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3.4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4)

(2021-10-05 13:07:24) 下一個

3.12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根本對立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演進過程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對立與相互批判,資產者憑借資本對勞工壓榨所形成的社會階層對立,使這兩種為各自社會階層代言的意識形態似乎已形成水火不相容的思想理論,這兩種意識形態長期對立造成了相互敵對的思想意識,甚至成為普遍社會意識,這使人們隻看到表麵的思想的理論爭辯,而忽略了兩種意識形態的本質。
兩種意識形態的共同本質都是關於資本的物質生產通過何種方式達到社會最大利益,至少在思想理論上是如此。追求最大利益是人類組成群體及社會與不斷進化的驅動力,在資本主義或工業化社會最大利益的表現就是對資本的所有權及資本的管理,而其分歧在於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認為資本私有及自由市場是資本物質生產最合理最理想的環境與基礎,這種社會環境與基礎最能激發人類的潛能及創造力,物質生產達到最大,從而使社會富足,達到社會最大利益。自由民主及一切含有自由要素的思想意識形態都可能成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或外延。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則認為資本公有及計劃經濟更有利於公平正義,避免為片麵追求利潤對勞工階層的壓榨,以及盲目生產帶來的社會浪費與破壞,從而達到社會的最大利益。

隨著社會文化與科技的發展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成熟的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已跨越資本血汗壓榨的時期。對於現代國家而言,尤其是已經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或成熟的工業化經濟體,除極端的個別經濟體外,不存在純粹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經濟體係,或純粹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經濟體係,都是這兩種經濟體係的混合體,都含有資本私有及資本公有或國有的成分,甚至最老牌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有公有製的成分,資本的私有或公有取決於具體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安全考量,而不是意識形態,對於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意識形態不應該成為判別是非的標準。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之鬥爭,表麵上是不同社會階層或階級的利益之爭,社會財富分配之爭。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代表著不同社會階層的根本利益,這無疑也誤導了資本主義社會或工業化社會的主要社會矛盾的本質,似乎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物質生產關係的主要矛盾即是資本經營者企業主與勞動者分割社會財富的矛盾,勞動者即無產階級隻有以革命手段打倒舊的國家機器,剝奪資產者的生產資料,實行生產資料公有,以及社會計劃生產,就從根本上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資本盲目競爭造成的浪費與社會危機,這無疑片麵簡單錯誤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私有造成的生產與財富分配的社會危機,也是一些主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走上社會革命的道路的根本原因。這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革命認識觀,是社會主義運動走上社會革命,甚至社會武裝暴動的道路根本原因,也是那些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製的國家政權經濟建設失敗的根本原因。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之爭,其本質是利益分配之爭,以及資本私有帶來盲目生產的社會危機,然而資本生產的本質是特定社會生產條件下,物質生產的根本基礎,無論是資本的私有或社會公有都無法改變資本物質生產的基礎,改變的隻是資本所有權或表麵的擁有者,並無法改變資本最根本的運作方式或本質。革命消滅私有製,消滅資本私有者,革命無法消滅資本經營者,有資本生產,就必須有資本生產經營者,這個資本經營者就是就是社會主義公有製條件下,資產者的替代者。在社會監督機製不完善的環境下,這個替代者就成為掌握生產資源的新貴新資產者,公平的社會分配也成為空話。
生產資料公有製在思想意識,在文化與傳統上與財產私有觀念存在本質衝突,盡管有著生產資料與個人財產的區隔,當資本成為社會生產的基礎,資本的活動將滲透社會生活的點滴。可以設想在一個絕對的生產資料公有的社會,所有進入生產領域的資本必須社會公有。如果社會個體可以通過儲存使個體私有財產累積增長,這個通過儲存而增長的個體私有財產就帶有資本增長的本質,而允許這些私有儲存進入社會生產,成為小生產的資本,無疑是在鼓勵私有資本的重新萌芽,而限製私有儲存進入生產活動就是扼殺新生的社會經濟生產力。追求私利或利益是生物生命體的自然屬性,同樣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驅動力,絕對的生產資料公有製無疑在本質上違背生命自然屬性。

