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子君

中年男人,無意識的來到英國,想用自己生活在英國的眼睛審視正在麵對的生活。或許有點片麵,但隻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月餅的記憶

(2012-09-29 04:09:57) 下一個

一年一度,又見中秋,花好月圓下的吳剛之夜,異國他鄉中的千裏嬋娟。一塊月餅,卻不免引起人的思緒萬千和對過去歲月的依稀記憶。

小時後總是盼著過年和各種節日,因為這意味著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吃上各種好吃的東西。那時的八月十五,媽媽總會提前買上些月餅以及水果之類,記憶中那時的月餅7分錢一塊,還要糧票。裏麵的餡也就是糖和青紅絲之類的,但是還是覺得很好吃。記得有一年可能是忙的緣故,已經是八月十五那天了,家裏還沒有買月餅,心裏就一直的在期盼,晚上媽媽回來了,拿回來的是白皮點心,水晶餅。原來各個食品店的月餅都賣完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有時候連簡單的月餅都難能可貴啊。

粉碎四人幫後,從插隊的地方考上大學,從西北來到南方的魚米之鄉,方才知道南方的生活水準是大大高於北方的。第一次離開家鄉過中秋,自己買塊月餅犒勞一下自己還是應該的,可是到了食品店一看,一塊月餅要兩角五分,而且有不同的餡兒,甚至還有肉餡的,徹底顛覆自幼的月餅概念。當然同時感歎這裏的月餅怎麽這麽貴啊。下下狠心,買了一塊,記得是五仁的,吃了以後才感覺這種月餅的好吃,感歎一下原來月餅還可以這樣吃。

參加工作,改革後的國家經濟發展,物價也隨之高漲,每年八月十五的月餅也就水漲船高。八十年代中期,有一年談了一個女朋友,恰逢八月十五前往做客。要買禮物,除了其它的,一盒月餅總是少不了的,記得當時買了一盒鐵盒裝的月餅,十幾塊錢呢,還真是有點心疼的感覺。

進入九十年代,南方的食品推廣到了內地,那年妹妹從深圳回來,帶回來了一盒香港月餅。那一吃才感覺到了月餅的不一樣,雙黃的,蓮蓉的,小南蠻對於吃還真是很講究的。

再到後來,中秋節過的越來越隆重了,親友間的禮尚往來可以理解,但是相互送月餅成為社會的一種怪異現象,成為人們社會交往中間的潤滑劑。而月餅的價格也是越來越貴,包裝越來越精美,有的月餅還與酒和其它貴重物品包裝在一起,成為請客送禮、求人辦事的敲門磚。說穿了,也是給腐敗成就一番偉業。就連我當時每年也能收到不少別人送的月餅,月餅多了,就趁著節前再送給別人,否則十五一過,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而現如今,在地球的另一麵,品嚐早已司空見慣的月餅,在傳說中的外國月亮下麵,過隻有我們中國人才能體會到的中秋之節,此時此刻方能感受到對親人想念的千般思緒,才會感受到“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團圓心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