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子君

中年男人,無意識的來到英國,想用自己生活在英國的眼睛審視正在麵對的生活。或許有點片麵,但隻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大國崛起解說詞(四):工業先聲(英國下)

(2007-02-06 06:22:13) 下一個

大國崛起:第四集:工業先聲(英國下)

【序言】
三百年前,當18世紀來臨的時候,中國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開辟一個新王朝的輝煌,並開始對遙遠的西方產生了興趣。此時的英國,正在孕育人類曆史上一種嶄新的生產方式,後世稱之為“工業革命”。持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帶動了對商品的需求;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了英國人普遍的認識水準。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並建立起一個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引領著世界的發展。那麽,工業的先聲為什麽會出現在英國?對於這個島國來說,高速的工業化發展進程又意味著什麽呢?

   

第四集 工業先聲

  這裏是英國西北部的一座濱海小城,它的名字叫格裏諾克,1736年,工業革命之父、萬能蒸汽機的發明者――詹姆斯·瓦特先生就出生在這裏。今天,這座城市美麗而安寧,港灣中停泊著許多漂亮的遊艇,街道上汽車稀少,人們生活閑適平靜。

  不過,大約三百年前,這裏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由於靠近歐洲煙草中心的格拉斯哥市,格裏諾克的出海口位置顯得非常重要。港口中大型帆船你來我往,城市裏載貨馬車喧囂奔騰,酒館裏商人們吞雲吐霧、高談闊論。瓦特的祖父和父親就是這些商人中比較成功的兩位,他們從事的是格裏諾克最紅火的煙草貿易。 

  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有很多像瓦特家族這樣的家庭,在新教思想影響下,開始努力創造財富,追求利潤,他們想以現實的成就與上帝溝通,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弄錢是人生的主要之事。”

  如果進一步擴大眼界看,就會發現瓦特的父輩們在格裏諾克與美國的弗吉尼亞之間進行的貿易,僅僅是英國全球貿易中一個小小的部分。1686年時的一個統計表明,當時有近一半的英國船隻都在從事美洲或印度貿易。這是當時讓所有國家都會眼紅的生意。

  英國倫敦大學王家學院 教授 安德魯•波特

  我認為“光榮革命”帶來了政治穩定的局麵,其最重要的結果就是普通國民感覺有一個他們可以信賴的政府。由於對政府持有好感,國民願意納稅來支持政府。他們更願意承擔必要的賦稅支持國家對外作戰,特別是在18世紀初期與法國和西班牙作戰。 

  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麵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一位英國曆史學家評論說:“從戰爭結束起,英國較其周圍國家重要還是不重要,已無關緊要。因為英國已不再僅僅是一個歐洲強國,不再僅僅是德國、俄國或法國的對手。”

  有史以來第一次,英國把自己看作是世界性的大國了。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 教授 理查德·哈丁

  英法七年戰爭對英國的地位有著巨大的影響。這是海戰第一次,對歐洲的外交格局產生了決定性作用。西班牙和法國再不能忽視英國的力量,如果對英宣戰,他們就會失去重要的領地。 

  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使各種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以手工工場為支撐的生產能力變得捉襟見肘。為了能經受住這種考驗,幾乎整個英國都被動員了起來。一位英國棉紡主,從他在倫敦的經理人那裏得到這樣的信息:“無論你能生產多少平紋布,好的次的我們都要。” “你必須想辦法發明,在工業中你們大有可為,……”

  市場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現在紡織業,因為這個行業的產品與普通人的生活最密切相關。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產,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新的發明一個接著一個,英國開始一步步接近“工業革命”的起跑線。

  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 教授 米歇爾·亨特

  舊式的紡織生產單位非常小,一般以戶為單位,妻子、孩子甚至連丈夫一家人在一起織布。但隨著飛梭和珍妮紡紗機等發明的出現,生產規模就大大擴展了,更多的人能在一起工作。這樣就出現了工廠模式,為以後的工廠模式打下了基礎。 

在生產中大規模使用機器,極大地提高了手工工場的效率,並最終促成了現代工廠的誕生。但是這些工廠卻有著共同的局限,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靠近河流的地方作為廠址,這是因為到18世紀初,能夠使機器運轉的動力源,還是人類已經使用了將近兩千年的風車和水排。這種依靠自然界提供的動力源,嚴重製約了生產。因此,哪個國家能最先造出適應工業化需求的動力機器,那它就將在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那台能夠啟動新時代的機器,將會在怎樣的機緣匯聚下誕生呢?率先跨入工業時代大門的英國人,究竟為此做了哪些準備?

