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9.1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九章 何去何從(1)

(2022-10-03 13:29:04) 下一個

第九章 何去何從

9.1  中國崛起 何去何從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成果令世人矚目,中國的進步與中國本身所具有的人口與經濟體量,都預示著未來世界格局的改變。中國所具有的獨特性與龐大體量,使世人震撼的同時也帶來種種疑問,其經濟發展的模式不同於傳統的西方社會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可為後來者所借鑒,其本身是否具有普適性,這不僅是中國走的是一條不同於西方文化認識與認知的發展道路,更是一條不同於近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思想的道路,也即是自由民主的普世道路。這對西方對世界意味著什麽,是不同意識形態思想文化的共存,還是近代幾百年以來西方文化獨霸世界話語的終結,其中包含太多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意識形態思想的意涵。中國的政治體製與經濟模式都是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無法認可與接受的,西方思想界一直堅定不移的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中產階層的形成,自由民主必然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自由民主作為普世普適的真理與價值,任何威權或一黨體製都將被自由民主政體所取代,《曆史的終結》一書就是這種西方思想的代表。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與全球化進程,以及各種經濟體與國家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事實無疑得出不同的結論,曆史並不以人類的意誌為轉移,並未終結,或許是不確定的徘徊,然而是趨近理想的徘徊,還是人類多元文化岔路口的分道揚鑣?曆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也許僅是意識形態思想的理想願望,而人類曆史與作為物質生命真實的人在物質的世界,將追求更為適合生命本質的存在。

誠然時至今日,中國仍在走自己的路,曆史終結也未可預見,繼續向前的曆史似乎也更符合唯物辯證思想關於人類社會進步的思考。無論曆史終結與否,人們關於人類社會的未來做出怎樣的思考,人類社會未來發展都不會以人類意誌為轉移,而必將以生命本質為前提,人類社會將以生命的本質為依歸,而者兩者是一致的,這個本質又是什麽。進入近代的人類社會,經過無數次宗教,文化,政治,戰爭一係列的衝突,似乎最終都可歸入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紛爭,而價值紛爭即是最終極的表現,也即是文化與意識形態價值成為激發衝突的根本原因,也是判別社會進步與落後,以及是非曲直的標準,或衝突的關鍵點,這些衝突的曆史也成為人類文明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

9.2  普世價值 曆史的終結者?
自由民主,普世價值,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成為壓倒一切人類其他文明價值,唯一不受時空製約的價值,既是人類文明社會最終的真理價值。普世價值這種人類最終真理價值就是曆史的終結者。且不問曆史的終結者是否存在,或許可以從兩個方麵檢測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一個是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在現實世界的實際效用,另一個是自由民主普世價值背後的文化思想根源與本質,與其相關的文化思想概念背後的本質是什麽。

毫無疑問,自由民主是人類最重要的文化思想,源自古希臘文化思想而近世以來在西方逐步發展與普及,成為引導社會發展進步的文化思想,也是當今世界普遍認知與認可的社會文化思想,普世價值也成為自由民主的文化思想的代名詞。自由民主的思想價值被認為是普世價值無疑與自由民主的思想實踐推動了近代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文明,特別是作為新的社會文明模式的的西方社會,自由民主推動了社會的工業化,工業化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強大的物質與文化思想力量,使自由民主的思想價值成為不證自明的真理。這也不言而喻,生命的本質就是物質的,物質的勝利就是一切勝利的基礎與目的,包括宗教的文化的,與思想意識產品價值的勝利。自由民主價值也成為進步與現代文明的象征,所有逆自由民主價值而行的社會與文化都是落後與愚昧的,這似乎在現實世界中也不乏例子。

