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夢裏天山(八) 北疆戈壁奇跡

(2021-04-19 15:38:11) 下一個

起伏連綿的流動沙漠是攝影師們衷情的畫麵,廣闊荒涼的戈壁灘則是單調乏味的,激不起藝術家們的熱情與靈感,然而千萬雙普普通通的手在茫茫荒灘中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豐功偉績,甚至奇跡。

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非常發怵從昌吉市再往外走:一旦出了市區進入戈壁灘,就耐心體會什麽叫荒涼、單調吧。“戈壁”是蒙古語,意為“難生草木的土地”。沿著準噶爾盆地邊緣,遠處一條無休無止的荒山一直陪著你,光禿禿的,無法用"一帶遠山"這樣富有詩意的詞語來形容。從荒山腳下鋪展出無邊無際的荒漠,零星地長著些矮小的駱駝刺,晃動著灰綠、枯黃的枝條,微弱地同風沙、鹽堿、幹旱抗爭著。一口氣駛出大半天,單一的景色都沒有變化,讓人不由得懷疑車是不是真地在動。漸漸地從百無聊賴變成厭倦,甚至灰心喪氣:麵對瀚海闌幹,意下愁雲慘淡。在大自然的蕭瑟、威嚴麵前,人能怎樣?一旦汽車出故障,可就叫天不靈、叫地不應了,一路上都沒有人煙,也基本見不到其它車輛,天上連隻鳥都沒有,偶爾運氣好的話能遇到幾隻駱駝安然地走在曠野中,令人激動好一陣,此外隻有乏味。

圖片來自網絡

但奇跡就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現在再從昌吉市出去,走了很久還能看見大片的綠地,有農田、林帶,也有草地:雖然沒那麽茂密,僅是稀稀疏疏的嫩綠色,望過去免強像是鋪在地上的一層薄毯,也已經足夠令我讚歎了:滄海變桑田就是如此吧。在無邊的荒漠上忽然見到一派欣欣向榮的人類生活跡象,心裏滿是油然而生的激動,也隻有親曆過大漠孤煙才明白這些堪稱奇跡。

首屈一指的奇跡當算準噶爾盆地西部的克拉瑪依了。這座在維吾爾語裏意為“黑油”的城市,上世紀五十年代,石油工人們在荒蕪的戈壁灘上挖出地窩子來住,吃水得靠用駱駝從幾十公裏以外運。這裏不但是鹽堿化的荒地,沙質土也存不住水,樹一邊種一邊死,一刮風就滿嘴沙塵。我九十年代去時還被風沙吹得迷了眼,雖然那會兒已是高樓林立了,人們家裏也盡顯石油人的氣派,但街邊的小樹都弱不禁風的,撐不起一片天來。如今,這座現代化小城的綠地麵積已達到百分之四十,夏天時一片鬱鬱蔥蔥,花園一般美麗。還令我驚奇的是三年前在克拉瑪依郊外,一陣大雨過後,天空居然出現了兩道完整的雙層彩虹,似乎她們也趕來欣賞這荒漠變花園的奇跡。

圖片來自網絡

離克拉瑪依市區往北一百公裏的烏爾禾魔鬼城是著名的雅丹地貌景點,像是廢棄的城堡,屬於大自然的奇跡了。

如果說克拉瑪依展現的是人類戰天鬥地、霸氣的壯美,向南穿過兩個小時的戈壁,展現在眼前的奎屯則是集天地之靈氣的柔美。得益於準噶爾盆地西南的一部分濕地,這座年輕的小城迅速崛起,滿街枝繁葉茂的落葉樹,間種著四季常青的雲杉,襯得街道很有人情味,處處都能看到人們舒心的笑臉。

圖片來自網絡 http://www.xjkuitun.gov.cn/2018/02/07/dmkt/68267.html

附近的奎屯河大峽穀,穀壁是幾近直立的斷崖,上麵的溝痕如同雕鑿出來的黑色火焰,奇特險峻,而前兩年剛修好的空中玻璃棧道帶玻璃碎裂的聲效,把自然奇觀與人工奇跡結合在一起。

