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瑞之傳奇世界

本微博所有連載文字都節選自鄧永瑞先生的原創傳奇-仙俠小說,由作者授權在這裏轉載。歡迎大家閱讀欣賞·善意評論。在未獲授權之前,請勿擅自轉載到其他平台!
正文

長篇小說《施施傳》 · 第四章 · 1 石穴遇險

(2021-08-31 09:44:56) 下一個

施施在石穴中休息,到底年輕,疲累很快恢複。她是個勇敢又不安分的姑娘,起來走動,似乎覺得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飄來,很覺奇怪,走到石穴口外探望,範蠡還沒有蹤影,香味也沒有了,進到石穴深處,香味重又出現,而且分明是檀香。

施施鼻子極靈,能分辨略有差異和很淡的的氣味,她要找出這別人也許根本聞不出的香味根源。折了一根小樹枝,在牆壁上輕刷拂動,漸漸確定香味來自側後一處較暗的角落。

施施用手摸索,極目觀察,不覺大吃一驚,這裏有一個多重折疊起皺的縫隙!縫隙很小,岩石顏色一體,光線幽暗,而且岩層前後交疊,若不是香味指引,絕難發現。

 

好奇心大起,施施決定探個明白,石穴幹燥,沒有蟲蟻,雖然有一直怕蛇,但抗拒不了檀香的引誘。把範蠡贈她的脖子上的明珠‘盈月’取下,掛在手持小樹枝上,作微弱的照明,右手抽出不離身的‘欺霜’短劍,由於身材極端纖細窈窕,富有彈性柔若無骨,側身勉強擠進縫隙,艱難前進。

一團漆黑,盈月寶珠有一小團柔和的光輝,施施眼力又好,隻是側身而進,毫不自由,如果真有毒蛇襲來,簡直無法逃避。

好在走了幾十步,漸漸變寬了,頂上也變高了,尤其令人高興的是漸漸有點光線,於是把盈月寶珠掛回脖子上,欺霜短劍入鞘,隻拿著樹枝前進。

檀香味漸漸變濃,達到常人可以辨別的程度。又走了一百多步,突然進入一間天然石窟,頂上透入幾束天光,上有鍾乳,下有石筍,眼前一片奇景。

 

範蠡看不見施施,魂飛魄散,搜查了一遍石穴,又在上下左右的山坡搜尋,不見蹤影。下到地麵,一聲呼嘯,‘積雪’寶馬跑來,可見沒有騎馬離開。

這時嵇諸郢趕到,範蠡麵不改色,命令他去監視和保護公孫珞和丹兒。範蠡又回石穴,低聲呼喚:‘夷光……施施……’ 心中想,追著了丹兒,丟失了施施,得不償失麽?自己真該死,太粗心了。

突然,聽見一個柔美的聲音:‘少伯。’接著,施施的倩影,從石岩中走了出來,範蠡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施施喜孜孜地說:‘少伯,這裏住著一位神仙高人,我已拜她為師了,以後我每月來一次,學習佛法。’

範蠡自然很擔心:‘是位什麽樣的神仙?’

施施:‘是個尼姑,可是很美的。’

範蠡更不放心:‘我進去拜見一下這位神仙。’目的是要親自考察一下,是何方神聖或妖魔。

 

施施:‘我也想領你去,可惜你進不去。’指給他看那條狹縫,你聞到檀香味了嗎?

範蠡:‘沒聞到,但我能進去,曾向少女劍仙師傅學過縮骨術。’

同時取出一小盒藥膏,用小指甲挑一點抹施施和自己鼻上,一股藥香,直衝腦門。

施施驚道:‘這是幹什麽?’

