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孟加拉饑荒 信仰的顛覆(二十六)

(2022-02-12 21:32:16) 下一個

原文再續,書接上回。話說克萊武男爵取得普拉西戰役勝利後,確立了東印度公司對孟加拉的統治地位。克萊武扶持賈法爾成為納瓦布後,同時接管了一係列重要商品尤其是鹽、檳榔、煙草和硝石的貿易權,孟加拉納瓦布逐漸喪失了一部分實權。這些商品隻有納瓦布有特權進行交易,失去這些特權意味失去統治權。

硝石是製造火藥的原料,英國軍隊對硝石的需求十分殷切,而英王每次訂下的合約往往需要上數百噸的硝石,東印度公司則可從中賺上數萬鎊。公司其中一位總督甚至曾經在1864年說到,賣硝石賺的錢比課鹽稅還要高。另外東印度公司建立了一條中國、印度和英國三角貿易航線,從而英國可以從中國進口茶葉和絲綢。

1760年,莫臥兒皇子Ali Gauhar意欲鏟除米爾·賈法爾,從東印度公司的手中奪回富饒的蘇巴東部,法國也派200名法國士兵增援。皇子Ali Gauhar一路進攻到巴特那,並成功奪取該城,還想殺掉一直與莫臥兒作對的Ramnarian。米爾·賈法爾擔心自身政權不保,派出兒子Miran收複巴特那,解救Ramnarian。米爾·賈法爾也向克萊武救援。克萊武派出陸軍少校約翰·卡約阻擋莫臥兒大軍。結果,英軍在1761年的四場大型戰役裏,擊敗了莫臥兒大軍。後來克萊武還擊退了荷蘭人的進犯。

另外納瓦布賈爾法為了支付東印度公司的三百萬英鎊賠款,要求地稅包收人(Zamindar)上繳的稅金從10%增加到30%,造成農村人口生活艱難。

1760年,在多年辛勞後,克萊武健康轉差,返國休養。當時輿論認為“孟加拉政府的靈魂離開了”,東印度公司正式任命他為孟加拉總督。孟加拉是東印度公司立足印度的保證,有肥沃的三角洲,寬闊的河流,稠密的人口。克萊武派沃倫·黑斯廷斯到賈爾法處擔任顧問。

克萊武回英國時至少擁有三十萬英鎊資產,每年的地稅收入達到二萬七千英鎊,他拿這筆錢去補貼家人和恩人勞倫斯少校。在英國期間,他獲冊封為克萊爾郡普拉西的克萊武男爵。克萊武買下了幾個莊園,又代表什魯斯伯裏(Shrewsbury)出任下議院議員。1760年,克萊武獲得了牛津大學民事法博士榮譽學位。1764年,他獲得了巴斯勳章。

克萊武還想改革東印度公司製度,與董事會主席沙利文(Sullivan)產生衝突,最後落敗。不過孟加拉政局的變化使他反敗為勝。受盡壓榨的米爾·賈法爾終於反抗英國人,英國人鎮壓後,扶持他的養子Mir Kasim Ali Khan登上王位。不久後,賈法爾的養子就下了台,還叫瑞士商人Walter Reinhardt Sombre殺死了150名駐守在巴特那的英軍士兵,而他本人則在兄弟的保護下逃走。

1764年東印度公司與莫臥兒帝國在布克薩爾決戰,英國方麵派出7,072人,其中包括857名歐洲人、5,297名印度傭兵以及918名印第安騎兵。而莫臥兒帝國和孟加拉聯軍這方則估計約有四萬人到六萬人。 由於聯軍成員缺乏協調,再加上一次致命的判斷錯誤,導致他們陷入混亂。 英國損失了847人,而且多數受傷;但是他們奪取了133枚炮彈和1百萬盧比。莫臥兒帝國自此亦成為英屬東印度公司的附庸,名義上存在至1858年。

雖然取得勝利,但整間東印度公司,由上至下,從文官到武官,貪汙腐化,士氣低落,又壟斷了內陸乃至對外貿易,而印度人則生活在極度貧困的環境之中。董事會請克萊武趕快回到印度處理這些問題。

克萊武回到印度後,與莫臥兒王朝的皇帝沙阿拉姆二世簽訂喪權辱國的《阿拉哈巴德條約》,條約規定:孟加拉、比哈爾、奧裏薩的稅收權授予(英國)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有權力征收捐稅供養(雇傭)軍隊。按照條約規定,納瓦布西拉吉除了刑事審判權,不僅失去了征稅權,連民事審判權也沒有了。