這段大峽穀以前也叫獨山子大峽穀,它旁邊的獨山子雖然離奎屯更近,卻是克拉瑪依的一部分,1909年打出第一口油井,1936年同蘇聯合建煉油廠,自1983年起成為美名遠揚的獨庫公路的起點。獨庫公路有五百多公裏的路程,途徑那拉提草原、喬爾瑪雪山、大小龍池、天山神秘大峽穀,終點到達庫車,跨越大段的懸崖絕壁與雪山,從七十年代開始修築到通車,付出了一百多條生命,他們都長眠在喬爾瑪紀念碑下。

奎屯與獨山子往東經過沙灣就是石河子市,在準噶爾盆地的南端,是個由兵團在荒灘上選址、設計、建造的城市,被評為聯合國“人居環境改善良好城市”,早在七十年代時就以花園城市著稱,有很多支邊的河南人與上海人。遇到過的石河子上海人已經看不出嬌嬌女、奶油小生的形象了,他們把小資情懷融入到蒼茫大漠中,在貧瘠的土地上開荒、屯田、建設,青春無悔。從七十年前的手工犁耕,到現在用手機控製澆水灌溉,石河子生產的節水設備造福著幹旱地區的千千萬萬家百姓,功德無量。

圖片來自網絡 http://www.xinjiang.org/wp-content/uploads/2018/11/20190929122024.jpg

 

花園城市的外圍,大片望不到邊的農田平整地展現在準噶爾盆地的南端。隔著廣袤蒼涼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在盆地北端與石河子遙遙相望的北屯也有類似的景致:遠遠地就見一行行整齊的樹林帶,大片規整的田地鋪展在戈壁灘上,好似步調一致、整齊劃一的列隊,不用問就知道是兵團人的傑作。他們沒有什麽可以倚仗的曆史積攢,也享受不到土壤肥沃的福分,僅有可憐的一點水源和鹽堿嚴重的荒地,迎著風沙、白手起家,從住地窩子開始,付出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艱辛汗水,換得的是一座又一座生機勃勃的城鎮。

圖片來自網絡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UBAbYn-OKysAB07XW-Jdy1I-bPUk0af4HPA&usqp=CAU

 

從石河子繼續往東是瑪納斯縣,乾隆年間的綏來縣,清末民初楊增新主政時又曾大力開墾。縣城旁邊是八十年代始建的瑪納斯發電廠。在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上、高聳險陡的群山峻嶺中,那些連綿不斷的電線杆是人類用雙手豎立起來的另一種奇跡,我的妹夫是這一奇跡的參與者。

再接著往東是呼圖壁縣,新疆牛奶業名牌“西域春“的產地。姐夫的父親大半輩子都致力於那裏的環境與土壤改良,幾十年中,白色的鹽堿一片一片地後退,隨著風沙飄落到他頭上,把黑發染成白霜,而相當一部分白花花的鹽堿地卻變為綠洲,長出豐美的牧草,養育著新疆人賴以生存的奶牛。在他心裏,呼圖壁的水草最肥美、牛奶最香甜,那是年輪、心血換得的碩果。

圖片來自網絡 https://m.tianqi.com/techan/13037.html

呼圖壁是乾隆年間開設的軍台屯墾之處。屯墾戍邊是西漢武帝開始的,當時西域大都是遊牧民族,沒有莊稼,為了給討伐匈奴的大軍提供糧草,沿著河西走廊,經過樓蘭、車師,西到輪台、龜茲,西漢大軍一邊西征一邊屯墾,把農耕技術帶到了當地,也保長治久安。之後的唐、清兩朝都有過大批的軍墾,清朝更是大力推廣民墾。據文獻記載,雍正、乾隆年間的西遷農墾規模極大,連年豐收,但是由於當地人口太少,造成大量糧食沒有銷路,糧價越來越賤,以至於有“天下糧價之賤,無逾烏魯木齊者“的說法,導致人們寧可讓開墾出來的農田再次荒蕪。曾隸屬於呼圖壁縣、後來劃歸兵團六師的芳草湖農場就是其中一例。

