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7.3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七章 人類不同思想曆史時期(3)

(2022-10-02 18:28:04) 下一個

7.7  中華人文思想缺乏追求事物本源意識
忽略對事物本質究根問底的探求,注重事物表象的類比與模仿,坐而論道(學),最終實質成為坐而論術。“本質”一詞在古漢語中含有形體與品質的涵義,形體既是表象,品質主要指質地(quality),而本質( ss nc )做為事物內在根本的涵義在漢語原意中並不明顯,本質做為事物內在根本的涵義應該是在西方哲學被引入中國之後。品質與本質的區別在於,品質是側重於指事物的有用性,而本質則指事物區別於不同事物的內在本質或根本。品質是對事物有用性的認知,是意識的認知,是意識主體對物質客體的感知與回應,受意識主體的評判,是後天的,而本質雖然也是意識的認知,卻是無關意識的客觀存在,是先天的。可以說中華古人文思想並不注重對客觀事物內在根本的研究或探求,而在下意識中注重於對事物表象品質或有用性的裁決,從而未能形成通過以觀察與分析客觀事物或客觀存在為基礎的,從而探求事物本質的思想方法。由於缺乏追求事物內在根本或本質的思想根源,中國眾多傳統文化經典基本都是論術之作,論術之學,而不是論道之學,論學之學,探求事物本質之學。道教經典《道德經》,道教或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無疑對後來中華文化思想又巨大影響,不論其論道還是論術,其敘述不追究道的本質,充滿表象類比,玄妙飄忽,必誘導後人落入論術或表象運用而忽略事物根本而不自知。《易經》是中華群經之首,實為算卦之書,與道德經一樣,對表象的觀察與歸納得出其規律性的認知,然而這些認知與表述僅停留在自以為知其然而不究其所以然,即僅停留於對表象的觀察與認知,而不去追究事物(表象)背後的本質,也不可能通過這些具象去追求本質,這些不足無疑有著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卻也使後人蕭規曹隨,走上究其然,不究其所以然的思想模式。知其所以然是建立起準確的分門別類的自然與人文學科的根本,不究其所以然的思想模式也許是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未能像西方文明那樣產生出精準科學的根本原因。

中國曆史上出現許多方士,術士,縱橫家,經略謀士,無疑與傳統經典的類比思維的論術與謀略之學有著千絲萬縷的文化思想關聯。社會學或人文知識是觀察研究與人相關的現象,而人的思想意識認知的千差萬別使過程與結果都包含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也即是人文與社會知識總是與或然率相關的,這不僅使類比思維的不嚴謹提供現實基礎,也為傳統社會方士與術士提供穿鑿附會的基礎。中國曆代文人研經術,論謀略,以為個人晉升之階,輕社會物質生產致用之實學,對個人而言或許是晉仕捷徑,然而成為社會精英整體行為模式,對作為社會進步根本的社會物質生產與實踐無疑是舍本求末。而研經術的方法就是研讀經典,不以事物本質為理論基礎的經典,必然以事例與類比方式代本質理論之學,這種不以事物本質理論為基礎的人文知識的承傳,最終使經術謀略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數千年之人文積累也就那些古老經典,到了近代更難有新經典之產生。再者中華古人文經典以文言文寫就,許多文字字義含混多義,原文甚至無標點符號,斷句成為理解的基礎,極易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這簡直就是先人給後人挖坑,後人注釋也隻能憑個人學識觀感解說,很難說得上是嚴謹紮實的原著者本意。《孫子兵法》與《戰爭論》各是東西方兵家經典,《孫子兵法》多是論術之語,語多玄妙,近乎鬼神之學,沒有戰爭經驗的讀者所能得到的僅是表象與術的運用,誤導多於受益,而德國《戰爭論》敘述淺顯紮實,實為論學之書,論戰爭本質之學,兩相比較就明白謀略經術與本質理論的根本不同。
以現代人文知識背景挑剔數千年前人文思想是不公平的,然而古人人文思想與經典是後人思想發展的基礎與扶手,兩千多年的發展未能使中華人文思想走出巫文化,以及道教思想與儒家思想框框,古人的思想模式與思想成果無疑有思想上的原因,這也是中國社會未能建立健康的人文思想重要因素之一,沒有健康的人文思想也就無法產生相應的社會生產與商業文化。而西方以發軔於古希臘的人文思想為基礎,社會發展日積月累,建立了各種自然與人文學科,並以此為基礎走出人類工業化的道路。