伴隨著西方工業化文明的超強物質力量,自由民主普世價值觀念在世界的普及,西方文化也成為強勢文化,這不僅有文化思想理論的社會實踐基礎,更有物質財富的力量。盡管有不少批評西方強勢文化對非西方弱勢文化的壓迫,然而西方在物質利益所取得的成就也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自由民主思想價值的強大力量絕不是僅僅以軍事與強權作為後盾與基礎,而是有著無與倫比的物質利益創造作為基礎,對生命本質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然而二十世紀末葉及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始,作為普世價值的自由民主思想在一些國家與地區的推行與實踐,無論是社會政治還是經濟的效果都不盡人意,甚至導致不同種族的仇殺,國家與社會的分裂與動蕩,最後是國家與社會的崩潰。就結果而言,這些國家與地區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不僅沒有帶來經濟的繁榮,甚至失去了社會的穩定,付出極大的社會代價。
作為一種文化思想價值,自由民主的社會效用是巨大的,它是西方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基礎,在一些非西方國家與地區也帶來了進步與繁榮,而在另一些國家與地區卻導致了動蕩分裂與戰爭,其背後的根本原因或本質是什麽,不論其原因或本質,是否可以得出自由民主思想價值並不是所謂的普世價值,它也許僅適用某些特定的社會環境與地區,也根本不存在普世價值。

9.3  生命的本質 利益 利益交換      
對任何與人類社會相關議題的討論,都離不開與人的關聯,文化思想價值,以及普世價值亦不例外。人是人類社會最根本的元素或最基本的粒子,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物質的與精神的,存在的與意識的,生產的與消費的,都圍繞著人以及其群體展開,社會,思想,文學,宗教,意識形態等等社會文化現象或精神意識,其根本都是為組成社會的最基本元素或粒子即為人服務的。而人的本質是什麽,人的本質就是生命的本質,生命是物質的特殊形式,物質的本質就是存在,生命是物質的特殊存在形式,或物質一種特別的特殊的存在方式。這種物質的特殊方式就是生命的生命現象,當生命失去生命現象它就回複到物質原有最普遍的形式,無生命的物質存在。生命的現象表現在於生命的生存與繁衍,生命現象是有時間性的,生命繁衍使個體生命消逝後,生命以物種生命的方式延續,生存與繁衍對生命是同等重要的,而維持生命的生存與繁衍是生命維護其生命本質最基本的生命現象或本質現象,而生命的生存與繁衍決定生命必須與外部環境產生物質交流或交換,生命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流就是從外界獲得生存與繁衍的養分即利益。任何生命個體或物種,無論有意識與否,維護生命現象即生存與繁衍,都是由其生命的本質決定的,而保證或維護生命的外部條件就是從外部環境獲得生存利益,從而決定了人類組成社會以及社會發生的的一切現象無不與利益相關。

人類進行合作,產生語言,組成群體,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與繁衍,追求利益或利益最大化,追求利益的結果必然是利益最大化。社會秩序,思想,文化,法律等等一係列社會組織,社會現象,社會思想理論的產生都是受利益的催化,追求利益以及利益最大化是人類社會最根本的粘合劑與社會進步的驅動力。人類發達的大腦與生命記憶,是人類群體文明進步的根本,也使人類從維護生命本質的單一物質利益追求進入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追求,精神的本質仍是物質的,是物質利益的記憶或後延,與思想意識相關的利益認知。社會出現以意識為基礎的文化與思想,人類生命現象也進入新的生命狀態或生命平台。在這一新的生命平台,物質利益不在是生命追求的唯一,基於文化思想意識的精神認知,成為生命感知及有益於生命的利益,也成為生命追求的目標。誠然精神利益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最終仍是物質利益,即中國古人所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本質是禮節與榮辱能帶來更大的利益。精神利益雖然不是生命本質追求的目標,即不是生命本質的基本的必要的需求,然而精神利益同樣以物質利益為基礎,或可稱為擬物質利益,是一種潛在或延後的物質利益,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一樣可以帶來的生命愉悅與快樂,無疑有益於生命過程。

而《曆史的終結》所言的社會承認,即是精神利益,意識價值認知的體現。精神利益或社會承認也自然有利於後續物質利益的追求,僅是物質利益的延後兌現,也有益於生命的的生存與繁衍,精神意識不過是人類生命記憶特有的物質表現。與維護生命的物質利益相比,就生命物質本質而言,物質利益是第一性的,精神利益是第二性的,然而人類意識與精神意誌的力量,甚至是精神或思想意識的偏好與依賴,使人類個體生命可以在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之間做出取舍,這就決定了物質利益在意識中並非總是第一性的,生命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使意識可以產生超越物質基礎的回應,改變了物質與精神在生命過程中的前後或因果秩序,輕重緩急,這也是不同的個體麵對同樣的困境卻做出不同的抉擇的原因。選擇與取舍就包含利益孰重孰輕與大小的衡量或估量,選擇與取舍就是個體自我意識對不同物質或現實利益的交換,包括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的交換,這是個體自我意識關於利益的交換。

