想讓他們知道一位英國女士就如同一個印度教大神一般神聖,因此他們必須也在她麵前爬行。”他還授權對靠近英國警察棍棒所及範圍內的當地人進行不分青紅皂白的公開鞭打。舍伍德小姐後來為戴爾將軍辯護,將他描述為“旁遮普的‘拯救者’”。

此後兩天內,阿姆利則歸於平靜,但暴力事件在旁遮普其他地方仍在繼續。鐵路被切斷,電報站被搗毀,政府建築遭縱火,3個歐洲人被殺。到4月13日,政府決定在旁遮普大部分地區實施戒嚴。立法限製大量公民自由,包括集會自由,四人以上的集會被禁止。

1919年4月13日(星期日),英國的雷吉納德·戴爾將軍聽說有一個大規模暴動正在醞釀,於是他發出禁令,取消所有集會。但該禁令沒有傳開,很多人不知道有禁令。大批錫克人群眾不理會當局禁令,在劄連瓦拉園舉行群眾集會,反對英屬印度當局已經實施的《羅拉特法案》。由於當天是錫克教的主要節日光明節(Baisakhi),所以有一些不是參加集會的人也來聚集觀看。

戴爾率領50個廓爾喀步兵抵達劄連瓦拉園,封鎖主要出口,在該園四周的高處架設機關槍,沒有先行警告在場群眾散去就下令士兵以機關槍向人群掃射。掃射持續大約10分鍾,直到子彈差不多耗盡才停止。事後戴爾認為總共射出約1650發子彈,這似乎是根據部隊撿拾的空彈殼統計出來的。

劄連瓦拉園內,有成百上千的群眾被子彈擊中。受傷群眾被送往醫院後得不到及時救治。劄連瓦拉園僅有兩條通向市區的狹窄道路,其中一條路上堆放著機器,另一條路的中央有一口水井。不少人跳進這口水井躲避子彈,結果溺斃,事後在井裏找出超過一百具屍體。另有說法認為有數十人死在該井。

進入劄連瓦拉園的狹窄通道

劄連瓦拉園內的“殉難者井”,阿姆利則慘案中大批群眾掉入該井身亡

劄連瓦拉園的屠殺震驚了整個印度。僅僅2天後的1919年4月15日,古吉蘭瓦拉就爆發了抗議此次屠殺的示威,政府派出警察和飛機鎮壓示威群眾,打死12人,打傷27人。劄連瓦拉園的屠殺不僅激起了印度民眾的強大反抗,就連本來支持英國的一些印度上層人士也轉而反對英國。比如尼赫魯的父親徹底改變了對英國人的態度,將家中含英國印記的物品焚燒殆盡。甘地也表示,這起屠殺事件動搖了英帝國的根基。此次屠殺激發了包括錫克人在內的印度人民參加印度獨立運動。錫克人此後組織了各種社團,反抗英國統治,後來這些社團發展為阿卡利黨。

為了平息公憤,1919年10月14日,在印度事務大臣愛德溫,蒙塔古發布命令英屬印度政府成立“騷亂調查委員會”(Disorders Inquiry Committee)。該委員會主席為威廉·亨特勳爵,所以該委員會後來被俗稱為“亨特委員會”(Hunter Commission)。1919年11月19日,戴爾將軍被傳至該委員會接受調查。盡管戴爾在軍隊中的上級曾建議他最好讓法律顧問代表他出席,但戴爾拒絕了這個建議並獨自出席。

經過問詢,戴爾被委員會同意離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委員會撰寫了最終報告。同時,鑒於屠殺的規模之大及對英國統治印度造成的損害,再加上對戴爾在委員會問詢中所持強硬立場不滿,英國媒體以及許多國會議員轉而敵視戴爾。1920年3月8日,委員會的最終報告公布,委員會一致譴責了戴爾的行為。報告原文為:“他隨心所欲地持續射擊,在我們看來,戴爾將軍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戴爾將軍認為他是在鎮壓叛亂,邁克爾·奧德懷爾先生也持相同觀點。但並不存在需要鎮壓的任何叛亂。”

