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大英帝國 信仰的顛覆(九)

(2021-10-01 08:08:15) 下一個

原文再續,書接上回。話說英國出頭,組建美英澳同盟(AUKUS),維持印太秩序,是一個軍事組織。而同時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四方夥伴(Quad)機製首次在華盛頓舉行麵對麵的元首峰會。

四方夥伴機製從過去的部長層級、提升到元首層級間的會談,今年3月已經召開過一次線上的元首視頻峰會。拜登致詞時提到,這次的四方夥伴元首峰會麵對麵舉行,要討論的主題包括抗擊疫情與提升區域疫苗產能、半導體供應鏈安全、5G基礎建設、新興科技與氣候變化,四方還將加強教育與文化方麵的人文交流。

細心的諸君會發現其中所謂“抗擊疫情與提升區域疫苗產能”與“氣候變化”都是大重啟的關鍵內容。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民主黨提倡“Green New Deal”(綠色新政),提倡減少石油,煤,飛機與汽車的使用,甚至減少畜牧業,因為牛羊豬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簡單一句就是重複赤柬的政策,重新進入原始社會。當然人多也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人口也是重中之重。因此“氣候變化”當然也是大重啟一部分。

美英澳同盟(AUKUS)與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四方夥伴(Quad)機製,一文一武,意味如果有人不參加大重啟,美英澳同盟(AUKUS)這個軍事組織就會發揮作用。而美國是所謂“氣候大使”克裏,隻是“大重啟大使”的一個比較順耳的說法而已。

其實大家看看英國倫敦就會發現到處都是穿垃圾袋的中東婦女,倫敦市長也是一個穆斯林,加上二戰後的大規模國有化,搞到民不聊生,哪裏有一點保守主義的色彩?二戰期間,丘吉爾可算為傾其所有、不遺餘力、浴血奮戰,使大英帝國經曆了激烈的不列顛空戰,動員了一千萬多萬軍隊,並始終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所以丘吉爾的英國在二戰中表現算得上竭盡全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人評論丘吉爾不知是蠢還是壞,為何非要與德國開戰?直接造成了大英帝國衰落,從世界霸主淪為美國小跟班。這樣問題就來了,站在英國的立場上,為何有相當數量的人認為,丘吉爾直接搞垮了大英帝國。

事實上,二戰前的世界已經是矛盾重重,尤其是英國和蘇聯、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法國、德國不同程度地都有矛盾,但是英德未必必須開戰。況且當時美國已製定了滅亡英國的“紅色帝國”戰爭計劃,英國有針對蘇德的“禍水東引”戰略。所以二戰結束後再回過頭來看,有不少人認為,是丘吉爾把英德弄到必有一戰的被動境地,這也是丘吉爾最傻的決定,直接造成了戰後日不落帝國的衰落。

從德國的角度看,德國未必一定要征服英國。從納粹德國生存空間的視角分析,他們的目標始終是斯拉夫人。是想向東跟斯拉夫人要生存空間,而非向西。按此觀點,北歐日耳曼人、德意誌和盎格魯薩克遜日耳曼人、歐洲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拉丁人語係,都是統治階級。在希特勒看來,跟英國幹是最傻的自相殘殺行為,而自始至終都想和英國議和或結盟。要不然就無法解釋英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關於希特勒故事可以重溫血祭(上)血祭(下)

為何英國在曆史關鍵時刻,寧願支持蘇聯這個已經公認的邪惡帝國都要消滅希特勒?1509年,亨利八世登基,18歲的亨利與即與他早逝的長兄亞瑟的寡妻、24歲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結婚,6月24日在倫敦的西敏寺加冕。

凱瑟琳與亨利八世懷孕六次,最後隻生下女兒瑪麗,其餘都早夭。情勢對她非常不利,因為亨利害怕女性繼承王位,會引發第二次玫瑰戰爭,而且舊約聖經說:“弟娶兄嫂者會無後代”。1525年,亨利認定凱瑟琳不能為他生下男性繼承人,便和女侍官安妮·博林發生了婚外情。安妮·博林以美色勾引誘惑亨利,慫恿他與凱瑟琳離婚,並與教宗決裂,因此無論如何亨利八世都要把凱瑟琳從王後之位除掉將情婦安妮·博林扶正。

亨利八世派遣親信兼首相托馬斯·沃爾西(樞機、大法官)向教宗申請離婚,並派遣大臣威廉·奈特前去羅馬教廷遊說,理由是凱瑟琳與亞瑟的短暫婚姻裏有圓房的事實。這給教宗克萊孟七世出了大難題,因為之前1527年他曾在羅馬之劫中被西班牙軍俘虜,不想再得罪勢力強大的西班牙帝國(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是凱瑟琳的侄子),況且此一婚姻是前任教宗親自批準的。