  事實上,當整個英國,甚至是整個歐洲,都伸直了脖子,盼望那台可以產生無窮動力的機器的時候,最終製造出“萬能蒸汽發動機”的詹姆斯·瓦特先生,卻正在麵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1773年3月,瓦特先生的合夥人破產了,這不僅使他失去了穩定的收入,而且不得不變賣家產來還債。37歲的瓦特抱怨說:“我還有妻子兒女,眼看自己變得雪染雙鬢,卻沒有任何固定的職業來供養他們。”

  中國南京大學曆史係 教授 楊豫 

  1773年的秋天,瓦特又遭遇了一次家庭的變故,和他共同生活了九年的妻子去世了,而且給他留下了六個兒女,與他共同合作的工廠又破產了,這個時候,他的生活落到了最低穀。有一位朋友推薦他到俄國去工作,他說:“我眼下有這麽多的事情要做,而我又這麽貧困。我感覺到非常苦悶。”

  但是英國,這片讓瓦特先生沮喪的故土,此時也許會讓一個不成功的商人離開,卻不會讓一個將會帶來無限商機的發明家走出自己的視野,因為,它早已準備好了將聰明才智納入實用軌道的各種機製。這些機製,如同一張巨大而細密的網,將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和技術都搜羅到了英國。其中,專利保護就是重要的一種措施。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曆史學 教授羅伯特·福克斯

  專利最早產生於16世紀,但在16和17世紀申請專利並不常見。自18世紀以來專利申請才普遍起來,變得重要了。申請專利的目的很簡單,即保護一項發明,使它保持新穎。專利給予發明者約15年左右的保護期,在此期間,他的發明受到保護,其他任何人不得仿冒。 

  晚年的瓦特,生活非常富庶。但是瓦特財富的主要來源,不是製造蒸汽機的工廠,而是被廣泛轉讓的高效能蒸汽機的發明專利。 

  對技術創新的激勵機製,對英國發展影響深遠,直到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這個製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的國家,依然將科技創新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並在全球高新產品生產國中位列第四。 

  而250年前,英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獎勵,使幾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種對新技術、新發明的狂熱崇拜之中。一本英國刊物稱,“工程技術的貢獻大於戰爭和外交;它的貢獻大於教堂和大學;它的貢獻大於抽象的哲學和文學;在改變社會方麵,它的貢獻大於我們法律所作的貢獻……”

  在這種全民性的崇拜中,一個新興階層表現得最為虔誠,因為技術和發明與他們有著最為密切的利益關係。這個階層當時被叫做“工廠主”,今天被稱為“企業家”。 1773年,正是他們中的一員挽留住了想要前往俄國的瓦特,他的名字叫馬修·博爾頓。

  中國南京大學世界曆史係 教授楊豫 

  博爾頓的索霍工廠在伯明翰,伯明翰是當時英國的小五金生產的中心,博爾頓的工廠有1000多個員工,他主要是生產小五金器械,甚至包括望遠鏡之類的產品,但是,博爾頓非常有眼光,他看到英國工業正在興起,許多新的工廠需要新的動力,於是,他就決定轉產蒸汽機和加工機械。 

  後來,當博爾頓和瓦特聯手製造第一台蒸汽機時,英國的國王前來參觀他們的工廠,當國王問博爾頓正在忙什麽時,他說:“陛下,我正忙於製造一種君主們夢寐以求的商品。”國王不解地問到底是什麽,博爾頓回答道:“是力量,陛下。”

  正是具備了這種遠見,博爾頓極力挽留住了窮困苦悶的瓦特,他在寫給瓦特的信中說:“我將為發動機的竣工創造一切必要的條件,我們將向全世界提供各種規格的發動機。您需要一位“助產士”來減輕負擔,並且把您的產兒介紹給全世界。”