人類的精神利益追求並不總是亞於對維護生命的物質利益追求,為精神利益而犧牲物質利益不僅並非不可能,而且越是文化思想發達的社會,精神的需求就越高,無論是社會群體還是個體都將精神需求的滿足作為生存與繁衍的,也即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都有一個但書,即需要一定的社會生產文化環境作為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相應精神的物質基礎,精神的需求就是建立在這個環境平台之上。在生活的基本保障得到滿足,精神需求超越物質這也是人類思想意識意誌或精神生命超越物質生命的表現,人類徹底脫離動物屬性而成為人類的高級進化的表現,文明人的表現,其所要求的社會物質條件就是現代人最基本的社會物質條件。

生命追求利益的本質,促發產生群體,進而組成社會,群體與社會性也成為人類生命現象的基本特征。人類發達的大腦,使人類群體與社會產生其他生物生命所無法產生的更為精致的,以意識為基礎的生命現象或社會現象,語言,思想,文化,個體與群體的,以及私有等等。私有的出現也促發一種隻有人類群體與社會才具有的現象,利益的交換,物質的或精神的利益交換,這個利益交換與前麵的個體自我意識的利益交換不同,是交換者與外部環境的利益交換,兩種利益交換都是為了利益的最大化。所有這些都是以獲取最大利益為目的的,追求最大利益是人類一切進步的驅動力,文化與思想也應該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利益交換就必然產生對所交換利益的衡量或估量,從而帶來一個全新意識概念的產生,這個概念就是利益的價值。

9.4  價值的本質
價值是人類意識對具體物質或事物,實體與意識,其有用性或可產生利益的衡量,所以價值也是社會個體或群體衡量與相互衡量一切社會相關物質或事物的基礎。一切與人以及社會相關的事物皆有價值。有價值,無法確定價值,以及沒有價值,都是對事物價值的衡量。而對事物所具有價值的衡量的基礎來源於社會的物質存在以及社會意識,存在與意識對事物的價值衡量都有影響,是衡量事物價值的必要因素,也即是價值包含兩個因素,物質因素與意識因素。

一般而言社會的物質存在因素是價值相對穩定的,有著可以比較的物質的基礎,對所有社會個體而言,這個基礎是相對穩定的,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固定的量,甚至可以用某種固定的量衡量。而社會意識因素是價值的意識認知,或意識認知的期望值,這就使價值所包含的意識部分具有了不確定的甚至不切實際的預想或設想的想象成分,甚至虛妄的或過於理想的成分。再者,由於每個社會個體的單一性與獨特性,經曆背景環境教育心理差異等,每個個體吸收與處理信息的的結果都不一樣,這就形成個體的偏好,也就使價值的意識認知因素會因個體而異,甚至存在相反的認知,比如某個特定物體包含幾種的屬性,有些個體認為有些屬性不僅無用,即不帶來有用的利益,而另一些個體卻認為這種屬性有用,帶來有用的利益,這就使價值的意識認知部分在不同的個體中是南轅北轍。這是對具體物體的有用性或利益認知尚且如此,對於代表社會思想的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價值,其代表的是一定社會階層與群體的利益,即實質的社會利益,這就使具有不同文化價值或意識形態價值的社會群體對文化與思想的意識認知更是天差地別,甚至得出相反結論的認知,走向相互敵對,這也是文化思想或意識形態價值造成社會分裂的根本原因。

簡而言之,價值是對事物有用性或可產生及帶來利益的衡量,價值的衡量包含相對穩定的物質利益因素與意識認知的利益因素,意識的認知含有設想的成分,以及個體與群體的差異,價值的意識認知在不同個體有著極大差異。意識認知的利益也使事物的利益包含了盲目虛妄泡沫,如果這些意識認知又包含外來資訊的有意誘導或教育灌輸,這就使價值中的意識認知利益包含偏差,甚至錯誤,也既是人們認知的價值中的意識認知部分,是可受外界誤導,是可錯的,並非意識中的真實價值,更非所謂真理。