克萊孟七世遲遲不批準離婚,首相沃爾西也無能為力,至1533年1月初安妮·博林已經懷孕四個月了。此前亨利就采取多項行動好能再次結婚,為了強迫凱瑟琳離婚,逼迫瑪麗她們母女分離,不給俸祿,以便給正在懷孕的情婦安妮·博林讓位。1529年,撤職並禁錮沃爾西。但繼任者托馬斯·摩爾爵士為人正直且忠於羅馬教會,仍不願配合。亨利繼續提拔其他的人,如托馬斯·克蘭麥和托馬斯·克倫威爾。這兩人都支持安妮·博林,也同情當時歐洲大陸興起的新教改革風潮。克蘭麥建議尋求歐洲大陸的神學院支持。

通過賄賂和施惠,此一策略獲得成功。1530年,英國國會提交了有利於亨利的報告。他投桃報李任命克蘭麥為皇家法院特使,進而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沃蘭死後讓其繼任。克倫威爾是亨利的親信謀臣,其建議更加大膽,要他廢除教宗在英國的崇高地位並取代之。另方麵,即使亨利威脅不繳交聖座的什一稅,教宗仍不改初衷。他於是下定決心決裂。

1533年1月,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私生子,亨利秘密與安妮·博林結婚,英國國會隨即立法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接著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與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6月1日,安妮·博林加冕為王後。安妮·博林在入宮後沒有多久,就為亨利生下一個女兒伊麗莎白。同年7月,教宗克萊孟七世將亨利處以破門律,但史學家對於具體日期有爭議。

1534年春,克倫威爾力促國會通過一係列法案:《上訴限製條例》禁止英國教會法庭上訴到教宗、禁止教會不經英王允許發布規章;“教職任命法案”規定教會必須根據英王指定的候選人推選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權威;《王位繼承法》亨利將與凱瑟琳所生的女兒瑪麗貶為私生女,指定與安妮所生的女兒伊麗莎白將來繼承王位;《叛國罪法案》規定不承認英王的最高權威即是叛國罪,可判處死刑;並且取消給教宗的獻金(Peter's Pence)。

英國的教會從此轉變為盎格魯宗,即聖公宗,又稱英國國教。它是大公教會的一個獨立於羅馬天主教的教派,也是改革最不徹底的,因為其目的隻放在合法化亨利與安的婚姻。聖公宗和舊教天主教沒有理論原則的任何分歧,隻是不承認教宗權威,再簡化部分的禮儀。很關鍵的《王位繼承法》否認“外國的王室和君主”對英國王位有繼承權,英國成人都必須宣誓承認該法案條款,拒絕者將處以終身監禁;任何人出版或印刷文字宣稱亨利與安妮·博林的婚姻非法,必然處以叛國罪,可以處死刑。

宗教改革引起了國內外反改革勢力的強烈反對。教皇將亨利八世開除教籍,神聖羅馬帝國威脅要入侵和斷絕貿易。亨利八世在國內加強鎮壓,1534年議會通過“叛逆法”,規定凡是用言論、文字、行動誣蔑國王為異端、裂教者、暴君等惡名者,不承認國王是教會首領者,否認國王婚姻合法者,均為叛逆,罪當處死。依此法案,殺掉了一大批反改革的教士, 但同時,一些信仰各種改革教派的人,也作為“異端”被處火刑。

1536年-1537年北方的舊貴族和教會勢力利用農民的不滿,掀起了名為“求恩巡禮”的叛亂,向南進軍,要求取消一切改革,並懲辦改革派。亨利八世堅決鎮壓,殺掉廢掉了一批北方舊貴族,成立由改革派主持的“北方法院”進行統治。在威爾士和西部邊區,則成立了由改革派主持的“威爾士邊區法院”,懲辦了大批舊貴族,推行英國的行政司法製度。

議會於1536年和1543年通過法案,把威爾士正式並入英國。由於改革派取得的成就,1536年的議會法案規定,英國國內原有的一切封建特權區必須在國王的名義下治理,實行統一的行政司法製度。從此,英國國內的封建割據基本被消滅。1536年-1537年,亨利八世還鎮壓了愛爾蘭英占區舊貴族的反改革叛亂,派改革派人士為代表進行統治,他自己於1541年兼稱愛爾蘭國王。

宗教改革運動,尤其是沒收大批修道院地產,帶來了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王室由於財政需求和謀求政治支持,把大批地產轉賣或贈送給新貴族和工商業資產階級,使這些新興勢力發財致富,成為宗教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大搞圈地,提高地租,趕走佃戶,造成大批農民流離失所,社會秩序動蕩不安。

1531年和1536年議會通過法案,用肉刑、奴隸勞動和處死等血腥手段,殘酷鎮壓流浪者。懲辦流浪者、安置勞動力、征救濟稅、維持治安,管理地方行政司法事務的權力,則交給由鄉紳擔任的治安法官和教區職員,使他們取代教俗封建主,成為中央在地方上實行統治的工具。