為解決資本主義盲目生產而實施計劃經濟,無疑也違背了資本生產賴以生存的市場及競爭,市場與競爭不僅是資本生產的必要環境,也是做為社會個體每一個人實現自由消費欲望的手段。有計劃的社會生產,在現實中就是杜絕了社會個體在社會生產條件允許下的自由消費,這不僅違背生命自由的自然屬性,也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消費,脫離市場與競爭的計劃,無疑將誤導生產,使社會經濟活動失去健康的環境。
總而言之,社會財富分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資本的物質生產方式是特定生產條件的客觀存在,不以意識形態或生產資料所有製的改變而改變,社會革命可以改變政府體製,可以改變生產資料私有為公有,社會革命無法改變資本生產的經營方式與本質,方式就是自由經營自由企業與自由市場,本質就是追逐利潤。在資本生產為主要模式的經濟社會,任何所有製形式都無法改變資本的生產模式,以及資本經營者與生產勞動者的社會存在,社會主義應該回歸社會財富分配的社會經濟議題,社會主義應該是一種社會經濟進步演化與改造,而不是經濟鬥爭,更不是政治鬥爭,甚至是消滅或抑製資本的社會革命,

3.13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一種意識形態理論,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最有影響及最有力量的版本,它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分析社會及生產的方法論與基礎,政治經濟學研究社會生產關係即經濟關係,科學社會主義是關於建設社會主義,進而實現共產主義的人類理想社會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做為完整的意識形態理論,同樣包含有意識形態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物質本質或價值成分,這是意識形態理論的哲學基礎,精神價值成分,這是對做為人的生命價值的認知,及理想價值成分,以精神價值為基礎的理想追求。其物質價值成分,社會生產決定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會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特定的物質生產力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相較於之前的社會生產關係是人類社會的進步,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特定社會生產力的相輔相成,帶來無與倫比的社會生產力。而資本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並非永遠是相輔相成的,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資本生產必然帶來貧富懸殊的社會矛盾及人性的異化,以及盲目生產與周期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從適應及促進經濟生產發展,衍化成為追隨市場盲目擴張的驅動力,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最終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
其精神價值部分是人的價值或勞動者的價值,社會生產應該為全社會服務,而非為資本服務,本質就是為資本擁有者服務。以資本私有為基礎要素的社會生產,資本私有必然造成的剝削及勞動者與資產者的異化,資本家成為主宰,勞動者做為資本的奴隸,社會革命也必然不可避免。為實現人的價值,勞動者必須通過革命手段剝奪資產者,實現資本公有的社會主義對物質生產的改造,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的主人,全社會共同享有生產成果。理想的部分既是革命帶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勞動者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做到“人的自由發展與人的全麵解放”,及實現共產主義,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主義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從不同視角揭示社會生產要素的相互關係,分析了資本生產及周期的根源,是研究資本生產的本質及周期危機的重要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無疑是人類工業化時期的偉大思想成果,對人類思想意識的發展及二十世紀的社會運動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其本質上是係統的徹底的的社會革命的理論,革命的意識形態理論,目的是為社會主義革命服務的,革命理論的成分遠多於科學理論的成分。

3.14  哈耶克的自由主義思想
哈耶克是二十世紀的重要政治思想家,二十世紀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代表人物,《通往奴役之路》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燈塔。在書中哈耶克對社會主義進行強烈質疑與批判,認為社會主義一定會帶來一個中央的經濟計劃體製,為了保證計劃的實施,政府必然被賦予強大經濟控製權力,從而會擁有控製個人社會生活的權力,強大的政府控製能力終將導致個人自由權力的喪失,而計劃經濟最終將會導致極權主義,國家計劃最終走向極權。哈耶克用許多事例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納粹主義進行類比,最基本的共同點是為社會共同目標犧牲個體自由。

