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7.1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七章 人類不同思想曆史時期(1)

(2022-10-02 18:09:31) 下一個

第七章  人類不同思想曆史時期

7.1  人類文明四個文化思想曆史時期
在人類進化文明的曆史進程中,伴隨人類的文明進步,從思想體係上劃分,人類基本經曆了四個文化思想曆史時期,依次經曆巫術文化時期,多神教時期,一神教時期,世俗意識形態時期。世俗意識形態雖然是脫離宗教神學的世俗思想,然而在對社會大眾的思想道德的引導,對社會信仰維護與凝聚,起著與宗教信仰同樣的作用,從而規範引導甚至推動社會變革方麵具有同樣的作用,同樣可看作是社會信仰推動社會變革的延續。反之亦然,一神教的宗教思想本身也同樣具有意識形態的社會影響力及作用。這四個文化思想曆史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是前一個時期的演化,孕育的結果與進步。做為中華文化主流宗教思想的道教與佛教在形式與本質上都屬於多神教,中國傳統社會尚未進入一神教以宗教思想為信仰改變社會的曆史時期。也許不同文化文明的進化曆程不盡相同,相較於首先進入工業化的西方文化文明而言,中華文明並未經曆一神教宗教思想曆史時期,而由於西方文化思想與工業化的影響直接進入世俗意識形態思想曆史時期。由於缺乏一神教宗教思想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熏陶浸淫,中國人在社會文化心理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表現出不同於西方社會的人格特質。
現代中國進入意識形態思想曆史時期並非源自於中國社會自身的文化思想,而是由於落後挨打不得不學習引進西方的進步的意識形態思想理論,為救亡圖存不得不引入或被動接受外來強勢文化思想的植入。也由於未曾經曆一神教宗教思想的曆史時期,中國社會大眾缺乏一種堅實的以社會道德為基礎的社會共同向心力與凝聚力,這在社會遭遇重大危難之時表露無疑,最基本表現是社會失去凝聚力,大眾如一盤散沙。這並不是說中國傳統社會與文化沒有社會向心力與凝聚力,而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是以人治為根本為基礎,因人而聚,也因人而散,這在直麵重大社會危機時尤為明顯。中國傳統社會麵對重大危機的回應往往由於社會領袖能力的不同而有天壤之別,如有優秀的領導者,社會各界的回應也及其優秀,如遇無能之君主或領導者,社會各階層與群體表現也窩囊至極,明清交替就是典型例子,人口眾多的明皇朝由於缺乏有力統一的領導,以及社會不同群體的分化而被各個擊破。而中國曆史每一個新皇朝的建立都離不開一代明君廣開言路,精曆圖治,使天下歸心。這種因人而聚散的社會文化,使社會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社會向心力與凝聚力,社會形成長期與穩定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才是社會真正文明與抗擊內外衝擊的基礎。一神教宗教信仰從兩個方麵為社會帶來穩定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一是宗教信仰縱向的社會文化心理向心力,二是連接社會各階層的民間宗教組織橫向的社會組織作用,這些都起到凝聚社會與相互協調的社會功能,當麵對危機,甚至政府失能時,社會大眾不至於失去方向與組織而成為一盤散沙。中國傳統社會由於缺乏這兩種因素,當失去社會權力中樞強力引導,或僅是缺乏有力領導者,麵對重大災難就常給於人白雲蒼狗,風雨蒼茫的崩裂感,明末麵對滿清就是如此,曆史也有無數例證可說明這點,曆代皇朝興替更是最好例證。
建立在社會思想文化基礎上的社會向心力與凝聚力是一個社會文明最堅固的基石,也必然會建立起以思想信仰為基礎的社會製度與文明,經得起暴風雨的摧殘煎熬,而建立在人治或領袖能力魅力基礎上的社會,經不起風吹雨打,最終難逃人亡政息,曲終人散的結局。千裏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佳寫照,也是中華文化的宿命。這就是基督教宣教常說的,將房子建在磐石上,而不是沙土上,而這個磐石就是信仰。建立在思想信仰之上的社會文明堅如磐石,而建立在個人魅力之上的社會,不管多麽輝煌,終經不起曆史的風雨滄桑,信仰是文明最堅固的基石。
擁有悠久曆史文化思想,未曾經曆一神教思想曆史時期,而世俗意識形態作為外來思想文化的中國社會,在社會變革與工業化的道路上表現出不同於西方社會的模式,也必將在二十一世紀走出與西方社會不同的社會道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曲折曆程,充滿傳統文化色彩的社會革命,當代社會的諸多弊病,都說明中國社會仍是一個缺乏現代社會文化思想意識的傳統社會,而現代社會文化思想絕非移植外來文化思想或自由民主思想那麽簡單,而是一個與社會經濟物質生產建設與財富積累相輔相成的社會文化思想沉積與再造過程。社會大眾文化缺乏一種以信仰為根本的社會道德底線或社會文化,這將是中國社會大眾文化思想需要補的課。