宗教改革對思想文化領域也有重大影響。在克倫威爾、克蘭麥等人倡導下,廣泛發行英文聖經,在禮拜儀式中采用了一些新教教義。破除了所謂偶像、神龕、朝聖等迷信。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和下層人民的反抗,使亨利八世感到恐懼,認為進一步改革將危及他的統治。1539年他親自主持製定了“六信條法”,規定三位一體,化體說、彌撒、懺悔、教士獨身等天主教主要教義和儀式必須遵行,違者罪至處死。

1540年在反改革派挑唆下,亨利八世將克倫威爾處死,大肆燒殺、迫害改革派,還下令禁止一般平民閱讀英文聖經。1543年製定的“國王書”,更進一步肯定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和所有聖禮。但是圈地運動後,資產階級興起,同時令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同時亨利八世也深知不能再與羅馬教廷妥協,隻得在改革派與反改革派之間搖擺。

亨利八世改革其間處死7萬多人,約為當時英國人口的2%。從此一個由英版紂王與無德之士建立的英國教會成為聖公會,基督新教的一個單獨教派。而亨利八世也開啟了英國步向邪惡的不歸路。

1618-1648年之間,歐洲進入殘酷血腥的天主教與新教的三十年戰爭,而英國的查理一世與1625年3月27日登基。

查理一世在位期間卷入了與英格蘭議會的權力鬥爭,他試圖獲得王室的收入,而議會則試圖節製國王自以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對他的行為,認為他是殘暴的獨裁者。尤其是他幹擾英格蘭與蘇格蘭教會的活動,未征得議會同意就任意向民眾征稅。

查理一世在位期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混亂的宗教衝突。臣民們普遍不信任他們國王的信仰,一方麵,在三十年戰爭中,他的失誤成功的幫助了新教勢力,然而另外一個事實卻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還重用當時具有爭議的教會人物,例如理查德·蒙塔古和威廉·勞德,他們都曾任查理一世時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認為這樣做使得英格蘭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關係太緊密了。此後,查理一世還試圖迫使蘇格蘭進行宗教改革,從而引發了主教戰爭。

 

主教戰爭(英語:Bishops' Wars)是1639年至1640年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爆發的戰爭。它們的起源源於對蘇格蘭教會(俗稱“教堂”)治理的爭議,可追溯到1580年代。保王黨普遍支持由主教統治,而大多數蘇格蘭人則支持由長老宗統治。

 

1637年,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在聖吉爾斯大教堂要求蘇格蘭長老宗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必須采用英格蘭教會的祈禱書,結果遭到蘇格蘭長老宗誓約派抗議。1638年,蘇格蘭人訂立《民族誓約》,對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進行抵製。愛丁堡等地的親英格蘭國王的王黨城堡遭到誓約派攻占。1639年,查理一世率領軍隊來到蘇格蘭邊境,由於缺乏軍費,查理一世隻好選擇與誓約派簽署《貝裏克和約》後撤軍。後來由於雙方就和約產生分歧,查理一世不滿,決定再度出兵討伐蘇格蘭,於是於1640年3月召開短期國會要求國會撥款,但國會拒絕。查理一世幹脆解散國會直接派兵出征,結果卻被蘇格蘭擊敗,同時蘇格蘭人反攻至英格蘭境內。查理一世被迫召開長期議會,結果又與議會決裂,導致英國內戰爆發。

 

當時克倫威爾又當選為議員。新議會強烈要求國王不再實行專製統治,反對英王查理一世的封建統治,參與起草《大抗議書》等文獻 。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從議會,於是1642年在忠實於國王和忠實於議會的軍隊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克倫威爾站在議會一邊。他返回亨廷頓,組織一支騎兵隊同國王作戰。

剛開始時議會軍由於缺乏統一指揮,未能乘勝追擊,坐失戰機。而由埃塞克斯伯爵指揮的一支議會軍,卻在西南地區被王黨擊潰。鑒於嚴重的軍事鬥爭事實,不得不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來加強議會軍的戰鬥力。作為中等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代表的獨立派領導人克倫威爾為了吸收那些具有反封建王黨決心的人到軍隊中來,很注意從農村中那些篤信清教的中下層農民中招募士兵,很多都是圈地運動的受害者,還任命一些下層社會出身的人擔任中下層指揮官。12月,克倫威爾向議會提出軍隊改組方案,克倫威爾自己出錢組建了一支騎兵,主張廢除雇傭兵製,實行募兵製,建立編製完備、指揮統一的正規軍。同時也是克倫威爾的私人軍隊。

 

1645年4月,克倫威爾任新模範軍(New Model Army)副總司令兼騎兵司令,6月13日,克倫威爾率部趕到納斯比,與托馬斯·費爾法克斯(Thomas Fairfax)會合。6月14日,雙方在納斯比附近展開了決戰,史稱內茲比戰役,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1646年戰爭結束,查理一世成了階下之囚,而克倫威爾則被認為是議會方麵最成功的將軍。但是和平並沒有到來,因為內部發生分裂,各派別間存在著根本的分歧,還因為國王對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

 

上天似乎再次給克倫威爾難題,下回我們一起探討克倫威爾如何克服困境,同時重新引入猶太人進入英國,在英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