重要的是該委員會沒有作出任何處罰,因為戴爾的行動受到其不同上級的縱容,後來軍事委員會也支持戴爾。

戴爾起初受到英國保守派的稱讚,但1920年7月卻被英國下議院譴責並強迫退休。戴爾成了絕大部分和英屬印度有聯係的英國人眼中的英雄,例如英國上議院,但在下議院則不受歡迎,下議院兩次投票反對戴爾。這起屠殺引起了英國對英屬印度軍隊職責的重新審視,並推出了新的“最低武力”政策,軍隊也接受重新訓練以學習如何適當應對需要控製人群的局麵。一些曆史學家認為,這次屠殺是終結英國對印度統治的關鍵一步。

1912年到1919年擔任旁遮普省督的邁克爾·奧德懷爾支持戴爾將軍,聲稱這次屠殺是一次“正確的”行動。如今一些曆史學家認為,奧德懷爾策劃了這次屠殺並令戴爾將軍執行。許多印度人指責奧德懷爾。由於奧德懷爾在這次屠殺中所起的作用,1940年奧德懷爾在英國倫敦被錫克人烏德哈姆·辛格刺殺。印度人真是有種。

不要以為英猶隻會在殖民地對手無寸鐵的平民開槍。英國自十七世紀末光榮革命後不久,甚至到了十八世紀初期聯合王國成立以後,英國透過與天主教法國之間的戰爭(即是世間所謂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以新教創造出國民的身份認同。

對於這樣的英國而言,和同屬新教的美國的戰爭,從一開始就欠缺了充分而正當的理由;輿論對於戰爭的是與非,看法複雜而分歧。1778年,天主教的法國支持新教美國而參戰,加上天主教的西班牙與新教的荷蘭陸續參戰,令英國最後放棄美國,同時也讓英國人越來越不能忍受長期戰爭。 從大英帝國允許美國獨立1780年代起,到1830年代為止,這段時期被稱為工業革命的經濟發展時代,人民不但不能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功,還要忍受戰爭期間重稅。

1780年代初期,在首都倫敦和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人們因為對浪費公帑和發生在衰廢市鎮 (Rotten Borough)的政治舞弊的憤怒,對議會提出了稅製改革要求。政治腐敗外,財政軍事體係的漏洞也愈來愈明顯。所謂財政軍事體係,隻是軍國主義不同叫法。

為了安撫人民,1832年通過了《改革法》(Reform Act),改變了光榮革命所建立的、以地主紳士等名望之士作為統治基礎的政治體係,增加選民基礎。但兩黨都聽命於猶太金融集團的情況下,增加選民基礎又是一個騙局而已。

另外,英國政府為了長期戰爭的需要,征募愛爾蘭人從軍。當時英國政府承諾解放天主教徒,以換取愛爾蘭人協助作戰。在英格蘭的天主教徒自1673年遭到 《檢核法》(Test Act)禁止擔任公職為開始,逐漸成為多項不平等法令歧視的對象。於是英國政府便以廢止這些法令作為征兵的交換條件。一七七八年,當議會決議通過《天主教救濟法》時,下議院議員喬治.戈登(George Gordon)便立刻在議會提出反對法案。支持他的民眾於一七八〇年,在倫敦引發了大暴動。這場戈登暴動(Gordon Riots)被公認是十八世紀最大的民眾起事。關於大英帝國與現在的美國是軍事主義國家的論述可以參考財政軍事國家 信仰的顛覆(十九)