  英國傳記作家 珍妮·尤格羅

  馬修·博爾頓和詹姆斯·瓦特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兩人能夠走到一起是工業曆史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一頁。詹姆斯·瓦特心思細膩,做事動作遲緩並且非常容易焦慮。他常常會灰心喪氣。他會將工作放到一邊,感覺好像要徹底放棄了。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修·博爾頓熱情洋溢,生氣勃勃,與人相處得很好,總是很樂觀。當瓦特說:“不會起作用的。”博爾頓會說:“當然會成功的,隻要再試一下就行。”

  博爾頓與瓦特的天作之合,讓瓦特徹底消除了後顧之憂。但是,如果瓦特隻有一雙技藝出眾的手,那麽,萬能蒸汽機還是不會誕生。因為在瓦特之前,工匠們已經發明了蒸汽機,但這種蒸汽機笨重粗大並且耗煤,隻有煤礦才勉強用得上。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研究員 袁正光 

  在近代科學誕生的幾千年當中,人類的活動基本上遵循這樣一個模式:生產、技術、科學,也就是說憑經驗進行生產,在漫長的生產過程當中,提煉出技術,然後在改進技術的過程當中產生科學。這是一個憑經驗辦事的過程,所以走了不少的彎路和錯路。 

  瓦特沒有重走人類幾千年走過的彎路,為了對舊式蒸汽機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瓦特曾鑽研過力學、數學、化學,做過係統的實驗並仔細計算過氣缸的熱效能。為什麽瓦特會使用這樣一種以前的工匠們根本不會想到的方式來進行發明創造?他對於生產、技術、科學三者關係的認知從何而來?在瓦特研製蒸汽機之前的一個世紀裏,正是歐洲曆史上一個科學鼎盛的時期。從17世紀中期開始,近代科學在一批巨人的推動下產生。在這批科學巨人當中排在最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婦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薩克·牛頓。

  許多曆史學家認為,如果從近代科學的角度看,正是牛頓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 

  這裏是牛頓的故鄉,傳說牛頓就是看到這顆樹上的蘋果落地而受到了啟發。雖然,直到今天,這顆樹上最大的蘋果也不會超過成人的一隻拳頭,但是,它絲毫也沒有妨礙劍橋大學的這位曠世奇才,在17世紀帶來一場科學的革命。

  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深奧難懂的書中,牛頓用數學方法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這四大定律被認為是“人類智慧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成就”。運用這些定律,牛頓把星星、地球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他的天平上。

  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 教授米歇爾·亨特

  牛頓體係的本質在於,地球和其他天體都按照相同規律運動,並且可以量化計算。你可以將太陽係的任何一部分拿出來,根據規律進行計算,從而精確地預知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方式。 

  “我們被放在這有如戲院的世界上,每個事件的起源和緣由卻完全隱瞞不讓我們知道,我們既沒有足夠的智慧預見未來,也沒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們不斷受傷害的不幸事件發生。我們被懸掛在永恒的疑懼之中……”

  這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哲學家休謨的一段話,它為我們真切地描述了當時的人們看待世界的被動心態。三百年前,人類的思想還充斥著迷信和恐懼,水為什麽往低處流?太陽為什麽升起落下?這些今天看來簡單之極的問題,在當時卻是根本無法認識和把握的。直到艾薩克·牛頓出現,人類才終於結束了這種狀態。牛頓通過自己的偉大著作宣告了科學時代的來臨,他告訴世人:自然界存在著規律,而且規律是能夠被認識的。

  牛頓的發現,給人類帶來從未有過的自信。曾經匍匐在上帝腳下的人類,終於大膽地抬起頭來,開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曆史學 教授羅伯特·福克斯

  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我說一個(最偉大的科學家),我想應該是牛頓。牛頓帶來,至少是堅定了我們的信念,無可懷疑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規律、受規律支配的宇宙中。這為18、19世紀乃至我們當今諸多科學領域的研究鋪平了道路。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研究員 袁正光 

  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誕生以後,人類社會飛速發展。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在資產階級統治的不到一百年間,所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以往曆史的總和。 

1687年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牛頓贏得了巨大的榮譽,不久之後,牛頓就被選為英國最高的學術團體----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歐洲的知識階層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而牛頓發現了上帝創造世界的方法。

  法國的一位學者在讀完《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後,對牛頓幾乎產生了像對神一樣的崇拜,他向每一個來自英國的人打探牛頓的生活細節:“他吃飯麽?喝水麽?睡覺麽?和凡人一樣過日子麽?”