7.2  思想方法與思想學說
在可以追溯的曆史中,可以確定的是,古希臘是西方文明思想的發軔之地,許多西方思想都與古希臘有著內在關聯。此外,產生於猶太教的一神教宗教思想,進而衍生並逐步演化而成的基督教宗教思想也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支柱。古希臘哲學思想奠定了西方人文思想的方法與根基,並同一神教宗教思想一道形成西方社會共同的社會價值基礎。古希臘哲學思想與基督教的一神教宗教思想共同形成西方文化思想最基本的要素,而社會思想最根本的不外乎思想方法與思想學說,思想方法是手段,思想學說是成果,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這可以從古希臘先哲的思辨中得到印證。思想方法規範一個社會的思維模式,思想學說形成一個社會的人文基礎,社會文明的思想平台。這些以哲學思想為基礎的思想學說形成西方社會文明基本的思想平台,思想平台為社會道德與秩序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錨定基礎,比如一神教的造物主創世說對社會進入一個不同於多神教的社會價值體係提供了堅實的平台。宗教思想是一種社會思想學說,就如同哲學思想奠定思想理論的基礎,一神教使宗教思想嚴謹與係統化(相對於多神教而言),並為社會大眾提供共同的信仰基礎或社會思想平台。思想學說是社會個體價值的哲學基礎,社會個體價值的集成就是社會主流或主體價值觀,這是西方文明的根本,這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西方文化思想的雙軌,在表現上是思想學說與思想方法,在來源上就是古希臘人文思想與一神教宗教思想,並進而由此導出西方工業化的文明。而社會文明的根本就是所有社會群體以及大多數個體行為與道德都受這個文明根本價值的規範,最終以文明的根本為依歸。

中華文化文明的思想方法與社會價值觀基礎的社會思想學說,就社會思想價值而言,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軸的三綱五常,樂天知命,民以食為天,以家庭及氏族為社會根本細胞的集體主義價值,以及不同的社會階層與群體有不同的社會價值。毫無疑問,一神教的產生是西方社會產生普遍共同的堅實的價值觀的開始。在中國傳統社會,儒家思想價值也是社會主流價值,但不具有堅實的抗壓的社會基礎。沒有像基督教以信仰為基礎的堅實的社會思想價值觀,在現實中儒家思想往往成為皇權暴力或強權的玩物,淪落為強權的工具,這對社會文化與思想的進步與社會共同基本價值觀的形成,其傷害是巨大的。
而社會思想方法更是莫衷一是,受道教思想觀念的浸淫,基本停留在膚淺的表象關聯的臆想與思維的層麵,沒有形成像古希臘哲學思想一樣的嚴謹慎密的思想方法,這也是多神教與世俗社會的普遍現象,沒有嚴謹的思想方法就不可能產生深刻的具有哲理思考的內涵,以及對社會與自然環境進行反思的的思想學說。思想方法決定了社會思想的方向,這也是為什麽中國傳統社會的思想演化最終走向理學心學,尋求精神層麵的突破與解脫。而這種精神層麵的突破與解脫僅能成為社會精英個體自我修為的方法,不可能成為社會大眾信仰的基礎,大眾的思想能力決定其隻能是追隨者,而不是自我修為思想者,這種思想方法最終走向脫離社會現實的精英個體精神追求,而不是走向科學進而引發社會變革。
社會哲學思想方法與堅實的共同社會價值是人類邁向工業化現代化的最根本的基石。比較東西方文化的思想,很容易會發現西方思想具有中華文化思想缺乏的幾個文化特點或現象,其一,西方思想的衍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多元性,其二,西方思想強大的的社會衝擊力,其三,西方思想學術的嚴謹性,其四,西方思想強大的社會凝聚力。這四個思想特征不僅中華思想文化不具備,其他文明思想文化同樣不具備,這無疑是西方思想文化所獨有,正是這些西方思想文化獨有的特征孕育了西方工業化的文明。
不同的思想方法或模式形成不同文化習性,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方法有意無意引向虛無,最終隻能成為社會少數精英自我修為的方法,走向心空,而西方嚴謹的思維模式與堅定的信仰基礎,最終破殼而出,走向星空。