英國人取得稅收權後,將“包稅權”切割後高價賣出,買主均是商人及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商人和東印度公司的職員為了盡快收回成本和賺取利潤,竭澤而漁,將孟加拉農民征稅收增加到50%。高額的稅收,孟加拉的農民卻沒有意識到稅收易主了,依然以為稅收交給了他們的皇帝。誰也沒想到,他們的皇帝早已出賣了他們,但又不敢大方地承認。

英國東印度公司根本不會關心孟加拉及印度其他地區人民的死活,農業水利灌溉設施再也沒人維修,逐漸荒廢,糧食產量也不穩定。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英國人強迫農民改種罌粟、靛藍等經濟作物,大大改變了農業種植結構。

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風調雨順時,糧食會豐收,旱澇發生時,糧食會歉收!千百年來,農民和統治者也以此規律做出了相應的防範措施,如修渠、減稅、賑災、屯糧等。然而,英國殖民者任何時候關心的就是稅收,從而造成了接二連三的大饑荒,大的饑荒分別發生在1770年、1783年、1866年、1873年、1892年、1897年,最後一次饑荒是1943-1944年。而最嚴重的一次是1770年孟加拉大饑荒。John Fiske在他的《未見的世界》一書中寫到:1770年孟加拉大饑荒死亡人數要比14世紀歐洲黑死病的死亡人數還要多。在莫臥兒王朝統治期間,印度人民被征10~15%的稅。這些錢部分用於供養統治階層,也有部分用於設立安全基金,用於預防來年收成差出現災荒。

孟加拉大饑荒造成至少1000萬以上人口死亡,讓當時孟加拉的人口銳減了約三分之一,慘烈場景更是不忍直視……。赤柬比起猶太大英帝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東印度公司種族滅絕同時還大發橫財。諸君一定發現,所有猶太政府或者猶太代理人政府,包括蘇聯華約集團,當政之後都喜歡用饑荒去減少多餘人口,同時消磨主體民族的意誌。大英帝國對自己的愛爾蘭人與蘇格蘭人如此,蘇聯也是如此,如在歐洲糧倉烏克蘭製造大饑荒,不要忘記列寧創立的蘇聯高層接近八成是猶太人。

說幾句題外話,目前拜登政府天天散播普京入侵烏克蘭,昨天拜登與普京通話後,普京指出,俄方不明白美方為何要故意向媒體透露俄羅斯計劃“入侵”烏克蘭這一虛假信息。其實俄羅斯隻要關上天然氣管道,等著歐洲自己談就行,何須興師動眾?烏東兩個地區本來就在俄羅斯控製下,哪有出兵打自己的道理?除非普京的目的不是烏克蘭,而是利用烏克蘭把北約幹垮?這不是沒事找事嗎?如果像當年格魯吉亞一樣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換上親俄政權,惟目前烏克蘭人對俄羅斯還是相當戒懼,烏克蘭太大,占領後也難以維持統治

普京的策略是挾能源以令諸侯:歐洲想要能源,就必須從本土上撤出北約軍事基地。匈牙利總理奧爾班照做後,馬上能夠以五分一的價格購買能源;德國、法國也前往克裏姆林宮談判。歐、美、俄表麵上看好像在談烏克蘭問題,其實談的是以能源為基礎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美國在歐洲逐漸失去操控力。靠油輪運輸液化氣顯然無法解決歐洲的能源危機,更何況美國現在自己都陷入危機之中了。美、英如今最大的救命稻草,就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隻有這樣歐洲國家才能有堅決不接受俄羅斯低價能源的理由。但又是誰開啟了能源危機,給普京送上如此大禮?