  作為一名科學家,牛頓頭上的光環可以說放射出了世界上最為絢麗的光芒,然而,對於他身上的那些與英雄人物並不協調的弱點,除了專門的研究人員之外,其他人便知之不多了。 

  英國皇家學會 秘書長 史蒂芬·考克斯

  我覺得,艾薩克·牛頓可以說是個很不隨和的人,他的許多軼事證明了這一點。他曾經與當時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爭吵過,爭論某個主意是誰第一個想到的。有故事說他特別不喜歡胡克,把他的肖像都毀掉了,所以我們今天能見到四、五張牛頓的畫像,而胡克的畫像卻一張也見不到。 

  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裏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出殯的那天,成千上萬的普通市民湧向街頭為他送行;抬棺槨的,是兩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教堂合唱的哀歌中,王公貴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學士們一起向這位科學巨人告別。

  目睹了牛頓葬禮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為之深深感動,他感慨道:“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人物建立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於才能的尊敬。”

  整個社會在向一個科學家表達著由衷的敬意,這是一個國家對於科學家的態度,也是一個國家對於科學的態度。 

  1765年,牛頓去世後30多年後,一種全新的蒸汽機在瓦特的手中誕生了,瓦特發明的蒸汽機不僅比原來的蒸汽機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類從此開始擁有自己創造的動力,而不再受製於大自然。後來人們把解決了工業化核心問題的瓦特蒸汽機,作為工業革命的標誌。瓦特也被稱為“工業革命之父”。

  美國耶魯大學 教授 保羅·肯尼迪

  當蒸汽時代和工業革命到來的時候,它推動著業已領先的英國繼續前行,讓這個小小的島嶼在後來的幾百年中進一步地超越了其他各國。 

  變革並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一種能大大提高效率的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原先由一個人從頭到尾完成的工作,被分解為專門的工序,每個工人隻需完成特定的一道工序並不斷重複。從18世紀末開始,英國的各個行業相繼實行了工廠化,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古老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在發生變化。整個英國仿佛形成了一個被源源不斷的力量推動著高速運轉的鏈條。當蒸汽機啟動了英國之後,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力量,持續帶動著這個鏈條,並最終將英國推向稱霸世界的頂峰呢?

  就在瓦特和博爾頓對蒸汽發動機進行最後完善的時候,倫敦,一個50歲的學者正在對自己的文稿進行出版前的修訂。這份文稿可以看作是一台特殊的發動機,一台思想的發動機,它將為人類財富的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正是它使得工業化不再停留於發明機器和製造產品的階段,而真正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革命性的意義。

  文稿出版的時間是1776年,名字叫做《國富論》,它的作者是亞當·斯密,一個相貌普通、生活刻板,但是對人性卻有極其深刻洞察力的經濟學家。

  中國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係 教授 

  《國富論》中文版譯者 楊敬年 

  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的動機,就是謀求個人的利益,謀求私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他用了這麽一句話,就是說“屠夫、釀酒商、麵包師給我們提供食品,他不是出於仁慈,而是為了從我們得到回報。”

  亞當·斯密認為:每個人在經濟生活中,通常並不會考慮他對社會利益起了多少促進作用,他盤算的是他自己的好處,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的努力,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原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最終會促進社會利益。“自由競爭”這個今天已經被人熟知的概念,成為貫穿亞當·斯密經濟學說的基石。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教授 尼古拉斯·克拉夫茨

  他最著名的觀點就是:看不見的手。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個體間的自然交易將會創造出高效的資源分配模式,並有利於促進市場經濟,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 

  《國富論》提出的控製經濟生活的那隻看不見的手,簡單地說,就是今天經濟學家常常講的市場供求規律。根據這個理論,亞當·斯密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對外貿易戰略。