範蠡:‘深山野外,凡有異味,都可能是誘餌,用這個來抵抗。這一個小扁盒給你吧,扁鵲老先生給我的。’

施施果然覺得頭腦清醒了很多。

 

拉著範蠡,擠過石縫,慢慢前進,豁然開朗,是一個天然石窟,兩三處射入天光,與暗影交織,把窟中鍾乳和石筍映得千姿百態。

一石蓮台上,坐著一人,前麵香爐中 嫋嫋青煙,有檀香之味。

施施指著說:‘那就是我的師傅。’

範蠡過去,合掌為禮:‘參見神仙師太,弟子範蠡有禮。’

施施:‘師傅,這就是我說過的我的……我的少伯。’

 

對於範蠡能夠進來,師太有些意外,忙說:‘範將軍少禮請坐。’

範蠡坐在一個石墩上,見師太全身黑色僧衣緊裹,隻露出麵如滿月,一隻白玉般的左手握著一串念珠, 好像不到四十。

但範蠡覺得很可能比外表年齡大得多,動問:‘請問師太上下?’‘

貧尼蒂缺,這裏隻是避囂靜坐所在,小庵在山那邊,施主不棄,可以一起看看。’

 

她知道久經風雨的範蠡,是不會輕信的,必須一切交代明白。

範蠡:‘正要禮拜瞻仰。’

施施剛才既未問名,也沒問住處,幾句話就被迷住,拜她為師,現在頭腦清醒,自己深覺奇怪。

 

蒂缺師太領兩人進入一個小洞穴,曲折上下,相當難走。範蠡覺得她腳下輕快,有武功底子。範蠡拉著施施的手跟在後麵。

走了很久,鑽出洞去,施施不由歡叫:‘呀,簡直是世外仙境!’

有近幾千畝廣闊的土地,鬆柏桑麻、桃花萬枝,飛瀑流泉、小橋亭閣、百十畝水田菜地,幾十戶農舍人家。

範蠡很驚訝,三句話不離本行,心想,這裏四麵絕岩,猿猱難度,真是練兵的好地方,隻進出有些困難。

一座樸素寬敞的小庵,靠岩而建,正堂觀音大士慈像,香煙繚繞,六個女尼,三四十歲;八九個從十二三歲到十五六,均未落發,容顏均好,卻極端莊,黑色僧衣裹得嚴嚴實實。

 

蒂缺說:‘這裏原屬諸侯陳家一夏姓大臣的產業,故名夏村,捐給了小庵,成了廟產,農家都是佃戶,交納租糧作小庵用度,故不出外化緣。農人也出不了穀,外人更進不來,人人一生平安。’

 

範蠡大體打消了顧慮,施施又堅持要再來,聽帝缺師太講經。

範蠡心想,她心靈性慧,許多潛在美質沒有開發出來,隻要不生出世之念,學點佛法,對提高升華她氣質有益。

她聰明活潑,熱愛生活,眷念自己,絕對不會‘看破紅塵’,就同意她每月來一次,住一夜。

第一次範蠡陪她進穀,施施向蒂缺及女尼學習佛法,打坐養性神遊,範蠡則坐在流泉邊鬆樹下,批閱公文,夜晚就在石版上躺下略作歇息。

回程中施施精神煥發,如雀鳥向範蠡歡叫,唧唧咋咋不停,好像心靈受到一次洗滌,範蠡也覺甚好。

第二次範蠡沒有進去,隻在石穴等待,抓緊處理公文公事。

第三次越王有要事,範蠡離不開,派養由光護送。養由是複姓,養由光是越國第一箭手,在陣戰中一箭即能射死敵軍首將,百發百中,有‘養由一箭’之稱,而且辦事細心,是範蠡的心腹。

他自然進不去夏穀,就在石穴等待。範蠡公務實在繁忙,以後就由養由光專責了。

 

範蠡感到,施施受佛法熏陶,從裏到外,從腳到頭,氣質有極大提升,原來就是絕色小美女,現在簡直美得不可方物,不可逼視,儀態萬方,晶瑩剔透,天真純潔如嬰兒,新鮮貞淨如初綻的花蕾,蓮葉上的露珠,智慧聰穎到不可思議。

什麽都一看就懂,一教就會,而小女兒的童真卻又完全保留。

對範蠡的撒嬌撒癡,真摯感情眷戀,卻是更深。

範蠡覺得自己永遠離不開她了,陷入極端無邊的幸福和萬劫不複痛苦矛盾糾結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