7.8  中華古人文經典限定人文思想的發展
追求事物本源需要嚴謹的思想體係,這也是商業文化,乃至工業化的基礎,類比思維造成扁平的物質觀。中國人習慣於以類比的橫向關聯的觀察及思維模式看事物,而不是追求事物本質的縱向的觀察與思考看事物,這很可能形成了中國人扁平的物質觀。所謂扁平的物質觀是指對客觀事物的理解或知識的掌握是扁平的,由於觀測手段與思想方法的有限,知識的積累局限於眼睛所能觀察及經驗積累的範圍之內,而難於擴展及在此之外的隻能靠思想的分析與思辨所能獲得的理性認知。這種扁平的物質觀一方麵是原始的研究手段或以觀察或經驗作為主要手段的的結果,另一方麵卻是類比思想模式帶來的橫向膚淺狹隘的知識積累與文化沉澱的結果。這種扁平的物質觀成為中國人世界觀或哲學的理論基礎,就必然會極大的限製了中華文化對自然與環境探索與知識的追求。這可以從不同曆史時期,同時代西方與中華人文思想成果的比較中得出答案,古希臘以始的許多西方哲學思想對現代社會仍有積極影響,做為中華人文基礎的道教及儒家思想學說更多的成為中國思想現代化的羈絆。
無論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學科,對自身學科而言,學科的生命在於縱向思想與知識的發展,橫向更多是知識完備與知識帶來的技術運用,或相關學科的發現。新學科的建立與發展離不開進一步對本學科事物本質的研究或知識的縱向開拓,所謂對事物本質的追問就是縱向的開拓性思維,是學科建立與發展的根本。
而類比思維的橫向關聯隻能對於可比的表象,而關聯的表象之間並不存在嚴謹的或因果的關係,關聯的表象既無嚴謹的因果或實質關係,也就無益於學科的後續或縱深的知識開拓,即無法帶來學科的進一步發展,這無疑是類比思維為主要思維模式的研究與開拓的致命缺陷。類比思維也並非一無是處,類比思維的靈活,不拘一格,觸類旁通,對知識是的理解與運用也許是嚴謹的邏輯思維所不具備,即使是古希臘哲學家的思辨也有許多利用類比進行闡述的例子。類比的優點也在於注重結果的正確及形象的生動,而不是過程的嚴謹,類比僅是關聯,無需嚴謹,結果比過程重要。嚴謹是邏輯推理與演繹的基礎與生命,就好比建築大夏,沒有嚴謹的概念基礎,就無法建第一層,餘此類推,類比要求的是表象記憶,經驗與比較,這也許是在知識的傳承上強調背誦或記憶,而思辨方麵又善於論術的中國人在知識的轉化與運用方麵能夠別具一格,甚而獨領風騷的原因。
在文化思想學習或承傳,以及研究的方法上,道教與佛教還有儒家學說本質上都是以對經典思想的理解或所謂悟道做為入門及進一步學習或知識及思想增長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以客觀事實檢驗為基礎,而是以對經典的理解或甚而所謂“悟”為基礎,這就是明顯帶有自我修行或修煉的巫術文化或佛道教文化的痕跡,“悟”注重內在的或向內的思想貫通與理解,而不是外在事物的觀察與思辨研究,悟道也就意味著向內不向外,向心(虛)不向實。當“悟”的結果與現實矛盾,最終必然走向回避現實的虛無縹緲,玄之又玄,求道不求本,求術不求學,這裏的學指的是以客觀真實事物的觀察與實驗為基礎為知識而產生的學問。任何觀察與分析都從表象開始,從事物的表象去觀察歸納事物變化的規律或因果,這與“悟道”不僅是不同的思維模式,更是不同的思維方向,規律與因果要求嚴謹紮實的辨析,而“悟”要求貫通與明了,實在貫通不了,就需要聖賢的點撥,也就有了中國民間自欺欺人所謂的灌頂與開天眼。不去追究事物內在的本質,就無法產生嚴謹的思想學說,嚴謹的思想學說是工業化的最根本的社會文化基礎。這也是做為東方哲學思想基礎的儒佛道與做為西方哲學思想基礎的希臘思想帶來了不同的文明結果,中華人文思想的類比思維與“悟”為思想方法最終導向唯心的理學與心學,而西方嚴謹的人文思想走向了科學。

