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血祭(下)

(2021-06-18 18:40:11) 下一個

原文再續,書接上回。話說希特勒上台接手德國之時,正是蘇聯大肆殺戮俄羅斯白人。正如俄羅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說道:“我們不能說所有猶太人都是布爾什,但沒有猶太人就沒有布爾什。真相就是對猶太人最大的冒犯。從1918至1957,瘋狂血腥恐怖的猶太人屠殺了6600萬俄羅斯人。”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為當時的德國人著想,列寧時期蘇聯高層猶太人占大約七成,所以蘇俄革命還有另外一個當時更流行的名稱就是“猶太布爾什”。德國的鄰國蘇聯正在進行一場猶太暴亂,或者說正在進行一場種族屠殺,而一戰後的德國魏瑪政府也是猶太人占據各個高位,德國國內也不斷有猶太人領導的左翼革命。

 

而且當時蘇聯的特務組織克格勃的前身契卡把沙皇尼古拉二世殺害。據說1918年7月17日,葉卡捷琳堡來了一輛特別列車,其中有一個身著猶太拉比黑色服裝、戴麵具的人。拉比受到了當地契卡負責人斯維爾德洛夫的歡迎。拉比進入了伊帕切夫地下室,在牆上寫上“沙皇獻祭,王國毀滅!”。指揮殺害沙皇全家的斯維爾德洛夫也是猶太人,親自執行“槍決”的行刑隊頭目雅科夫·尤羅夫斯基(Yakov  M. Yurovksy)也是猶太人。下圖是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害的現場還原。

在當時殺害國王是逆天的行為,因此全世界都對沙皇寄以無限的同情,當時一直傳說沙皇的小公主安娜塔西婭公主殿下僥幸依舊活著。而荷裏活也拍了一部經典電影《真假公主》,由英格麗·褒曼主演。

《真假公主》最後一個幕催人淚下。全體屏息凝神,等皇太後傲然端莊走下來,鑼鼓喧天,一切好像是昨天,猶太人沒有叛亂,冬宮最溫暖。那盛大場麵,讓人回到《戰爭與和平》那個繁榮時代的舞會。這是導演對昔日皇族的敬意,也是對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同情與懷念。

 

而德國一戰後由社民黨控製的魏瑪政權簽訂《凡爾賽公約》。左翼都以賣國為本能,戰爭進行期間就在後方搞罷工,掌握政權就簽訂一個賣國條約。這個條約分割了德國的土地,並且,對德國的軍事進行了極大的限製,還規定德國賠償巨額的賠款。在此條約中德國損失了百分之十三點五的土地,百分之十二多的人口,所有的殖民地,百分之十六的煤礦產業和一半的工業等等。

 

因戰爭而消耗過度的德國還要支付賠款而增加國內稅收,這對戰後一片蕭條的德國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民眾們極力反對戰後的新條約,並且,視此“條約”為國家的恥辱。

 

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就是在德國投降後,盟軍從沒有占領德國領土,而當時西線的德軍仍在法國北部。而且,當時列寧與德軍議和,在3月俄羅斯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奪得大量俄國在東歐之領土與賠款。這代表德國打敗了俄羅斯,也表示當時德國仍有勝利之機。可見德國的失利並非軍事方麵的問題,而是,在國內有“反叛者”。而且在德國投降時仍有德軍駐留在法國和比利時內。

 

在巴黎,德軍也幾乎勝利,東邊戰場也打得蘇俄節節敗退。但是社民黨與其支持的左翼組織發動工人罷工,使戰爭後勤供給不足,物資無法及時充分的供給,而導致了德軍的失敗。

 

德國並沒有因革命而崩潰,隻要社民黨政府沒有“賣國求榮”,德軍就算求和,也不可能簽這個屈辱條件。而社民黨政府唯一理由就是也相信盟軍會根據美國威爾遜這個白左總統的十四點和平原則會寬待德國。詳細可以重溫《幕後黑帝》。

 

更關鍵是蘇聯要把他的意識形態全球推廣的野心一點也不掩飾,當時德國國內猶太左翼的叛亂背後都是蘇聯的影子。可以說希特勒是臨危受命,或者說,德國人已經沒有退路。

 

據戴維.歐文的《希特勒的戰爭》考據,當希特勒占領波蘭華沙後,在華沙外交部大樓的廢墟裏的檔案中仔細搜查出的文檔顯示,波蘭駐華盛頓和巴黎的大使打來的急電清楚表明羅斯福竭力唆使法國和英國與德國打仗。與此同時,他還重新武裝了美國,並促使美國人民做好戰爭的思想準備。