芳草湖農場是全國第二大農場,位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部邊緣。當年受清政府鼓勵,甘肅移民在此墾植建村,一直延續下來,所以這裏的人說話帶些甘肅口音。九十年代初我與幾位夥伴曾在那裏小住過,每天在沙漠邊緣走村串鄉。一日,決定走進沙漠裏去看看,當時還沒有手機的概念,也沒人帶指南針,我們尋思著隻要沿著直線往裏走,必要時180度轉身返回,肯定不會迷路,於是背上水就出發了。走了很久,眼前總有駱駝刺、梭梭柴之類的灌木,有些是野生,有些是團場職工們為了防沙種的,而崇尚唯美的我們一心想感受那種純粹的黃沙漫漫。於是又往裏走了很遠,已經累極了,水也下去了大半,依然還有駱駝刺,隻是少了一些。四下裏一望,發覺周圍景色長得一樣,再轉了轉身,居然不能確定我們的去路、也辨不清哪個方向是來路了:一邊走一邊東張西望的,還不時地繞過灌木,不知不覺間早已偏離了想象中的直線。我們開始緊張起來,幾個人麵麵相覷,商量了一番,縱使心有不甘,還是決定放棄理想往回走,盡管拿不準那就是回去的方向。太陽當頭高照,口渴難耐,有人已經把水喝光了,我還留著最後一口,做著最壞的打算,把之前進軍沙漠的豪情拋在腦後,幾個人抱團也擋不住惶恐:大漠之中,人渺小如螻蟻啊。漸漸地,灌木多起來了,又過了一陣,終於前麵的地平線上現出幾棵綠樹!深深地體會到綠洲就是生命的希望。咬著牙堅持走到樹下,癱倒在地,過了好一會兒才有力氣辯認方位,還真不是我們先前的出發地,果然走偏了,好在安然無恙地活著出來了。

從那以後,每次去荒山植樹我都認真地按要求挖坑、澆水,再沒敢偷懶,一邊辛勞一邊感慨:人們花了多少力氣去一點一點地用植物固沙、一寸一寸地從荒漠裏要綠洲啊。這些年芳草湖農場一直沒有停止種樹、種防沙灌木,開墾出了大片荒地,現已跟周圍的幾個農場合並成一個縣級市了。又一處滄海桑田。

圖片來自網絡 http://www.bingtuannet.com/tpxw/202008/t20200813_84384.html

 

呼圖壁的東南是昌吉市,取蒙古語裏“昌盛吉祥”之意,是乾隆年間的寧邊古城。古城中的糧倉為土木建築,年久失修,幾近倒塌。本世紀初,由新疆得壹建築裝飾設計公司進行保護性改造,定名 “清代糧倉”,城牆與倉頂的黑色厚重襯托著倉壁的黃色溫和,一層的穀倉頂上升高的天窗與旁邊兩層的角樓相呼應,生動的馬車雕塑與古樸的石磨裝點著寂靜的廣場。整個設計舊貌添上新顏,平凡中透著驚豔。為本土的青年才俊們點讚!

圖片來自網絡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2/149fbc33723c408190b6f8afeb888f37.jpeg

昌吉的回民小吃街也很令我驚歎:仿古的樓閣、寶塔與磚地搭配布置得恰到好處,入住的都是享有盛名的老店,讓人恍惚間有穿越的感覺,是眾多仿古民俗中不多見的成功範例,榮獲“人居典範最佳設計方案“金獎,前幾年回去時,姨和表弟一家極力推薦,果然名不虛得。除去這些耀眼的景點,我還力圖找尋以前走過多次的街巷,有一道溫柔、美麗的身影曾經在這裏生活過,善良得令人心疼,而世事卻總讓人嗟歎。