其實現在烏克蘭人已經不信任歐美,雖然還是對蘇聯製造大饑荒耿耿於懷,也不喜歡普京。可惜他們忘記是猶太蘇聯政府製造饑荒,普京治下的俄羅斯已經回歸傳統。

我們回歸正題,1932年,斯大林在烏克蘭推行農業集體化,大量蘇共黨員被派往農村,動員農戶加入集體農莊,他們在烏克蘭遇到了強烈抵抗,最終導致對烏克蘭“富農”階層的集體逮捕和流放。大量擅長耕作、富有農業生產經驗的烏克蘭農戶被劃為“富農”,全家流放到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這導致烏克蘭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率的下降。免於被流放的農戶因為擔心被劃成富農,因此不願耕作,其直接結果就是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暴跌。

當年全蘇聯預計可以收獲9070萬噸糧食,但實際上隻收獲了5500至6000萬噸。蘇聯政府征得的糧食數量也從預計的2650萬噸下降至1850萬噸。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1932年8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頒布了一項新法令,規定“盜竊集體農莊財物”可以判處死刑。這一法令從根本上禁止農民將任何農產品據為己有。至1933年1月,有7.9萬名農民因此罪名被逮捕,其中4880人被判處死刑。

在禁止農民占有收獲的糧食後,1932年12月6日,蘇共政治局頒布了另外一項秘密命令,將全烏克蘭的所有生產資料(農具、牲畜、種子)收歸公有,禁止將任何糧食和製成品運入烏克蘭農村,並在全烏克蘭禁止商品和農產品的異地買賣。此外還向烏克蘭農村派出了搜糧隊,沒收農民的種子、餘糧和口糧。

這幾項懲罰性措施實施數月後,到1933年春天,在全烏克蘭範圍內出現了極其嚴重的饑荒現象。蘇共和烏克蘭政治局發出了一些補救性的命令,包括向饑荒地區運去32萬噸糧食,但同時自烏克蘭向外運出糧食的行動仍未停止。當年春天在俄羅斯西部和烏克蘭大部分地區出現的幹旱進一步加重了饑荒。與此同時,蘇聯政府禁止災民向外流動,烏克蘭以及頓河流域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斷,外界禁止進入這些地區。任何未經許可便試圖離開烏克蘭的饑民都被作為“階級敵人”逮捕。此時發生了大量人吃人的現象。蘇聯官方宣傳報曾寫道: "吃自己的孩子是野蠻人行為"。有超過2500人因為吃人而被定罪。

烏克蘭人周報一直追蹤1933年的情況,報道了當時通信上的困難和可怕的場麵。1933年12月1日報道了一次大規模抗議。

從1933年起,蘇聯官方采用了新的糧食統計手段,不再使用實際收到穀倉裏的數字,而是用“生物學產量”,極度誇大農田產量,類似畝產萬斤,目的是作為定量強迫集體農莊多交糧食,以致於蘇聯30、40年代的農業產量超出了任何外國專家的想象。蘇聯專家在50年代在研究的時候都試圖糾正30年代到40年代的數字。

1933年冬至次年春,烏克蘭氣候條件轉好。1934年農作物收獲量有所提高,烏克蘭饑荒狀況逐漸消失。

可見這次饑荒是斯大林故意製造針對烏克蘭白人的行動,因此當地也稱為“饑荒種族清洗”。在當代烏克蘭的各種媒體中,烏克蘭在饑荒中的死亡人數有時達到700萬、1000萬,甚至1500萬。烏克蘭前總統維克多·尤先科在一次公開講話中甚至宣布,饑荒時期烏克蘭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居民。烏克蘭官方一個最新的統計數字是,在1932-1933年饑荒中烏克蘭的死亡人數是3941萬。

除了饑荒外,1932年到1933年,蘇聯還對抱有民族主義觀點的烏克蘭知識分子、作家等民族文化精英進行了清洗。事實上在1930年代的大清洗時期,不論是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都傷亡慘重,而在1918~1922年代俄羅斯人也是受害者,俄國白軍一樣也被殺害,在俄國內戰中因為布爾什維克征收餘糧饑餓死亡的俄羅斯人超過1000萬。

如果我們回頭比較一下大英帝國製造的孟加拉饑荒,就會發現手法如出一轍。公元1769年年9月,雨季姍姍來遲。田地裏的禾苗遇到了幹旱,孟加拉大部分地區接下來6個月都沒有下過一滴雨,禾苗再也扛不住了,慢慢變得與幹枯的稻草一樣,一命嗚呼!