其實當時的英國人已經馴化得相當厲害,隻敢用新教打擊天主教這個當時的政治正確的名義暴動。天主教的禮拜堂和住宅區、愛爾蘭的勞工和商人們,紛紛成為民眾攻擊的目標;不久之後,民眾攻擊的對象無限擴展,新門監獄(Newgate Prison)和弗利特監獄(Fleet Prison)等地方都被縱火化為灰燼,逃亡的囚犯們襲擊了銀行和民宅。在國王喬治三世的要求下軍隊出動,等倫敦回複秩序時,據說有兩百八十五名倫敦市民遭到射殺,造成損失是法國大革命時巴黎的十倍。戈登暴動暴露出英國社會的狀況,人民對長期戰爭帶來沉重稅賦已經忍無可忍。

那麽進入近代,二戰之後,英國是否文明了?血腥星期日,也叫“血色星期日”或“流血星期日”,是1972年1月30日一些天主教民眾未獲授權,在北愛爾蘭德裏/倫敦德裏市Bogside地區上街遊行,英國傘兵向正在遊行的市民開槍,造成14人死亡,13人受傷的事件。

北愛爾蘭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人口約170萬,其中60%為英國移民後裔,信奉基督教新教,另40%是愛爾蘭島土著後裔,信奉天主教。在北愛歸屬問題上,前者主張留在英國,後者堅持回歸愛爾蘭。1972年1月30日,一些天主教民眾沒有得到警察批準在北愛爾蘭德裏/倫敦德裏市Bogside地區上街遊行,英國傘兵向正在遊行的市民開槍,造成14人死亡,13人受傷的事件。包括記者和旁觀者在內的很多人證明當時遭到槍擊的人都沒有攜帶武器。英國人與愛爾蘭人的恩怨情仇,可以重溫《亂世佳人》前傳 信仰的顛覆(二十一)

事件發生後,英國政府立即就此事進行調查,調查報告耗時12年完成,向2500人取證,總花費接近2.93億美元。報告說,一些士兵最初可能因“恐慌”而開槍,其他士兵聽到槍聲後“失去自控能力”。

第一次調查叫做“威傑裏法庭”,開脫了英國政府和大部分英國士兵的責任,但其公正性遭到了很多人士的批評。英國政府處理態度顯然激怒了愛爾蘭人。憤怒的愛爾蘭人攻占並燒毀了英國駐愛爾蘭大使館。愛爾蘭外相專程赴紐約聯合國總部要求聯合國幹預。但是由於英國擁有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權,聯合國不可能進行幹預。

終於在暴行發生30年後,為了證明歐美民主製度的偉光正,有糾錯功能,第二次調查已於二零一零年年中完成,薩維爾勳爵亦於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五日公開共十冊長達五千頁的調查報告,指出死傷者當時並不構成任何威脅,被射殺的平民都是無辜的。因此英軍當時射殺平民的舉動並不合法。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道歉:該報告明確顯示,軍方沒有理由向抗議人群開槍為此,我代表政府,代表我們的國家表示深深歉意。

諸君一定發現這三起大英帝國屠殺平民事件一個共同點最後都是譴責了事,沒有人承擔責任。戰爭,瘟疫與饑荒一直是猶太金融集團統治工具,對平民開槍與這些相比較就顯得小兒科了。去年澳洲歐洲與今年的加拿大都有大規模的反對強製疫苗遊行,澳洲政府用橡皮子彈,歐洲放狼狗咬而加拿大小土豆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封鎖示威者的銀行戶口,最後沒有開槍已經是萬幸。在下相信,如果需要,他們會開槍的。

說回俄烏戰爭,俄羅斯這次對俄烏蘭動武,節奏把控得很好,不急不慢,不抬高烈度,不追求速度。給人的感覺,還會繼續這樣打下去,這就出乎西方的意料了。美國肯定是希望俄羅斯打的,而且希望俄羅斯大打、猛打、全麵打。所以,在之前放風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刺激俄羅斯打。又多次放風,如果俄羅斯打烏克蘭,美國和北約不會介入,不會出兵,而且會第一時間撤走自己人,引誘俄羅斯開打。