7.3  思想方法與社會人文環境
古希臘哲學思想是古希臘思想文化的核心,形成西方思想以嚴謹邏輯思維為基礎的思維模式,古希臘哲學思想帶來三個影響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追求終極答案,嚴謹的思想方法,最終的結果就是為社會構建共同的思想平台及人文精神,這個思想平台與人文精神就是社會思想進步最根本的台階與抓手。
嚴謹的追根問底的思想精神無疑是一切人文以及科學與技術學科建立的思想基礎。這包含兩個方麵,思想基礎與嚴謹的思維模式,沒有基礎或物質基礎的思想將成為空中樓閣,而堅實的物質基礎就是對社會與環境的觀察與思考,進而產生對本質的追問與答案,觀察的慎密與思考過程的嚴謹則是思想的生命,堅實的思想基礎與過程的嚴謹是哲學思想的根本。更重要的是由此形成的獨立思考與追求本質的社會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最終必然導向對生命價值與理想社會的追問,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文的基礎。
社會物質生產決定社會意識,產生於古希臘的哲學思想無疑與古希臘特有的城邦及商業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或許無法證明兩者的必然因果關聯,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對希臘思想文化以及後來西方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商業活動所需要的冒險與契約精神,獨立思考與思想的嚴謹都有利於催生嚴謹的思想體係,係統性的思想體係是現代人文思想的基礎。獨立的手工業者與城邦市民都是古希臘商業文明的必備條件,而這些社會因素也同樣催生了古希臘特有的社會自由思想文化。而這些思想文化在古希臘社會產生了契約精神,公民社會,公民權利,自由平等,權力製衡等思想意識,這些思想意識都是建立現代社會最根本的觀念,如果將現代社會比喻為大夏,這些思想觀念就是建築這所大夏最根本與原始的基礎與建築材料。在適當的社會環境下,這些思想文化也必然會引導社會走向自由平等民主的現代社會。發軔於古希臘的自由思想文化一方麵使社會文化繼承了充滿思想活力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麵也催生出許多不同的思想體係,這些思想體係無論對錯,都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探索,是工業化必不可少的社會條件。
農耕文明與文化缺乏商業社會的思想活力,難於孕育出嚴謹紮實的,工業化所需要的社會文化思想。以農耕文化為社會物質生產基礎的中華文明,就物質的生產手段與社會環境而言,都難於產生像古希臘文化思想那樣充滿活力與嚴謹的思想體係。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樂天知命的農耕文化,以血緣氏族社會群體為紐帶的社會結構,以及興修水利合作抗災的社會群體協作,注重群體意識,貶抑個體精神與獨立思想,社會文化保守滯重,守成有餘,活力不足,缺乏活躍思想的社會動力,從根本上難於催生商業文化的冒險與開拓精神,而一定的商業文化與物資流通也是工業化必要的社會條件。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也具有一定的商業文化,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的製約,缺乏社會法律對私有財產保障等原因,商業文化在中國傳統社會一直處於受社會主流貶抑及歧視,士農工商,商業終屬末流,社會商業活動未能形成有效的促進社會物質生產的驅動力,更不可能催生社會工業化。中國傳統社會的農耕文化習俗,貶抑商業的文化思想,既不利於產生做為現代思想文化的思想方法及思想體係,也不利於商業文化的發展。商業文化及嚴謹的思想方法與思想體係,都是工業化所需的基本社會條件,這都是西方工業化曆程所驗證的。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