在價值一定或不變的條件下,或價值的有用性或目的性明確的條件下,價值中所含的意識價值比例愈高,物質價值比例就愈低,或物質價值愈隱晦愈延滯,價值與所代表事物的有用性或利益偏差的認知中可能就愈大。對於生活中的實用物品,意識價值與真實有用性的落差帶來的僅是使用者個體的滿意度落差,然而對於文化思想類產品,社會思想理論,特別是意識形態思想理論,這些包含著對未來人類理想社會設想的思想產品,其價值無疑以意識價值為主體,意識價值甚至是絕對的,其中的對理想社會的臆想成分是現實所無法驗證,而其思想理論的基礎也也往往是是一種理性或理論的設定,例如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對自由的神聖化,使自由理想化絕對化而脫離了群體與社會的框架,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資產者的絕對貪婪與無產階級的無私,都是過於絕對與理想的條件設定。而當這些理想的設定被作為社會現實而引入思想分析作為意識形態理論的基礎,這些意識形態思想理論進而被當作真理而作為社會的追求,甚至以社會革命為手段付諸於實踐,社會的矛盾衝撞與代價將是巨大的,甚至會進入難於逆轉的死胡同。

物質的本質是存在,生命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物質,這種特殊的形式就是生長生存與繁衍,生命的特殊物質存在形式決定生命的本質就是生存與繁衍,生存與繁衍決定生命需要與外界或環境交流,既是從環境獲得利益以維護生存與繁衍,這就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決定生命總是以利益為依歸,無論何種生命都是如此,作為高級生命現象的人類生命亦不例外。所有的人類活動,社會組織,文化思想,宗教,以及意識形態都是圍繞著利益而展開,意識形態的本質也是為了凝聚社會共識以追求生命的最大利益。然而意識形態也是一種遠離物質利益,以精神利益或價值認知為主甚至忽略物質利益的思想認知,就可能產生違背生命本質結果。

然而人類的進化,特別是以思想意識為基礎的社會文化與思想體係的高度發展發達,使許多思想產品不僅遠離生命本質的基礎,甚至成為一類純粹的社會思想意識思辨,似乎人類的許多思想或意識可以,如果不是脫離及超越物質,至少社會物質對思想意識的活動並非必不可少的基礎,典型的例子就是宗教意識就是建立在信仰為前提的基礎,而不是物質的存在為基礎。然而作為思想意識的宗教信仰也最終會以物質利益的回饋體現在社會現實生活之中,比如共同信仰帶來信徒的彼此認可與互助互利,都會帶來現實的物質利益,以及宗教信仰帶來的精神寄托與慰藉,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宗教這種脫離或超越物質的思想意識同樣也會發生在世俗的思想意識中,不同的是由對神的崇拜轉為對世俗理想與美好生活的崇拜或追求,然而思想理論所描繪的世俗理想與美好生活並非真實或現實的生活,也正因為並非現實,它才成為理想,成為無所檢驗也無法檢驗的美好。這種基於思想意識的演繹與推理的理想或美好與宗教基於信仰為基礎的崇拜,都產生了同樣的信仰力量或魔力,不同的是對於現實生活宗教的現實目標僅停留於倫理道德的規範與精神修為,而不追求終極宗教信仰的現實實踐或驗證,也無法實踐與驗證,否則就不需要以信仰為基礎。世俗思想意識體係或意識形態理論就不然,當這些理論成為理想與真理,將成為追隨者的現實目標,激勵信仰者為之奮鬥與獻身,為一個從基礎設定條件到理想目標都未曾驗證也無從驗證,並可能包含許多虛幻不實的幻想的美好社會奮鬥與獻身,這可能將是一個悲劇。
客觀地說,任何社會思想理論或意識形態理論都可能包含脫離現實的基礎設定以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些脫離現實的思想意識因素就是烏托邦的思想基礎,如果這些思想理論成為強製社會改革的方向就必然誘發悲劇的危機,這是有許多曆史佐證的。而社會現實對烏托邦或意識形態理想的修正就是回歸生命的本質利益,拒絕思想的修正就是社會的坍塌。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