但是俄羅斯就是不動手,美國和西方已經多次預言,1月10日、20日、2月10日、20日,俄羅斯都不動手,而且2月15日還從俄烏邊境主動後撤演習部隊。最後連澤連斯基都向西方要證據,因為那時候已經促使烏克蘭資本外逃了。

於是,北約18日前後在烏東策劃,要亞速營和烏克蘭軍地在3月8日全麵進攻頓巴斯地區,並且明確要驅趕、屠殺俄羅斯族人。俄羅斯2月20日得到這個消息,等於得到出兵的正當理由。2月24日從三個方向全麵進攻烏克蘭,去消滅新納粹勢力,去除烏克蘭軍事力量。

眼看俄羅斯墮入圈套,美國立即脅迫歐洲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開始全麵製裁。美國和歐洲國家認為,俄羅斯會打閃電戰、全麵戰,這樣可以讓俄羅斯全麵陷入烏克蘭這個大坑,並且準備把烏克蘭變成俄羅斯的另一個阿富汗。

但事情的發展慢慢出乎美國的意料了,俄羅斯沒打閃電戰,而是穩打穩紮,慢慢推進。一部分圍住基輔的部隊隻在基輔外圍小打小敲,不急於推進。東部和南部也是,隻針對重點目標開始圍攻,打下哪裏就清理鞏固哪裏。這種低烈度、慢節奏、小範圍的軍事行動,怎麽可能耗死俄羅斯?反倒是歐美開始有點吃不消。

歐洲各國發現才二個月時間,烏克蘭就像無底洞一樣胃口越來越大。剛向歐盟索要每月70億美元的援助,現在又向G7索要500億美元的援助。烏克蘭總統經濟顧問甚至還說到,烏克蘭需要1萬億美元來彌補戰爭損失。現在,烏克蘭總統又稱,烏克蘭能和俄羅斯打上十年來捍衛我們自己的東西。才短短不二個月,烏克蘭麥田就變焦土了,歐盟天然氣變成燒木材,打十年是歐洲想都不敢想的。

美軍也好不了多少,本來美軍準備坐山觀虎鬥,隻任俄烏爭鬥,但現在也開始吃不消了。原來開戰以來,西方援助了大量軍火,已提供了6萬件反坦克武器和2.5萬件防空武器,但是消耗的速度遠超想象,按美方說法,烏軍每天都在消耗“相當於需要一周時間輸送的反坦克彈藥”,德國現在已經沒有多餘的裝備,拒絕再提供現有裝備,加拿大已經感覺缺乏武器了,美國“標槍”導彈庫存減少了三分之一,也不得不減少供應,更要求企業全力生產。

巨大的消耗沒有達到良好效果,俄軍損失處於可接受的水平,還有大量北約軍援被俄軍繳獲,並被投入到戰鬥中。北約彈藥庫存正在被烏軍快速消耗,同時俄羅斯一改開戰以來任由北約給烏克蘭輸送武器的策略,開始炸毀北約支援的彈藥庫。昨天把烏克蘭熬德薩地區的一個大批美國歐洲增援的武器物流站下手了,炸毀了大批武器,彈藥,美國提出抗議,俄稱早有通知再提供武器給烏克蘭運輸工具就是我們的軍事打擊目標。

剛剛哈爾科夫一軍火庫被俄軍精準控製:麵積達數百公頃 內有數千噸彈藥據稱此軍火庫目前是歐洲規模最大的一個,內部貯藏滿了蘇聯時代準備打三戰的武器彈藥。北約現在被烏克蘭給“逼瘋”了,澤連斯基老是讓北約各國支援烏克蘭坦克、戰機、防空導彈和重型武器,可是這些武器很多到了烏克蘭還沒有發揮出威力,就被俄軍給繳獲了。原來開始普京是故意允許北約武器支援烏克蘭,等北約運送差不多後才炸毀或繳獲,達到消耗北約的目的。

經濟方麵,耶倫表示,如果歐盟馬上中斷進口俄羅斯能源,勢必會推升國際油價,進一步傷害全球經濟。她建議歐洲應在不完全切斷能源供應的情況下,逐步降低對俄國的依賴。歐盟禁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對於俄羅斯的打擊可能不大,但對於歐盟會傷害更大。盡管俄羅斯能源出口量會因此降低,但價格的上漲卻讓俄羅斯受益。 ???

