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子君

中年男人,無意識的來到英國,想用自己生活在英國的眼睛審視正在麵對的生活。或許有點片麵,但隻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吃在英國

(2006-05-15 17:03:51) 下一個

吃在英國 南山子君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一個事實,就是英國是一個沒有飲食文化的國度。法國有著名的法式大餐,意大利有全世界流行的匹薩餅,美國人則是以麥當勞、肯德基為代表的快餐文化風行全球。中國自不用說,吃在中國似乎也是全世界公認的,要不然怎麽會現在世界上隻要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發現中餐館的蹤跡呢?英國有什麽?魚排薯條是正經的英國作品,不過這種食品實在是上不了文化這個檔次和層麵的。去年有一次,法國總統希拉克與德國總理施羅德、俄國總統普京在一次非正式場合中,說起英國的飲食時對其大加鞭撻,冷嘲熱諷。這條消息後來卻被記者給披露了,讓英國人非常惱火,卻又說不出口。這件事後不久,法國總統訪問英國,女王準備在溫莎城堡設宴招待,據說英國人準備拿出他們的絕活來,讓法國人瞧瞧英國人的飲食文化。後來究竟怎麽樣,沒有消息披露,無從談起。

華人來到英國,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飲食問題了。著名作家餘秋雨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自述在英國的餐飲經曆,作者寫道,他在一所大學訪問,每天中午會安排他有一次工作午餐,第一天吃罷,第二天來還是同一種食品,第三、四天還是同樣的食物。作者忍不住去問食堂的管理人員,為什麽四天來都是同一種食物。管理人員回答,四天?我們四十年來一直如此。在著名的劍橋大學,學生宿舍有專用廚房,裏麵的設施有微波爐和電爐灶,但是規定廚房內不得煎炸食物。實在不能想象學生們能夠吃到什麽,中國人能受得了嗎?難怪連目前正在劍橋的大師金庸先生也常常到街頭的中餐館去打牙祭。英國的許多城鎮,除了大大小小的酒吧供應著英式餐飲外,能夠供應餐飲食品的都是外來文化的食品,除了美式快餐、匹薩餅外,大部分餐館都是中餐、印度餐甚至泰國餐館。中國人倍感驕傲的是他們把中式餐飲傳遍世界,讓包括英國人在內的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國餐飲的魅力所在。許多英國人現在已經把中餐作為請客的首選,周末或者相急之下電話預定一個中式外買都是極其普通的事情,要不然遍布英倫的中餐館、 Take Way 能夠如此紅火。中餐文化也給中國人自身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優勢,據說在海外的華人中有 70 %是從事著餐飲業。

與中國人的吃文化相比,英國人確實遜色的多。來英國後曾經有機會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登記儀式後,主人在一家四星級酒店設宴款待大家,我有機會品嚐一次正規的英式大餐。第一道菜是冷盤撒拉和麵包片,第二道主菜是很大一塊食之無味的烤三文魚,第三道菜就是甜點。這要是在中國,沒有八涼八熱能算完嗎?而據我們了解英國人的午餐是十分簡單的,簡單的讓我們無法想象。特別是在中小學校,許多學生就是一個漢堡,一個三明治,甚至或者一包薯條就算是午餐了。我曾經領教過一個政府公務員自帶的午餐,一個商店買的三明治,一杯咖啡,一個蘋果,十分鍾解決戰鬥。不過你也不能說英國人沒有飲食文化,簡單不就是英國人的一個特色嗎?英國人一般沒有請客吃飯的習慣,這也是一種文化,當然也有製度性的約束因素。一些中國前來公務的團隊常常抱怨,有時公務活動完成後,英方絲毫沒有請客人留下吃飯的意思,中國人很不高興,想一想他們在中國的時候,我們天天請客的情景,內心很不平衡。豈不知英國的公司大部分沒有這一筆額外的開支,公司財務製度對請客送禮都有著明確的限額規定。英國人到中國,吃飯請客花的都是公款,來到英國如果回請,花的可都是自己的腰包,你說他能幹嗎?其實英國人的這種文化也不能說沒有他的好處,至少公事公辦,沒有了“吃人家的嘴軟”這個把柄。再想一想國內的吃喝之風,不要說浪費,不要說內在的貓膩,單就這個風氣而言實在是令人頭痛。搞得現在辦理一些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去請有關人員吃上一頓,你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更何況一些有求於人的事情,即使請人家吃了飯,也心裏嘀咕事情是否一定能夠辦成?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譽滿全球,但是這種文化有傳統優秀的一麵,如它不同流派的菜係、各有千秋的風味,既有名聲在外的滿漢全席,也有風格各異的各地小吃,其香、其味、其色令人垂延三尺,想一想都讓人有無窮的回味。但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有其腐朽和不宜提倡的一麵,公款請客、大吃大喝、互相勸酒,有時候吃飯甚至成為一種負擔。一些官員在酒席上不勝酒力,甚至獻出生命的事跡不也常常出現在報端。中國的飲食文化極其需要與英國人的飲食習慣相互學習和交流,各取所長,互補其短。

回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所有好吃的東西都吃上一遍,一飽夢裏常常相思的口上之福。

2006-5-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