以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觀點而言,哈耶克及《通往奴役之路》無疑為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提供堅實的思想理論,無論是事例還是思想的推證都是嚴謹紮實的。這些思想的論證與推斷,不僅已經被一定曆史時期所驗證,在思想上也具有普遍的意義,甚至超越意識形態範疇,對社會追求共同目的與維護自由之間所具有的根本性矛盾展現了高度的警示的作用。
然而意識形態總是包含思想意識與理想的成分,自由主義也不例外,即含有想當然與超越現實的成分,《通往奴役之路》也有同樣的問題。任何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就必然含有作為思想理論基礎的基本概念,概念的產生都有一個對相關事物產生的觀念進行抽象化與絕對化的基礎與過程。建立在抽象與絕對基礎上的思想概念為思想理論脫離社會現實埋下伏筆,例如自由概念的抽象化,也就使自由成為脫離社會現實實質內容的價值信仰,任何妨礙社會自由價值這個抽象概念的企圖和行為,哪怕是最微小的,都是罪惡,然而自由從來都不是抽象的,是與具體內涵內容相關的,法律就是對自由內涵的限定。
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往往與經濟形態相提並論就說明了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物質性或社會性。哈耶克在《通》書中有不少篇幅論及經濟就說明當自由的觀念成為準則將影響社會文化及經濟,也即所有大眾生活,而當這些自由的觀念脫離實際的內涵就必然成為像宗教教義或信仰一樣的天堂,成為判別美與醜,善與罪的道德標杆,一種空洞的裁判原則,使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走向脫離社會現實的極端。

哈耶克強調自由對社會與個體的重要,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社會物質生產的供需,使之達到平衡,由於人們不可能掌握完備的知識與資訊,任何計劃都會帶來相反的後果,政府對經濟的幹預不僅不可能幫助社會的經濟活動,迷戀政府幹預最終會影響到社會的自由生活,成為自由的重大威脅。無疑這種陳述有著現實的可能性,然而人類知識與資訊不完備並不能成為否定幹預的借口,市場同樣存在知識與資訊的不完備,市場對供需的回應也往往不是即時,甚至是相對滯後的,這種市場對物質生產供需回應的滯後影響並不是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的主要根源,卻無疑對危機的擴大與加深,及危機的曠日持久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危機將無疑對社會經濟活動帶來破壞,社會生產及市場秩序的失序,大批的失業人口,考驗著社會大眾對危機的承受能力,政府的幹預對避免或延緩,減輕危機,或恢複生產秩序及渡過危機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凱恩斯政府幹預經濟的社會物質基礎。可見,哈耶克的關於自由的思想做為意識形態的理論似無不妥,然而做為現實社會物質生產的經濟活動的指導思想,無疑與社會現實存在很多差距。這也許是他更多地被認為是自由主義思想家,而不是經濟學家,所有西方政府都更多讚美他的自由主義思想,卻不敢不折不扣地施行他的自由經濟思想。站在哈耶克對立麵的凱恩斯,鼓吹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受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指責與批判,卻是各國政府普遍奉行的管理經濟的理論思想。哈耶克無疑是自由主義的旗手,而凱恩斯如果不是挽救了資本主義,至少在一定曆史時期舒緩了經濟危機的造成的極度破壞。功勞屬於凱恩斯,榮譽歸於哈耶克。經濟周期與現實社會大眾的危機承受能力,使所謂完全自由市場理論與理想成為空中樓閣,政府幹預成為避免或舒緩社會危機的必要手段。

哈耶克認為所有的社會製度都不是人為設計的,而是自然地在無數無意的過程中自然發生的,這種說法是並不完全客觀,至少是不嚴謹的。社會中人們的相互關係,或機製,製度等等,可以設想從原始人到文明人,現代人,越是原始的環境,自然地無意中形成的相互關係的比例及可能性就愈高,原因是原始人的思維與記憶能力,以及經驗與知識積累都無法對群體秩序及個體間相關關係進行所謂“設計”,生存的互動與相互依存過程,形成自然而然的相互的關係,然而愈是進入文明社會,及現代社會,人們的經驗與知識,以及思維能力,使人類具有預見事物發展相應的可能結果,並由此而做出相應的規劃。進行規劃避免可能壞的結果,並追求可能好的結果,這其中就必然含有設計與引導的企圖。社會愈進步,知識經驗愈豐富,這些相應設計與引導的企圖與可能性就愈高,自然無意的可能性就愈低,這些設計與規劃未必都能得到積極的結果,有的甚至帶來災難性後果,然而人為的設計是存在的,很多結果也是積極的。比如說宗教和意識形態就是一種對社會的規範與引導,就帶有設計的思想意識。無可否認,無論是宗教教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或者是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都含有對社會的引導與設計。