既然美國已經表態,歐盟委員會允許歐盟公司根據俄羅斯的要求以盧布支付俄羅斯天然氣費用。布魯塞爾在文件中表示,有一些選擇可以讓歐盟公司繼續合法地支付天然氣費用。文件稱,歐盟的製裁製度並未禁止歐盟公司在 Gazprombank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開設賬戶,在付款前,歐盟公司隻需要“聲明當他們向 Gazprombank 存入歐元或美元時,他們認為他們的合同義務已經完成”,而不是“在賬戶中的存款兌換成盧布之後”,就不會違反歐盟製裁俄羅斯的相關程序。

英國也向 Gazprombank(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 及其英國子公司頒發了天然氣支付許可證,有效期為5 月 31 日。英國與俄羅斯正在討論如何為頒發許可證之前簽訂的合同付款,它旨在“確保歐盟的天然氣供應”。

當大家歡呼盧布勝利的時候,也同時宣布美元霸主地位的動搖與區域貨幣圈的誕生。周五全球外匯市場血流成河。美元對全球主要貨幣大開殺戒,特別是對英鎊和澳元。在美元大殺群英的同時,盧布卻成了唯一屠殺美元的黃雀,24小時對美元上漲了5.77%。周五的戰果是美元收割全球一小波,盧布收割美元一小波,順帶收割歐洲一大波。

外匯市場已經確認盧布貨幣圈誕生,馬來西亞是一個表示要加入的國家。馬來西亞駐俄羅斯大使巴拉·錢德蘭在接受衛星通訊社采訪時表示,馬來西亞正在仔細研究俄羅斯金融信息傳輸係統,如果其符合多項標準,馬方可能會加入。

目前世界正式進入三戰準備狀態,恍如二戰前一般。“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製崩潰。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製;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製,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製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製。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製,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世界貨幣體係瓦解了。”(十字軍西征 信仰的顛覆(三十一)

五眼聯盟這次能取勝的關鍵是破壞中俄印土聯盟。蘇洵的《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可見多國聯盟是困難的。歐盟與五眼聯盟其實都是猶太殖民地,他們其實是暴秦,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是軍事主義國家(財政軍事國家 信仰的顛覆(十九))。

而五眼聯盟已經開始連橫。4月22日,英國首相鮑裏斯·約翰遜與印度總理莫迪在新德裏舉行會晤。約翰遜除了明確表態沒有就印度對戰爭的立場向莫迪施加任何“壓力”外,還表示,英國還將幫助印度建造自己的戰鬥機,期待印度減少對莫斯科的軍事采購,鼓勵印度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印度的能源、農產品和軍事硬件都依賴俄羅斯進口,目前有50%以上的軍事設備是從俄羅斯購買。

除了國防,英國和印度還同意互相降低進口商品的關稅,約翰遜表示,期望在今年年底以前,與印度簽署一項新的自由貿易協定。英國與印度也將在能源安全領域合作,以協助印度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發展較便宜和永續的在地能源來源,包括離岸風電、氫能、核能和太陽能。

全球已經進入多事之秋。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吾愛旅遊 回複 悄悄話 抱歉!寫好了,臨時有事,在草稿箱裏耽擱了,沒有及時發出。

先生看到了嗎?
吾愛旅遊 回複 悄悄話 知古而明今。先生高見!我已經給先生發悄悄話。請先生查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