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音元素經典譯注範例

用漢音元素Chinese Phonetic Elements譯注漢語以外的曆史哲學神學經典範例,推動在漢語中導入漢音元素。
正文

重慶四川區域學術文化之旅

(2025-04-06 20:03:31) 下一個

2025年3月6日,我應重慶工商大學的邀請,啟程去中國,7日抵達上海浦東機場。

8日上午見到清華大學80級同學老賀,請他幫助我向華東師範大學轉交15冊《漢音元素範例》。自己在日本完成博士學位後因為置身於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無法回到華師大教學服務,一直感到遺憾。

13日,我在區域國別研究中心林教授的安排下到達重慶工商大學的南岸校區,見到法律與社會學學院的幾位老師,晚上為一百多名法律係的同學們講解“美國股東提案製度與企業治理”。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的公開講學,也是我了解中國的學術界和學生們對美國證券交易法規與企業治理的關注與興趣的窗口。我隻能用了一半時間講解,餘下的時間聽兩個老師的評介和回答4、5個同學的問題。事後,安排講學的研究生同學小彭告訴我效果“很精彩”,我回想起自己剛入大學時聽到人才學者雷貞孝的講演,希望幫助同學們開闊視野和人文精神。

最近中國的大學紛紛設立區域研究中心,因為以往的局限於專業領域學科的研究中心已經無法把握一個區域的文化曆史社會經濟政治科技軍事等綜合條件。Area study/區域研究本來來自於Asian study,但把整個亞洲作為一個區域,早已無法綜合性地把握,最近不再提了。不過,把一些文化/曆史方麵具有相對單一特征的國家,如日本,作為一個區域,還是可行的。我20多年前設立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時就指出:區域研究的方法論是比較。這對區域研究提出了很高的基準,例如我1995-97年在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政治學係做Research Fellow期間,作為H-Japan編輯,提出要理解日本政治,必須同時理解美國政治和東亞(特別是)中國曆史文化,得罪了一些知識見解狹隘的美國同行,離開了這個領域。

作為區域研究的主體,區域的主要特征是文化。文化本身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區域研究中,主要以語言識別:在一塊地理上連接的region/地帶/疆域,講可以互相溝通的語言(可以是複數)、而且(如果有書寫係統的話)采納同樣書寫係統(可以是複數)的人們/群族,組成了一個相對獨特的區域。這裏不是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在具體在研究一個區域時必須確切指明。從方法論上看,區域研究偏重曆史學、語言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基礎知識,而不太要求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實用知識。我26日離開重慶之前,把15冊《漢音元素範例》交給林教授,希望他在工商大學內外的重慶學術界漢語係、外語學院、民族學等推介,擴展以後在中國講學的領域。

15日,我通過快遞向清華大學校長寄送15冊《漢音元素範例》。因為無法、無意出席4月底在清華舉辦的畢業40周年紀念,這也是我離開清華40年的研究成果。事態的進展並非意外,但我思索良久仍不明其預示,以後另行論述。

20日,我乘9人座客車從重慶綦江到達四川瀘州,抓緊時間,先叫上一輛出租車趕往郊外的況場朱德舊居,是朱德護國戰爭時期(1918年)駐瀘州的舊居兼會客廳和剿匪平暴的指揮中心,當地民眾樹立的“除暴安良”和“救民水火”德政碑依舊保存良好。源於對廣泛世界曆史的研究,我對中國共產黨的曆史的關注逐漸疏遠,無法從文明史的角度重新審視近代中國的曆史。在這裏,我隻能模糊想象30歲出頭、剛開始建功立業的朱德為什麽選擇了與多數同齡行伍人不同的道路和結局。

在5點關門之前,我趕到有4百多年曆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州“國窖1573”,看到老窖現場。我對酒的些許注意在於它的宗教、文藝功能,而不是商業、政治宣傳。有一副壁畫的宣傳介紹說“其0001號將贈送給祖國統一後的台灣首任行政長官”。

21日早上,我搭乘順風車趕到宜賓東部的李莊。這個鮮為人知的鄉鎮在抗戰期間曾被人稱為“中國4大文化中心之一”,因為有不少著名的文化機構和文人搬遷到這裏。正好是油菜花盛開的時季,位於長江南岸的李莊風景獨好,但我馬上找到我關注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展廳。“李莊時期,曆史語言研究所下設四個研究組:一組曆史組,主任陳寅恪(在昆明);二組語言組,主任(代理)李方桂;三組考古組,主任李濟;四組人類學組,主任吳定良、淩純聲。”

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畢業的李霖燦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擔任助理研究員期間,在麗江與當地人和才合作,采集、調查東巴文字,1943年達李莊。經過傅斯年、李濟的允許,他們與曆史語言研究所的語言學家張琨合作,為東巴文、東巴經讀字記音,共同完成了《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和《麽些標音文字字典》兩本具有創新意義的著作(可以沒有、在方法論上也無法進一步繼續展開),在李莊石印刊行,署名為“李霖燦編著、張琨標音、和才讀字”。麽些是納西族的舊稱,古籍裏寫為“摩沙”、“摩挲”或“磨[麽]些”等。