1938年11月,羅斯福的私人朋友、駐巴黎大使威廉 . 布立特曾向波蘭人簡要說明過,總統的願望是“德國和俄國交戰”,於是各民主國將攻打德國,強迫她屈服。1939年春天,布立特引述羅斯福的話,說他決心“一開始不參戰,但結束時要參戰”。毫無疑問,美國要打仗,但“需要法國和英國先開戰”。波蘭人說布立特給巴黎帶去一個“裝滿指示的小提箱”,其要點是向法國外交部施加種種壓力,使她不與極權主義國家和解。與此同時,華盛頓對英國正進行“各種暗示性的恐嚇。”布立特曾告訴波蘭外交官,不是思想意識,而隻是美國的物質利益支配著華盛頓。在1939年8月間的危急存亡之際,是什麽使波蘭強硬拒絕德國的要求,華沙的文件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希特勒隻能在各國準備好之前,打敗蘇聯,這樣才能避免美蘇兩國的聯手。1933年2月份,希特勒在一次德國工業家的會議上第一次明確闡述了他這個哲學。他說:“如果我們要把對手徹底粉碎,首先必須把全部權力都拿到手。隻要一個人的權力仍然在增長,他就不應該發起打擊對手的鬥爭。隻有在他知道已經達到權力的頂峰再也上不去的時候,他才應該進攻”。

 

一定要等待相對力量積聚到最大的時候再出擊(指決定性的出擊,還不是占領萊茵蘭這種小賭博),這條原則構成了希特勒戰爭計劃的基礎。在1937年11月的一次會議上,他把1943年-1945年規定為標誌德國力量能達到頂峰的年頭。希特勒的依據是,在那之後德國的優勢會越來越弱,隻能往壞的方麵變化。相比起其他強國,德國的戰備已經達到頂點,因為德國的擴軍是從1935年開始的,到了1943-1945年,現役的主戰裝備將麵臨過時的危險。而其他投入戰爭晚的國家,會把更先進的裝備帶進戰場。

 

從人口結構來看,1943年以後要再擴軍,隻能從年齡更大的人口裏招募,軍隊的人員素質也會走下坡路。從軍需供應來講,從1943年以後的任何一年,德國的糧食供應都不會變得更好,維持一支龐大武裝部隊的困難會越來越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會讓支持戰爭的熱情下降。

 

同時還有出生率下降、納粹領導人老化的問題。總之,希特勒得出的判斷是:從1937年到1945年,是德國最好的戰略機遇期,必須在幸運女神的恩澤還眷顧德國的時候,解決德意誌民族的生存空間問題。事實上德國優勢的消褪確實是在1943年,蘇德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在1943年初結束,北非的阿拉曼戰役是在1942年末結束。希特勒其實是相當有遠見的。

 

1939年8月份在進攻波蘭之前,希特勒有一次對司令官們的講話說:“對我們來說,不難做出決定,我們沒有什麽可失去的,我們隻會有所得。我們的經濟狀況是這樣:由於各種局限性,我們不能支持到幾年以上”。也就是說,繼續等待下去德國不會因為積蓄力量就更強,因為其他國家力量的增長幅度會更大,必須在這個時候出擊,摧毀對手,德國才能取得更大的優勢。

 

問題是希特勒的算計,羅斯福也知道,德國這些統計數據也不是秘密。不要忘記希特勒的競選經費,國家貸款與技術輸出都是華爾街一手包辦的。美國資本集中在電力、鋼鐵、化工幾個大的行業中,大展拳腳滾雪球,恰恰是這裏生長出的壟斷寡頭,為希特勒的競選活動提供了主要資助,進而為他發動的戰爭承擔經濟支持。1924年到1933年,在道斯計劃和楊計劃之下,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經手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其中的最大三筆款項,分別建立和幫助了三家大工業卡特爾。

 

這三家卡特爾分別是德國通用電力(A.E.G),聯合鋼鐵,I.G.法本,它們分別控製了電力、鋼鐵和化工行業,把握了德國的工業命脈。到1937年,聯合鋼鐵和IG法本生產的爆炸物加起來占全國總量的95%,著名的克虜伯軍火公司也在它們控製之下。這個不僅得益於美國貸款,還有美國的技術。美國的投資者直接進了他們的董事會,順便說一句,戰後他們都沒有因為給希特勒的政治獻金受到審問。

 