自然發生與設計發生是人類社會許多事物發生的兩種可能形式,或者同時包含兩種形式。無論是單一的形式或兩種的混合,都是人類通過不斷摸索中進步的試錯模式,自然發生存在盲目與不足,是知識與經驗貧乏的結果,絕非有意為之,引導設計可能存在的偏見與失誤,思維盲點及意想之外的後果,然而比起自然發生有著更高效率,也是引導設計的社會現實基礎。自然發生這種原始的模式過於盲目低效,而設計引導也有可能為達成目的而忽略客觀環境,甚至不惜采取特殊手段,即為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手段目的化將遮蔽社會的真正目的,最大利益。在意識形態成為信仰的現代社會,手段就有成為目的後果。如為計劃而集權,為集權走向極權,當計劃遇到社會阻力,強製也成為必然與手段,為計劃而強製社會改革,集權極權必然走向強製,結果帶來社會不幸,忽略了所有社會理想改革或行動都是為了追求社會大眾的幸福,或社會最大利益,然而手段成為目的,最終是走向反麵,如社會思想受意識形態偏見製約,結果也就如哈耶克說的,“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生命組成群體或社會,追求的是最大利益,最大利益原則是衡量所有社會思想意識及行動的標準,不論是自然發生還是設計引導形成都隻是人類衍化過程兩種不同的進步或試錯模式,同一事物的兩端,不應該執著於一端而排斥另一端。自然發生是知識與經驗不足的無奈,也是自然而然的盲目試錯,而設計也必然以知識與經驗為基礎,一般而言應該比自然發生更為有效率,這也是設計的現實基礎,為避免可能的不足與失誤,設計發生的可能不良後果僅能依靠糾錯機製。無論是自然發生還是設計發生,一個不具備糾錯機製的社會體製或文化,也不存在對錯誤糾錯的能力。而民主機製與法律或秩序就是對群體或政府權力的監控,使社會不至於以社會理想的口號或意識形態犧牲社會個體自由,造就極權。

3.15  意識形態的本質
意識形態的思想模式來自一神教的信仰模式。宗教信仰特別是一神教以共同信仰長時期主導社會的思想意識,一神教如果不是宗教的思想意識第一次在人類思想史上試圖係統完整地解釋人類的起源及何去何從,至少是第一次對這一類問題以共同教義與信仰為基礎,達成社會最大共識,這種社會共識是通過宣教的方式達成。無論正確與否,一神教的思想體係成為人們利用思想意識解釋及引導人類社會的群體及個體行為的一種模式。知識的增長帶來自信的增長,人類逐步擺脫神創造萬物的宗教思想意識,試圖用掌握的知識解釋現實,追求以人為基礎的理想社會,並以此為信仰改變現實社會,意識形態就是這樣一種信仰模式的世俗版。這並不是說一神教的宗教信仰孕育了意識形態或是意識形態的基礎,而是說,意識形態像宗教信仰一樣,從一開始就有植根於對社會現實的解釋與理解,以及救贖及追求理想社會的認知。這些帶有宗教情懷對現實的認知與對理想社會的憧憬,無疑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由於曆史的局限性與意識形態理想的有意引導,也不可避免地含有脫離社會現實的成分,這就使意識形態理論在現實社會實踐中遭遇挫折。

然而,就如宗教信仰一樣,意識形態思想理論即是人類思想文明的成果,也是一定社會現實的產物。一神教相對於多神教的進步,引導規範凝聚了社會的思想意識力量,使宗教獨立於世俗權力之外,促進社會權力與思想權威的多元,而意識形態理論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剖析及解釋社會的思想方法與工具。盡管意識形態理論存在著不切實際的與超越現實的論斷,甚至代表某些特定社會階層的利益,做為人類思想的成果,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凝聚了具共同利益的社會階層組成共同陣營,使社會形成多元政治力量的公開博弈,這些博弈成為新思想挑戰舊意識舊秩序的社會運動,意識形態理論也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文明的驅動力,為人類進步帶來許多積極成果。正由於意識形態理論對社會正麵及積極的作用,意識形態價值成為社會普遍認可的精神價值。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及成果也使意識形態超越社會現實的思想理論部分被忽視忽略,社會實踐在意識形態理論的引導下走向極端。無論是自由民主,還是社會主義,都成為像宗教一樣的信仰,成為信仰就必然帶有兩個副作用,一方麵在思想上像宗教一樣成為旗幟,以信為基礎,窒息了意識形態思想的活力,另一方麵在現實中也造就了政治正確的土壤,使意識形態在現實中不容挑戰,使意識形態在現實中的缺陷得不到正視,這是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普遍遇到的困境。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