納西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其書寫使用的東巴“文字”是象形符號的組合,代表一段句子的含義而不是讀音,但懂得字符含義的東巴祭司/巫師可以說出納西語發音。附圖為含義為“以淨水瓶為神女除*經”的字符。中國政府1957年通過了使用拉丁詞母的《納西文字方案(草案)》,1983年對方案進行了修改,但絕大部分納西族不懂納西文字,不會講納西口語的外族人更無法讀懂。我在漢音元素範例11《漢文明及周邊群族的書寫係統》中詳細列舉了以漢音元素幫助創製少數民族書寫係統的優勢方案,但目前沒有必要進一步學習納西語。

曆史語言研究所對漢語和漢字書寫的研究發揮過獨特的貢獻, 1949年後隨中央研究院搬遷到台灣,但遺憾的是,其“漢文明古文獻(書寫)研究”的使命還沒有發展出書寫係統研究的階段就已經終結,成為紀念館了[1]。中國大陸對曆史語言研究所以及書寫係統的研究知之甚少。在李莊這個田園鄉鎮恢複、繼承、發展漢語書寫係統的研究,可以真正讓李莊成為中國文化/文明的中心之一。

因為是周五,下午以後遊客增多,我決定離開李莊,叫上出租車直奔宜賓最繁華的(岷江、金沙江、長江)三江匯(實際是兩江回合之處)。我登上遊輪,觀賞“長江第一城”的美麗夜景,分享宜賓至今發展的成果,不由得對比起小學期間在臨近的貴州畢節讀到的政治漫畫,描繪那時的宜賓領導者劉結挺、張西挺夫婦的醜聞。

22日一早,我乘纜車登上翠屏山,俯視宜賓,下山沿途經過最近網上火紅的“哪吒行宮”和清淨望遠的佛教大寺廟,以及趙一曼紀念館。下午趕到宜賓博物館和鄰近的竹博物館。他們主要是供觀賞、教育用場的,沒有多少曆史性研究價值。

23日早晨,我搭乘兩個回家的年輕女子的順風車直奔珙縣南端的懸棺山區,在近兩個小時的會話中逐漸恢複我小學期間在畢節熟悉的口音。因為高山阻礙,這裏已經不屬於長江流域,而屬於東南亞高地zomia/ㄗㄛㄇㄧㄚ/茁密阿[2]區域的北端。曾經是“戎州都督府”等大宜賓區域(包括瀘州)如果定位為長江源頭與ㄗㄛㄇㄧㄚ區域的結合部,在李莊設立漢音元素書寫係統研究基地,以此文化soft power/軟力量連接漢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發展潛力不可估算。僅僅以“長江第一城”推銷五糧液,格局有限。

懸棺屬於古代崖葬形式之一,宜賓一帶的懸棺是已經消失的bo/ㄅㄛ僰人或後來的lao/ㄌㄠ/僚人所留下的文物(僰人沒有可以確認的地下文物),包括隨屍身放置的陶瓷、木竹、鐵器和最多的麻織品。懸棺的木製都掌板(1368-1644年)應該是僰人的族徽、標識。1934年由美國傳教士、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David Crockett Graham/ㄍㄌㄚㄏㄚㄇ/葛維漢最早調查、報告懸棺(也最先調查三星堆),引起國人注意,1946年由曆史語言研究所開始較為係統的調查。現被稱為“僰文”(也被稱為方塊白文、漢字白文、漢字型白文或古白文)的文字是已經相當漢化的白族知識人仿照漢字創造的書寫係統,沒有確認被原初的僰人使用。

我在山崖小路來回走了兩次,在中途的大洞穴停留片刻,試圖想象當時僰人的生活。約一個小時後,我離開這個全國重點文物遺址,走到山下的小集市。這裏正在舉行婚禮,有近二百人,類似記憶中的畢節的苗族集會。我搭乘摩托車到鎮上,在“僰人故裏”路牌附近徘徊了一段時間。這裏早就不見“僰人”印跡,我隨即乘坐公交車趕往縣城,在關門之前走馬觀花看了縣博物館和鄰接的苗族文物館,它們比宜賓的兩個展館更有地方特色,可惜沒有時間詳細參觀。

本來還有一天的自由時間,但沒有叫到順風車趕往貴州赤水去尋訪古鎮和當年紅軍長征的曆史現場。那一段故事在文明史或文化比較上關聯不大,我就結束了短暫的重慶四川交界的區域文化之旅,24日乘順風車回到綦江。

1970-80年正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後期與終結的曆史轉換,我有幸在貴州畢節和四川重慶接受完整的小學中學教育。由於深受“問鼎中原”的大漢文明政治正統性熏陶,我一直隻把這段時期看成一個過渡,類似Napoleon出生的Corsica,置之於身後。現在,我主要從文化/文明的視野、以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社會學的方法論,特別是擁有新創製的漢音元素書寫係統的強有力表述工具,更能理解、認知、幫助、服務這一帶西南交界區域的曆史和未來。

 

[趙京,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2025年4月6日]

 

[1] 史語所的漢字意義容易引起誤解,正確的含義是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古文獻(語義學)研究,應該被稱為“漢文明古文獻(書寫)研究所”,與別的“曆史學”、“linguistics/語言學”研究機構不同,而與漢音元素涉及的漢語以及周邊群族的書寫係統關係極大(趙京,亞洲紀行-8:Academia Sinica/中央研究院,2024年3月21日) 。

[2] 趙京,當代人類學力作揭示的山地東南亞的安那祺史觀,2011年8月8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