  美國耶魯大學 教授 保羅·肯尼迪

  亞當·斯密認為,我們可以繼續通過(貿易)保護主義、征服(其他領地)以及保持獨有的壟斷地位來賺取金錢,但是如果選擇了自由貿易,我們可以掙到更多的錢。而且,如果我們讓別人有錢了,他們就能夠向我們購買更多的產品。 

  如果說,牛頓為工業革命創造了一把科學的鑰匙,瓦特拿著這把鑰匙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那麽,亞當·斯密則是揮動一隻看不見的手,為工業革命的推進締造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

  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恩比認為,工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汽機的發展,而是“以競爭代替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與分配的中世紀規章條例。”

  比技術革新影響更深刻的,是經濟社會運行規則的變化。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後來被瓦特和博爾頓所代表的新興階層推崇到了神聖的地位,他們是從亞當·斯密的理論中獲得最大利益的人。當他們在西方各國的議會中占有多數席位時,亞當·斯密的理論開始對這些國家的政策產生深刻的影響,由此形成了自由主義經濟模式。

  中國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係 教授 

  《國富論》中文版譯者 楊敬年 

  斯密的理論是在(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以前發表的,它起了一個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使英國成為第一個世界強國。世界霸權國家,也使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國富論》出版12年後的一天,倫敦剛剛下過一場陣雨,霧都的空氣霎時變得新鮮而清爽。這天晚上,職務僅僅是一個海關官員的亞當·斯密,應邀去一位公爵家裏做客。客廳裏的王公貴族和商界巨賈,幾乎掌握了英國經濟的全部命脈,英國當時的政府首相皮特先生也在其中。當斯密下了馬車,步入客廳時,原本散坐四處、談笑風生的紳士們,立即停止了話題,大家把眼光都投向了斯密,並紛紛站起向他致意,斯密不好意思地說:“先生們,請坐。”這時候,已經站在斯密身邊的首相皮特認真地說道:“博士,您不坐,我們是不會坐下的,哪裏有學生不為老師讓座的呢?”。

  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這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亞當·斯密對英國的貢獻。這一年,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侖,對於這一輪新的英法較量,有人這樣評價:“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不列顛軍隊的勝利,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

  一個小小的細節也許是這次戰爭最好的注腳:拿破侖曾嘲笑英國是一個“小店主”的國家,但是這位法國英雄卻沒有想到,無論自己用多麽強大的力量,采取什麽嚴格的封鎖措施,也難以阻擋“小店主”國家的產品湧入它要去的地方。拿破侖更不願承認,即便是自己的軍隊與英國人麵對麵作戰時,法國人身上穿的軍服,也都是來自英帝國的棉紡織品。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 教授 理查德·哈丁

  事實上,在戰爭中,英國為參戰國提供了軍服、槍炮和其他產品,而整個歐洲正是這些產品的消費者。因此當戰爭結束後,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產業大國。 

  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業優勢,英國開始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義的經濟體係。它率先采用取消貿易限製的辦法來擴大國外市場,也就是用取消別國產品輸入英國的限製,來換取別國取消對英國產品的限製。自由貿易成為英國的國策。“英國製造”從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場裏長驅直入。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教授 尼古拉斯·克拉夫茨

  應該引起注意的是,這種經濟的自由化是在英國早已取得了在工業領域絕對的領先地位後才得以實現的。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後,我們才進入了自由貿易的時代。 

  為了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英國用武力迫使一個又一個國家打開了大門,迅速擴張成為一個“太陽不落的帝國”。在這個帝國裏,一個以英國為核心的商業貿易圈逐漸形成。英國的經濟學家傑文斯1865年曾這樣描述:

  “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有我們的牧羊場;秘魯送來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我們的棉花長期以來栽培在美國南部,現已擴展到地球每個溫暖地區。”