位於呼圖壁正東、昌吉市的東北、烏魯木齊正北、準噶爾盆地南端的五家渠,在清末民初時隻有五戶人家,他們從附近的老龍河引出一條水渠來種地,人們便把這一帶稱為“五家渠”。那裏是父親留戀的地方,哪都不想去的他一聽我們要去五家渠,立刻穿戴停當、催著動身。作為農六師師部所在地,五家渠在三十年前就街道寬廣,現在更寬了:寬闊的街道如同兵團人寬闊的胸襟,精美的路燈排列在筆直的大道上,如同一個個身姿挺拔的衛士,也展示出他們心中對美的追求。最令五家渠人驕傲的猛進水庫,後來改叫青格達湖,是五十年代時戰士們一下一下地用鐵鍁鏟、用坎土曼刨出來的。他們腳穿用皮繩綁成的“草”鞋,身上塗著泥巴防蚊子,夏天中暑、冬天冰寒,零下三十多度的氣溫裏饅頭都凍成冰疙瘩,曆時四年,靠人工肩挑手夯、自製推車,終於築起了一道9.5公裏長的大壩,把一個原本經常幹涸的季節性小水塘變成了浩大的水庫,後來等父親那一批人到這裏時負責在水庫旁的荒地上種防護林。陪著父親站在水庫邊上,看碧波蕩漾、亭台樓閣,壩堤逶迤彎曲,長長的林蔭道上穿梭著一輛輛的多人腳踏車,上麵的遊客們在齊心協力地一起蹬騎,路邊嬉戲的孩子們傳來陣陣歡笑聲。父親滿意地笑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貢獻過了。

新疆烏魯木齊青格達湖旅遊風景區,圖一
圖片來自網絡 https://img.xjlxw.com/d/file/lvyoujingdian/wlmq/61d957a7695645c25024bb503240e1dc.jpg

我的一個表妹,園藝專業,跟表妹夫兩人辭去舒適的工作,在五家渠農場包了一塊地,種有機蔬菜。表妹曾是全家人寵愛的小公主,如今在地裏風吹日曬,顯得英姿颯爽,雖然沒有在戈壁灘上墾荒,卻用自己所學實踐著科學有機種植,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做著力所能及的點點滴滴。

準噶爾盆地的東南端是吉木薩爾與奇台,唐朝北庭都護府所在地,有曆史,還有俊美的江布拉克草原,可惜這個東南角是準噶爾盆地周邊我還沒去過的地方。盆地的東端是奇岩壯麗的五彩城,與西端的魔鬼城遙遙相對,是另一處令人震撼的天然奇跡,現今已經開發了許多遊樂項目。

計劃今年開通的北疆沙漠公路,從烏魯木齊出發,途徑準噶爾盆地南端的五家渠,直線橫穿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經過準噶爾盆地北端的福海、北屯,之後到達阿勒泰市,全程將隻需四個小時。這將是準噶爾盆地公路的中線。已經使用了多年的東西兩線,東線從烏魯木齊經阜康(天池所在縣),穿過五彩城、天富蘊藏的富蘊(可可托海所在縣)、北屯,到阿勒泰市;西線便是經石河子、克拉瑪依到北屯那條了。東線和西線都需要漫長的十個小時。

環繞準噶爾盆地的邊緣,在廣袤的戈壁灘上,那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滴滴汗水匯聚起來的人工奇跡,跟大漠的體量比起來,為數還不算多、麵積還不夠廣,卻已經給濯濯童山、茫茫荒漠披上綠色的希望。

2021年3月6日

注:本篇照片除獨庫公路與雪山電線杆這兩張是我拍的外,其餘都來自網絡:我的很多照片都沒了。

 

附:

克拉瑪依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9h6u3LRs

 

歌曲《夢駝鈴》小軒作詞,譚健常作曲, 譚健常吉他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43wWNp-ci4 (這個版本勝在滄桑、氣勢磅礴,配得上千千萬萬飽經風霜的建設者們。謝謝朋友推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nowandlotu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兵團農工' 的評論 : 老鄉,一起回憶!真的好想那裏啊,今年可能還是不能回:不忍心再給他們添亂了。
兵團農工 回複 悄悄話 奎屯、沙灣,石河子,瑪納斯,呼圖壁,昌吉、五家渠、

克拉瑪依、烏爾禾。都勾起了我的回憶。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