因此希特勒知道羅斯福扶持他是希望他發動戰爭,這樣美國可以聯合其他所謂民主左翼國家出兵,而希特勒也知道,如果他不爭取時間消滅蘇聯,美蘇遲早聯合進攻德國。希特勒正如美劇《24小時》裏麵的傑克·鮑爾(Jack Bauer),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消滅蘇聯的任務。

 

後麵發生什麽大家都知道了,希特勒雖然是天才,他進攻蘇聯的計劃也是完美與大膽,不過他手下將領不理解,執行不力,最後功虧一簣。

 

德國的戰敗令2000萬人無家可歸,同時還有1700萬難民;柏林的一半房舍淪為瓦礫,科隆70%是殘垣斷壁。尼莫斯多夫村是最先被蘇軍攻占的德國領土,所有老人、女性和孩子都被殘忍殺害;在柯尼斯堡市(今俄羅斯加裏寧格勒)郊區,遭到淩辱的女屍“或是散落在路上,或是被釘在當地教堂的十字架上,德軍士兵的屍體則掛在近旁”

諾貝爾獎得主索爾仁尼琴在“二戰”時曾任蘇軍大尉炮兵連長,他在回憶戰爭經曆時這樣描述過他的部隊在進入東普魯士時的情景:士兵們爭先恐後地把德國婦女的內衣套在自己身上,熱鬧的就像是混亂的集市。有人因為在外衣的外麵套了太多的內褲而難以移動。坦克兵們把戰利品裝滿坦克內艙,奇怪的是他們居然還能穿過狹窄的炮塔坐到裏麵去。

 

索爾仁尼琴在勞改營時期的難友科佩列夫也曾參加過蘇、德戰爭。讓科佩列夫難以接受的一個事實是:部隊裏居然會允許士兵每月往家裏寄回一個5公斤重的郵包。這簡直就是一道暗示士兵可以占領區裏搶劫平民的特許通知。科佩列夫相信,正是這樣的規定直接地刺激了士兵們的劫掠行為。

尤為可笑的是,一般軍官們的待遇加倍優惠,每人每月可以往家裏郵寄兩次這樣的郵包,而將軍們的郵寄次數則不受限製。

 

蘇軍在“二戰”期間赫赫有名的隨軍攝影記者——葉夫根尼·哈爾捷伊拍攝了很多被世界公認為經典的“二戰”照片,其中最著名的一張照片展現了蘇軍士兵在帝國大廈樓頂上打出蘇軍戰旗的場麵。在照片引起轟動的同時也有細心的人發現了一個問題:圖中那個舉著雙手支撐打旗士兵的軍官居然在兩手上各戴著一塊手表。這對於以搶劫德國居民手表而聞名的蘇軍來說實在是一個極其尷尬的穿幫鏡頭。

在差不多三年多期間,估計共有二百萬名婦女被強奸,其中有些更是被人輪奸。單在柏林,就有十三萬婦女遇害,其中有一萬人因不堪打擊自殺。有些婦女不想落到紅軍手上而自殺,有人因奸成孕,感到羞辱而將親生女兒殺死,還有學校女生集體自殺。

 

被強奸的婦女在戰後由於受驚過度,一直都不願再提起這件事,由於紅軍被視為將德國從納粹手上解放出來的英雄,他們犯下的罪行被視為禁忌,無人敢再提。受害人中包括德國前首相科爾的夫人,她在2001年自殺身亡。當年被強奸時,她隻有十二歲,和母親同時被紅軍強奸。

 

索爾仁尼琴回憶說:最幸運的是那些沒有被強奸就被槍斃的德國婦女們。

 

早在1990年,著名女權運動家海爾克·桑德與芭芭拉·波爾合作編寫並導演的電影《Befreier und Befreite. Krieg,Vergewaltigungen, Kinder(解放者與被解放者--強奸、兒童、戰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激烈的討論。隨著越來越多揭露紅軍暴行的書的出版,很多隱瞞了50多年的受害人,都紛紛打破緘默,並公開這段被人忽略的曆史。

德國軍隊全麵放下武器的時間是1945年5月8日,此後在蘇軍各部隊中偶爾有約束士兵放縱行為的指令下達,但真正全麵而有效的整肅軍紀卻是始於駐德蘇軍總司令朱可夫元帥在8月3日下達的整肅軍規命令。這道命令指出:“這些行為(注:意指搶掠、人身暴力和“可恥事件”)使我們在德國反法西斯主義者眼中的形象受損,特別是在戰爭已經結束的情況下,能夠幫助法西斯主義者發起反對紅軍和蘇聯政府的運動……”。