更為嚴重的是,1768年的收成就很差,原來的安全基金早已不複存在。旱情迅速蔓延至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奧裏薩邦、恰爾肯德邦等地。受災最嚴重的是孟加拉的Birbum和Murshidabad是真正的顆粒無收,而不是嚴重歉收的一個形容詞。

大饑荒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首先是農村的大批農民因為饑餓死亡,活著的人被迫出外逃荒。其次是饑荒迅速向城市蔓延,覆蓋至整個孟加拉。最後,饑荒發生後,因為沒有賑災等救助措施,引起疫病大流行,死亡人數迅速增加。

曾經無比富足的布爾尼亞病餓而死的人數就超過了三分之一,其他地方的災情可想而知。1770年底,雨水終於到來,但是於事無補,反而加重了災情。農民們為了度過饑荒,賣掉牲口、農具、兒女換取一點口糧,最後因為糧食嚴重短缺,人們不得不啃食樹皮、野草,甚至易子而食,已經這樣了,還是不能活命,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最後連掩埋屍體的人都沒有,野狗、禿鷲和其他野獸遊蕩在屍堆之間,吞噬著腐爛的屍體,紅紅的眼睛裏充滿凶惡可怖的光芒。

大批受災的農民湧向城市,希望能在相對富足的城市找到活下去的希望,然而,城市給予他們的不是希望,而是絕望。城市裏同樣糧食緊缺,大量的房屋空置,市民們同樣為食物發愁,不得不外出求生。農田大量荒蕪,無人耕種,農民大量逃荒,無人運輸食物進城,又加劇了糧食的匱乏,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大家隻能在死亡邊緣掙紮,然後活活餓死。

大饑荒發生後造成的景象堪比世界末日:受災地區渺無人煙,萬籟俱寂,仿佛無人區一樣!發生這麽嚴重的饑荒,當地政府成為東印度公司的提線木偶,毫無作為,為了最大程度保障英國人的利益,政府頒布禁令:禁止糧食跨區域調節運輸,不對糧食價格進限製!另外,當局和東印度公司對饑荒漠不關心,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救災措施。

英國人這樣做,根本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賺取更多的金錢,糧食價格在災區漲到天價,大多數的災民根本買不起,隻能活活餓死。不到5年時間,整個孟加拉餓死了超過1000萬人,成為孟加拉人不忍提及的曆史記憶。

季風來遲,發生旱情,這在當地並不是第一次發生。當地本土的統治者以前也都有相應的應對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減稅或者免稅,幫助農民度過災年,曆史上也從未發生過如此嚴重的饑荒!東印度公司取得統治權後,唯一關心的是能否收取更多的稅收。饑荒發生後,英國人隻是象征性發放了9000英鎊的救災款,接著就提高了稅收。1764年-1765年,英國人征收的稅收是82萬英鎊,而在1771年-1772年征收的稅收則高達234萬英鎊。

東印度公司的邏輯很簡單,災情導致人口減少,那麽死去人口的稅收就從活著的人身上征,為了讓稅收增加,隻能提高稅率。東印度公司隻對股東和金錢負責,其他的事情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即使孟加拉人死絕了,也與他們毫無關係。英國人的殘酷給孟加拉造成了毀滅性的後果。

首先是農業人口大量死亡,村社幾乎消亡。饑荒造成農民大量死亡,大量農田荒蕪,無人耕種,孟加拉地區大量原始自治的村社消失,依附於村社生存的手工業被毀滅。

其次是非農業人口的下場悲慘。農民死亡,天地荒蕪,糧食短缺,非農業人口如紡織工人、石灰工人、船員等因為得不到充足的糧食大量餓死,許多行業因此衰落,手工業、金融業等行業一蹶不振。

然後是當地統治階級上層深受其害。當地的封建王公和貴族因為所屬土地無人耕種,英國人征稅時,他們無法足額及時上交,隻能付高額的利息和違約金延緩時日,成為英國人盤剝和壓榨的對象,如布爾德萬的土邦國王和拉解沙希的女王都成了英國人放高利貸的對象,日子苦不堪言。

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導致孟加拉各個階層長期貧困化,處於底層的農民更是赤貧化,徹底對未來失去信心和希望。

最後是反噬英國人自身利益。英國人竭澤而漁的壓榨手段,暫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很快負麵效果就顯現出來,大饑荒導致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後來英國人派出雇傭軍武力催逼,也無法征收到持續增加的稅收,反而導致一向逆來順受的孟加拉人的反抗,遍地動亂,盜匪橫行,一無所有的農民四處顛沛流離,孟加拉陷入全麵的社會危機。