7.9  觀念概念理念 傳統思維模式的瓶頸
對具象的觀察與分析產生思想,而思維是思想產生的過程,思維的過程猶如一個緊湊的由不同環節相互銜接的生產過程。所有生產過程到思想產品的產生都需要相應的生產的材料,或需要處理的標的物,思想最原始的材料就是所觀察事物的表象或現象,而在此之上即是思想過程產生的的印象觀念概念與理念。不同的思想基礎即最原始具象(原材料)必然帶來不同的思想產品成果,不同的思想方法(生產過程)也同樣帶來不同的思想產品成果。對事物的觀察在思想意識上首先產生的是對相關事物的印象,印象是一個屬於記憶的範疇,對相關印象的歸納產生思想意識的第一個成果,觀念。觀念的抽象化概括處理產生思想意識的第二個成果,概念。概念與概念有本質的不同,兩者都可以含有抽象的內容,內容不能說明兩者本質的不同。如果以時間為軸,未來是後,過去是前,觀念就是前置的,概念就是後置的,觀察與經驗產生觀念,歸納與提高產生概念,觀念是意識體被動的接受,是觀察者受外在環境刺激產生的思想意識,概念則是主動的,是意識體或思想者根據累積的思想意識或觀念,歸納演繹提高從而產生概念,觀念是新概念的基礎,概念是觀念的提高。這裏闡述的觀念與概念是作為思想產生的基本元素的作用,作為知識或日常語義,觀念概念長混為一談,也並無不可。然而在思想的產生過程,兩者有本質不同,觀念是前置的被動的,是思想的基礎,概念是後置的主動的,是思想成果。知識的傳承過程或學習,學習者或許是主動的,然而知識是既有的,學習行為是主動的,對知識的接受是被動的,既有知識對學習者而言是接受相關知識觀念,而不是概念,概念必須由學習者主動產生,新的概念將成為新思想過程與成果的基礎。一係列相關有目的性概念的條理化產生理念,理念的係統化產生思想理論,即最終的思想成果。
對具體思維過程而言,這一係列的思想過程並非總是那麽清晰可辨,觀念與概念有共同之處,而觀念是對客觀事物被動的感知,概念側重於對客觀事物認知的主動升華產生的思想意識,即抽象的概括歸納,具體表現為在思想上通過定義產生一個與事物相關的新的思想認知,新意識本體,而中國傳統思想模式似乎停留在觀念這一層麵,未能進一步推向概念理念,最終未能產生係統的思想成果。生命的物質本質決定生命追求利益的屬性,所有生命行為都最終以利益為依歸,追求利益就是生命行為最根本的目的性,中國傳統思想模式失去目的性是思想停滯的原因,或社會文化與習俗的原因阻斷思想的利益,而思想方法也是原因之一。
從所觀察事物的印象到理念的產生是一個由低到高不同層次的思維遞進過程,一個縱向的思維思想過程。縱向的思維思想向上向前就是建立條理性理論,向下向後就是追問具象產生的原因,也就是本質,最終走向思想理論的產生。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偏於表象的類比思維,也含有樸素辯證的思維模式,兩者都不屬於追究事物的本質與推向抽象哲理思維的模式,類比講求對比,屬於觸類旁通,道家樸素的辯證法屬於整體內涵或質與量的相互關係,對事物的觀察與思考都停留在同一層麵的整體與表象關聯的思維活動,也即停留在觀念之範疇,並未產生新的概念,進入新的的範疇。一個縱向的思想產生過程,印象觀念到思想理論的產生是一係列的不同層麵的思想意識元素的不斷提高與提煉過程,一係列相關概念的成熟與思辨,推理歸納講求連續,不同思想意識元素概念因果的歸納與概括產生對規律的認知,對規律的掌握與運用產生係統性的理念,理念的完備與係統化就產生思想理論,一個思想思維活動從客觀主體進入到思想意識整體的過程。
思想理念必然會帶來思想理論的產生,這是一個產品毛坯與最終產品的關係。如果說中國傳統人文沒有係統的思想理論這也不客觀的,然而由於思維模式或思想的短板,這些思想成果都局限於感官與觀念所及,無法產生作為社會進步基礎的思想體係。中國人文傳統思維的思想成果普遍停留在觀念或概念的範疇,未能達到真正的條理化的理念進而提高到思想理論體係的範疇。嚴謹複雜的理論思想體係隻能建立在一係列的思想概念與條理理念結構之上,作為思想基礎的概念來源於對現實物質存在觀念的歸納,以及一般化與抽象化處理,使之成為理論體係的素材概念,觀念必須來源於對自然與社會物質存在的觀察所產生的印象之上,而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文與思想模式在觀念與概念這一環節出現了阻滯與瓶頸,這無疑是文化與思維模式存在了思想的局限。任何產品的成果無疑與來源事物相關聯,產品材料及生產手段,前者是思想意識元素即印象到理念的遞進與處理,即對社會存在的觀察與思想處理,後者即是思想的模式與方法,兩者都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思想被忽略而無法跨越的短板,而更重要的一點,既是思想的驅動力或方向,在古希臘或西方這個驅動力與方向就是追求一個理想的社會或共同信仰,中國傳統人文存在個人理想或信仰,卻不存在社會共同的信仰或理想社會,中國人文所期盼的盛世都是寄托在明君聖主之上,一種宿命的被動的祈盼,而不是主導的追求,在人文思想上也就不存在不需要思想的驅動力與方向。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