 

由此可見,捍衛榮譽和防止反抗是朱可夫元帥下決心治理軍紀的兩大原因。但是這兩點在此前就不重要嗎?難道蘇軍高層在此前並不了解士兵們都對德國平民做了些什麽嗎?答案都是否定的。之所以蘇軍會在大範圍內發生肆無忌憚的胡為,高層的一度默許是惟一解釋。縱兵三日,以饗將士,這種勝利之師的做法在人類戰爭史上並不罕見,隻不過蘇軍的放縱行為長了一些。

 

有屍體掛在路燈上,婦女被強奸,簡直就是愛德華 . 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記載的猶太叛亂的重現。猶太的血祭怎麽可以缺少?

 

其實早在德國戰敗之前,美國人已經想好自己的血祭計劃。1944年美國財政部長的小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他具有猶太血統。1944年8月中旬,摩根索在遊曆歐洲時偶然得到了一本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編寫的軍政府人員工作手冊。這本手冊確定了對德國居民供應食品的數量以維持每人每日2000卡路裏為目標,理由是,若標準再低,人們就無法進行正常工作了。手冊還規定德國可以保留一些重工業。摩根索認為手冊的標準過於寬大,並在回國後將該手冊交給了羅斯福。總統為此十分惱火,公開批評手冊的起草者對德國人過分寬容,並下令迅速收回所有手冊。

看來美國是要在戰後的德國製造饑荒。

 

在與總統取得一致意見之後,摩根索迅速起草了一個以嚴厲苛刻著稱的計劃——“摩根索計劃”。這一計劃意在使德國徹底非工業化和重新農業化,聲稱他們想從德國得到的是“和平而不是賠償”,主張在最大範圍內拆卸德國的工業設備作為賠償。理由是大規模拆卸可以在盟國的重建中發揮作用,同時,一個缺乏工業設備的虛弱德國不會再度威脅歐洲的安全。

 

盡管計劃已十分苛刻,摩根索仍認為其不夠嚴厲,隨即又出台了第二份更加激進的方案:摧毀或拆除德國所有可能用於戰爭的工廠和設備——一切重工業,例如鋼鐵廠、汽車製造廠、機床廠等;德國隻被允許生產日用消費品,如家具、邁森瓷器、德國啤酒等;對德國最重要的礦區魯爾區實行“非工業化”(Deindustrialize),關閉德國經濟命脈所在魯爾的煤礦,並淹沒它們。“摩根索計劃”無疑是過於嚴厲了,並且不具備可操作性,正如丘吉爾所評價的,摩根索把自己的想法引向“超邏輯的結論”。

 

由於與總統良好的私人關係,摩根索的對德政策取向對羅斯福影響較大。

 

在1944年9月召開的美英作戰委員會魁北克會議上,摩根索受到特別邀請並向羅斯福和丘吉爾提出了他的計劃方案,並於9月15日得到兩位領導人的草簽同意。但會議結束後,“摩根索計劃”在內閣遭到了國務院和陸軍部代表的聯合反對,場麵僵持不下。加上在EAC(European Advisory Commission,歐洲谘詢委員會)中的蘇聯代表也表示“摩根索式的思維方式是蘇聯政府無法接受的”,羅斯福最終放棄了對“摩根索計劃”的支持。盡管如此,羅斯福的態度並未寬容起來,他於12月6日致函國務院表示:盟國將允許德國發展一定工業滿足自身需要,但不允許其發展出口;德國必須歸還所有掠奪來的物品。如此一來,德國參與戰後世界貿易體係的構想被斷然否決。

 

真實的原因估計是這個計劃太瘋狂,有損美國形象,還是由紅軍代勞比較穩妥。

 

經過兩次大戰,然後蘇聯紅軍的暴行,基本把歐洲血性男兒殺光。隻是他們還不能把歐洲直接變成蘇聯,因此美軍監督下,白左控製三權與傳媒教育,同時實行假惺惺的民主選舉。通過傳媒教育弱化歐洲民族主義,灌輸政治正確,愛國主義在歐洲已經成為禁忌。

 

1970年12月7日,西德總理威利·布蘭特與波蘭簽訂了華沙條約。在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後,勃蘭特突然自發下跪並且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這一舉動引起德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國的驚動。這就是著名的“華沙之跪”。從此把德國人的自尊打碎。而作為獎賞,勃蘭特獲得了1971年諾貝爾和平獎。

重新認識二戰是保守主義真正回歸的體現,川普任重道遠,下回我們一起探索猶太人的販毒史。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