東印度公司的雇傭軍本來是用來征稅的創收的,此時也隻能用來鎮壓動亂,反而需要花費大量金錢。攤薄了東印度公司的利潤和股東們的分紅,引起了股東們的不滿。

這一切惡果都是英國人造成的,這次大饑荒表麵上看是旱災造成的,實質上就是英國人的殘酷和貪婪導致的。

其實故意製造大饑荒除了壓榨金錢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消磨當地人的意誌,他們在愛爾蘭與蘇格蘭做得相當成功,這些人最後都成為忠實的猶太日不落的奴隸(《亂世佳人》前傳 信仰的顛覆(二十一)蘇格蘭土改),而在印度好像事與願違,英國統治期間,印度人也多次反抗甚至兵變,後麵會慢慢說到的。

被迫無奈,英國人暫緩計劃。1773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調整法案》,對東印度公司的統治進行製度約束,建立一個“優秀”的政府取代東印度公司的一些管理職權。

根據法案規定設立一個監察局,由一名省督和三名監事組成監察局,這些職位由英國內閣任命,監察局接管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總領印度的政治軍事等大權,直接向國內政府負責,對東印度公司有監管職責。

監察局的成立,一定程度遏製住了東印度公司的腐敗現象、緩解了殖民地的矛盾,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統治方式,整個印度依然處於被壓榨的地位,人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之後,每隔一些年,印度都會發生饑荒,隻是餓死的人數從千萬級別下降到了萬、十萬、百萬級別,每次饑荒發生後,英國人和西方人都能找到一些“合理”的理由“甩鍋”。如1943年的印度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甚至還出口了7萬噸大米,然而,那一年印度還是發生了大饑荒,僅僅孟加拉保守估計就餓死了350萬以上的人。關於此次饑荒,我們從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些言論中就能得出原因。

●“在印度人死光前,我們決不投降····”

●對於饑餓的孟加拉民眾丘吉爾卻是毫無同情心甚至大發雷霆。本應該供應給孟加拉的醫療援助和食品被他隨意轉移到歐洲。有一次他說:“有沒有饑荒,印度人都會像兔子一樣繁殖。”

●德裏政府發出了一封電報描繪了當時災難的可怕情景和巨大的死亡人數。丘吉爾的唯一反應是:“為什麽甘地還沒有死呢?”

丘吉爾傳記作家安德魯·羅伯茨在一篇專欄文章中為丘吉爾開脫:“(丘吉爾)盡其所能緩解可怕的孟加拉饑荒,這是由於日本控製緬甸,其潛艇在孟加拉灣橫行造成的。”

這種說法認為日本是糧食短缺的根源,其實1942年,日軍攻擊了新加坡,征服了緬甸,但是並沒有攻占印度,況且緬甸雖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地,但是1940年左右,整個英屬印度來自緬甸的稻米也隻是占到15%!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1943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國殖民當局對已經嚴重缺糧的印度農村無情搜刮,特別是在鄰近印緬戰區的孟加拉用低價強製征購大批糧食,其總量相當於農民當年收成的3/4,從而加劇了戰時印度糧荒,全印饑民達1.25億,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一。1943年饑荒達到頂點,僅孟加拉地區就餓死350萬人,為二戰期間印軍陣亡人數的30倍。大批農民破產。

目前歐美猶太金融集團種族滅絕手段已經進一步升級。開始利用政府與媒體的互相配合,製造虛假的瘟疫,推銷有毒的疫苗。畢竟真瘟疫,比較難控製,搞不好猶太統治階層也會感染,而疫苗是韭菜主動或被迫接種。2年的試驗結果表明,隻要媒體與政府配合,就可以製造一場瘟疫,絕大部人都會主動接種疫苗。

BBC最新報道,病毒專家解釋疫苗的組成,疫苗有部分是艾滋病毒蛋白。現在整個英國忽然呼籲大家要進行艾滋病檢測了。澳洲七號台報道,昆士蘭大學回收五千萬支疫苗,因為注射後,會檢測出艾滋病。這兩年所有陰謀論都成真了。

目前巴黎、布魯塞爾、堪培拉及渥太華都有大型貨車隊遊行,無數民眾上街支持,上圖的澳洲堪培拉的現場照片,而歐美也逐漸取消限製措施,相信這次疫苗演習已經進入尾聲,後麵可能麵臨芯片植入危機。而馬斯克也多次聲明支持反疫苗運動,隱然成為右翼教主,真是耐人尋味。

下回我們繼續印度的故事,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盧冠霖 回複 悄悄話 曆史文章解釋很清楚
井觀天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反猶?本來信息量很大的文章,讓小編很為難:推,還是不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