  居高臨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擴張,反過來又極大地推動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到19世紀中期,英國往昔那種田園詩般的風情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忙忙碌碌的世界。鄉村建起了灰暗的廠房,城鎮豎起了高聳的煙囪,工廠裏回蕩著機器的轟響,高爐前迸射著鐵水的光亮。1850年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60%;鐵產量超過了世界上所有國家鐵產量的總和;煤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工業化進程,也改變了英國人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時間第一次被精確到以秒為單位,而火車和汽船則開始代替馬車和帆船。1814年,世界上第一個蒸汽火車頭在英國誕生;1830年,蒸汽機車開始在世界上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鐵路上奔跑;到1851年,英國已經擁有22個鐵路網絡,鐵路總長度約13000公裏,相當於今天中國6條京廣鐵路。

  普魯士的國王曾羨慕地說,“不列顛……的經濟地位發展到了國民生產和國民財富為古往今來任何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高度。”

  中國北京大學曆史係 教授 錢乘旦 

  我們可以這麽說,就是沒有工業革命,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它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就是英國一個國家能夠對抗整個世界。工業革命呢,還使英國走進了現代化的大門,使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化國家。這也就迫使整個世界追隨著英國向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因此,我們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 

  這裏曾經有一座563米長的巨型建築,但令人惋惜的是,1936年的一場大火把它徹底毀滅了。今天,殘存的雕塑隻能靜靜地佇立在風中,麵對每日緩緩升起的朝陽,追憶往昔,感歎世事的滄桑。

  這處廢墟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水晶宮。它始建於1850年,完全用鋼鐵骨架和平板玻璃組裝而成,在19世紀中葉,水晶宮是歐洲最宏偉和最富想象力的建築。

  1851年5月1日,來自世界25個國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匯集在它的穹頂下。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聚會,人們相聚目的是為了展示進步和繁榮,155年前那次盛會的準確名稱是: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當時的中國人把它翻譯為“炫奇會”。

  中國南京大學曆史係 教授 楊豫 

  這次倫敦博覽會開幕以後,可以說是人潮湧動,展出的展品可以說是不勝枚舉,除了藝術品,和來自國外的各種動植物以外,主要展出的是英國的工業產品,包括輪船的模型啊,機車的模型啊,還有各式各樣的機床,這標誌著英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也標誌著英國的工業革命取得了成功。 

  萬國博覽會開幕式成為整個倫敦的節日,萬眾喧騰中,前來剪彩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反複使用一個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興奮情緒: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 

  這位18歲登基時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的女王,一直到82歲才去世,命運似乎要讓她完整地見證和享有英國的榮光,維多利亞女王伴隨英國走完了19世紀。這位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王,除了養育九個孩子、懷念早逝的丈夫、讓遍布歐洲皇室的子孫們稱她為“歐洲的祖母”外,在國事上,被認為幾乎什麽都不做。而恰恰是這位看起來什麽都不做的女王,讓那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了力量,開啟了至今都讓英國人津津樂道的維多利亞時代。

  1851年5月1日,女王懷著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宮。晚上回來後,42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 “我們曆史上最隆重的日子,最美麗最堂皇的日子。”

  然而,就在英帝國看似如日中天的時候,太陽已經在悄悄傾斜。越來越龐大的殖民地在為英國提供巨大的發展資源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拴在它身上的巨大包袱。隨著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逐漸高漲,這個包袱終於壓彎了帝國的腰身。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教授 尼古拉斯·克拉夫茨

  到1850年以後,人們發現要是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新增的殖民屬地對帝國本身而言並沒有多大價值;他們隻是增加了帝國需要管理和保護的資源數量而已。因此到了19世紀下半葉,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就指出了不列顛帝國的回報率或是利潤率實際上非常之小。 

  英國倫敦大學王家學院 教授 安德魯•波特

  到了20世紀40年代,英國做出了選擇。它或者可以繼續為其大國的地位和海外殖民地花費大量的金錢,或者將資金用於本國的發展。它選擇了後者。最後,大英帝國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 

  也正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德國和美國迎頭趕了上來,開始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流,更為棘手的問題是,自由經濟模式與生俱來的缺陷,在20世紀給英國,也給世界帶來慘痛而深刻的教訓。

  當英國人從陶醉中驚醒,猛然看見帝國上空的夕陽時,新的太陽已經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陸上升起。那將是世界大國命運的又一次興衰消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